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給了越南500億MY的無息貸款嗎
據鳳凰網2011年8月12日報導:越南《新式蘇30飛臨南海》上空,這是我軍在南海偵察時發現的新情況。香港有關媒體揭露:2009年中國政府給了越南500億美元無息貸款,越南就悄悄地將其中250億美元,用於購買了300架俄羅斯新式的帶預警雷達的蘇30戰機。按照合同俄羅斯將在三年中,分批向越南交付蘇30新式戰機,時間已經過去二年了,俄羅斯已經向越南交付了數批戰機。這些戰機由俄羅斯負責給越南培訓飛行員,提供和培訓地面維修人員。現在越南已經從俄羅斯得到數批帶預警雷達的新式蘇30戰機。如果越南有數百架新式戰機參戰南海,那將是什麼結果?現在,中國的航空母艦還敢到南海去嗎?中國的南海國土還有可能收回嗎?如若武力收回國土,中國海軍將會造成多麼慘重的損失?
按照國際慣例,貸款用途必須進行嚴格的審查和審核,除了軍援可以購買指定武器,其他貸款必須專款專用。事後還要進行檢查分析。中國政府為什麼不按國際慣例辦事?如今大量無息貸款造成危害國家安全,如此嚴重惡果應該由誰來負責???越南膽敢侵佔南海29個島礁,公然宣稱不惜為南海諸島和中國一戰!越南的勇氣從那裡來?今天我們終於看到了事實真相。原來是中國政府中的腐敗分子和無能官僚,已經膽大妄為到敢於出賣國家利益。忿怒的中國人民,已經到了「是可忍心、熟不可忍」的地步!現在,就看中央政府如何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如何對越南開展強有力的制裁了!
Ⅱ 中國政府向泰國政府提供10億美元貸款屬於國際收支范疇嗎為什麼
屬於國際支出
Ⅲ 中國向第三世界國家提供無附加條件貸款,是什麼時候的事啊
上個世紀60年代,毛澤東的外交政策,在第三世界做大哥。
Ⅳ 20世紀90年代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為什麼未波及中國
東南亞金融危機未直接沖擊中國經濟,但間接沖擊很大。
中國不會發生東南亞類型的金融危機是基於兩個大的方面,一是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外部經濟因素和體制不同;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內部經濟和金融制度不同。
從第一個方面看,首先,中國沒有開放自己的金融市場,因此這里不存在借入本國貨幣投機的問題,同時也不存在外幣的自由兌換,因而間接資本流動的渠道是不暢通的。中國的大量外匯儲備和嚴格的行政管理使投機商願意選擇其他國家。如果投機並且成功,尚需要等待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我們從東南亞金融危機得到的好處之一是,我們有了推遲開放金融市場的很好的理由,並且能夠得到其他國家的理解。
從第二個方面看,我們與東南亞國家一樣,有不良的債務,但是我們的金融體制決定了我們尚不會發生類似東南亞的金融危機。1995年中央銀行法頒布後,中國人民銀行發揮中央銀行的作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貨幣政策的工具是貸款總規模,類似於西方控制貨幣供應量,利率的作用對主要的貸款人來說還是有限的。中國官方宣布的不良貸款為5-6%,不良貸款主要分為三類:即逾期貸款(逾期兩年以內未還貸款)、呆滯貸款(逾期兩年以上貸款)、和呆帳貸款(不能償還的貸款--壞帳)。普遍相信的呆帳率在25%左右。但是,這些貸款的的呆帳部分主要是國有企業帶來的。其中一部分為政策性的,當然也有經營不善的問題。從理論上看,企業和銀行本身由於體制上的問題,沒有個人的責任,要改革呆帳問題可能是一個問題。目前中國的公債相對規模較小,僅佔GDP的6%。因此我們還有迴旋的餘地。所以中國不會發生東南亞式的金融危機。
東亞金融動盪對中國經濟的間接沖擊。
首先,從貿易的角度看,東南亞國家的金融危機造成其進口需求下降。主要機制是:1)東亞各國的貨幣貶值,增加了進口的成本,據統計,自1997年7月以來,泰銖累計貶值114.78%,馬來西亞林吉特貶值76.53%,韓元貶值96.95%,日圓是1美圓兌140日圓,盡管進口成本不會成比例的上升,但是,進口成本的上升是可以推斷的;
其次,中國對東南亞各國市場的依賴是比較高的,如果不包括日本,1995年的依賴是10.3%,加上日本會達到35—40%,這些國家和地區市場對我們的影響程度可以用互補性指標(COMPLEMENTARITY INDEX)貿易互補性指數等於,一國K商品的出口在該國總出口中的份額比上該商品在進口國中總進口的份額的積和,比上二者平方的開方。 實際上它表明兩國進出口的相互牽連。依據1994年的數據,統計的結果是:我們與香港是0.89 ,印尼0.57,日本0.76,韓國0.64,馬來西亞0.54,菲律賓0.54,新加波0.58,泰國0.60。
第三,由於東南亞各國在干預外匯市場中花費了大量的外匯,使這些國家難以推進貿易自由化,因而貿易保護或增加對進口的限制可能是情理之中的;與此相對應,我國的出口自然也受到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東亞地區市場上,也會影響到其他市場。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出口產品的相似性也會對中國出口的增長產生影響。與此相關的是,由於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各國,乃至全球相繼調低了經濟增長率,這意味著,東南亞和中國的產品出口市場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東亞金融動盪對中國三資(合資、獨資和合作)出口影響是明顯的。首先,在中國對外貿易中,三資企業進出口1997年佔到46.9%,在外資企業中,有80%左右來自東亞各國,這些企業與中國企業面臨著同樣的出口困難,同時,他們還缺乏增加投資擴大規模,甚至維持現有規模的困難。如果整個企業資金周轉不靈還會導致撤資。
第四,東亞金融動盪增加了中國出口融資(特別是三資企業融資)的難度。各受沖擊的國家為符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要求,不願意向商業機構提供貸款。貸款抽緊、利率提高使出口的成本加大或難以出口;
第五,東南亞金融危機使中國出口的利潤受到威脅。由於東南亞各國出口品價格下降,進口方也要求我們降低商品的價格,為了保住我們的市場份額,(本來競爭很激烈的市場條件下,我們的利潤率就已經很低了),我們不得不降價;某些本來利潤很低的商品將失去已有的市場。 綜合起來看,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率會比去年下降,進出口總的增長率大約為8—9%(1997年為12.1%)進口增長率約為5—7%,出口增長11%左右。
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的第二個方面是引進外資。在過去的20年裡,由於我們的大多數來自於東亞各國,他們的金融危機或動盪不可避免地造成投資的減少。正如我們前面已經說明的,來自東亞的直接投資佔到我們全部引進外資的約80%。因此可能來自該地區的投資會減少。但是,也應看到,東南亞是我們引進歐美投資的主要競爭對手,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及由此造成的經濟政治條件的惡化,有助於我們更多地吸收歐美的投資,這也是中國自引進外資政策實施以來一直希望的。二者相互抵消的情況如何還難以測定。
第三.東亞金融危機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首先,中國對外貿易在中國經濟增長中的貢獻度為0。2(1995年,佟家棟)或者說中國經濟每增長10% ,外貿的貢獻佔2個百分點。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中國的進口和出口的貢獻還要高一些;其次是外資的引進。如果我們外資的引進有問題的話,就業的問題就會更加尖銳。
面對東南亞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產生的不利影響,中國方面考慮並逐步採取了一系列的對策。主要是:
1)通過對大宗產品出口退稅促進貿易發展。自1985年,中國開始實行出口退稅政策,作為中性的外貿政策,達到了與世界其他國家政策上的相似性。但是由於監管問題,出現了征少退多,退稅規模超出財政負擔能力的問題。因此,國務院決定,自1996年1月1日以後報關離境的出口貨物按3%(包括煤炭和農產品)、6%(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品)和9%(其他貨物)。面對東南亞的金融危機,1998年1月1日,中國決定將紡織品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兩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其出口退稅率從9%增加到11%,我們知道,紡織品的出口佔中國出口總額的25%,1997年為460億美圓,同時紡織品是中國有貿易盈餘的主要工業部門,也是就業的主要部門。1997年我國的貿易順差中,75%來自於紡織品。達330億,當年總順差為40億。同時,紡織行業相當於增加了30億元人民幣的返款。近來,由於我國感覺到的金融危機的影響比較大(據統計,第一季度中國對日出口下降2。5%,對東南亞國家聯盟出口下降7.8%,對韓國出口下降24.5%),因此,實際部門和理論界共同提出,要實行增值稅的全額退稅
2)調整產品的出口結構和市場結構,將注意力轉向歐美、拉美和非洲;
3)調整引進外資的政策,恢復對外資企業自用生產資料,或資本品減稅或免稅的待遇;在國內稅方面,為鼓勵外資企業向高科技產業投入,專家們建議,通過擴大對高科技產業的稅收優惠刺激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促進中國產業結構的迅速升級;
4)低利率政策。我國自去年以來,幾次調整利息率。一方面減少了外貿企業的經營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刺激內部產品需求,擴大內需。
5))利用我們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的良好表現,爭取盡快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獲得穩定的國際貿易的條件。 目前政策調整之後的效果:據上海海關統計,1998年前四個月,其進出口比同期增長了12.4%,其中進口增長9.7%,出口增長14.5%。其中紡織品出口僅增加3.1%,但是,機械和電器產品增長25.1%,(34億美圓)。來自於亞洲國家的進口增長8.9%,來自於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新加波、泰國進口增長很快,而來自日本和韓國的進口增長比較緩慢。可見東南亞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在逐步顯現出來。在投資方面,頭四個月增長0.07%,達117.2億美圓,批准合資企業5704家,比去年同期下降6.84%,其中來自印尼、韓國、日本和泰國的資金分別比去年同期下降89.16%,55.83%,42.23%,35.54%。來自於歐美的投資也有所下降。在中國經濟增長方面,估計前三個月的增長率為7.2%。國內需求(零售額)增長了6.6 %,這僅相當於去年的一半,零售物價指數為2.1%,消費物價指數僅增0.03%。
回樓上:許多資料匯總,不是一家網站的,用網路搜吧.
http://www..com/
Ⅳ 中國向烏克蘭貸款60多億美元,這錢還能要回來嗎
政府不會做虧本的生意,不管還不還政府一定有他的道理
Ⅵ 中國給越南600億刀的低息貸款,越南用這錢都買什麼武器了
獵豹級護衛艦、基洛級潛艇、蘇30戰機等等
Ⅶ 現在中國與東南亞各國關系是如何的
自1997年中國與東盟確立21世紀睦鄰互信夥伴關系以來,雙方的合作日益緊密。2003年11月18~11月23日,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訪問中國。吳作棟認為,中國領導人了解許多國家對中國的崛起感到擔憂,這不僅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挑戰,還包括中國日益強大的政治影響力。
基於這個認識,中國已積極向各國伸出友誼之手,讓各國感覺到興旺的中國是一股和平和有利的力量。人們感覺到中國與東盟合作「脈動」的加速。
中國參與東南亞區域合作,第一個大動作就是積極推動「東盟與中國(10+1)」方案。
與東盟的交通合作則可說是第二個大動作。
《21世紀》:從周邊安全和發展的態勢看,中國目前跟東南亞發展經貿關系最適宜。
丁學良:上次講的那些話,是我今年9月5日在泰國法政大學作報告時———那是為了配合APEC年會———對泰國公眾的解釋。
我們觀察中國經濟,首先看到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一些貧困地區處於工業化初級階段,極少數沿海都市區處於工業化後階段(主要發展IT產業),大部分地區則屬於工業化的中級階段,資源消耗極大。在這個架構下,中國要維持較高的發展速度,對外部資源的依賴程度會越來越高,須拓展資源的國際市場。
其次,就國內市場而言,中國很多地方生產能力已經趨於飽和,這就要增加出口———中國已經從加入WTO中獲益良多,雖然也遭遇到其他國家的「貿易戰」反擊———同時必須走企業跨國經營之路。發達國家多年前面臨類似問題時,早就這么做了。
從安全和發展的前景及地緣優勢來看,東南亞既可以成為中國的資源供應地,也是潛在的產品銷售地。
《21世紀》:中國可從東南亞取得哪些原料?
丁學良:像橡膠、木材、有色金屬等資源,還有多種農產品。中國日益依賴國外能源———而陸地輸油管道,無論是從中亞還是從俄羅斯過來,都很難搞定,則中國進口石油主要靠海路,東南亞海域成為中國輸油的必經之道。
除極少數國家外,東南亞大部分經濟體系是市場體制,且發達程度不高,中國與她們拓展經貿關系比較方便。
《21世紀》:在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過程中,迄今有了哪些進展?
丁學良:我們要明白:這個到2010年大致成形的自由貿易區意味著什麼?那是一個十多個國家17億人口的大平台!在這個范圍內,先是產品和技術、逐步地是資本和人員越來越自由的流動;這對我們的創造力和發展潛力,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和多樣化的可能性!21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會因為這個大平台而跳出非同以往的「發展舞」來。
中國參與東南亞區域合作,第一個大動作就是積極推動「東盟與中國(10+1)」方案,中國決心作為東盟長期的對話與合作的夥伴。當然現在「東盟10+1」變成了「東盟10+3」,加上了日本和韓國。
日本的工業化走在中國的前面,而她的自然資源比中國更缺,國內的生產能力比中國更趨於飽和;對東南亞原料和產品市場的需求,日本比中國更為迫切。所以在這件事上,日本不甘於只看著讓中國與東盟「攜手共舞」。
就目前對東南亞的投資以及「二戰」前日本殖民主義的經驗而言,日本跟東南亞關系的廣度、深度均甚於中國,日本經營東南亞的原料和產品市場的經驗也勝過中國。所以,日本不會甘於在該地區排在中國之後。這是一個長期性大競爭的格局。
《21世紀》:日本作為亞洲侵略者的歷史,也許使得亞洲國家對其深有戒心。
丁學良:雖然東南亞大部分國家有過被殖民者欺負的歷史,但在東南亞,有些國家的歷史經驗跟中國不同;有的對歐洲殖民者更仇恨,有的對日本殖民者更仇恨。像印尼對日本殖民者的印象,就好過對歐洲殖民者的印象;在泰國也有類似的情況。
在東南亞國家一些重要的圈子中,許多政治、知識、傳媒和工商界的精英們,對美國的政策和作風很不滿。他們認為,美國對這個區域的關注,只出於戰略安全動機,對東南亞本身的福利毫不在乎。有時日本對東南亞倒是做了一些實在的事情,像1997年金融危機時的援助。這種感受在泰國相當強烈。
《21世紀》:據悉,中國與東盟的合作,包括水陸交通、農業、金融、環保、人力資源開發、非傳統安全和文化等很多領域。
丁學良:中國推進與東盟的合作,在東南亞做了幾件好事———第一件是1997年不貶值人民幣———引發了良性互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倡議,在東南亞國家有熱烈的反響。
大部分國家的大部分行業的反應是正面的,也有部分國家的部分產業的反應是擔憂。他們覺得,自由貿易區一開,東盟能賣到中國去的產品,比不上中國賣到東盟的產品有競爭力,因為中國勞工便宜。他們還認為,東盟產品賣到中國市場所遇到的障礙,遠勝於中國產品賣到東盟國家遇到的障礙。
舉例來說,現在中國開放「個人出境旅遊」。在泰國,很多中國旅遊者去的時候,是以旅遊作機會當國際「倒爺」,他去泰國帶著很多中國商品,在路邊擺攤。他只要能賣掉,不但掙回旅遊費用,還能賺一筆。但泰國的旅遊者到中國來,就不可能這么做,因為中國工商管理部門不會允許他們在中國的馬路上擺攤。
《21世紀》:據悉,中國、寮國、泰國和亞行三國四方合作的昆曼公路即將開工。中國還提出了「亞洲公路網」方案。在東盟確定「泛亞鐵路」東線方案後,中國將改造境內線路。
丁學良:中國與東盟的交通合作可說是第二個大動作。這里有一個歷史淵源,就是構思一百多年的「歐亞大動脈」:起自新加坡港,穿過東南亞,進入中國———從西南邊境進來,從西北邊境出去———再經過中亞、俄國,一直到歐洲的鹿特丹港。
這條構想的鐵路,在大部分國家的大部分地區,都有現成的鐵路線。現在要做兩件事,一是要把已經老化的鐵路線現代化,二是把尚未連接的路段接起來。歐亞大動脈鐵路經過很多國家或地區,都牽涉到那裡的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等等。所以這條鐵路線尚沒有全盤落實。
東南亞交通網的另一個項目倒是做得很實在,這就是作為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要道———昆曼高等級公路(昆明-曼谷)。這條路在泰國境內基本上是現成的,只需拓寬加固。在中國境內,昆明-玉溪段的公路已經很好,西雙版納段的公路正在建成。最難的就是從元江到墨江一段,這一段經過地勢險峻,施工艱難危險,是昆曼公路的瓶頸。現在,這段路正在非常艱難地一寸一尺地往前推進,預計2005年通車。面對巨大的自然險阻和技術困難,中國建設者們的堅忍不拔,令人感動不已!
昆曼公路要通過寮國,而寮國的經濟發展程度低,不甚積極。為此,中國提出為寮國段建設出資3000萬美元,包括無息貸款和贈款,並且出技術出人力幫助建路。
《21世紀》:中國與東南亞之間的經濟互補性到底有多強?
丁學良:目前對中國產品有需求也有支付能力的國家,主要有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再加上越南、緬甸和印尼的局部地區和部門。這個市場也有2億人。如果把跨國交通網引發的綜合經濟社會效應考慮進去,就很可觀。
東南亞因為經濟發展程度與中國相當,所以對中國工業產品的競爭力擔憂。我對泰國方面建議說:鑒於中國的地區差異大,他們的有些產品,像香米,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更易賣;而對中西部地區就不適合。再如東南亞的熱帶水果,對中國的大中城市是非常好的消費品,因為那裡沒有這些品種;而在中國的欠發達地區,很多人就買不起。我還建議:東南亞的服務業在中國可以發展。
《21世紀》:深化中國-東盟合作,文化領域的合作有些什麼進展?
丁學良:東南亞國家很重視與中國產品的競爭,但他們大多數——除了新加坡——對中國的情況了解不細致不及時。我建議他們加強對中國的研究;中國如此巨大,且變化迅速,他們應該在中國西部——昆明、成都、重慶、西安——選幾所比較好的大學,同東南亞比較好的大學,定期交換學生和教師,合作培訓工商和法律方面的人才。雙方的經濟水準和生活費用差不多,交換合作易行,而且會產生綜合效益。泰國現在把泰北的「皇太後大學」選作研究中國的基地,曼谷的「法政大學」和「朱拉隆功大學」也有研究中國的機構。
現在已有重要的中文媒體,開始在東南亞國家設點。國內的新聞機構在這方面很努力,與對方的媒體機構建立夥伴關系,以增加東南亞對中國的了解。
對中國的崛起,東南亞國家感到「經濟戰」的威脅。中國的大部分產品科技含量不高,東南亞國家的產品也是同等水平。有研究顯示,中美之間產品出口重復率約為6%左右,經濟戰打不起來;中日之間的產品出口重復率約為10%,經濟戰也難打起來。但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之間產品出口重復率高達60%上下,確實存在著爭奪市場的狀況。
所以在這方面,中國應該不斷地推出重要的舉措,以緩解他們對中國發展的擔憂。中國已經讓他們的多種農產品首先自由地進入中國市場,這種姿態本身就非常「溫暖人心」。今後,中國如果注意用這種方式和他們相處,將對「中國經濟威脅論」起到很大的稀釋作用。
Ⅷ 中國與東南亞小國關系怎樣
由於中國對美國還是有一定的戒心,而東南亞國家又是中國和美國之間的一道屏障。因此和東南亞國家搞好關系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中國不想與美國直接聯系。一次中國一直想與東南亞國家搞好關系。但是由於美國的影響力十分巨大,其軟實力比中國強,因此東南亞民眾普遍對中國不太友好。表現在九十年代的一次對中國移民的大屠殺,和近年來對中國商人的綁架。
日本有六成以上的民眾認為中國是最大的威脅,馬來西亞等國家則有七成以上的民眾認為中國是最大的威脅。主要原因是中國大量的進口這些國家的原材料,經過國內的加工這後在以高價錢賣給他們,這樣就導致貿易順差嚴重,就感覺自己的國家就像以前的殖民地一樣。
盡管如此,中國還是盡量以和諧的面目去面對這些「不友好」國家。中國給予他們大量的無償貸款和援助,因此近幾年的關系有所緩和。
Ⅸ 中國對東南亞各國影響力越好,再加上東南亞各國在日本得不到好處,是不是更加會翻二戰歷史舊賬
那不叫翻舊賬,也不是說得不到好處,我國也從日本哪裡得到過好處,難道說那段歷史就能因為這點好處一筆勾銷?日本惡意篡改歷史,對於受害者不予以道歉,而且近些年日本這些右翼分子又出現了死灰復燃的勢頭,日本的投降是對戰敗的投降,並不對自己犯下的惡行有懺悔之心,即便是美國與日本關系如此之好,美國還是不斷的拍攝與日本的戰爭的影片,目的就是告訴全世界日本曾經做過的事情,至於說其他國家對日本的要求,這些是這些國家受過日本的蹂躪,並不是因為我們的緣故!
Ⅹ 在緩解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中,中國政府做出了重要 其政策是
次貸危機對中國影響到底多大 www.cnfol.com 2008年03月27日 17:55 國際金融報 2007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在2008年以來沒有出現任何緩和的跡象。美國部分金融機構經營陷入困境的局面,直接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動盪,次貸危機向全球范圍內擴散的速度也開始加快。為了緩解市場危機,一些國家央行通過注資、降息等手段向金融系統緊急注入流動性,一場全球范圍的救贖行動正在上演。在這一背景下,此次危機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關注。關於「次貸」形成的背景、表現和原因、損失及影響,以及一些國家應對危機的政策干預和效果評價等問題,成了一個全球性的熱點話題。 美國次貸危機是指由於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借款人違約增加,進而影響與次貸有關的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導致的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和流動性危機。在這一危機中,高度市場化的金融系統相互銜接產生了特殊的風險傳導路徑,即低利率環境下的快速信貸擴張,加上獨特的利率結構設計使得次貸市場在房價下跌和持續加息後出現償付危機,按揭貸款的證券化和衍生工具的快速發展,加大了與次貸有關的金融資產價格下跌風險的傳染性與沖擊力,而金融市場國際一體化程度的不斷深化又加快了金融動盪從一國向另一國傳遞的速度。在信貸市場發生流動性緊縮的情況下,次貸危機最終演變成了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波。 與傳統金融危機不同的是,次貸危機中風險的承擔者是全球化的,所造成的損失是不確定的。次貸的證券化分布以及證券化過程中的流動性問題,使得經濟金融發展中最擔心的不確定性通過次貸危機集中體現出來。也正是由於上述不確定性造成了次貸損失的難以計量和對市場的巨大沖擊。既然如此,那麼次貸危機會對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發展中經濟體產生怎樣的影響呢?有哪些有用的啟示呢? 由於我國仍然存在一定的資本管制,次貸危機通過金融渠道對中國經濟的穩定與健康的直接影響比較有限,對中國經濟的短期直接影響總體上不會太大。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國與美國、全球經濟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因此,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長期發展中的間接影響不可低估。 (一)直接影響:比較有限 1、國內金融機構損失有限 國內一些金融機構購買了部分涉及次貸的金融產品。由於我國國內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從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較嚴格,這些銀行的投資規模並不大。雖然還沒有明確的虧損數據,但這些銀行的管理層普遍表示,由於涉及次貸的資金金額比重較小,帶來的損失對公司整體運營而言,影響輕微,少量的損失也在銀行可承受的范圍內。 2、國內金融市場動盪加劇 隨著國內外金融市場聯動性的不斷增強,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的持續動盪,必將對我國國內金融市場產生消極的傳導作用。一方面,會直接加劇國內金融市場的動盪;另一方面,外部市場的持續動盪會從心理層面影響經濟主體對中國市場的長期預期。以2008年年初為例,部分國際知名大型金融機構不斷暴露的次貸巨虧引發了一輪全球性的股災。1月份,全球股市有5.2萬億美元市值被蒸發,其中,發達國家市場跌幅為7.83%,新興市場平均跌幅為12.44%,中國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持續動盪所導致的不確定性會影響到市場的資金流向,加之香港市場與內地市場的互動關系日益密切,香港市場的持續動盪很可能對內地市場形成實質性的壓力。在直接融資比例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國內金融市場的動盪很可能會引起國內資產價格的調整,從而進一步影響國內金融市場的穩定。 (二)間接影響:不可低估 1、出口增長可能放緩 在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出口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從經濟總量上看,出口在GDP中的比重不斷升高,2006年超過1/3,2007年雖然增速有所回落,仍增長了25.7%。從就業上看,外貿領域企業的就業人數超過8000萬人,其中,加工貿易領域就業近4000萬人。2001年以來,在所有的對外出口中,中國對美國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21%以上,出口增長速度也很快。 由於外貿對目前中國經濟增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美國又是中國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之一,因而美國經濟放緩和全球信貸緊縮,將使我國整體外部環境趨緊。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經濟增長存在較大的下行風險,消費者信心快速下滑。盡管中國出口結構的升級和出口市場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美國需求變化對出口的影響,但事實上,中國出口增速從未與美國經濟增長脫節。只要美國經濟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