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歐洲經濟危機使用中國經濟放款的時候再怎樣用貨幣政策應對歐洲債務危機這是作業謝謝大家
歐洲債務危機危機在持續發酵,歐元區危機在蔓延。歐洲債務危機危機給中國畢竟帶來的是「危」還是「機」?我們需要依據各方情形作出不同反應,前瞻性地預判應該採取的應對措施,並對宏觀政策調整作出預案。
一、歐洲債務危機危機的啟示
一向被看好的歐元區,為什麼會不堪一擊呢?是區域經濟聯盟機制本身的內在不足,還是歐元區制度有待完善?是「借錢過日子」過時了,還是應該「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不同於美債,歐洲債務危機有更多值得思索的深層次問題。
時寒冰:黃金、美元、石油與中國股市
(一)不能用看美債危機的思路思索歐洲債務危機問題
首先,美債出現在一個主權國家之內,歐洲債務危機出現在一個區域經濟聯合體內。作為聯邦財政體制的主權國家,美國不僅有統一的金融聯盟,還有鎮定的政治基礎,以及統一的財政聯盟。而歐元區缺乏賴以依存的財政聯盟,更勿論統一的政治基礎,這就註定了決策成本較高但決策效率或將較低,不利於在危機中採取合作的拯救行動。
其次,從形成原因和傳導機制看,二者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從危機形成的內在邏輯看,無論是美債還是歐洲債務危機,基本都有一個基本規律,即「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社會危機→政治危機」的演變過程,但二者又有細小差別。美債危機的根本原因既有國際貨幣體系的因素,也有美國長期財政赤字的因素;而長期的高福利制度和財政軟約束是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的根本原因。因此,歐洲債務危機危機本質上是財政危機。美債危機是金融市場呈現動盪,投資不景氣,消費者信心不足,失業率居高不下,聯邦國家為了提振市場信心而實施的提高債務上限,大開印鈔機,從而突破債務上限,帶來全球資本市場、大宗商品市場和經濟增長預期大幅波動。這個危機的基本形成過程是「市場→國家」的傳導機制。與美債危機不同,歐洲債務危機危機的危機源是主權債務,主權國家的信用呈現危機,從而波及銀行等市場主體,包括全球資本市場、大宗商品市場和經濟增長預期,經濟風險傳播到市場主體,這個危機的基本形成過程是「國家→市場」的傳導機制。
再次,個體主義觀念的差異。歐洲長期的高福利制度,使得國民過慣了慢悠悠的現代資本主義生活,這種慣性生活讓國民難以從富日子轉換到窮日子。消費具有棘輪效應。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旦碰到系統性經濟風險,國民更多的是對國家的牢騷和攻擊,而不同意以公眾和國家利益為先,勒緊個人褲腰帶過苦日子。美國也同樣是以個體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但由於美國的福利制度相對於歐元區國家來說,沒有後者那麼完善,這使得福利體制在美國並未對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形成很大腐蝕,國民在經濟困難時還是同意承擔生活下降的風險。
最後,解決思路不一般。短期內,美債可以通過簡潔的方式解決,即提高債務上限、開動印鈔機。由於不能像美聯儲那樣充當最終貸款人的角色,歐洲中央人民銀行無法採取開動印鈔機的方式解決債務問題。在這種情形下,歐洲中央人民銀行只能通過不斷地舉借新債來償還舊債的機制減少一些成員國的流淌性風險,而核心國家也因中央人民銀行持續的財政支付轉移而蒙受損失。希臘和義大利總理相繼辭職,歐元區不斷上演政客「辭職救國」。壯士斷腕的英雄義舉令人欽佩,卻也表現出諸多無聊。歐元區是否會呈現政權更迭救市的多米諾骨牌,還要拭目以待。
(二)地方發行債務許可權和地方債風險的爭論
由歐洲債務危機危機看中國,對中國自身的債務風險要保持高度警惕。在經過一段時間探索後,經過國務院批准,2011年上海市、浙江省、廣東省、深圳市開展地方國家自行發債試點。地方債的規模和使用方向由國務院批准,還本付息由財政部代辦,確保了風險可控。目前,我國地方國家發債是由中心代理,地方國家自行發債試點的啟動,意味著我國正在探索地方國家發債的新模式,有利於地方國家逐步建立鎮定和規范的發債渠道,逐步向自主發債模式過渡。
2010年,中國國債余額佔GDP約17%,假如加上2011年6月審計署公告地方國家性債務10.7萬億元,目前中國總體的公共部門債務率在50%左右,公債總體風險可控,並且還有發展前景。但是,也有權威人士以為,答應 地方國家自行發債,長期來看,將致使地方經濟許可權過大,不利於操縱債務風險。甚至有權威人士用漢朝賈誼的名句「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來佐證,不應該給地方國家過大的經濟許可權,地方經濟利益固化輕易致使不鎮定因素。聯邦制下的財政分權和集權制下的財政分權,操縱風險的能力不同。在實行聯邦制政體的德國,聯邦與州均享有立法權,聯邦國家負責聯邦一級的經費預算和其他司法行政事務,州國家則負責州一級的相關事務。中國的地方國家沒有關門停業之虞,因為有中心財政兜底,地方國家發行地方債缺乏約束。在GDP政績觀導向下,地方國家通過各種形式的所謂金融創新融資平台,以國家信用向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舉債經營。
(三)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實現經濟競爭和互補的重要途徑,致力於本國經濟建設是防範和應對危機的根本出路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為了促進貿易投資的自由化和便利化,開展經濟技術合作,地理區域內形成了一些經濟聯盟,比如歐元區、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等,當然也跨區域形成了一些經濟聯盟,比如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這些經濟聯合體通過貿易、金融、關稅等一體化,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促進了經濟增長。由於這些聯合體只是實現了貨幣聯盟,而沒有實現財政聯盟和政治聯盟,結構性失衡和不足必然致使當受到系統性經濟風險時,將會呈現「大難臨頭各自飛」的局面。解決主權債務危機主要還是靠自救,只要有畫地為牢的主權國家,國與國之間就只有永久的利益,沒有永久的朋友。最終,各國還是要致力本國經濟建設,寄盼望於他國是不現實的。早在20世紀末,中國學界也曾熱議過建立亞元區的設想。歐洲債務危機危機並不能否認將來區域內和全球內經濟聯合,甚至政治聯合,實現天下大一統的美好願景。更值得我們思索的是,如何走好區域經濟合作的道路?財政聯盟、金融聯盟和政治聯盟的大一統是否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充分條件?但不管如何合作,區域內的均衡進展,以及致力於本國的可持續進展,才是防範和應對危機的根本出路。
二、關於中國宏觀政策調整的設想
近日,中國應防範外部風險對海內經濟帶來的沖擊,特別是系統性風險。在短期內,應採取積極心態應對歐洲債務危機危機,宏觀調控應堅持「保增長、促鎮定」的基調。中長期,應科學合理地處理公債發行和外匯儲備問題。
(一)近日積極參與制定歐洲債務危機危機的應對策略,宏觀調控應穩步有序
歐洲債務危機危機靈醒我們,獨善其身的危機應對思路絕對不可取,應該爭取主動,積極參與制定多邊救助機制,更應該在危機中處亂不驚。因此,首先必須正視和妥善處理以下兩個重要問題:一是關於是否應大幅進入歐洲市場的問題。目前最為緊迫的是,必須思索變歐洲債務危機之「危」為「機」,積極參與多邊談判,把握 制定規則的主動權。假如預期歐洲債務危機危機得到解決,我國可以制定抄底戰略,甚至大舉進入歐洲市場,進行大規模並購;假如預期呈現歐洲「失去的十年」,對外經濟戰略結構調整的重點應該放在新興經濟體上;假如呈現全球范圍內的系統性風險,外匯資產縮水不可避免,應做好其他的替代應對方案。二是關於中國近日宏觀調控走向的問題。按照歐洲債務危機危機的基本走勢,中國應該堅持宏觀調控的基本走向不變。過多收縮會造成硬著陸,應該通過逐步微調實現整體經濟平穩回落,這也是順應經濟周期由迅猛增長向中速增長的自然回落,是穩增長的必然要求。因此,財政政策應做到更加穩健有效,貨幣政策應漸近寬松,並且不斷增強政策之間的協調性。
(二)重點發行國家公債,防範地方債務風險
雖然有國外主權債務危機的教訓,但是不能談債色變。對於培育中國公債市場,必須區別對待總量和結構問題。由於中國仍處於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中國培育公債市場仍然需要耐心,也需要走一條漸進式改革之路,切不可操之過急。雖然歐洲提出債務風險警戒線,即債務余額佔GDP的60%,但究竟是參考指標。2010年中國總體的公共部門債務率在50%左右,風險總體可控。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還可以增加債務發行規模。從中國發行公債的實踐看,國家公債發行穩步推進,國家信用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地方公債風險日益積存,地方國家融資行為亟待規范。有鑒於此,今後發行公債的重點應該放在國家公債的發行上。雖然中心國家已經在香港第三次發行RMB國債,但是規模仍然有限、品種有待豐富、頻率有待加強,國債市場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特別是走向國際市場。要讓中國國債走向世界,還涉及匯率、RMB國際化等問題,歸根溯源是提高中國經濟核心競爭力。2012年是已開工保障房竣工和新開工保障房的交匯時期,加上房地產市場帶來的資金斷裂風險以及地方融資平台的集中還本付息,系統性風險不容忽視。對於地方債務,中心國家應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規范地方融資平台,建立風險防控體系。
(三)合理盤活外匯儲備,藏匯於民
如同懸在中國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巨額外匯儲備向來備受各界關注。是否應拿外匯直接救歐元區?很顯然,簡潔的方式不太可行,首先面臨的是歐元貶值的風險;外匯以RMB計價是否是最穩妥的方式?從增強RMB匯率彈性和RMB國家化趨勢來看,這一方案無疑是可供選擇的。而從更長的時期看,我們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中長期問題。
第一,減少外匯儲備和實現外匯儲備保值增值的艱巨性和長期性。歐洲債務危機仍然在發酵,美國經濟也沒有呈現根本好轉。但是,要實現外匯資產保值增值,除了購買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債券外,我們的選擇餘地很小。由於對海外投資環境的不適應,我國投資商的海外生存能力差,短期內通過「變(外)匯為(實)物」好像不現實。我國外匯儲備不斷攀升的根本原因是長期的出口驅動型經濟,這種經濟結構亟待調整。假如不轉變經濟進展方式,仍然是以投資和出口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外匯儲備的增加則不可逆。
第二,關於合理處理存量和增量的問題。調整的重點是存量還是增量?一般的看法以為應該調整增量,從而帶動存量調整。很顯然,以增量帶動存量調整的阻力、風險和成本較小,是一種權益之計。假如進行整體調整戰略,外匯資產保值增值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令人很難作出決策。
第三,關於合理優化外匯資產結構的問題。外國國債在我國國家的海外資產中佔有很大比重,現階段主要是購買美歐等發達經濟體的國債,新興經濟體和進展中國家佔比較小。將來是否應考慮擴大新興經濟體的比重值得研究。另外一個是長短期國債的問題,由於收益率不同,購買不同期限的國債成本和收益會有所不同,但只是微小的經濟利差,這不是考慮的重點。
第四,關於合理配比外匯儲備的「操盤手」問題。組建大型主權財寶基金,實現外匯保值增值當然是一個大方向,但是,也應該嘗試「化整為零」的思路,讓民間藏匯、操匯。比如,可以讓一些發達地區的有海外投資經驗的投資者,能夠更多地用RMB直接換美元,到海外購買股票、資產和債券,當然包括主權債務,減少對海內市場買空賣空的過度投機行為。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㈡ 為什麼中國和日本要大量借錢給美國和歐洲
中國政府持續購買美國國債,但美國本土的投資者卻不停減持。例如,10年前美國國債的總額約為3萬億元,當中逾七成、即2萬億元以上為美國本土的投資者擁有;但時至今天,美國國債的總額增至4萬億元,卻只有三成為本土投資者持有,而且比例不斷下降。美國人不買美國國債的原因十分簡單,就是利息率不吸引人。
至於中國政府購買美國國債的主因,就是因為其著眼點並不放在投資的利息率上,而是希望穩定本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藉此保護國家的出口業。要令人民幣不升值有兩個主要方法,一是在市場上大舉拋售人民幣,或是大舉購入美元。這個方法不可能持久,二是每年大量購入美國債,以防止人民幣匯率上升。
專家認為,在中國現有的金融環境下,購買美國國債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外匯儲備來自外商直接投資、對外貿易順差及進入中國的國際游資。截至2005年底,中國外匯儲備超過8000億美元,我國已連續10年資金凈外流,10年來國外凈運用我國資金累計達到1.72萬億元。中國如同國際資金流動的「中轉站」:一邊是外資持續湧入賺取高額回報,推高外匯儲備余額;一邊是中國的資金持續多年凈外流,而投資回報率偏低。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把這種現象稱為「一江春水向西流」。招商銀行首席外匯分析員劉維明指出,中國資金凈外流是巨額外匯儲備對外投資引起的,並不是說國內企業的資金多得用不了。這並不是一個悖論。劉維明解釋說,在現行外匯制度下,境外資金進入中國時必須兌換為人民幣,由央行把外匯買下,形成外匯儲備。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主要用來購買美國國債,而10年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不到5%。與進入中國的國際資本獲得的高額回報相比,中國運用外匯儲備投資取得的收益顯得頗低。這是一個無奈的選擇。
對此,央行解決方案是,加緊研究建立靈活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滿足企業和個人合理的用匯要求,降低國內資金凈外流的水平。不能苛求外匯儲備對外投資所獲回報的高低。投資美國國債雖犧牲了部分收益,但能夠規避風險。由於我國國內金融體系處理風險的能力較低,這里存在一個風險和收益相交換的問題。美國國債風險低,變現能力強,且與歐元區和日元區相比,美元區經濟仍處於強勢地位。在此背景下,購買美國債就不難理解了。
買與不買陷入兩難
現在,中國已經陷入了「兩難境地」:假如繼續買入美元國債,從經濟角度上看,將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因為美國國債回報低,只較日債稍好;但如果停止購買美國國債,甚至沽出的話,美元就會再進一步貶值,中國同樣損失慘重,即所謂「買又慘,不買又慘」!
由於中國購入了大量美債,假如美元貶值的話,持有國債在賬面上已輸一大截,加上利息率的上升,債匯價格定會再進一步下跌。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估計,假如人民幣升值10%,中國政府就會承受500億美元的賬面資本損失,如果美國利率再上升2%,中國就再損失三百億到五百億美元,結果總共損失八百億到1000億美元,當然以上還沒有計算美元匯價下跌而帶來的出口損失。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可做出的選擇非常少。
不穩定的平衡
所以現在的情況下,是一個「不穩定的平衡」,雖然美國人每天仍能吃喝玩樂,但這樣的平衡是令人擔心的。美國的經常赤字不斷膨脹,2005年經常賬目赤字,已創紀錄升至8000億美元,比2004年攀升34%,即美國每天差不多要吸收30億元,才能填補這個赤字。
所以,世界就是這樣的奇妙:中日拿上數千億的真金白銀,不斷購買美元資產來資助美國利率,然後美國人將已超買的資產拿來再抵押,來買中國及日本生產的電器。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笑話,就像你把大部分的身家都借給一個債仔,由於借出去的錢實在太多了,於是自己每天要節衣縮食,把省下來的錢拿給債仔享用,並希望他每天生活得幸福快樂,不要有些微傷風感冒,否則便會同歸於盡!因為假如大家都停止支持這個債仔的話,美國政府將在極短時間內破產,帶來的災害將會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更為嚴重。
㈢ 誰知道中國、美國、日本、歐洲的消費信貸總量及其占信貸總量的比重,最好是最新數據。
研究報告表明,中國至少已經有16個城市和1個省份約1.56億人口的收入水平已經達到2000美元 。可見中國已經具備了個人信貸全面發展的基本條件,盡管如此,目前我國個人信貸的規模與發達國家相比還相差甚遠:比如,美國的個人信貸(包括個人住房貸款)佔GDP比例已達到80%以上,日本達到50%以上,即使個人信貸業務發展較慢的歐洲,平均水平也在40%以上,而中國的個人信貸只佔到GDP的13%。
㈣ 為何銀行願意參加歐洲信用貸款辛迪加
辛迪加貸款主要是出於追求利息回報,由於通常數額巨大,期限較長,可達10年20年之久,需要有可靠的擔保,一般由政府擔保。
辛迪加貸款(Syndicated loan)即銀團貸款,是指由獲准經營貸款業務的一家或數家銀行牽頭,多家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參加而組成的銀行集團,採用同一貸款協議,按商定的期狠和條件向同一借款人提供融資的方式。
銀行是通過存款、貸款、匯兌、儲蓄等業務,承擔信用中介的金融機構。銀行是金融機構之一,而且是最主要的金融機構,它主要的業務范圍有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以及辦理票據貼現等。在我國,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銀行是金融機構之一,銀行按類型分為:中央銀行、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世界銀行,它們的職責各不相同。
㈤ 中國近年來對外資助
2010年至2012年,中國對外援助規模持續增長。其中,成套項目建設和物資援助是主要援助方式,技術合作和人力資源開發合作增長顯著。亞洲和非洲是中國對外援助的主要地區。為促進實現千年發展目標,中國對外援助資金更多地投向低收入發展中國家。
(一)援助資金
2010年至2012年,中國對外援助金額為893.4億元人民幣。對外援助資金包括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和優惠貸款三種方式。
無償援助重點用於幫助受援國建設中小型社會福利項目以及實施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技術合作、物資援助和緊急人道主義援助等。三年中,中國對外提供無償援助323.2億元人民幣,占對外援助總額的36.2%。
無息貸款主要用於幫助受援國建設社會公共設施和民生項目。三年中,中國對外提供無息貸款72.6億元人民幣,占對外援助總額的8.1%。
優惠貸款主要用於幫助受援國建設有經濟社會效益的生產型項目、大中型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較大型成套設備、機電產品等。三年中,中國對外提供優惠貸款497.6億元人民幣,占對外援助總額的55.7%。
援外預算資金由財政部按預決算制統一管理。優惠貸款本金由中國進出口銀行通過市場籌措,貸款利率低於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基準利率,由此產生的利息差額由國家財政補貼。(二)援助分布
2010年至2012年,中國共向121個國家提供了援助,其中亞洲地區30國,非洲地區51國,大洋洲地區9國,拉美和加勒比地區19國,歐洲地區12國。此外,中國還向非洲聯盟等區域組織提供了援助。
㈥ 中國到底給外國多少貸款,這些款項能不能收回
除了真正的
人道主義救援
。其他的援助基本都是賺錢買賣。就是希望你還不起,你越還不起,我越可以拿到你的資源,你越是在我面前沒話語權
㈦ 阮次山說中國已經借給希臘政府二百億元是真的嗎
真的
2010年我們貸給他的是20億不到,2014年,去年,我們貸的是快兩百億,180幾億,180億已經超過你歐元區的中央銀行給他的貸款。
參考:阮次山:中國放給希臘的貸款超過歐元區央行|希臘| 歐洲國家_鳳凰衛視
http://phtv.ifeng.com/a/20150702/41124385_0.shtml
㈧ 中國向國外貸款幾千億,有沒有考慮過中國人自己的感受。
但是中國也在很多項目上接受別人的援助。。比如人道,醫療上。日本在別的項目上也援助中國很久。。。國家利益遠不是你單單想的給別人送錢,別人欠你錢不還這個道理的。。
㈨ 中國企業有沒有可能獲得歐洲銀行的貸款歐洲現在貸款利率超低。
華為、海爾、萬達這些個別的在歐洲有實業投資的航母級企業是有可能正兒八經地獲得歐洲商業銀行在歐洲本土的商業貸款的。
其它的一般企業,要想繞道,唯有銀行做跨境融資,銀行幫企業找的資金渠道,這也是越來越有可能的,但借到手的時候,已經貴很多了,因為國內的銀行機構幫企業找這樣的資金渠道啊、它是要賺錢的。
但你要注意區分一個概念,LIBOR是多家境外銀行集合報價的綜合反映,是一個基準,基準的意思就是底線,意思是說低於這個底線就再大的銀行也承受不了了。但是,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不同銀行,不同產品,不同主體,不同擔保,貸款融資的利率、加工都是千變萬化的,不是那個基準LIBOR,往往會比它高很多。
舉個例子,比如歐元3個月LIBOR是0.8%(年利率,下同),在法蘭克福一家銀行給國內銀行報價是L+200bps,國內銀行給國內企業報價是L+450bps,則國內企業從這個渠道借得一筆3個月歐元短期融資的年利率就是5.3%,比人民幣的貸款基準年利率5.6%低一點點,但國內的企業人民幣貸款融資通常都要上浮10%—50%、6個月以下人民幣貸款的實際年利率會達到6.16%—7.84%,所以境外這個還是低很多。
國內企業如果有現金去做存款理財,那這個跨境融資的費用不但沒有了,還可能產生正收益,因為國內理財資金價格比較高,一定政策環境下可以做得比境外貸款融資價格還高,所以會有收益。
這幾年,國內銀行非常熱衷於幫國內企業做國內理財、跨境融資的產品組合,多方一起賺錢。正因為如此,境外銀行和境外資金價格已經被玩壞了,資源越來越稀缺、價格越來越貴了。
當然,做這些普通的跨境融資業務,大前提是國內企業得有自營進出口經營期、或者屬於港澳台外商投資企業、或者在境外設立子公司。如果沒有這些條件,今年興起一種新的融資方式。如有興趣了解,你再開一題懸賞積分密我,我有時間就說說。哈哈。
㈩ 為什麼不是很富裕的中國不停地給第三世界國家貸款
我認為即使沒有馬上的經濟回報也是合適的,就好像人發展關系一樣。想想當初如果咱們沒有幫助過那些窮朋友,能進聯合國嗎?人活在世上不光靠自己的能力,還要靠關系,國家也是這個道理啊。即使咱們還有外債,那也要借錢給別人,如果把剩的錢都自己用,可能會夠用,不用管日本借,但是也不能交下別的朋友了。這邊借著沒關系,那邊借不借給別人就不一樣了。況且咱們在自己還不富裕的情況下還借給他們,他們不是更感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