⑴ 蘇聯為什麼要讓我們還清所有的債務
因為蘇聯已經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大力援助過了我們,幫助我們走出困境、建立起來了完整的工業體系,我們理所當然應當感恩圖報、償還貸款。這就像我們現在大量援助委內瑞拉、巴基斯坦等國那樣,難道他們不該償還我們的貸款嗎?所以,蘇聯要求我們還清債務也是應該的。
⑵ 建國後蘇聯的對華援助有哪些
蘇聯對中國的援助主要集中在建國初期,1949年蘇聯以設備、機器和各種材料的商品形式向中國提供3億美元貸款,利息1%,為期5年。蘇聯的3億美元貸款按1950年匯率折算人民幣約合9億元,在三年恢復時期中央政府總投資62.99億元中,所佔比例高達14.3%。另外,蘇聯政府幫助援建恢復經濟急需的煤炭、電力、鋼鐵、有色金屬、化工、機械和軍工部門的50個重點項目。在執行過程中,因情況變化,撤消了1個項目,合並了2個項目,實際建設項目為47個。涵蓋了以下行業:一、能源工業,二、原材料工業,三、民用機械加工,四、國防軍工,五、造紙工業,按國家統計局1953年3月11日的統計報告,3年累計實際進口46974萬盧布,完成合同68.7%。
斯大林去世後,赫魯曉夫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急需得到中國共產黨的支持。據俄羅斯解密的檔案記載,1954年9月赫魯曉夫首次來華前主持召開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決定對華大幅增加援助作為禮物。果然,在這次來華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周年慶典期間,赫魯曉夫改變了斯大林過去的大國沙文主義做法,廢除了中蘇關系中一些不平等約定,議定從旅順撤軍和交還基地,在談及撤軍時毛曾說「我認為蘇聯軍隊此時撤出旅順和大連是不合適的」,但因赫態度堅決而作罷。對於提供常規武器,蘇聯也改變了斯大林時期主要提供已淘汰的舊品的做法,改為提供現役新裝備樣品和生產技術。
在中國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蘇聯援華的重點是稱為「156項」的基礎工業設施建設。這些項目的機器設備,主要是以貨物貿易而不是以貸款交付的,而提供技術是免費的。1952年中國制定「一五」計劃時,斯大林同意幫助建設141項重點工程,1954年赫魯曉夫又追加15項並提升質量,成為奠定中國工業化基礎的著名的「156項」。後來落實的工程共150項,其中44項是軍工企業,包括陸海空三軍各種主戰裝備的製造廠。赫魯曉夫時代對中國提供的最重要的援助,是幫助建造核彈、導彈生產企業和相應技術。
據前些年已經解密的俄羅斯檔案記載,赫魯曉夫不顧軍方堅決反對,決定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生產技術,幫助建立核工廠。從1957年末起,蘇聯開始履行協議,對華提供了P2導彈作為中國導彈事業的起步的最早樣品。翌年,蘇聯又向中國提供了所需核工業設備,並派出近千名專家,建成了湖南和江西的鈾礦、包頭核燃料棒工廠及酒泉研製基地、新疆的核實驗場,中國正式進入了核工業建設和研製核武器的新階段。
1953-1957年,中國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奠定工業化初步基礎。,
⑶ 蘇聯幫過我國,我國後來為啥跟它交惡我國幫過越南,後來越南為啥跟我交惡
起因是赫魯曉夫上台後,想在中國建立軍事基地,劃定青島,中國不許,之後又不斷在政治上強行扭轉中國意識,想控制中國的內政,所以毛是不幹的,跟他絕交。之後又發生了珍寶島戰役,雖然是邊境沖突,但是雙方都派遣了大量軍隊,查點就演變成倆個國家的戰爭。然後蘇聯就要求中國償還戰爭時期的貸款和援助項目,撤走專家等等,中國還債那幾年很苦的。
中國幫越南幫的是北約,就是胡志明領導的共產主義,跟南方的勢力做斗爭,跟朝鮮一樣。
之後由於中蘇惡交,蘇偏袒越並且為越提供幫助,越開始對中國侵略,79年反擊戰打到河內,蘇嚴重警告中國,如果不測軍,將對中國進行核打擊。
朝鮮比較復雜,和兩個國家都有聯系,但是跟蘇聯聯系更密切,因為8,9十年代都是蘇援助朝比較多,並且朝當時的國民總產值高於中國很多倍。(他們8,9十年代的時候還笑話過中國,說窮) 朝鮮戰爭時期,中國為了有軍事緩沖區,赴朝作戰。現在的朝鮮,輕工業,重工業和所有跟民生有關的項目都是半價賣給他,也就是徹底摧毀了他國的基本工業。全都有中國輸送。所以他是不會犯傻跟中國好的一個人似的。
⑷ 蘇聯對中國貸款援助是多少
建國後,提供貸款是蘇聯援助中國的方式之一,然而,蘇聯究竟向中國提供了多少貸款,其中有多少屬於軍事貸款,有多少屬於經濟貸款,這些貸款的具體情況如何,學術界至今沒有一致認可的說法。中蘇雙方從未公布過蘇聯向中國提供的貸款全面情況。
1960年8月9日美國中情局一份報告說,從 1950年到1956年蘇聯向中國提供了約13億美元(52億盧布)的貸款,其中4.3億美元用於經濟發展,其餘部分主要用於購置軍火。也有的美國專家估計為22億美元(合88億盧布),其中4億多美元用於軍事援助,其餘的用於工業化建設。而有些西方著作的說法則高達26.5億至30億美元(120億盧布)。
中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提供的數字,總計為56.76億盧布(其中軍事貸款43億盧布),加上利息15 億盧布,總共62億盧布,預計1965年可還清。1989年出版的《當代中國的基本建設》一書說,蘇聯1950-1955年向中國貸款11筆,總計金額為 56.6億舊盧布,主要用於經濟建設、抗美援朝和償付蘇聯移交物資等方面。這與《外交史》提供的材料大體相同。同年出版的《當代中國的對外經濟合作》也說貸款共有11筆:「除1950年貸款3億美元外,1951-1955年中蘇兩國政府又簽訂了10項貸款協議,其中一筆為無息,9筆年息2%,償還期2- 10年」。但其統計的貸款總金額略少:12.74億新盧布(摺合人民幣53.68億元)。
原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1972)、著名經濟學家М。И。斯拉德科夫斯基在《蘇中經濟貿易關系史(1917- 1974)》一書中使用的貸款數字是按照1961年1月1日蘇聯公布的新盧布牌價計算的,為了便於對比,現摺合成舊盧布(1個新盧布摺合4.45個舊盧布),也列表於下:兩方材料比較,蘇聯方面提供的貸款金額比中國方面提供的數字多9.357億盧布。如果除去新舊盧布換算時出現的微小差額不計,主要差別出現在對 1951 年貸款數額的計算上,其他各項大體相同。根據查閱近幾年解密檔案的結果,1951年中國的確還向蘇聯提出了補充貸款的要求,而且蘇聯方面也確實提供了這些貸款。
當然,如果計算蘇聯向中國提供的全部貸款,還要加上1961年的蔗糖貸款。1961年3月為幫助中國解決飢荒問題,蘇聯提出以貸款方式向中國供應100萬噸小麥和50萬噸轉口古巴蔗糖,經商議中國只接受了蔗糖的援助,這筆貸款為3.296億新盧布。
⑸ 中國還俄羅斯借款是怎麼回事
蘇聯吧,中國沒欠俄國債.
經過一輪談判後,作為貸款的附加條件,蘇聯要求「將中國不再使用的全部剩餘的鎢、銻、鉛、錫提供給蘇聯政府」,期限為14年,前4年以易貨方式提供,從1955年開始作為償還貸款的供貨。蘇方要求的數量令周恩來頗感為難:「鎢第一個兩年每年8000噸,第二個兩年每年9000噸,最後10年每年10000噸;銻第一個兩年每年6000噸,第二個兩年每年7000噸,最後10年每年8000噸;錫第一個兩年每年7000噸,第二個兩年每年8000噸,最後10年每年10000噸;鉛第一個兩年每年5000噸,第二個兩年每年6000噸,最後10年每年8000噸」。[55]上述戰略物資中國確有一定儲藏量,但開采和生產極為落後。解放前鎢砂最高年產11458.3噸,而1949年僅2766.58噸,1936-1948年平均年出口約7386.6噸;銻礦年產分別為22401噸和1204.77噸,1937-1947年平均年出口約4512.7噸;錫年產分別為11710噸和3500噸,1939-1948年平均年出口3787.1噸;鉛最高年產約10000噸,自給略有剩餘。[56]所以,蘇聯提出的條件顯然是中國力所不及的。
據此,周恩來在談判中提出免除鉛、減少錫和銻的供貨。[57]經過反復談判,蘇方最後接受了中國的請求,不過,蘇聯提出的這個附加條件使毛澤東感到莫斯科處事多少有些盛氣凌人的味道。針對這種情況,中方在起草關於貸款的議定書時,特意首先提到:「鑒於蘇聯缺乏戰略原料(鎢、銻、鉛、錫)的困難狀況,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幫助蘇聯政府,同意將中國不再使用的全部剩餘的鎢、銻、鉛、錫提供給蘇聯政府」。[58]當這個文件發回北京讓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後,劉少奇給毛澤東去電匯報說,政治局會議認為貸款議定書前言中幫助蘇聯政府數句似可刪去。但毛澤東堅持這種說法,他在復電中稱:「借款議定書前言數句,意即為中國對蘇聯之報酬,不宜刪去。」[59]顯然,因為這種條件表明中國得到蘇聯貸款並非是單方面的求援,而同時也為蘇聯提供了幫助。
在經濟貸款中,還有一項更能說明上述問題,這就是橡膠貸款。橡膠是蘇聯本身無法生產而在冷戰的環境中又很難從其他國家進口的戰略物資,因而希望通過中國的途徑搞到。早在與毛澤東的第一次會面時,斯大林就詢問中國南方是否能夠種植橡膠。[60]1950年11月斯大林要求中國為蘇聯代購橡膠5000噸,周恩來為此致信毛澤東等人,告以莫斯科來電內容,並建議不管中國如何困難,都應轉賣蘇聯5000噸。後經毛澤東同意,並與陳雲商定:多給蘇聯3000噸,共8000噸橡膠,並可代訂5-7萬噸。[61]但隨後美國開始實行對中國的經濟封鎖政策,中國要進口橡膠也非常困難了。盡管如此,中國政府還是在1951年上半年利用在天津和廣州的兩家英國公司進口了4800噸橡膠。[62]
斯大林對中國能夠向蘇聯提供橡膠表示滿意,但又感數量不足,希望中國大量種植橡膠,以保證這種戰略物資的供應。[63]20世紀初中國從馬來亞半島引進橡膠樹,但只有海南島地區適宜種植。解放初期,種植面積29332畝,年產橡膠約7500擔,尚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64]1952年3月,斯大林提出以創辦中蘇股份公司的形式在中國開發橡膠生產。斯大林沒有想到,股份公司的方式更為中國領導人所反感。毛澤東同意在中國南方種植橡膠,但認為採取股份公司的形式「在中國目前政治情況下不太合適」,建議由蘇聯提供貸款和技術設備,而中國以生產的橡膠償還貸款,並答應按低於世界市場的優惠價格向蘇聯提供年產橡膠量的50%以上。[65]
1952年9月斯大林與周恩來會談時雙方簽訂了橡膠貸款協定。斯大林在會談中直率地說:「我們想從你方每年得到1.5-2萬噸橡膠。你們說有困難,好像不同意。問題是我們需要橡膠,因為製造汽車和卡車需要大量橡膠,而這些車都是供給你們的。」周恩來回答,中國將採取一切措施保證如數供應,但考慮到「敵人的封鎖和其他反華措施」,擔心無法完成義務而被視為違反協定。斯大林對此表示理解,但又不客氣地指出,中方應千方百計地按規定數量完成供貨,至於協定的寫法可以緩和些。如果中國不能按商定的數量提供橡膠,蘇聯只好減少中國的卡車訂貨。同時,對於周恩來提出的1億盧布的貸款數額,斯大林也表示有困難。[66]9月15日雙方簽訂了關於在中國種植橡膠的技術合作協定。協定規定,蘇聯向中國貸款7000萬盧布,在出產橡膠之前,中國每年需從第三國為蘇聯盡可能購得1.5-2萬噸橡膠,不足部分以鎢、鉬、錫、鋁、銻等原料頂替;出產橡膠後,每年產量的70%提供給蘇聯,1963年以前按國際市場價格計算,以後則按低於國際市場8%的價格售與蘇聯。[67]
顯然,簽訂這個橡膠貸款協定使中國成為了蘇聯的橡膠生產基地,這是中方所不情願的,所以斯大林去世和朝鮮戰爭結束後不久,如前所述,中國就提出中止這一協定。作為替代,1953年5月15日中蘇兩國簽訂的協定規定,在1954年至1959年間,中方向蘇方提供鎢砂16萬噸、銅11萬噸、銻3萬噸、橡膠9萬噸等戰略物資,作為對蘇聯援建項目補償的一部分。[68]
到1964年,中國提前一年還清了50年代蘇聯的全部貸款和利息,1965年10月以前又還清了蔗糖貸款和貿易欠款。至此,中國還清了所欠蘇聯的全部債務。[69]同年12月3日,外交部長陳毅接見日本記者時宣稱,中國已經成為一個沒有任何外債的國家。[70]中國人民當時的驕傲和喜悅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不過這同時也表明,對於如何在國家經濟建設和發展中利用外資,「借雞下蛋」的道理,中國領導人當時尚未參悟。至於傳聞中所說的蘇聯在與中國關系惡化後曾追逼還債,筆者沒有看到任何歷史文獻的記載。
⑹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後,蘇聯向中國提供了哪些經濟條約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於1950年2月14日簽定的條約,同年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為30年。這個條約是以1945年8月中華民國政府代錶王世傑和蘇聯政府在莫斯科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為基礎草擬的。條約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兼外長周恩來和蘇聯外長安德烈·維辛斯基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簽署。60年代起,中蘇兩國關系惡化,該條約名存實亡。期滿後沒有再延長。在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同時,雙方還簽訂了《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關於蘇聯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關於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補充協定》等。《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條約,在一定程度上為新生的中國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外部環境,並促使中蘇兩國關系是蜜月期一直向著良性方向發展著,並對兩國建立永久的顛撲不破的友誼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關於《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規定了雙方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全面合作,確立了中蘇之間的同盟關系。條約的核心內容是,締約國雙方均不參加反對對方的任何同盟、集團、行動和措施,締約一方如果受到第三國的侵略,另一方「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條約有效期為30年。 《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規定,不遲於1952年末,蘇聯政府將共同管理中長路的一切權利以及屬於該路的全部財產無償地移交中國政府。在同一期限內,蘇軍從共同使用的旅順口海軍基地撤退,並將該地區的設備移交中國政府,由中國政府償付蘇聯自1945年起對上述設備的恢復與建設的費用;蘇軍撤退前的時期,該地區的民事行政,應由中國政府管轄。大連的行政,也完全由中國政府管轄。後考慮到朝鮮戰爭等新情況,1952年9月,雙方又協商延長共同使用旅順口海軍基地的期限。1955年5月,駐旅順口蘇軍全部撤出。 《關於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規定,蘇聯從1950年至1954年五年內,貸款給中國3億美元,年利為1%;這筆貸款作為中國償付蘇聯賣給中國的機器設備與器材之用;中國在1963年底以前,將用原料、茶葉、美元等分期還清這筆貸款及利息。 在上述條約和協定簽訂的同時,中蘇外長還以互換照會的形式聲明,1945年8月14日蘇聯與中國國民黨政府締結的各項條約及協定均失去其效力;同時宣布,蘇聯將其在東北自日本手中所獲得的財產,及過去在北京兵營的全部房產,無償移交中國政府。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在當時的締結,標志著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對反擊美國的「冷戰」攻勢起了積極作用,它有利於促進兩國人民的友好團結。但是,即使在50年代前半期中蘇友好交往期間,在條約執行中就已發生一些使中國人民不甚愉快的事情。如在關於無償移交日本投降後在東北留下的財產問題上,蘇軍在撤離東北時,實際上已將所有能拆卸運走的廠礦機器設備和器材物資等幾乎全部搬走,只移交了一些空房子;在兩國貸幣的比值問題上,蘇聯不顧中國政府的異議,將盧布比值定得很高,將人民幣的比值壓得很低。這些情況,暴露出蘇聯大國沙文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傾向。這種錯誤傾向在以後的中蘇交往中更有所發展,從而使同盟條約不可避免地蒙上陰影,並最終導致兩國關系的破裂。同盟條約在1980年期滿後未再延長。承認外蒙古獨立,喪失了1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⑺ 毛主席第一次訪門蘇聯蘇聯給我國多少貸款
蘇聯當時給我國貸了3億元的貸款,畢竟毛主席親自到訪蘇聯,當時還是中國拖住了進攻蘇聯的日本法西斯,所以給我國貸的款是很多的。
⑻ 63年前蘇聯為什麼突然和我國翻臉,什麼導致的
說白了就是國家利益不一致,對蘇聯的不合理要求,中國沒有答應,所以,蘇聯可能覺得中國這個小弟太不聽話了,就單方面撕毀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停止一切援助活動,撤回在中國的所有蘇聯科學家。其實本質上,外國對中國的一切援助或者侵略,都是為了謀求本國利益的最大化,並不是因為他們愛中國人,或者恨中國人。同樣,中國的對外方針,也是以中國的國家利益為出發點。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1958年4月,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提出要在中國領土上建立長波電台,並和中國組建聯合艦隊,以此來交換核武器技術。蘇聯不同意長波電台主權屬於中國,試圖建立事實上的特權區。而中國沒有海軍,所謂聯合艦隊其實就是蘇聯艦隊,蘇聯將重新獲得旅順口的駐軍權。所以這個提議被我黨拒絕了,中蘇的蜜月期也就結束了。
1960年7月16日,蘇聯單方面撕毀和中國的合約,召回全部蘇聯專家,銷毀部分技術圖紙。
中蘇至此,全面交惡,互相敵視了十幾年。甚至到後來,我國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蘇聯支持越南,時刻用武力威脅我國。
總結:
回顧進半個世紀以來中蘇關系發展變化的歷史,特別是中蘇沖突的歷史,有許多經驗教訓值得總結和汲取,當時雙方所提出的許多觀點和採取的許多做法值得重新審視和反思。這對今後中俄關系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⑼ 當初蘇聯給中國貸款是什麼情況一開始看我挺感動,然後我奶奶說錢全還了,拿走了一堆大蘋果,弄的
你說的是1960-1962年這段時間中國用物資還蘇聯貸款吧。
事情是這樣的一開始中蘇關系是友好的,新中國剛成立,蘇聯是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蘇聯也為中國軍事經濟建設提供了許多貸款,但到了1960年7月,前蘇聯單方面撕毀對華經濟援助協議,撤走專家,逼迫我國限期還債。
為爭一口氣,盡管面臨「三年自然災害」,全國人民還是勒緊褲腰帶還清了這筆債務。中國欠蘇聯的各項借款和應付利息共計14億600萬新盧布(其中相當大的部分是使用和消耗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軍事物資的貸款和利息),摺合人民幣52億余元。按照協議,這些外債應於1965年前全部還清。當時我國建國僅十年有餘,工業尚在起步階段,所以只能用農產品來償還。雞蛋、蘋果要過篩子,大了小了都不要;豬肉要卡一下膘,肥了瘦了都不行——這是前蘇聯當年驗收中國抵債物資時的真實寫照。
你奶奶說的蘋果就是這樣用去還貸款的。
⑽ 59年前,蘇聯借給中國百萬噸糧食,卻被我國婉拒,這是為何
古詩中提到:為儒如此爾,糧食第晨晡。自古,中國人的精神就比較偏實用性,一旦提到糧食,中國人總是滔滔不絕,有說不完的話題。事實的確如此,人們生活就必須要談到吃飯喝水。我國在1945年後,一直處於非常艱難的時期。
只不過事情已經上升到國際層面,而且當時祖國已經決定在國際上買糧渡過難關。所以這件事情也就渺小化處理了,但這件事情對於中國翻譯部卻起到了一個警示作用。在接下來的工作中,任何事情都應該謹慎處理,再三核對是基本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