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行手機銀行里的負債是怎麼回事
您可登錄手機銀行,在「我的」頻道中查詢您的資產負債情況。如有疑問,歡迎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或下載使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咨詢、辦理相關業務。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業務規定請以實際為准。
『貳』 中國銀行業的IPO為什麼要引入外資
中國其實並不缺錢,為什麼還要加緊引進外資?在引進外資問題上,中國政府與學者們普遍認為,吸引外資是為了彌補國內投資資金的不足和引進國際先進技術。中國缺少國內建設資金嗎?好像並非如此。目前,中國的居民儲蓄總量十分龐大,金融機構的存貸差(存款余額大於貸款余額之差)不斷擴大:截至2003年7月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已達10.61萬億元,全部金融機構(含外資機構)本外幣並表的各項存款余額為20.79萬億元,而各項貸款余額僅為16萬億元,存貸差高達4.79萬億元。[1]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半數的存貸差說明,金融機構有數萬億的巨額資金未能貸放出去,中國目前並不存在資金短缺問題。同時,連年外貿贏余和巨額外匯儲備亦表明中國的國際收支狀況良好,不存在引進外資平衡國際收支的強烈需求,況且外商直接投資也遠未帶動中國產業的技術進步並明顯改善工業結構[2],那麼中國千方百計地引進外資的動機究竟為何?
一、國內投資需求乏力的幾大因素
1.資金投向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
從1995年開始,國有企業進入了破產、倒閉的高潮。由於國內工業技術落後,大量小規模的重復投資,使得主要工業品生產能力的利用率相當低,同業之間陷入過度競爭的長期消耗戰。1995年全國工業普查發現,主要工業品有三分之二生產能力閑置,其中的37.2%利用率不到50%[3],工業企業的盈利率迅速下滑。在此情況下,國內企業為了提高自己的市場地位而努力尋求與外商合資,甚至不惜讓渡大量的股權,外商趁機大批進入中國。跨國公司在資金、技術、品牌和企業管理方面處於全面競爭優勢,因此中國的國有企業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大批國有企業被擠垮,特別是跨國公司在華的資本技術密集型投資項目大量增加,對中國的石化、機械、電子、鋼鐵等國有重化工業構成了重大打擊。隨著越來越多的國有企業陷入經營困境,大批工人下崗失業,就業安全感的普遍消失使人們的收入預期下降,社會購買力明顯萎縮。
直接面對就業壓力的地方政府為了發展本地經濟、確保財稅收入,一方面採用一切手段招商引資,吸引外資的數量成了考核各級政府官員政績的重要指標;另一方面又施加各種壓力,迫使國有銀行大量放貸給與當地政府存在各種利益關系的國有企業,75%的貸款依然流向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但這些國有企業的產品並沒有充分的市場需求,形成嚴重的產品積壓,不但加大了通貨緊縮壓力[4],也令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隨之上升。1998年國有銀行不良貸款實際上升4,900多億元,1999年實際上升5,800多億元,2000年實際上升3,700多億元。[5]國有銀行為了在每年的不良貸款指標考核中過關,不得不「惜貸」,對求貸企業提出過苛的要求,以規避壞帳風險和相應的政治責任。這就出現上述巨額「存貸差」。在目前的經濟體制下,中國出現了存貸差過高與「資金飢渴症」同時並存的情況。
2.國債投資效應遞減
1997年以後,中國出現了在社會購買力不足基礎上的商品過剩,通貨緊縮接踵而至,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出口嚴重受阻,國內生產和就業壓力驟然增大。鑒於國內外泡沫經濟的教訓以及90年代以來國內兩極分化的加劇,中國政府認識到通貨膨脹對經濟和社會的破壞性後果,於是在1998年採用積極財政政策,通過赤字財政和國債投資來刺激內需。截至2002年12月末,國債余額已達1.93萬億元,比上一年增長23.7%,約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9%;政策性銀行金融債余額為10,054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7.8%,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9.9%,兩項合計已接近國內生產總值的30%[6]。再加上目前靠財政支撐的養老金支付有3萬至7萬億元左右的資金缺口[7],國家債務的實際規模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遠遠超出了國際公認的警戒線。所以,依靠發行國債刺激內需這一政策已經達到極限,無法再進一步製造需求了。
3.經濟信用缺失導致投資短期化
影響企業投資擴大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國內信用的嚴重缺失。合同失效和大量的假冒偽劣產品造成國內商業信用極其低下,各種經濟欺詐行為泛濫,嚴重沖擊了市場競爭秩序,使得投機取巧、惡意鑽營成為企業行為的「典範」,從而大大惡化了企業經營的外部環境,抑制了企業正常的投資需求,加劇了個人和企業投資行為的短期化。個人投資者寧可選擇投資風險較大、但交易體系電子化的股票債券,也不願意投資實業。不少國內企業根本無意於改進技術和管理,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而是競相鑽政策和法律的空子,投機鑽營獲取短期利益,甚至一些正當經營的企業為了維持生存也不得不從事部份非法經營。在這種情況下,國內企業即使想尋找新的長期投資項目,也越來越艱難,本國企業的長期投資沒有空間,意味著中國企業的成長前景日益暗淡,破產倒閉的數量會越來越多。
4.出口市場不穩定
中國出口的比較優勢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質量、檔次偏低,主要依靠價格和數量競爭,因此容易遭致貿易保護主義的抵制。中國在入世談判中對美國歧視性貿易壁壘的妥協,進一步加劇了出口市場的不穩定。目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特別是今年以來美國、日本與歐盟一再要求人民幣升值,反映出各國保護本國產品和市場、禁止中國商品低價傾銷的意願。中國的出口越來越明顯地受到國際市場風險的影響和制約[8],粗放型的出口必然要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
5.中央財政面臨巨大壓力
近幾年,中國宣稱實現了8%的經濟增長,但銀行的經營狀況卻未根本好轉。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於1999年至2000年間向國有資產管理公司轉移了1.4萬億元的不良資產,使當年的不良貸款率下降了約10個百分點。盡管如此,按照國際5級分類標准,2002年末4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仍高達26.1%,不僅遠遠高於4%至6%的國際同業水平,而且也大大超出了10%的國際警戒線。
國有商業銀行的壞帳轉移給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實質上只是將債務從銀行的帳面上轉移到中央財政的帳外記錄里而已。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收購」這1.4萬億不良貸款的資金大部份是通過由中央財政擔保發行的特別債券來籌集的[9]。這些由政府開辦的資產管理公司處置一小部份不良資產、回收一些現金後,剩餘的無法解決的不良資產就在資產管理公司的帳面上表現為巨額資產損失,這筆損失構成了事實上的中央財政赤字。按照比較樂觀的估計,不良資產的30%可能回收為現金,那麼4大資產管理公司的資產損失將高達9,800億元[10]。其結果不外是兩種,或者是國有商業銀行為成立國有資產管理公司認購的債券在銀行帳面上表現為「垃圾債券」或資產損失,這實際上等於銀行轉移出去的壞帳又回來了,如果不加以改變將導致銀行系統的金融危機;或者是中央財政承認國有商業銀行的這筆巨額資產損失,用財政撥款逐年彌補,這將表現為中央財政的債務負擔一次性增加1萬億左右,構成對已經不勝負荷的中央財政的沉重壓力。在潛在的金融危機和巨大的財政赤字的壓力之下,中國政府更需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以應付不測。
正因為上述幾大不利因素的存在,中國政府遂不遺餘力引進外資以維持經濟的增長。隨著國債投資效應的遞減和本國企業可選擇投資項目告罄,吸引外資變得更加緊迫,許多地方紛紛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對下級政府和直屬的政府機構層層分解、下達招商引資的責任指標,甚至對招商引資有功的單位和個人實行重金獎勵政策。近年來中國國內的穩定依賴於經濟的增長,而經濟增長則在相當大程度上得益於大量流入的外資。如果外資流入量下降,中國經濟可能會發生嚴重困難。
二、用引進外資抵消資本外逃
各地地方政府官員和國有企業經理熱衷於引進外資,並不完全是出於急國家建設之需,還有他們希望與國外掛鉤、以便安排在國外的後路的個人考慮。從這層意義上看,中國特色的引進外資有一個副產品,即資本外逃。這自然使中國政府深為苦惱。
當外商被中國經濟「一枝獨秀」的幻象所吸引時,中國的資本外逃也同時擴大,日益嚴重。中國外逃的貪官到底有多少?這恐怕永遠是個無法確知的謎。
據一份未經證實、網上流傳的資料,截至2003年6月30日,在黨政部門、機關、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的中共黨員及黨員幹部失蹤、外逃最多的前5個省份依次為:
廣東省:失蹤790名、外逃1,240名
河南省:失蹤512名、外逃854名
福建省:失蹤414名、外逃586名
遼寧省:失蹤318名、外逃403名
江蘇省:失蹤316名、外逃227名
3個直轄市的數量為:
北京:失蹤112名、外逃442名
上海:失蹤187名、外逃354名
天津:失蹤60名、外逃182名
流傳說,僅僅是今年8月3日至8月5日這3天當中,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瀋陽、深圳、珠海、蛇口、昆明等口岸與航空港,就查獲了60多名持護照或通行證、企圖外逃的官員,其中有7名是來自北京、沈陽、武漢、鄭州和南京等地的副廳級官員。最引人注目的是,這些企圖外逃的官員多持有中國金融機構與海關核准攜帶大量外匯出境的合法證明;攜帶外匯最少的一名經貿幹部即持有60萬歐元(相當於50萬美元左右)。被查扣後這些官員們竟一致聲稱,攜巨款出國是為了「考察」招商引資環境。這些官員在海關被截住是中央的一次全國性突擊檢查的結果。中共中央於2003年8月初頒發了「關於黨政機關、司法公安部門人員出境、出國通行證、護照管理措施」,並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派出9個組分赴9省、市召開緊急會議,突擊收繳高官的出境通行證和出國護照。據傳上述3天中外逃被扣的官員們由於未及時得到「通風報信」,在突擊檢查中被逮個正著。[11]
中國的貪官歷年來到底攜帶了多少資金外逃,恐怕同樣是一個無法確知的謎。據中國財政部辦公廳「積極財政政策」課題組的專題研究資料顯示,1997年和1998年資本外逃額分別為364.74億美元和386.37億美元;1999年這一局面雖然得到一定的控制,但資本外逃額仍高達238.3億美元。2000年資本外逃又急劇增加,總額大約在480億美元左右,當年比外商對中國實際投資的407億美元還要多。無疑,資本外逃對於急需投資資金以維持經濟增長的中國來說不啻雪上加霜。可以說,如果不是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外資,讓引進外資與外逃資本進行了大置換,中國定會陷入嚴重的資金飢渴症。
三、外資大量進入中國的利與弊
毫無疑問,在短期內,外資規模的擴大可以維持中國的經濟增長。加入世貿組織後,外資進入中國的市場准入程度也將大大提高。但受現行體制束縛的本國企業能否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下「置之死地而後生」,卻是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事實上,從各地政府全力以赴「招商引資」就足以看出,中國已承認並接受了外資在中國經濟中的優勢地位。
隨著今後外資在華競爭優勢的進一步加強,究竟是會加重政治買辦意識和民族失敗主義情緒,還是會激起部份民眾的民族主義型經濟抵抗心理,仍待觀察。在國際經濟交往中,經濟技術實力的差距往往構成有關各方利益分配上的差異,由此進一步拉大國家總體實力和國際地位上的差距,造成國家間談判地位的不對稱,使談判結果更可能有利於實力強大的一方。也就是說,當雙方經濟實力相當時,相互大規模開放市場往往會帶來真正的「雙贏」,形成經濟上的相互依存關系;而當雙方經濟實力懸殊時,弱者就容易形成對強者的經濟乃至政治依賴,使得「雙贏」成為掩蓋自身經濟弱勢和依賴地位的托辭。
中國現在已經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國家,但一個必須正視的基本事實是:在過去的20多年裡,盡管中國的經濟開放是逐步的、有限度的,國產品牌的產品被外資打敗並逐出市場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僅在中方處於劣勢的高科技領域如此,甚至在中方佔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少國產品牌的產品也喪師失地。這使人對中國產業入世後「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能力表示懷疑。
作為世界頭號人口大國,勞動力的出路問題將長期困擾著中國。依賴外資的大量進入所形成的就業機會遠遠不能緩解龐大的就業壓力,中國需要重新開始發展製造業,也需要政府提出長期的產業政策引導。適度藉助外力倒逼國內改革的策略無可厚非,但必須基於一系列條件,如本國體制的靈活性、民族工業承受國際競爭的能力、國家產業政策的有效性以及實現國家強盛的民族共識和堅強意志。這是區分是否掌握了改革的主動權和主導權的重要標志。世貿規則的全面實施將導致中國難以實施產業政策,在世貿規則的約束下,中國國內市場的競爭將完全國際化,置身於「全球公平競爭」(global level playing field)之下的中國民族工業,將要面對空前嚴峻的競爭形勢和異常強大的競爭對手。
『叄』 中銀慧投2021年怎麼樣
中銀慧投2021年很好的
一、 中銀慧投
中國銀行從事銀行業及有關的金融服務,包括商業銀行業務、投資銀行業務、保險業務、直接投資和投資管理業務、基金管理業務和飛機租賃業務等。 報告期業績: 中國銀行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營管理,經營業績穩中有進。上半年,集團實現稅後利潤1,185.47億元,同比增長9.96%;實現中國銀行股東應享稅後利潤1,128.13億元,同比增長11.79%。平均總資產回報率(ROA)0.93%,凈資產收益率(ROE)11.97%。 二、 報告期業務回顧:
中國內地商業銀行業務 :中國銀行緊緊圍繞集團戰略規劃,加快構建以國內商業銀行為主體、全球化綜合化為兩翼的戰略發展格局。中國內地商業銀行業務以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扎實服務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把握時代機遇,聚焦重點區域、重點業務、重點項目,夯實客戶賬戶基礎,強化產品創新驅動,持續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上半年,中國內地商業銀行業務實現營業收入2,332.18億元,同比增加162.45億元,增長7.49%。
拓展資料:公司金融業務:中國銀行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持續推進公司金融業務轉型,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1、普惠金融
重點支持普惠金融、綠色金融、戰略性新興產業、製造業等關鍵領域高質量發展,助力國民經濟轉型升級。積極拓展先進製造業和數字經濟產業核心客群,助力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以金融力量加快推進京津冀及雄安新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簡稱「自貿港」)等重點區域協同發展,助力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擔當人民幣跨境流通主渠道和服務創新引領者,助力國家擴大對外開放戰略。深入推進產品創新,持續優化系統功能,努力提升企業年金、職業年金、薪酬福利計劃及養老保障管理等方面的服務質效,助力國家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上半年,中國內地公司金融業務實現營業收入915.74億元,同比減少61.50億元,下降6.29%。
2、公司存款業務
中國銀行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科學分類,精準施策,努力構建完善的客戶分層營銷管理體系,持續夯實發展基礎。聚焦客戶多樣化金融需求,提升跨界服務和綜合營銷意識,增強綜合服務能力,做大全量客戶金融資產。主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打通國內結算與國際結算產品信道,做大收付結算業務流量,提高資金留存能力,推動存款業務健康可持續發展。突出行政事業業務戰略定位,加快構建智慧政務生態圈,助力行政事業客戶數字化轉型和信息化建設,更好發揮行政事業業務連接政府源頭、輻射產業客戶、帶動對私客群的平台作用,持續拓寬存款來源。圍繞行政事業重點行業和客戶群,制定差異化營銷策略,聚焦教育、醫療等行業的全產業鏈、場景化營銷,提升重點領域市場競爭力。
『肆』 如何看待中國銀行業壓力測試
中國銀行業壓力測試是一次比較成功銀行機制的改革措施,對於銀行的發展有重要的數據整合意義,中國銀行的這次壓力測試數據為1.5%,這點相對於國際上的銀行數據3%以上的平均不良率仍屬較低水平,說明中國銀行的資產比較的優良。
而且我們還要注意到中國銀行在資產方面的優勢也很強,因為中國銀行業資本充足率較高,中國銀行通過完善銀行業壓力測試機制,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自身風險,提高中國銀行的壓力測試方法,加強風險管理。
中國銀行提出的完善銀行業壓力測試機制建議,收獲也也很大,其中包括五方面內容:
第一、優化風險因子設定
第二、修訂壓力測試靜態假設
第三、搭建統一透明的風險傳導機制
第四、調整壓力測試的評估機制
第五、建立對不達標銀行的約束機制。
綜合上面的壓力測試的改善,中國銀行的自控風險能力在不斷的加強,未來的風險可控能力,會前所未有的提高,這對於我們國家的銀行建設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作為理財師我很看好中國銀行的未來發展。
『伍』 中國銀行錯誤碼ist.62什麼意思
中國銀行錯誤碼ist.62:這張卡很久沒有使用,進入沉睡狀態。解決方法:帶著身份證去銀行大廳辦理業務。
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中國銀行29日公布的2021年前三季度業績顯示,截至9月末,中行境內人民幣貸款比年初新增1.03萬億元,增量創歷史同期新高。
今年以來,中行持續加大對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投入。截至9月末,普惠金融貸款、製造業中長期貸款、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分別比年初增長46.78%、24.4%和113%。
中行依託全球化、綜合化經營優勢,持續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截至9月末,中行境內綠色貸款余額突破1.1萬億元(人民銀行口徑)。
比年初增長25.16%,大幅超過全行平均貸款增速。從2021年第四季度開始,除已簽約項目外,中行不再向境外新建煤炭開采和新建煤電項目提供融資。
前三季度,中行財務效益穩健增長。截至9月末,中行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95%,撥備前利潤同比增長3.67%;實現稅後利潤1724億元,同比增長10.50%,實現本行股東應享稅後利潤1635億元,同比增長12.22%。
資產質量方面,截至9月末,中行不良貸款余額2005億元,比年初減少68億元;不良貸款率1.29%,比年初下降0.17個百分點。
銀行是金融機構之一,銀行按類型分為:中央銀行、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世界銀行,它們的職責各不相同。
中央銀行:即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職責:執行貨幣政策,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對金融機構乃至金融業進行監督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機構。
政策性銀行:包括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職責:參股或保證的,不以營利為目的,專門為貫徹、配合政府社會經濟政策或意圖,在特定的業務領域內,直接或間接地從事政策性融資活動,充當政府發展經濟、促進社會進步、進行宏觀經濟管理工具的金融機構。
銀行一詞,源於義大利Banca,其原意是長凳、椅子,是最早的市場上貨幣兌換商的營業用具。英語轉化為Bank,意為存錢的櫃子。在我國,之所以有「銀行」之稱,則與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相關。
在我國歷史上,白銀一直是主要的貨幣材料之一。「銀」往往代表的就是貨幣,而「行」則是對大商業機構的稱謂。把辦理與銀錢有關的大金融機構稱為銀行,最早見於太平天國洪仁玕所著的《資政新篇》。
『陸』 上市銀行將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嗎
據報道,日前有經濟分析師表示,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項目事關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方向,必須加大金融特別是銀行信貸支持,上市銀行將支持國家重大戰略。
希望上市銀行可以全力促進國家的發展!
『柒』 2022年銀行對中小微企業有什麼政策
摘要 你好!很高興能夠為你解答。2022年12月31日前,對月銷售額15萬元以下(含本數)的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免徵增值稅。2021年12月31日前,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適用3%徵收率的應稅銷售收入,減按1%徵收率徵收增值稅;適用3%預征率的預繳增值稅項目,減按1%預征率預繳增值稅。
『捌』 經濟危機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
我自己寫的:
三、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一)次貸危機給我國銀行業帶來的直接損失較小。
據統計,易受此次國際金融動盪影響的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海外機構資產,僅占總資產的3.7%左右。截至目前,已經有工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中信、興業等7家上市銀行持有雷曼相關資產,合計持有債券以及風險敞口的數量約為7.2164億美元,數量遠低於雷曼破產初期市場的預估。而市場原本同樣關注的民生銀行、深發展和寧波銀行均已經明確表示,未持有雷曼相關債券。
2007年以來,各家商業銀行就已經對次貸風險保持了高度關注,建立了次貸月報監測制度。銀監會多次向各行發布風險提示,各家商業銀行都已經建立了專門機構,統一負責外幣金融資產的風險管理。但是如果美國次貸危機進一步升級蔓延,則形勢不容樂觀,部分國內上市銀行,尤其是外幣資產較多、對外投資比重較大的上市銀行(如中國銀行等)將受到較大損失。
另外,令市場擔憂的是,由於世界金融危機的持續,作為中資銀行戰略投資者的境外金融機構,極有可能在解禁期之後,進一步拋售其持有的股份,並對國內銀行股價造成重大賣空壓力。其中,美國銀行持有的191.33億股建設銀行(601939)股份將於本月27日解禁,蘇格蘭皇家銀行所持209.43億股中行股份解禁期限鎖定在今年12月。另外,中行的另一個戰略投資者瑞士銀行,也在次貸危機中虧損嚴重。
(二)外部需求趨緩對出口行業的影響較大
過去幾年我國對海外市場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海外市場對我們GDP的貢獻,從幾年前的5%上升到2007年的9%。次貸的沖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主要在中長期,是間接而非直接沖擊,全球經濟進一步低迷或將使消費需求大幅減弱,中國的出口增速明顯回落。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出口額10741億美元,增長22.3%,回落4.8個百分點;進口額8931億美元,增長29.0%,加快9.9個百分點。貿易順差1810億美元,同比減少47億美元。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歐盟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總額3561.5億美元,增長27%。美國為第二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總值為3020.8億美元,增長15%。2007年我國貿易順差2622億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來源於歐洲和美國。而歐洲和美國是此次金融危機中受到沖擊最大的國家,主要出口國需求的下降對我國出口行業將造成極大的沖擊。
(三)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將會發生改變
我們習慣於把出口、投資、消費稱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家馬車。金融危機之後,出口行業將遭受重大打擊,對GDP以及經濟增長的貢獻將會減弱。從依靠外需到拉動內需的手段就是投資和消費。我國的企業投資每年佔GDP的43%左右,已經形成了過剩的產能,這些過剩產能以前靠海外市場來消化,現在一部分有可能會轉化成銀行的壞賬。而我國居民消費在GDP中所佔的比重近年來逐年下降,去年只有35%,其他國家都在70%左右,因此啟動消費從而拉動內需將是下一步政府宏觀調控的重點。
除了傳統觀念等因素,中國儲蓄率高企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於稅賦以及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等,在拉動內需的各項工作中,必然會在教育、醫療、社保、中小企業等方面進行改革。這些改革對國內金融企業形成沖擊,但也帶來了很多機會。國內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之後,需要大量資金和金融服務,如何支持社保、醫療、教育、中小企業等等都是全新的課題。
四、國內外經濟形勢對中小銀行的影響及及對策
(一)防範金融風險,加快金融創新
經濟學家林毅夫表示,金融危機留下的一個教訓就是,要關注金融創新的隱患。我國的金融創新程度較低,中小銀行更是停留在低層次創新層面。中小銀行的自主性創新較少,大多是模仿和照搬其他銀行的產品。通過次貸危機我們看到,金融機構不能一味追求高收益而忽視高風險的金融創新。對中小銀行來說,一定要充分了解這些創新產品的好處和存在的弊端,,要注意一些金融創新在風險轉移的過程中可能會製造出另外的風險,做好風險控制措施。
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潛在風險停滯創新,而是應該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快金融創新。如在對中小企業的金融創新方面,針對存貨和應收賬款創新來解決他們的融資難問題,服務農村方面如「林權抵押」等等都是既能控制風險,又能滿足需求的金融創新。目前我行開展了貿易融資、保理業務等,但總量偏小。世界去年保理業務規模達到1.9萬億美元,我國只有500億,只佔比2%多一點,而我行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像保理等業等都是較為成熟風險可控而且利潤可觀的創新業務,我行應該加大這些創新產品的使用力度。
(二)警惕行業風險影響中小銀行信貸資產質量
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直接沖擊相對較小,但間接影響不應忽視。2008年10月,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合俊集團旗下兩工廠倒閉,6500名員工面臨失業!這是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國實體企業倒閉規模最大的案例。其倒閉顯然是受金融風暴和次貸沖擊,從目前得形勢看,不可避免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出口企業遭受這樣的命運。
中小銀行的信貸投放一般集中於當地市場及某類行業,當出現行業性及區域性風險時,由於風險不能有效分散,會導致銀行出現大量壞賬以及利潤率的降低。從目前情況下,除了房地產、外貿加工行業外,紡織、電子、製造加工行業都屬於高風險行業,需要謹慎應對。
(三)中小銀行要抓住經濟轉型期中的金融機遇
金融危機之後,我國依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必然要進行調整,從目前的政策取向看,國家在支持中小企業、支持三農、刺激居民消費以及在社保、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將會加大,對中小銀行來說,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將會為中小銀行帶來更多的金融服務機會,同時也會加快中小銀行的金融改革。
1、加大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
從最近的貨幣政策調整我們可以看到,今年第一次降低存款保證金採取差別化方式,為中小企業釋放了一定的融資額度,最近的兩率齊降以及下一步的降息預期還會為銀行業釋放更多的流動性,也不排除央行通過政策導向將其中一部分流動性配置到中小企業以及三農領域的可能性。另外,宏觀調控進入降息預期,融資成本的下降一定程度上可以部分抵消經濟下行對中小企業的影響,對目前我行大力發展小微業務來講,這正是一個良好契機。
2、加大對個人尤其是高素質、高收入個人的金融服務
在下一步擴大內需刺激居民消費的政策周期中,中小銀行同樣可以利用機會加大對居民的金融服務,加大在消費信貸、居民衣食住行方面的金融創新,盡快發展我行的個人金融業務。但是,對個人的金融服務仍然要進行詳細的客戶細分,針對不同群體提供不同服務。
此前政府也曾多次拉動內需,但內需總是拉而不動,究其原因,不是百姓有錢不花,而是實在無錢可花。截止2008年8月末我國居民儲蓄存款大約為20萬億,但平均每人僅有1.5萬元,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都需要考慮的前提下,老百姓自然會想到未雨綢繆。因此,從利潤以及風險的角度來講,職業穩定、高收入、高素質人群將是首先接受我行特色金融服務的人群,其次才是普通居民。
3、十七屆三中全會釋放的改革信息,對中國經濟來說是長期利好
農村需求一直中國市場的處女地,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而擴大農村需求必須發展農村經濟,而農村經濟大發展的命脈在於土地,此次十七屆三中全會就吹響了農村土地改革的號角。農村經濟大發展的時代正式開啟。農業產業化和集約化經營必將成為趨勢,未來的若干年,農村金融市場必定有巨大的潛力。這對進軍農村市場的銀行業機構來說是大的利好消息。
4、加強與教育、醫療、社保等行政部門的合作
拉動內需除了要提高收入以外,還要解決消費群體的後顧之憂,政府在教育、醫療、社保等領域的資金投入以及政策支持將會加大,加強銀行在這些領域的資金和金融服務,爭取財政資金、社保資金的代理資格,同時加強與其他金融機構的合作,解決我行規模小、結算通道不暢等問題,這些將會是中小銀行新的課題。
(四)優化收入結構,積極應對銀行存貸利差的變化
最近的連續降息,預示中國目前已進入降息周期。中銀國際分析師經過計算得出,最近一次央行降息將導致銀行業的凈息差從2.88%降至2.80%。即使法定準備金率有所下調,依然維持不變的活期存款利率仍會對利差產生威脅。由於存貸款利率重新定價還需要一段時間,因此,預計降息對銀行板塊2008年凈利潤的影響不大,但是預計2009年該板塊凈利潤將因降息下滑3.2%。
『玖』 央行重磅發聲!涉及房貸、降准等問題 注意這幾點
4月14日,人民銀行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一季度信貸社融數據,並回應房地產金融、人民幣匯率、貨幣政策等熱點問題。
央行表示,數據顯示,一季度,流動性合理充裕,金融總量穩定增長;一季度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8.34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6636億元。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降低實體企業的經營成本;3月,新發放的企業貸款利率為4.37%,比上年12月低8個基點。
當前,國內疫情發生頻次有所增多,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但我國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下一步,人民銀行將適時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更好發揮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
詳解一季度產業貸款投放結構特點
一季度新增人民幣貸款的結構數據被更多披露。4月14日,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表示,今年一季度,新增人民幣貸款8.34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了6636億元,這是統計上的高點。
其中,3月末,全部產業本外幣中長期貸款余額71.69萬億元,同比增長11.9%,比同期全部本外幣貸款的增速高0.9個百分點。一季度,全部產業中長期貸款新增3.59萬億元,同比少增4215億元。
阮健弘表示, 從產業貸款投放的結構上看,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製造業中長期貸款持續高增長。3月末,製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增長29.5%。其中,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增長31.9%。
二是工業的中長期貸款增速較高。3月末,工業中長期貸款增長20.7%,明顯快於全部產業的中長期貸款增速。
三是基礎設施業中長期貸款的增長有所回落。3月末,基礎設施業中長期貸款增長13.2%,比上月末低0.5個百分點。
四是出口相關行業中長期貸款增速較快。3月末,出口相關行業中長期貸款增速31.8%,比上月末回升了0.6個百分點。
阮健弘表示,預計未來信貸投放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支持經濟復甦。人民銀行將繼續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通過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服務力度,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
此外,針對市場關心的長三角地區是否受近期疫情影響出現信貸投放收縮的問題,4月14日,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表示,今年一季度,長三角地區貸款增速高於全國。3月份,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人民幣貸款分別新增1247億元、3245億元、3957億元、1315億元,同比分別多增222億元、514億元、1212億元、391億元。
阮健弘表示,3月末,人民幣貸款的增速是11.4%,增量比年初新增了8.34萬億元,同比多增6636億元。其中,長三角地區的貸款增速高於全國。按可比口徑統計,3月末,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人民幣貸款余額增速分別為11.5%、14.9%、15.8%和13.7%。上海貸款增速比全國高0.1個百分點,江蘇、浙江和安徽分別比全國高3.5、4.4和2.3個百分點。
新設兩項專項再貸款 規模總計2400億
按照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人民銀行將創設科技創新和普惠養老兩項專項再貸款。4月14日,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對兩項新專項再貸款進行了介紹。
關於科技創新再貸款,孫國峰表示,人民銀行將通過科技創新專項再貸款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的支持力度。該工具支持企業的范圍包括「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等科技企業。支持范圍按照科技部和工信部現有標准認定,金融機構自主選擇范圍內的企業開展融資服務。該工具適用的銀行包括國家開發銀行、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郵儲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等21家全國性金融機構。總額度為2000億元,利率為1.75%。
在操作方式上,科技創新專項再貸款採取「先貸後借」的直達機制,金融機構向企業發放貸款後,人民銀行按期對符合要求的,貸款期限在6個月及以上科技企業貸款本金的60%提供資金支持。
關於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央行將通過該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向普惠型養老機構提供優惠貸款,降低養老機構融資成本,面向普通人群增加普惠養老服務供給。該工具推出初期先選取浙江、江蘇、河南、河北、江西等5個省份開展試點,試點額度為400億元,利率為1.75%。試點金融機構為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7家全國性大型銀行。
金融機構按市場化原則,對符合標準的普惠性養老機構項目發放優惠利率貸款,貸款利率與同期限、同檔次LPR大致持平。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也採取「先貸後借」的直達機制,按季發放。人民銀行對符合條件的貸款,按貸款本金等額提供專項再貸款資金支持。
銀行要靈活調整住房按揭等還款安排
央行金融市場司司長鄒瀾表示,受疫情近期多發、部分居民收入下降、房地產建築營銷活動受阻等因素影響,商品住宅銷售額出現了下滑,個人住房貸款發放額也有小幅回落。但我國個人住房貸款的資產質量整體較好,不良率長期維持在0.3%左右的較低水平。
對於個人住房貸款的信用風險情況,央行金融市場司司長鄒瀾表示,我國個人住房貸款的資產質量整體較好,不良率長期維持在0.3%左右的較低水平。也就是說,每1000筆個人住房貸款大約只有3筆暫時處於不能正常還款的狀態。從歷史上看,我國個人住房貸款質量與就業、收入關系非常密切,反而受房價波動影響比較小,這與有些國家的情況有較大差異。
數據顯示,我國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余額38.8萬億元,公積金貸款余額約7萬億元,兩項合計超過46萬億元,對應大約1億筆貸款。
鄒瀾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部分居民收入受到短期影響,存在推遲償還月供、重新安排還款計劃的需求,銀行從貸後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發,對於此類特殊情形,也需要有針對性的安排。因此,2020年1月,人民銀行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通知,其中明確對於受疫情影響的四類人群,金融機構要靈活調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個人信貸還款安排,合理延後還款期限,對因疫情影響未能及時還款的可不作逾期記錄報送。
「從大型銀行當時的實踐來看,在疫情初期,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一度由0.29%上升到了0.37%;延期還款政策實施後,貸款質量總體保持穩定;隨著後來疫情緩解,居民收入恢復,貸款償還很快恢復正常,到2020年末,不良率已經回到了0.29%的原有水平。」鄒瀾稱。
今年以來,國內疫情多發,各界對延期還款的關注升溫。鄒瀾表示,人民銀行將持續關注疫情形勢,指導銀行重點做好幾方面工作:
一是強化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對於正常還款有困難的客戶,要區分是還款能力,還是還款意願的原因;要區分是受疫情影響的短期還款能力,還是中長期還款能力,將延期還款政策落到實處。
二是加大政策宣傳力度,適當簡化業務流程,聚焦重點客戶群,因地制宜採取更大力度、更有針對性的措施。
三是針對零售業務鏈條長、客群多樣化的特點,要加大各層級業務培訓,完善客戶服務體系,落實徵信權益保護,暢通投訴維權渠道。
此外,受疫情等多種因素影響,部分已售住宅項目緩建停工、延期交房,人民銀行也將會同相關部門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指導銀行綜合項目實際、借款人意願等,依法依規妥善協商處理,切實維護購房人合法權益。
多城銀行自主下調房貸利率
鄒瀾介紹,我國房地產市場區域特徵非常明顯,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和首付比例的確定遵循因城施策的原則,採用了「全國-城市-銀行」三層定價機制。
具體來說,全國層面,首套房貸利率不得低於相應期限LPR,二套房的房貸利率不得低於相應期限LPR加60個基點,這是全國都要遵守下限政策。人民銀行各省分支機構則指導省級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在全國政策下限的基礎上,確定轄內每個城市的貸款利率加點下限,實踐中多數城市直接採用了全國下限標准。銀行則根據自身經營和客戶信用風險狀況,在各城市利率政策下限的基礎上,合理確定每筆按揭貸款利率的具體加點數值。
因此,鄒瀾強調,近期房貸利率下調主要發生在銀行層面。3月,由於市場需求減弱,全國已經有100多個城市的銀行根據市場變化和自身經營情況,自主下調了個人房貸利率,平均下調幅度在20個到60個基點。部分省級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也配合地方政府的調控要求,根據城市的實際情況,在全國政策范圍內,下調了本城市首付比例下限和利率下限,這是地方政府、銀行根據市場形勢和自身經營策略做出的差別化市場調整,適應了房地產市場區域差異的特徵。
下一步,人民銀行將繼續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圍繞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目標,因城施策配合地方政府履行好屬地責任,更好滿足購房者合理住房需求。
穩妥有序推動企業申設金控公司
自《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實施以來,近日,中國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和北京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金控公司設立許可已獲批,目前還有三家已受理企業。央行宏觀審慎局局長李斌表示,金融控股公司監管的重要目的是全面持續掌握整體經營狀況,防範金融風險,推動穩健可持續發展,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人民銀行正按程序開展審批工作,並穩妥有序推動其他具備設立情形的企業申設金融控股公司。
李斌 強調,人民銀行始終堅持監管初衷,在開展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過程中重點考量以下因素:
一是非金融企業應實質控制兩類及以上金融機構,且所控金融機構的類型和資產規模符合規定情形。
二是擬設金融控股公司的股東資質要合規,大股東核心主業突出,資本實力比較雄厚,經營規范、投資資金真實合法。
三是擬設金融控股公司股權結構應當簡單、清晰、可穿透,能穿透識別實際控制人和最終受益人。
四是組織架構健全,風險管理等制度有效,確保金融控股公司設立以後有完善的公司治理、健全的風險隔離機制、充足的資本水平等。
李斌表示,人民銀行將持續推動具備設立情形的企業以申設金融控股公司為契機,摸清家底,推動金融與實業有效隔離,完善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實現對金融板塊股權的集中管理。
「這有利於提升後續金融控股公司整體監管的有效性,促進金融控股公司依法合規經營,防範形成跨機構、跨市場、跨業態的風險傳染,維護金融體系穩定,提升服務實體經濟和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助力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李斌稱。
對增量高風險金融機構建立硬約束的早期糾正和限期整改機制
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表示,截至2021年末,全國高風險金融機構316家,數量連續六個季度下降,較峰值壓降過半,金融風險處置進入了常態化階段。下一步,人民銀行將做好宏觀和微觀跨周期管理,爭取走在金融風險曲線前面。
2021年四季度,人民銀行完成了對4398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央行評級。從整體上看,大部分機構評級結果在安全邊界內(1-7級),資產佔比約99%,全國高風險金融機構(8-D級)316家,數量較峰值已減少333家,現有316家高風險機構總資產僅占銀行業總資產的1%。24家全國大型銀行評級一直優良,資產佔比70%左右,發揮了金融穩定的壓艙石作用。
孫天琦表示,市場經濟是有周期的,金融會隨著經濟周期起伏,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個別高風險機構。因此,既不要在經濟上行期盲目樂觀,也不要在經濟下行期過度悲觀。
在金融風險化解舉措方面,孫天琦透露,央行針對增量高風險金融機構建立具有硬約束的早期糾正和限期整改機制,將央行監管評級和早期糾正機制有序銜接,對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對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各類非法金融活動要早認定早處置,認定要准、下手要穩、下手要快、下手要堅決。對評級良好的金融機構,探索建立科學的監測預警體系,對異常指標早發現、早預警,避免潛在風險演變為實質風險。
「2021年,金融穩定部門共發現有潛在風險苗頭問題、個別指標出現異常的銀行共274家,通過及時採取措施,推動了189家有序化解了風險隱患。其中,50%左右的機構在一個季度內就可以完成糾正。」孫天琦稱。
對於存量高風險機構的風險化解,孫天琦表示,要安好既有政策和工作安排,嚴格壓實金融機構及其股東的主體責任,壓實監管部門監管責任,壓實地方政府屬地風險處置責任和維穩第一責任,推動落實建立地方黨政主要領導同志負責的財政金融風險處置機制。
孫天琦表示,下一步,人民銀行將不斷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完善有效制衡的金融機構公司治理體系;推動建立中小金融機構多渠道、市場化資本補充機制;引導中小金融機構找準定位,服務當地、服務小微和「三農」,服務城鄉居民;地方政府要加強信用環境建設,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此外,針對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孫天琦表示,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定位於由中央掌握的應對重大金融風險的後備資金,與存款保險基金和相關行業保障基金雙層運行、協同配合。在常規金融風險處置中,主要由存款保險基金和相關行業保障基金依法依職責投入,不涉及金融穩定保障基金的使用;在重大金融風險處置中,金融機構、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地方政府、存款保險基金和相關行業保障基金等各方,依法依職責充分投入相應資源後仍有缺口的,經批准後,按程序使用金融穩定保障基金進行重大金融風險處置。
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隨著美元指數不斷走強突破100,人民幣匯率能否保持穩定備受市場關注。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表示,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有升有貶,雙向浮動,目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水平與上年末大致持平,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總的看,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了基本穩定。
孫國峰表示,人民銀行、外匯局在幫助外貿企業應對匯率波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並取得明顯成效。2021年,企業利用遠期、期權等外匯避險產品管理外匯風險的規模同比增長59%,高於同期銀行結售匯增速36個百分點,企業套保比例同比上升4.6個百分點至21.7%。
展望未來,孫國峰表示,下一步人民銀行將堅持以我為主,主要根據國內經濟形勢把握好穩健貨幣政策實施的力度和節奏,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發揮匯率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的功能,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把握好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同時密切監測國際宏觀經濟金融形勢,穩妥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沖擊。
『拾』 中國銀行業為什麼會面臨最嚴重「錢荒」
①資金外流;②迫於外幣納入貸存比考核壓力,一些銀行提前買入美元補充外匯頭寸;③隨杠桿率不斷放大,商業銀行人民幣超額備付金在逐漸下降;④銀監會即將針對8號文的落實情況展開檢查,迫使銀行將表外非標資產轉移至表內同業資產,直接擠壓同業拆借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