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中國成立後,蘇聯貸款給中國3億美圓——中國後來還清了嗎
當然還清了,我們那時是真正團結一心的國家。 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國家貢獻一切的時期。而不像現在官僚主義習氣嚴重。早為當代人非常嚮往毛主席時代。
⑵ 貸款回收的意思。
貸款回收是指借款人按借款合同約定的還款計劃和還款方式及時、足額地償還貸款本息。
⑶ 中國到底給外國多少貸款,這些款項能不能收回
除了真正的
人道主義救援
。其他的援助基本都是賺錢買賣。就是希望你還不起,你越還不起,我越可以拿到你的資源,你越是在我面前沒話語權
⑷ 中國對外援助到底有多少
中國對外提供援助是為了幫助受援國發展民族經濟,維護國家主權,捍衛民族獨立,促進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友好關系和經貿合作。
一、中國對外援助的基本情況
中國對外援助始於1950年。截至2003年底,接受中國援助的國家已達146個。50多年來,中國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建成了1740個項目,涉及農業、水利、紡織、造紙、化工等多種領域,累計派出援外工程技術人員約55萬人次。
除上述成套項目援助外,中國還在援款項下,向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大量的物資援助和各類技術援助。自1983年以來,中國向100多個國家和10多個國際及區域組織提供了技術援助。共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264多期,培訓技術人員6500多人,涉及農業、畜牧業、漁業、小水電、機械、能源、醫療衛生、環保、氣象、沙漠治理、糧食加工等幾十個專業。此外,自1998年至2003年底,中國政府還為發展中國家舉辦"經濟管理官員研修班"35期,共有來自106個國家的751名經濟管理官員參加研修活動。
二、中國對外提供援助的主要方式
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優惠貸款。
1、無償援助方式
無償援助主要用於幫助受援國建設中、小型社會福利性項目,如醫院、學校、低造價住房、打井供水等。此外,無償援助還用於提供物資援助、人道主義緊急救災援助及人才培訓等。
2、無息貸款方式
無息貸款主要用於幫助受援國建設一些基礎設施和民用設施項目。在過去50多年裡,中國幫助發展中國家建設了一大批公共民用設施。今後,為滿足受援國的迫切需要,中國政府還將保留適當比例的無息貸款,用於幫助受援國建設這類項目。
3、優惠貸款方式
優惠貸款是中國政府指定的金融機構對外提供的具有政府援助性質的中、長期低息貸款。優惠利率與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基準利率之間的利息差額由中國政府進行補貼。
優惠貸款主要用於中國企業與受援國企業合資合作建設、經營當地需要、又有經濟效益的生產性項目,或提供中國生產的成套設備和機電產品等。
中國與受援國合資企業、受援國企業或經受援國同意的中國企業都可申請使用優惠貸款,但項目必須經過中國進出口銀行和受援國借貸機構進行評估認為可行後才能放貸。優惠貸款是具有援助性質的貸款,因此主要向經濟困難的發展中國家提供。
除以上三種主要援外方式外,中國政府還面向非洲國家設立了"投資專項資金" 和"非洲人力資源開發基金"。前者用於支持和鼓勵有實力、有信譽的中國企業到非洲國家投資,開展互利合作;後者用於幫助非洲國家培訓各類管理和技術人才等。
http://www.bjyouth.gov.cn/special/200508zyz/5/58895.shtml
具體的內容請看下面這個網站(我擔心我要粘貼過來系統會給我刪除掉)
http://www.gzbgy.com/bbs/dispbbs.asp?boardid=5&ID=4334
⑸ 二戰時中國向各國借的貸款都還清了嗎
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償還了。比如美國當時的援助,是戰爭狀態下特別時期的援助,本來就是無常的,更沒指望過還,給蘇聯的無數物資和資金一點都沒還,當然更不會在乎我們那點微不足道的援助了。
⑹ 蘇聯解體後還有970億外債未還,其中欠中國4.5億,用了多少年才還清
蘇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他們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戰後他們也是唯一能夠和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但是誰也沒有想到這個紅色帝國在1991年會轟然倒塌!更加悲劇的是蘇聯不僅解體了,還留下了欠的一屁股債!蘇聯雖然沒有了,但是欠的錢還是要各個加盟共和國分攤還的,其中還欠中國4.5億知道2015年才還清!
因為蘇聯經濟的原因,他們直到解體都沒有償還完債務,據統計蘇聯解體後尚有970億美元的外債沒有還,其中就欠中國4.5億美元。蘇聯加盟共和國分攤償還,俄羅斯承擔了966億的外債,這筆錢對俄羅斯這樣的大國來說並不算是巨款,但蘇聯解體之後葉利欽採取的「休克療法」讓經濟差點崩潰,他們國內也存在各種矛盾,這都需要用錢來擺平,俄羅斯也只能慢慢歸還這些債務,為了還清這些錢用了26年。而直到2015年,俄羅斯才還清欠了中國的4.5億美元的錢,這距離蘇聯解體已經過去了24年!
⑺ 解放後中國還蘇聯帳的艱辛
太多了,貼不開,資料很全的
http://news.163.com/07/0406/08/3BCQK3CP00011247.html
蘇中貸款協定http://www.haolawyer.com/law/view_104614.html
20世紀50年代,特別是50年代的中期,蘇聯給予了中國大規模的經濟技術援助。提供貸款是蘇聯援助中國的方式之一,然而,蘇聯究竟向中國提供了多少貸款,其中有多少屬於軍事貸款,有多少屬於經濟貸款,這些貸款的具體情況如何,學術界至今沒有一致認可的說法。中蘇雙方政府從未公布過蘇聯向中國提供的貸款全面情況,故而曾引起外間各種猜測和估算。1960年8月9日美國中央情報局一份報告說,從1950年到1956年蘇聯向中國提供了約13億美元(52億盧布)的貸款,其中4.3億美元用於經濟發展,其餘部分主要用於購置軍火。[1]也有的美國專家估計為22億美元(合88億盧布),其中4億多美元用於軍事援助,其餘的用於工業化建設。[2]而有些西方著作的說法則高達26.5億至30億美元(120億盧布)。[3]作為歷史研究的結論,中國方面和蘇聯方面的統計差別很大,就是中國國內不同著作中的說法也不盡相同。
本文擬利用中國和俄國兩方面的檔案文獻和相關史料,對蘇聯1950年代援華的貸款數額、用途及其條件做一點考察。
一、關於貸款數額
中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第二卷(以下簡稱《外交史》)提供了有關蘇聯對華貸款的比較全面的材料。
《外交史》提供的這個數字,最早大概是周恩來說的。1960年7月14-16日在北戴河召開的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周恩來受中共中央常務委員會委託,作共產國際與中共關系的長篇報告,講到朝鮮(專題,圖庫)戰爭及後來蘇聯給中國的貸款數額,總計為56.76億盧布(其中軍事貸款43億盧布),加上利息15億盧布,總共62億盧布,預計1965年可還清。[5]1989年出版的《當代中國的基本建設》一書說,蘇聯1950-1955年向中國貸款11筆,總計金額為56.6億舊盧布,主要用於經濟建設、抗美援朝和償付蘇聯移交物資等方面。[6]這與《外交史》提供的材料大體相同。同年出版的《當代中國的對外經濟合作》也說貸款共有11筆:「除1950年貸款3億美元外,1951-1955年中蘇兩國政府又簽訂了10項貸款協議,其中一筆為無息,9筆年息2%,償還期2-10年」。但其統計的貸款總金額略少:12.74億新盧布(摺合人民幣53.68億元)。[7]
現在看一下蘇聯方面提供的材料。原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1972)、著名經濟學家М。И。斯拉德科夫斯基在《蘇中經濟貿易關系史(1917-1974)》(以下簡稱《經貿史》)一書中使用的貸款數字是按照1961年1月1日蘇聯公布的新盧布牌價計算的,為了便於對比,現摺合成舊盧布(1個新盧布摺合4.45個舊盧布),也列表於下:[8]
兩方材料比較,蘇聯方面提供的貸款金額比中國方面提供的數字多9.357億盧布。如果除去新舊盧布換算時出現的微小差額不計,主要差別出現在對1951年貸款數額的計算上,其他各項大體相同。這個差額與最近出版的《楊尚昆日記》中所說幾乎完全一致。《楊尚昆日記》1960年10月16日記載:蘇聯方面提出中國共貸款66億盧布,實際情況是貸款總額為56.76億,不是66億,蘇聯多算了9億。抗美國援朝貸款為9.86億,而算作了19億。[9]
現對比其他材料,逐項核查以上兩表所列數字,可以看出,主要問題也出在1951年的貸款數額上。1952年9月的橡膠貸款,簽訂協定時確定的金額為7000萬盧布,[10]但1953年5月19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召開的擴大會議,基本上同意了周恩來提出的暫停在雲南種植橡膠和壓縮在華南種植橡膠的計劃的主張。[11]可以推斷,此項計劃的提前結束,導致貸款中斷,故實際使用只有3800萬盧布,這與《經貿史》上的數字也是一致的。[12]1954年10月12日的特種貸款,協定簽訂的金額是5.2億盧布,[13]很可能是在實際使用中略微超出了一些(2600萬)。其他項目均無問題,關鍵是1951年的貸款,中蘇雙方的計算相差9億多盧布。那麼,這個差額是怎樣出現的呢?
⑻ 鴉片戰爭期間中國向外貸款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全國鐵路幹路收歸國有,所有宣統三年以前各省分設公司商辦的幹路由國家收回。消息傳出,全國震動。收歸國有的鐵路線包括:北京至漢口的京漢線、漢口至廣州的粵漢線、北京經張家口至恰克圖的京恰線、北京經齊齊哈爾至琿春的東干線和成都至漢口的川漢線。其中,川漢鐵路從1903年起,經四川紳民極力爭取,至1907年經清廷批准改為商辦。到1909年,川路集股總額達白銀1170多萬兩,其宜昌至萬縣段已經動工。粵漢鐵路修築權則在湖南、湖北、廣東紳民爭取下,於1905年從美國全興公司購回,此後,3省紳民大舉籌款,並開始自築。全國鐵路的商辦潮流,顯然有礙列強在華利益,各國一再對清政府施加壓力,指責其「縱容百姓,專與外國人為難」,使「中國前途叵測」。清政府中以郵傳部大臣盛宣懷為代表的一批新洋官僚,亦鼓吹借債築路「為我國第一救亡政策」,並開始策劃先將鐵路國有,再借債築路。5月20日,盛宣懷與英、法、德、美4國銀行團正式簽訂《湖北湖南兩省境內粵漢鐵路、湖北境內川漢鐵路的借款合同》,借款1000萬英鎊(先付600萬英鎊),兩湖厘金鹽稅作擔作。合同規定,粵漢路用英國總工程師,川漢路用美國和德國總工程師,4國銀行團享有該2路修築權和2路延長繼續投資的優先權。清廷此舉,使湖北、湖南、四川、廣東等地局勢更為激盪不安,紳民開始直批清廷賣國。四川民眾指出:「此次以路抵款,是政府全力奪自百姓而送與外人。」廣東民眾則斥責:「鐵路國有,失儲信天下。」「路亡國亡,政府雖欲賣國,我粵人斷不能賣國。」護理四川總督王人文亦批評清廷「舉吾國之國權、路權,一畀之四國」,將引來「內亂外患、不可思議之大禍」。全國各地集會頻仍,清廷政策遭到廣泛譴責。
1895-1898年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的借款
《辛丑條約》中的所涉及的賠款,因為是針對1900年(庚子年)的義和團運動而規定,所以也叫庚子賠款。賠款按中國當時人口計算,每人一兩,共計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四厘,本息共計高達9.82多億兩,各省"地方賠款"還有0.2億兩以上。因此,總數達白銀10億兩以上。這筆巨款相當於清政府財政收入的12倍。各國要求賠款的數目如下:俄國130371120兩、德國90070515兩、法國70878240、英國50620545兩、日本34793100兩、美國32939055兩、義大利32939055兩、比利時8484345兩、奧地利4003920兩、荷蘭782100兩,其餘的43萬余兩由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等國分享。年息4厘,分39年還清,利息共500003000兩。本息合計900008000兩,以海關稅、鹽稅擔保。
條約簽字以後,清政府按期給列強賠款。但到1904年以後,銀價下跌,而庚子賠款是按銀價算的,於是,列國在1905年7月2日,強迫清政府將庚子賠款改為金貨債務,並將已經用銀償付的賠款按金價折算,補償了約8000000兩。
這筆巨款還款方法大約有以下三種形式:
1.債券:由清政府發出五種債券,按分攤數額交給各國收執,並以關稅、鹽稅和常關稅作為擔保。帝國主義遂將各通商口岸50里內的常關稅也劃歸外國人管理的海關稅務司管理。
2.額外款:"鎊虧借款"。《辛丑條約》規定,賠款數目雖按銀兩計算,因帝國主義國家的貨幣用金,還須按照白銀市價摺合為金幣,這樣虧損很大,這種虧損稱為"鎊虧"(以英國貨幣金鎊為代表)。清政府為籌付這筆額外支出,1905年4月又向匯豐銀行訂借英金一百萬鎊,借款利息五厘,期限20年。
3.庚款辦學:由於這筆賠款金額過於龐大,後來美國主動退還了部分賠款,應付賠款2444萬,美國將當時尚未付足的1078萬從1909年1月起退還幫助中國建立海外留學教育系統。最初稱為「清華學堂」,為留美預備學校,即後來清華大學的基礎,成為後來中國最優秀的高等學府之一。英國後來也退還了部分賠款。在中國從事傳教、經商30餘年的史密斯,曾於1906年向美國總統建議"退還庚款"來培植中國學生。1907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用"退還庚款"來教育中國學生的提案,1909年付諸實施。從1923年起英、法、意、比、荷各帝國主義國家也競相效仿,用此款辦起了大、中、小學,甚至幼兒園。
這筆巨款到底還完了沒有?
沒有還完,主要原因有:
1.一戰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加入協約國參戰,作為戰勝國,停止對戰敗的德、奧賠款支付;十月革命勝利後,俄國部分的庚款余額,蘇俄亦在1920年宣布放棄;美、英、日、荷四國部分的庚款余額則改訂償付辦法。
2.抗日戰爭影響: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停止對日賠款。隨著日本侵略中國的加劇,英美等帝國主義國家與日本在中國的既得利益沖突尖銳化,中國也無力賠款。於是英、美等國於1938年紛紛停止"庚子賠款"。至此,中國共賠款白銀已近6.532億兩,摺合銀元近10億元。
恥辱啊!恥辱!
⑼ 中國近年來對外資助
2010年至2012年,中國對外援助規模持續增長。其中,成套項目建設和物資援助是主要援助方式,技術合作和人力資源開發合作增長顯著。亞洲和非洲是中國對外援助的主要地區。為促進實現千年發展目標,中國對外援助資金更多地投向低收入發展中國家。
(一)援助資金
2010年至2012年,中國對外援助金額為893.4億元人民幣。對外援助資金包括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和優惠貸款三種方式。
無償援助重點用於幫助受援國建設中小型社會福利項目以及實施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技術合作、物資援助和緊急人道主義援助等。三年中,中國對外提供無償援助323.2億元人民幣,占對外援助總額的36.2%。
無息貸款主要用於幫助受援國建設社會公共設施和民生項目。三年中,中國對外提供無息貸款72.6億元人民幣,占對外援助總額的8.1%。
優惠貸款主要用於幫助受援國建設有經濟社會效益的生產型項目、大中型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較大型成套設備、機電產品等。三年中,中國對外提供優惠貸款497.6億元人民幣,占對外援助總額的55.7%。
援外預算資金由財政部按預決算制統一管理。優惠貸款本金由中國進出口銀行通過市場籌措,貸款利率低於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基準利率,由此產生的利息差額由國家財政補貼。(二)援助分布
2010年至2012年,中國共向121個國家提供了援助,其中亞洲地區30國,非洲地區51國,大洋洲地區9國,拉美和加勒比地區19國,歐洲地區12國。此外,中國還向非洲聯盟等區域組織提供了援助。
⑽ 中國三次金融危機
1918年,北平成立了第一家股票交易所。第二年,在上海成立了交易所。到了1921年,全中國的交易所達到了140家。交易的東西除了股票之外,還包括布、麻、煤油、火柴、木柴、麻袋、煙、酒、沙土、水泥,什麼都交易,市場一片旺盛。到了1921年,錢庄看不下去了,他們通過銀行貸了大筆款項出去,什麼實業都不做了,都去炒股去了。到了1921年不曉得他們哪一根筋不對了,開始收回貸款,造成第三次的中國金融危機。
可以看到,中國金融危機的問題和歐洲是一樣的,而且幾乎是一模一樣的,也就是利用股份有限公司隨意炒作,銀行參股,然後火上添油。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發生在1997 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後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1)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4)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並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以上問題最深層的原因,是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產生的新機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本書的思路是,建立一種權威性的企業交易結算的中介系統——國家企業交易中介結算系統,解脫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消除企業和銀行壞賬產生的基礎,以避免債務和金融危機的發生,並減少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的危害,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還會產生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方式的創新,減少財政赤字的發生。同時,還會產生企業制度的創新,減少企業的破產倒閉和兼並現象,增強企業的穩定性。並且,還將對國際結算方式進行創新,對國際貨幣的使用進行改革。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的治理,而是對紙幣制度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的修正,是對貨幣供應和流通體制的創新,是金融體制的重大變革,並且,這種變革帶來經濟運行機制的諸多方面的調整。
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形勢簡析
⑴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產生主要由於美國的房地產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桿造成的,其原因如下:
1、 美聯儲長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固定資產投資的泡沫及經濟的虛假繁榮;
2、 美國衍生工具和信用評級的金融監管不力,致使類似網路泡沫的經濟重現,使世界各國深受其累;
3、 美國對次貸危機的危害性估計不足,沒能在早期及時糾正和提供必要的***支持,造成現在難以收拾的局面;
⑵美國金融危機的後果:
1、 造成美國及全球實體經濟的衰退,很多貌似強大的國家一夜之間就達到了瀕臨破產的邊緣;
2、 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深度和廣度都較1929年-1933年的經濟危機要大,因為現在的全球經濟一體化放大了危機影響的深度和廣度;
⑶美國及全球經濟趨勢預測:
1、 雖然全球各國都已經信誓旦旦的聯合起來救市,為此出台了天文數字的救市方案,但是否有效有待今後幾個月的觀察。而且救市產生的金融國有化問題、救市所需資金的來源問題及其後續影響、救市單單只針對金融的流動性手段是否合適問題、今後實體經濟也面臨「救市」問題(如汽車行業)等等,一切都是都是未知的。
2、 即使此次全球聯合救市取得了成功,但需要的時間也很漫長,經濟的中長期衰退已經不可避免。
二、2008年中國經濟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分析
1、 由於中國國際收支的資本項目還未完全開放、資產證券化的規模還處於初級階段、中國有大量外匯儲備,這些因素是中國免於受到此次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
2、 但是,中國金融資產在美國的實際損失預計也是巨大的,具體數字有待今後的時間來檢驗和消化;(如中投對大摩、黑石、貨幣基金的投資損失慘重,各大銀行持有的次貸及雷曼債券損失也將是巨大的,這從平安90%的巨大投資損失可以看到)
3、 中國雖然沒有在金融上遭受嚴重危機的沖擊,但全球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的影響對中國的沖擊和考驗也是嚴峻的。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分工高度化、中國長期以來用外需來支持經濟的發展模式等,都決定了中國不可能再一枝獨秀。正所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4、 世界巨頭的危機靠他們自己是無法消化的,例如美國7000億美金的救市資金肯定不會自己全部買單,中國勢必會成為最終的買單一族,只是買單多少的問題而已;
5、 中國雖然採取了一系列的舉措,試圖用啟動強大的內需來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經濟影響,但為時太晚,長期的外需拉動型經濟豈是短期內可以改變的。而且中國面臨著通脹、通縮、滯脹的三重威脅,勢必使中國的政策制定較為艱難,只能兩權相害取其輕。但是,現在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已經改變,即使連續降息也難以在短期拉動內需,經濟發展速度的放緩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
三、全球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對中國股市的影響
1、 全球金融危機的直接影響是針對嚴重依賴出口的實體上市公司及在海外有大量投資的金融機構。這部分損失目前還無法完全預計,最終的損失數字也將是個天文數字。並且,出口型企業倒閉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也將在此次合駿集團的倒下後展開,更多的外向型企業死掉將是必然的;
2、 銀行業雖然直接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但由於我國金融管制較嚴,致使損失相對較小,涉水不深。中長期看中國有持續降息的預期,但是由於消費者的心理預期變更,將在短期內有更多的資金暫時迴流到銀行,後續就看各家銀行如何應對了。
3、 房地產業的冬天現在還是剛剛開始,房地產業在過去的幾年中由於固定資產投資過熱、通貨膨脹、中國貨幣升值的影響產生了大量泡沫。待泡沫破滅後,一些不利因素紛紛顯現,比如體制上的土地分配製度不公(高峰期大量的地王紛紛出現,地面價值迅猛拉高)、房價的上漲速度遠遠超過消費者工資的上漲速度、股市的持續下跌使大量資金套牢(消費者財產性收入嚴重縮水)等。但可喜的是房地產業的資產證券化改革還處於初級階段,由此避免了類似美國的次貸危機。
4、 鋼鐵行業受危機的影響開始顯現,表現在鋼鐵價格持續下跌,產能縮減。但是,就中國鋼鐵業來說,由於中國拉動內需的預期,勢必將提供更多公共品,即時冒著再次陷入通脹的危險,***也將放鬆固定資產投資。對於鋼鐵及機械製造業來說中期看好,至少不會嚴重下跌;
5、 石油、煤炭等能源業的影響將是長期的,表現在能源價格將持續走低(由於需求降低),未來風險處於中等水平。也可能由於中國內需的快速啟動致使能源價格不致下降過快,而且現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冬季取暖期,對能源的需求將在未來半年內是穩定和持續的。
6、 黃金等貴金屬、奢侈品行業中期不看好。原因是黃金價格已經在過去持續升高中透支了其保值性,對於黃金及其奢侈品行業來說冬天即將到來。更多的資金將撤出這個市場,消費者對實物的購買也將直線下降;
四、關於救市
1、 房地產業:現在針對房地產業的救市論甚囂塵下,本人認為此時救市是可笑的、是浪費納稅人錢的變相利益輸送。
⑴ 從此次房地產冬天的形成因素來看,是上文提到的固定資產投資過熱、通貨膨脹、中國貨幣升值的影響產生了大量泡沫。在此次泡沫形成過程中房地產業的暴利是眾所周知的,這部分利潤必須在市場的調節下回吐;
⑵ 現在房價相對消費者的工資來說還是太高,特別是中小城市後期的房地產價格上漲還未明顯下降,應該由市場來決定房地產業的未來;
⑶ 房地產業受金融危機的沖擊主要體現在需求的不足,但這正是房價過高造成的。中國百姓有嚴重的「買房情節」,潛在購買力是巨大的,只是因為房價過高,一旦房價回歸合理水平,大量的購買力將使房地產業自然復甦,所以無需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