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何次貸危機會波及中國
自07年8月次貸危機爆發後,美國欠的錢就越來越多,美元不斷貶值,他們就不斷降息,這樣的話對於他們來說就不用還這么多錢。他們把所有利空的東西都轉嫁到全球人民身上,美國藉助緩慢但持續的「美元貶值」,讓各國持有的美元縮水,轉嫁自身的國際收支壓力,再次掠奪各國的財富!
令到全球的通貨膨脹嚴重導致物價上漲,這也是很大的一個因素而影響之一。 所以也導致中國乃至全球的經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現在很多國人都很關心人民幣(RMB)升值這個話題,但又不了解美國迫使人民幣升值的真正意圖何在,其實人民幣升值背後是美國的一個大陰謀!!
相信大家對80年代的「日本經濟衰退」和90年代的「亞洲金融風暴」及「香港的金融保衛戰」吧!也許有人會說那是國際投機集團「美國-索羅斯財團」搞的,但是,你就沒有想過它背後難道就沒有美國政府的支持了嗎?下面,讓我仔細分析一下這些事件的前因後果你就會明白了。
從1980開始,特別在1990年至1995年,第一名的美國和第二名的日本之間的GDP差距是多少?日本GDP超過美國GDP的一半!這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次其它國家和美國的經濟差距縮小到一半的程度。日本人在歡呼:只要超過美國的GDP,日本就可以恢復「正常國家」了!美國人沒有吭聲。
按理說,日本還是美國的盟國,其經濟也是美國扶持起來的,美國也沒有分裂日本的必要(要分裂,二戰時就分裂了,也不用等到80-90年代)。美國也不可能對盟國日本使用「顛覆性煽動」,眼看著美國是阻擋不了日本經濟的發展前景的了!世界各國都在興奮的期待著日本GDP超過美國GDP的那個「歷史性時刻」!日本企業更加瘋狂,美國經濟的象徵——洛克菲勒廣場被日本人買下了!美國的精神象徵——好萊塢被日本人買下了!美國人民的心情一下子掉到了谷底。「世界第一」就快保不住了!美國人民的榮耀感在急劇下滑,民間開始蔓延仇日情緒。
1980年,日本的GDP就快到美國的一半了。有一件事情在1985年發生了,1985年美國拉攏其它五國(七國集團)逼迫日本簽署了廣場協議。以「行政手段」迫使日元升值。其實一個中心思想就是讓日本央行不得「過度」干預外匯市場。日本當時手頭有充足的美元外匯儲備,如果日本央行干預,日元升不了值。可惜呀,日本是被去了勢的太監。美國駐軍、政治滲透、連憲法都是美國人幫它度身定做的,想不簽廣場協議都不可能。日本最後的結局大家也知道了。1985年9月的廣場協議至1988年初.美國要求日元升值。根據協議推高日元,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從協議前的1美元兌240日元上升到1986年5月時的1美元兌160日元。由於美國里根政府堅持認為日元升值仍不到位,通過口頭干預等形式繼續推高日元。這樣,到1988年初,日元兌美元的匯率進一步上升到1美元兌120日元,正好比廣場協議之前的匯率上升了一倍。
美國人滿足了嗎?沒有。接下去,從1993年2月至1995年4月,當時柯林頓政府的財政部長貝茨明確表示,為了糾正日美貿易的不均衡,需要有20%左右的日元升值,當時的日元匯率大致在1美元兌120日元左右,所以,根據美國政府的誘導目標,日元行情很快上升到1美元兌100日元。以後,由於柯林頓政府對以汽車摩擦為核心的日美經濟關系採取比較嚴厲的態度。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匯率急升至1美元兌79日元,創下歷史最高記錄。
日元升值的後果是什麼?洛克菲勒廣場重新回到了美國人手中,通用汽車在這個廣場的一賣一買中凈賺了4億美元!日資在艱難度日中大規模虧本退出美國。美國人民勝利了!成功的擊退了日本的經濟進攻!我們可以從事例中看看1995年之後,日本和美國的GDP之比重新拉開了距離,而且越來越大!
可能有些網友還是沒有明白,日元升值怎麼啦?跟我們的談論有什麼關系?日元升值,就是美國對日本的一次經濟阻擊戰!成功的把日本20多年的發展財富大轉移到美國去了。
下面我講一個例子大家就清楚了。
假設我是美國財團,我當然知道1985年會發生什麼,假設我在1983年用100億美元兌換成24000億日元,進入日本市場,購買了日本的股票和房地產,日本經濟的蓬勃向上導致股市和房地產發瘋一樣的上漲,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開始升值,到1988年初,在股市和房地產假設我已經賺到了一倍(5年才翻一倍是最低假設了),那就是48000億日元。這時,日元升值到1:120。我把日本的房地產和股票在一年中拋售完,然後兌換回美元,那麼,就是400億美元!在5年時間中,我凈賺300億美元!(這還是最低假設)。那麼日本呢?突然撤離的巨額外資就導致了日本經濟的崩潰!經濟學用詞叫「泡沫經濟破滅」。這就是日本常說的:「失去的十年」。而我連本帶利的400億美元回歸美國,你想一想,美國經濟能不旺盛嗎?日本「失去的十年」,卻正是美國「興旺的十年」!
我說的只是美國財團中的一個,其它財團呢?嘿嘿,而且我的假設還只是到1988年,如果是到1995年,日元升值到1:79,你我能想像美國在這場經濟戰爭的勝利中,到底從日本颳走了多少財富?
美國賺夠了,日元現在又重新回到了1:140的位置上,美元的堅挺依然和30年前一樣!美元暫時性的貶值,並沒有損害到美元的國際地位。這場美日的經濟戰爭,以美國完勝而告終!!
美國人玩上癮了。1998年,同樣的手法在東南亞四小龍四小虎身上又來了一次,這就是亞洲金融風暴!唯一不同的,這次不需要廣場協議了。因為亞洲這些小虎小龍的外匯儲備們直接阻擊就可以大獲全勝!但是,還是沒有戰勝財大氣粗、軍事強盛、奉行霸權主義的美國,結局大家也看到了,東南亞貨幣在先升後跌中,經濟發展的成果被美國搶掠一空!!
唯一市場硬挺住了索羅斯的進攻而沒有經濟崩潰的就只有回歸後的香港,保住了香港幾十年的發展果實。當時索羅斯發動世界輿論(包括香港輿論),大肆攻擊香港政府(中國政府)「行政干預市場」,違反市場經濟規則、沒有民主自由,要是當時中國屈服於世界的輿論壓力而不運用「宏觀調控」進行入市干預,那將釀成大禍,又不知道要有多少國人像當年的日本那樣因破產而跳樓自殺了!
大家現在知道為什麼美國一再要求他國「新聞自由」、「市場經濟」、「民主人權」是建立在美國利益的基礎上了吧,知道我國的「宏觀調控」政策的正確性和優勢所在了吧。
美國停手了嗎?沒有,因為我國綜合經濟勢力的增長,國力的增強威脅到了美國的根本利益和「世界第一」的權威,近日來「中國公開支持因兒子丑聞而陷入困境的安南,指責美國故意借題發揮進行人生攻擊。」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美國心裡就不痛快了,就要整人了,現在強迫人民幣升值就是消弱中國的第一步,各位明白了嗎?知道為什麼中央政府突然全力打壓上海和北京的房地產市場?知道為什麼中國股市那麼慘了嗎?央行行長周小川在3、4月間曾說了一件事情:「有一個40億美元的外資在上海炒房地產,現今已經退出中國了。這樣的外資,不要也罷!」明白了嗎?中國股市是一個弱勢股市,很容易被美國財團所利用。中央不可能放鬆對股市的控制,否則中國經濟將會在外資的攻擊中崩潰!前段時間,也就是今年的12月初又有一個240億美元的外資財團撤離上海。現在,大家對國家的宏觀調控的優勢有所理解了吧,知道了國家出台那麼多針對房地產的政策是多麼的明智和及時了吧!
各位知道為什麼中國要實行國家外匯管制、匯率控制、打壓房地產、控制股市、知道為什麼中國要保持巨額外匯儲備,為什麼最近央行又出台了新的房地產貸款規定,為什麼中國政府一直要求進出口貿易平衡,為什麼要擴展東南亞貿易市場和歐盟市場,為什麼要加入WTO了。
其實中美之間的經濟戰爭,早就已經開場了,而且來來回回過了幾百招了。我們大多數網友還懵懵懂懂的只盯著台海形勢,盯著中亞美軍又多了一個軍事基地。要知道經濟崩潰的災難遠比一場軍事戰爭的後果更嚴重。軍事戰爭不外乎兩種:即「侵略戰爭」和「衛國戰爭」。而軍事上的「侵略戰爭」的最終目的就是打垮對方的一切(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達到佔領對方領土,進行資源掠奪和控制奴役和剝削對方的國民。
這樣的事情中國歷史上沒有少發生。而如今的美國就是以軍事上的侵略戰爭為手段,達到奴役和剝削對方為目的的真實意圖(對實力弱小的國家而言),看看如今的「伊拉克」就明白了,美國實際上是侵略並佔領了伊拉克,控制了伊拉克的石油,以此來滿足美國國內巨大的能源需求量;而對實力強的原蘇聯(原蘇聯擁有制對方死地的核力量),美國就只有發動經濟進攻來拖垮他們,蘇維埃聯盟的分裂就是最好的例子。
也許有的人要說,那是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和當時蘇聯國內政策導致了原蘇聯因經濟崩潰而解體的。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進行軍備競賽是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的。當時的美國經濟實力比蘇聯強,所以,美國勝利了而蘇聯解體了。現在輪到我們了,中國現在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都沒有冷戰時期的蘇聯強大,相同點是我國同樣也擁有毀滅美國的核武器,只是數量少了一點而已。那在這一輪中,就要看我國領導人的智慧和膽識了,建立合理的政策來規避風險,保護自己是當務之急. (可喜的是,現在我國已經在這樣做了)。可是,美國也沒有閑著,而且,作為經濟進攻的第一步他們已經早早的邁出了,象美國「凱雷財團」這樣的世界性投機財團,收購中國的「徐州重工」這樣的事情已經發生了很多了,在這里我就不一一例舉了。他們的目的很明確,控制中國的核心技術,進行世界性的技術壟斷。同時乘匯率沒有變化之前以美元套取人民幣,迫使中國央行大量發行人民幣以應付大量的貨幣兌換需求,為拖垮中國經濟打下伏筆。這還是明的進入,暗地裡的就更無法統計了。
說到這里,也許有很多人不明白,大量美元兌換人民幣的行為與拖垮中國經濟有什麼關系?在這里,我解釋一下:在正常情況下,在沒有大批美國財團惡意湧入中國用大量美元換取人民幣之前,我國的經濟形式是相對穩定的,我國發行的人民幣數量應等於我國人民積累的財富數量。而大量的惡意的國外財團的資金湧入中國,需要兌換大量的人民幣,使得國內人民幣的流通數量大大超過我國人民所積累的財富數量。而這些人民幣全部投入少數領域,表面上是拉動了我國的經濟,使國內的消費量變大,實際上也使得資產價格大幅上升。
據統計,目前在國際上金融市場上的投資有136萬億美元。其中只要有1%即1.36萬億美元湧入中國進行投機經營,按現在的匯率,我國就要發行10.6萬億元人民幣。
如果人民幣升值15%,他們再用手頭的人民幣套取美元,他們將換回1.56萬億美元,而中國外匯儲備是0.2萬億美元,也就是說一進一出,這些投資資金多出了2000億美元,而中國這么多年充當血汗工廠所掙來存在國庫中的2000億美元一分不剩,留給中國的是當初為應付這1.36萬億美元而發行的10.6萬億的人民幣。2006年中國GDP是20萬億,物品是這么多,而錢卻多了10.6萬億,那就意味著所有商品都要打折到原來的2/3。恐慌情緒將會在社會上蔓延,炒房者為了變現到時可能會出七折、六折、甚至三折出手手中的房子。大批市民破產,牽涉到銀行破產,整個國民經濟崩潰,我們手中的財富將一文不值了。
到時國人乃至世界將會對中國失去信心,不再儲備和使用甚至拋售手中的人民幣,使中國的外貿活動受挫,最終導致中國國內的通貨膨脹,對外導致信譽危機,從而導致金融危機。就像40年代的通貨膨脹那樣一盒火柴要賣幾百塊。如果我國政府在這次的人民幣匯率這件事上決策錯誤,那麼到時中國近30年來改革開放的經濟成果就可能落入他人之手。
最近,從國內的經濟形式來看,客觀的講,形式是不容樂觀的。按理說,人民幣升值了,也就是說RMB值錢了,應該是以前1塊錢的東西現在只要9毛甚至是8毛就可以買到了;可是現在的國內形式,除了工資沒有漲外其餘的都漲了。
新華網報道說:自2006年8月份開始,北京市場食用油價格震盪上揚。進入11月份,米、面、菜價及副食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攀升。報道認為,是受國際大豆市場價格上揚的影響,導致食用油價格上升。但是,米面跟風而漲,25公斤裝的富強粉漲幅達12%以上,500克大米上漲了6分錢。據了解,在上海、廣州、深圳糧油等生活必需品已是漲升一片,並持續一個多月,其中麵粉、食用油的最高漲幅分別已達一成和二成。
但是,中國的這四大城市生活必需品的漲價絕非偶然。持續7個多月的宏觀調控並沒有穩定房價,相反,導致房價的節節攀升。早有經濟學家警告說,地產泡沫將導致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將引發經濟危機。然而,這種聲音太微弱,現今的種種跡象表明,通貨膨脹正在步步逼近我們。
Ⅱ 結合2008年次貸危機影響,我國金融機構在債務危機層面面臨的危機及挑戰
摘要 (一)我國金融市場面臨的挑戰
Ⅲ 如果中國出現了銀行不良貸款危機和房地產泡沫的話 中國會有什麼樣的狀況
房地產破滅後,房價下降的同時,大量抵押房會被銀行收回,銀行收回的房子當初抵押為100萬,哪個時候可能就值10萬,銀行將會出現大量不良資產,銀行周轉不靈。此時政府會救銀行業,由銀行大量發行人民幣,防止資金鏈斷裂。大量人民幣的出現會導致物價飛漲,出口型企業倒閉,大量失業,失業人口沒有消費能力,導致產品大量積壓。出現商品賣不出去,老百姓又買不起的境地。中國將喪失實體經濟,只能靠能源出口換回一點美元。人民幣變成了廢紙。
Ⅳ 中國會發生次貸危機么
你問問題的角度應該是看到了現在的房地產價格的大幅下跌,部分開發商跑路的行為,但是從中國是一黨專政,而且現在的進度在國家控制范圍,國家的宏觀調控也會加大監督力度,我國的房地產貸款規模近幾年發展迅速,並對銀行業盈利能力和資產安全有較大影響。據上海銀監局2008年2月發布的《2007年度上海市房地產信貸運行報告》稱,截至2007年12月末,全市中資銀行商業性房地產貸款余額5137.62億元,比年初增加452.88億元,同比多增63.28億元,房地產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0.58%。2007年,上海中資商業銀行增量貸款中有27.5%投向了房地產業。截至去年12月末,中資商業銀行房地產貸款占各項貸款的比重為32.2%。如果加上大量以房產作為抵押的其他貸款,房地產價格的波動已影響到銀行一半左右的信貸資產安全。在房地產市場波動加劇及宏觀調控不斷加強的同時,房地產信貸運行與市場之間的關聯更趨密切,無論是銀行、房地產開發企業,還是房貸借款人,都面臨因房價波動而帶來的壓力與風險。針對這種狀況,上海銀監局表示,將加強宏觀監管,關注信貸資源向房地產業聚集的趨勢,適時提示各銀行重視潛在的系統性信用風險,制訂並實施合理、科學的信貸政策,分散、管理、控制房地產信貸風險。
比較我國房地產市場與美國次級按揭市場,二者存在很大不同。最為主要的是住房抵押貸款人一般都是直接向銀行申請貸款,沒有復雜的衍生產品。同時,房產首付在20%,政策上不允許發放零首付貸款。但是,也要看到我國住房抵押貸款存在的風險。
一是貸款首付比例較低及虛假信用,存在大量投機性借貸。在房地產「新政」實施前,我國居民房地產貸款首付比例為20%。但實際操作中,也存在虛假操作的情況。據報道,2004年上海曾經發生過有人貸款7800萬元,購買128套住房的重大違規貸款行為,就是通過假信用的方式進入的。
二是超支付能力貸款不斷增加。按照銀監會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指引,個人每月按揭貸款還款額不得超過個人家庭月可支配收入的50%。但實際上,國內居民及住房投資者在辦理住房按揭貸款時,很多人不能滿足這一基本標准。有人從單位或找他人隨意開出假的工資收入證明。銀行信貸人員和房產銷售人員為提高房屋銷售和貸款業績,甚至明確告訴貸款者只要能開到證明就放款。用假的收入證明、工資證明等虛假文件到銀行進行按揭貸款,無疑埋藏了巨大的潛在風險。
三是貸款利率增長快,導致部分債務人喪失支付能力。近年來,央行數次提升貸款基準利率。2004年10月29日從5.31%提高至5.58%;2006年4月28日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至5.85%。經過連續10多次上調,目前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已提高到7.47%,這對信用差、還款能力不強的貸款人來說無疑是巨大壓力。
四是房價在飛漲後存在下跌趨勢。統計數據顯示,大城市近年房價指數上漲20%左右。就具體的樓盤而言,則上漲50%至100%甚至更多。飛速上漲的房價刺激了購房者的購買熱情,炒房成為獲取巨額財富的途徑,使許多償債能力低的人參與到購房隊伍中。當房價下跌、房市流動性降低、貸款利率大幅調升時,勢必加大高價購房者的償債壓力,使銀行信貸面臨巨大違約風險。
如何防範信貸風險
次貸危機對商業銀行的重要啟示是,在經濟增長階段忽視風險必將導致經濟減速階段的風險甚至是危機的爆發。當經濟發生周期性波動時,商業銀行的貸款質量將首當其沖
一要加強宏觀經濟運行的分析,高度關注經濟周期波動可能帶來的風險。自2002年中國進入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以來,境內商業銀行在旺盛的貸款需求下產生巨大的盈利沖動,同時流動性過剩導致其面臨巨大的盈利壓力。在盈利沖動和壓力的雙重推動下,大多數銀行更多地注重盈利而忽視和放鬆了風險防範,貸款尤其是個人貸款增長速度居高不下。次貸危機對商業銀行的重要啟示是,在經濟增長階段忽視風險必將導致經濟減速階段的風險甚至是危機的爆發。從當前宏觀調控態勢和運行環境看,中國經濟在經歷了近6年的快速增長後,未來幾年中國經濟高位增長的勢頭可能放緩。當經濟發生周期性波動時,商業銀行的貸款質量首當其沖。同時,對中國的銀行而言,必須認真考慮如何更好地防範全球金融體系中的風險。我國金融業積極穩妥地推進對外開放、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同時,全球金融體系中的風險不容忽視,必須深化改革,改進風險管理能力,提高綜合競爭力。
二要科學設計信貸產品。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金融機構為了逐利而不惜降低借貸標准。面對房價不斷上漲,忽視住房貸款的第一還款來源亦即貸款人自身的償付能力。貸款公司和銀行為了營銷推出了一系列金融創新產品,將這些貸款證券化,把風險從銀行賬本上轉移到資本市場,風險本身並沒有消失,而是為危機埋下禍根。因此,金融機構必須審慎經營,科學設計信貸產品。同時,在具體業務操作中,必須恪守原則與標准,打好風險防範的基礎。
三要把握宏觀經濟走勢與具體產品的關系。目前,中國房地產處於上升周期,房價上漲較快,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發展得非常快。2007年以來,商業性購房貸款中的個人住房貸款增速呈逐月加快趨勢。從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來看,房價的快速上漲往往會掩蓋大量的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銀行一定要高度重視房地產市場發展中的各類金融風險。對此,銀監會對銀行一再發出風險提示,要求銀行不能放鬆借貸標准,嚴格「三查」,嚴防假按揭和虛假貸款,並多次就銀行房地產貸款進行現場檢查。同時,在房價不斷上升的環境下,銀監會還提示銀行要高度關注貸款抵押物的價格風險。
四要做好預警,控制規模與風險。近年來,出於戰略調整和經營轉型需要,境內商業銀行普遍將個人信貸作為收入的主要增長點。在目前資產價格快速攀升、存在回調壓力的大背景下,商業銀行應高度關注個人住房信貸及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風險,不能簡單地將個人貸款或消費性貸款視為低風險貸款而不加選擇地大力發展。從上海地區銀行房地產信貸投放看,個人信貸快速增長強化了銀行信貸長期化的勢頭,銀行不良資產上升的隱患加大。因此,吸取次貸危機的教訓,我國商業銀行應高度關注個人房地產貸款風險,加強信用系統建設,提高風險防範能力。
同時,金融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管,防範和制止金融機構違規發放不符合條件的貸款。在當前動盪的金融環境下,金融監管起著更加重要的作用。
五是金融創新要堅持「謹慎經營」原則。美國次級房屋抵押貸款證券化的所謂金融創新中,次貸不僅很快衍生出各種金融產品,還被分配到各種金融機構的投資產品組合之中。對沖基金及其他高杠桿機構以其財務杠桿工具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放大與次級債有關的各種交易,這導致衍生產品價值與其真實資產價值之間的聯系被完全割斷,放大了相關投資和交易風險,使金融活動背離了金融機構的「謹慎經營」原則。當風險集中爆發時,再追溯原生信貸產品的發行質量,為時已晚。因此,在產品設計與每一單合約執行過程中,就應按照謹慎經營原則,合理評估無風險約束下的放貸行為與潛在風險的平衡,防患於未然。
Ⅳ 中國式次貸危機的解決
出口、投資、消費是三駕拉動經濟的馬車,中國前些年過分的依賴投資和出口,現在國際形勢突然變化了,國內的宏觀經濟政策自然要調整,中國現在最需要的是拉動國內原本就不足的消費,不僅要補償過去的缺口,而且要使消費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中占強勢地位,但是拉動消費與其說一個經濟問題不如說是一個社會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決非一蹴而就。養老、住房、教育、醫療等問題在經濟上行時並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在經濟走在下行通道時,這些問題解決起來就會變得更加力不從心,問題也會愈顯突出,而且這還沒有考慮對國計民生可能造成負面效應的突發事件所造成之影響。所以,造成中國式次貸危機的根源,社會問題所佔的成份要遠大於經濟問題。
Ⅵ 次貸危機的起因整個過程及對我國的影響
次貸是次級按揭貸款,是給信用狀況較差,沒有收入證明和還款能力證明,其他負債較重的個人的住房按揭貸款。相比於給信用好的人放出的最優利率按揭貸款,次級按揭貸款的利率更高,這個可以理解吧?你還錢的可能性不太高,那我借錢給你利息就要高一些咯。風險大,收益也大嘛。放出這些貸款的機構呢,為了資金盡早回籠,於是就把這些貸款打包,發行債券,類似地,次貸的債券利率當然也肯定比優貸的債券利率要高咯。這樣呢,這些債券就得到了很多投資機構,包括投資銀行,對沖基金,還有其他基金的青睞,因為回報高嘛。
但是這個回報高有一個很大的前提,就是美國房價不斷上漲。怎麼說呢?房價不斷上漲,樓市大熱,雖然這些次級按揭貸款違約率是比較高的,因為那些人信用狀況本來就差,收入證明也沒有,其他負債也重,還不起房貸也是容易發生的事情),但放貸的機構即使收不回貸款,它也可以把抵押的房子收回來,再賣出去不就也賺了嘛,因為樓市大熱,房價不斷漲嘛。
好了,危機如何發生呢?就是06年開始,美國樓市開始掉頭,房價開始跌,購房者難以將房屋出售或通過抵押獲得融資。那即便放貸的機構錢收不回來,把抵押的房子收了,再賣出去(難說賣不賣得出去,因為房地產市場萎縮,有價也沒市)也肯定彌補不了這個放貸出去的損失了。那麼,由此發行的債券,也是不值錢了,因為和它關聯著的貸款收不回來。之前買了這些債券的機構,不就跟著虧了嗎?很多投資銀行,對沖基金都買了這些債券或者是由這些債券組成的投資組合,所以就虧了很多。舉例,一系列事件包括:
——2007年2月13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發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預警
——匯豐控股為在美次級房貸業務增加18億美元壞賬撥備
——面對來自華爾街174億美元逼債,作為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4月2日宣布申請破產保護、裁減54%的員工
——8月2日,德國工業銀行宣布盈利預警,後來更估計出現了82億歐元的虧損(這個數字真的是巨額),因為旗下的一個規模為127億歐元為「萊茵蘭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銀行本身少量的參與了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業務而遭到巨大損失。德國央行召集全國銀行同業商討拯救德國工業銀行的籃子計劃。
——美國第十大抵押貸款機構——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投資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繼新世紀金融公司之後美國又一家申請破產的大型抵押貸款機構。
——8月8日,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兩支基金倒閉,原因同樣是由於次貸風暴
——8月9日,法國第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凍結旗下三支基金,同樣是因為投資了美國次貸債券而蒙受巨大損失。此舉導致歐洲股市重挫。
——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銀行瑞穗銀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團宣布與美國次貸相關損失為6億日元。日、韓銀行已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產生損失。據瑞銀證券日本公司的估計,日本九大銀行持有美國次級房貸擔保證券已超過一萬億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內的五家韓國銀行總計投資5.65億美元的擔保債權憑證(CDO)。投資者擔心美國次貸問題會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強大沖擊。不過日本分析師深信日本各銀行投資的擔保債權憑證絕大多數為最高信用評等,次貸危機影響有限。
——其後花期集團也宣布,7月份有次貸引起的損失達7億美元,不過對於一個年盈利200億美元的金融集團,這個也只是小數目。
但次貸風暴引起的危機,已經嚴重影響各國資金流動性。簡單的說,在當前次貸問題前景不明的情況下,各銀行自然收緊信貸,避免放貸,這就導致銀行間短期同業拆解利率大漲,換句話說,大家都不想把錢放出去,因為也搞不清楚其他銀行因為次貸的損失會多大,財務狀況如何,所以就把同業拆解利率調高了。那反過來,同業拆借利率很高,導致資金籌集的成本大增,所以連銀行自己都不願意從其他銀行借錢。所以資金的流動性就大大降低,這個是有很大風險的,對本國各行各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籌集都有很大影響。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等看到目前流動性突然緊縮,所以就向市場緊急注入巨額資金。各國央行在數日內向市場注入超過三千億美元,方式就是,宣布向各大銀行提供比市場上同業拆借利率要低的無限額拆借,這樣就可以把同業拆借利率壓下來。但這樣的舉措,又會進一步地向金融市場表明次貸危機的嚴重性。例如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向市場注入巨資保持流動性,是自9·11恐怖襲擊來的首次。
危機是否進一步擴大,就要看各國各銀行到底關於次貸的損失有多大了。
總體上看,次貸對於中國的影響甚少,因為中國的資本市場幾乎是對外隔絕的。中國五大銀行投資美國次貸的數目甚少,目前估計他們總共的損失大概才50億人民幣,所以理論上對中國的影響甚微。但仍然要注意的是,如果次貸在全世界范圍內產生巨大影響,即便中國自身的直接損失很少,但外部環境導致美元的幣值,流動性波動極大,對國內的影響也不容低估。
Ⅶ 中國會發生次貸危機嗎
從金融層面上講,金融風暴對中國的沖擊可能不會太大。因為中國的金融系統還沒有與世界接軌,貨幣還沒實現可自由兌換,中國的決策者對於購買外國資產一直持非常謹慎的態度。
第二個層面,是實體經濟層面。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8日發表的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金融危機正使世界經濟進入「嚴重低迷」時期。歐美發達國家增長大幅放緩,有些國家甚至出現負增長。在這種形勢下,對中國商品的進口需求會大幅度萎縮,這對於對外貿依存度很高的中國來說,貿易順差增幅放緩甚至負增長,對中國GDP的增長會產生影響。
第三個層面,是信心的問題。目前中國政府和企業家們對中國未來經濟的穩定還是持較為樂觀的態度。不過,在國際經濟的低迷情勢下,信心受到影響他們還會增加投資嗎?這是一個問題。
戴科認為,不管如何,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已經是事實。2008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已經比去年下降了兩個百分點,明年經濟增長可能會更緩慢。不過,中國的經濟仍在增長,通脹仍在可控制的范圍內,中國經濟遠沒有「滯脹」的風險。戴科說,中國人經常說風險和機遇是並存的,他很贊同這句話。在這場經濟危機中以及在未來世界金融秩序中,中國正在扮演並將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這是肯定的。
按照購買力計算,中國對全球GDP的貢獻已經超過10%,歐盟和美國的貢獻超過20%。中國在國際經濟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投資者之一,中國在國際經濟秩序中的權利和責任不可避免地也加大了,中國不僅是世界經濟和金融秩序的參與者,也將成為新秩序的制訂者
Ⅷ 中國是否會發生次貸危機
個人認為次貸危機在中國發生的可能性比較小。
房價從高位暴跌,炒房的人貸款買房的錢全賠進去了,也就還不上貸款了,銀行由此遭受損失。這種情況多了之後,銀行損失就危急金融安全,引起金融連鎖反應,就形成了次貸危機。
我國房地產貸款安全嗎
如果加上大量以房產作為抵押的其他貸款,房地產價格的波動已影響到銀行一半左右的信貸資產安全
我國的房地產貸款規模近幾年發展迅速,並對銀行業盈利能力和資產安全有較大影響。據上海銀監局2008年2月發布的《2007年度上海市房地產信貸運行報告》稱,截至2007年12月末,全市中資銀行商業性房地產貸款余額5137.62億元,比年初增加452.88億元,同比多增63.28億元,房地產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0.58%。2007年,上海中資商業銀行增量貸款中有27.5%投向了房地產業。截至去年12月末,中資商業銀行房地產貸款占各項貸款的比重為32.2%。如果加上大量以房產作為抵押的其他貸款,房地產價格的波動已影響到銀行一半左右的信貸資產安全。在房地產市場波動加劇及宏觀調控不斷加強的同時,房地產信貸運行與市場之間的關聯更趨密切,無論是銀行、房地產開發企業,還是房貸借款人,都面臨因房價波動而帶來的壓力與風險。針對這種狀況,上海銀監局表示,將加強宏觀監管,關注信貸資源向房地產業聚集的趨勢,適時提示各銀行重視潛在的系統性信用風險,制訂並實施合理、科學的信貸政策,分散、管理、控制房地產信貸風險。
比較我國房地產市場與美國次級按揭市場,二者存在很大不同。最為主要的是住房抵押貸款人一般都是直接向銀行申請貸款,沒有復雜的衍生產品。同時,房產首付在20%,政策上不允許發放零首付貸款。但是,也要看到我國住房抵押貸款存在的風險。
一是貸款首付比例較低及虛假信用,存在大量投機性借貸。在房地產「新政」實施前,我國居民房地產貸款首付比例為20%。但實際操作中,也存在虛假操作的情況。據報道,2004年上海曾經發生過有人貸款7800萬元,購買128套住房的重大違規貸款行為,就是通過假信用的方式進入的。
二是超支付能力貸款不斷增加。按照銀監會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指引,個人每月按揭貸款還款額不得超過個人家庭月可支配收入的50%。但實際上,國內居民及住房投資者在辦理住房按揭貸款時,很多人不能滿足這一基本標准。有人從單位或找他人隨意開出假的工資收入證明。銀行信貸人員和房產銷售人員為提高房屋銷售和貸款業績,甚至明確告訴貸款者只要能開到證明就放款。用假的收入證明、工資證明等虛假文件到銀行進行按揭貸款,無疑埋藏了巨大的潛在風險。
三是貸款利率增長快,導致部分債務人喪失支付能力。近年來,央行數次提升貸款基準利率。2004年10月29日從5.31%提高至5.58%;2006年4月28日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至5.85%。經過連續10多次上調,目前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已提高到7.47%,這對信用差、還款能力不強的貸款人來說無疑是巨大壓力。
四是房價在飛漲後存在下跌趨勢。統計數據顯示,大城市近年房價指數上漲20%左右。就具體的樓盤而言,則上漲50%至100%甚至更多。飛速上漲的房價刺激了購房者的購買熱情,炒房成為獲取巨額財富的途徑,使許多償債能力低的人參與到購房隊伍中。當房價下跌、房市流動性降低、貸款利率大幅調升時,勢必加大高價購房者的償債壓力,使銀行信貸面臨巨大違約風險。
如何防範信貸風險
次貸危機對商業銀行的重要啟示是,在經濟增長階段忽視風險必將導致經濟減速階段的風險甚至是危機的爆發。當經濟發生周期性波動時,商業銀行的貸款質量將首當其沖
一要加強宏觀經濟運行的分析,高度關注經濟周期波動可能帶來的風險。自2002年中國進入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以來,境內商業銀行在旺盛的貸款需求下產生巨大的盈利沖動,同時流動性過剩導致其面臨巨大的盈利壓力。在盈利沖動和壓力的雙重推動下,大多數銀行更多地注重盈利而忽視和放鬆了風險防範,貸款尤其是個人貸款增長速度居高不下。次貸危機對商業銀行的重要啟示是,在經濟增長階段忽視風險必將導致經濟減速階段的風險甚至是危機的爆發。從當前宏觀調控態勢和運行環境看,中國經濟在經歷了近6年的快速增長後,未來幾年中國經濟高位增長的勢頭可能放緩。當經濟發生周期性波動時,商業銀行的貸款質量首當其沖。同時,對中國的銀行而言,必須認真考慮如何更好地防範全球金融體系中的風險。我國金融業積極穩妥地推進對外開放、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同時,全球金融體系中的風險不容忽視,必須深化改革,改進風險管理能力,提高綜合競爭力。
二要科學設計信貸產品。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金融機構為了逐利而不惜降低借貸標准。面對房價不斷上漲,忽視住房貸款的第一還款來源亦即貸款人自身的償付能力。貸款公司和銀行為了營銷推出了一系列金融創新產品,將這些貸款證券化,把風險從銀行賬本上轉移到資本市場,風險本身並沒有消失,而是為危機埋下禍根。因此,金融機構必須審慎經營,科學設計信貸產品。同時,在具體業務操作中,必須恪守原則與標准,打好風險防範的基礎。
三要把握宏觀經濟走勢與具體產品的關系。目前,中國房地產處於上升周期,房價上漲較快,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發展得非常快。2007年以來,商業性購房貸款中的個人住房貸款增速呈逐月加快趨勢。從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來看,房價的快速上漲往往會掩蓋大量的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銀行一定要高度重視房地產市場發展中的各類金融風險。對此,銀監會對銀行一再發出風險提示,要求銀行不能放鬆借貸標准,嚴格「三查」,嚴防假按揭和虛假貸款,並多次就銀行房地產貸款進行現場檢查。同時,在房價不斷上升的環境下,銀監會還提示銀行要高度關注貸款抵押物的價格風險。
四要做好預警,控制規模與風險。近年來,出於戰略調整和經營轉型需要,境內商業銀行普遍將個人信貸作為收入的主要增長點。在目前資產價格快速攀升、存在回調壓力的大背景下,商業銀行應高度關注個人住房信貸及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風險,不能簡單地將個人貸款或消費性貸款視為低風險貸款而不加選擇地大力發展。從上海地區銀行房地產信貸投放看,個人信貸快速增長強化了銀行信貸長期化的勢頭,銀行不良資產上升的隱患加大。因此,吸取次貸危機的教訓,我國商業銀行應高度關注個人房地產貸款風險,加強信用系統建設,提高風險防範能力。
同時,金融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管,防範和制止金融機構違規發放不符合條件的貸款。在當前動盪的金融環境下,金融監管起著更加重要的作用。
五是金融創新要堅持「謹慎經營」原則。美國次級房屋抵押貸款證券化的所謂金融創新中,次貸不僅很快衍生出各種金融產品,還被分配到各種金融機構的投資產品組合之中。對沖基金及其他高杠桿機構以其財務杠桿工具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放大與次級債有關的各種交易,這導致衍生產品價值與其真實資產價值之間的聯系被完全割斷,放大了相關投資和交易風險,使金融活動背離了金融機構的「謹慎經營」原則。當風險集中爆發時,再追溯原生信貸產品的發行質量,為時已晚。因此,在產品設計與每一單合約執行過程中,就應按照謹慎經營原則,合理評估無風險約束下的放貸行為與潛在風險的平衡,防患於未然。
Ⅸ 次貸危機的具體表現以及對中國的影響是什麼
次貸危機又稱次級房貸危機(subprime lending crisis) ,也譯為次債危機。它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風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隱約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美國「次貸危機」是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2007年8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 但次貸風暴引起的危機,已經嚴重影響各國資金流動性。簡單的說,在當前次貸問題前景不明的情況下,各銀行自然收緊信貸,避免放貸,這就導致銀行間短期同業拆解利率大漲,換句話說,大家都不想把錢放出去,因為也搞不清楚其他銀行因為次貸的損失會多大,財務狀況如何,所以就把同業拆解利率調高了。那反過來,同業拆借利率很高,導致資金籌集的成本大增,所以連銀行自己都不願意從其他銀行借錢。所以資金的流動性就大大降低,這個是有很大風險的,對本國各行各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籌集都有很大影響。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等看到目前流動性突然緊縮,所以就向市場緊急注入巨額資金。各國央行在數日內向市場注入超過三千億美元,方式就是,宣布向各大銀行提供比市場上同業拆借利率要低的無限額拆借,這樣就可以把同業拆借利率壓下來。但這樣的舉措,又會進一步地向金融市場表明次貸危機的嚴重性。例如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向市場注入巨資保持流動性,是自9·11恐怖襲擊來的首次。
危機是否進一步擴大,就要看各國各銀行到底關於次貸的損失有多大了。
總體上看,次貸對於中國的影響甚少,因為中國的資本市場幾乎是對外隔絕的。中國五大銀行投資美國次貸的數目甚少,目前估計他們總共的損失大概才50億人民幣,所以理論上對中國的影響甚微。但仍然要注意的是,如果次貸在全世界范圍內產生巨大影響,即便中國自身的直接損失很少,但外部環境導致美元的幣值,流動性波動極大,對國內的影響也不容低估。
Ⅹ 中國會有次貸危機嗎
不會,因為中國的金融市場尚未開放,杠桿率較低,如果出現金融問題政府會直接選擇行政干預的。美國的次貸危機是由於美國政府對金融市場的盡量不幹預導致的。
目前國內就咱們自己最大的貸款——房貸而言,不太存在次級貸款。所謂的次級貸款就是把貸款人做信用分級,次級貸款特製指給信用低的人的貸款。特徵就是利息高,利率會波動,通過貸款的高額利息收益來彌補其中一部分壞賬的風險。
次貸危機產生的微觀基礎
金融企業家通過創新次貸產品,加劇了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從而為其操縱和引導市場預期創造條件,同時也為新一輪的金融創新創造條件,其結果是與次貸相關的金融產品不斷復雜化,金融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不斷加劇。
金融機構的風險承擔和杠桿率不斷上升,金融系統的脆弱性不斷提高。由此可見,金融機構高的風險承擔和高杠桿是金融企業家進行市場操縱和過度創新的必然結果,在次貸危機形成的過程中,金融機構的過度風險承擔和高杠桿率只是金融危機脆弱性的表現而不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