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如何實現利率市場化,具體步驟
漸進式改革是中國利率市場化的理性選擇
金融制度創新是利率市場化的有力保障
貨幣政策框架調整是金融改革的重要內容
經營轉型是商業銀行發展的內在要求
利率市場化是指金融機構在貨幣市場經營融資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場供求來決定,包括利率決定、利率傳導、利率結構和利率管理的市場化。實際上,它就是將利率的決策權交給金融機構,由金融機構自己根據資金狀況和對金融市場動向的判斷來自主調節利率水平,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利率體系和利率形成機制
B. 分析我國利率體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徑
中國利率管理體制改革進程
建國初期,為迅速集中資源、重建經濟,穩定物價,國家對利率進行了嚴格管理,並靈活調整利率水平、實行差別利率,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的恢復。
文革期間,受對利率認識的局限和左的思想的影響,利息被看作某種資本主義的東西,利率管理也向簡化檔次、降低水平的方向發展,利率在國民經濟中的調控作用不斷弱化,但利率集中管理的體制仍然沒有改變。
1978年以後,隨著經濟建設中心地位的確立,國民經濟管理逐步由實物管理轉向價值管理,調控方式逐步由以指令性計劃為主的直接控制轉向以經濟手段為主的間接調控,利率在國民經濟宏觀調控中的重要性重新顯現出來,利率管理體制也不斷得到完善和發展。
1988年10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發了《關於加強利率管理工作的暫行規定》,首次以部門規章的形式對利率管理進行了專門規范,初步明確了人民銀行利率管理的主體地位和管理范圍。1990年人民銀行下發了《利率管理暫行規定》,對人民銀行利率管理的職責范圍進行了全面的界定,並明確了人民銀行各級機構在利率管理中的職責。此時,人民銀行對利率管理的范圍覆蓋了幾乎涉及所有資金價格和對計息規則的管理。在完善利率管理制度的同時,通過適度擴大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浮動幅度和下放利率浮動權的形式,對利率管理體制改革進行了積極嘗試。
1996年隨著統一的銀行間市場的建立,利率管理體制改革邁上了新台階。金融機構間的批發業務利率逐步放開,人民銀行管理的利率范圍不斷縮小,利率管理種類不斷簡化;人民銀行針對不同性質資金和不同行業制定的差別利率政策逐步減少,利率管理承擔的財政職能逐步弱化,而對宏觀經濟靈活調控的職能不斷增強。1998-1999年人民銀行連續三次擴大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並統一了不同期限檔次利率的浮動政策,使金融機構的定價權逐步擴大。
1999年3月2日,人民銀行修訂並下發了《人民幣利率管理規定》,強調了利率杠桿對國民經濟的調節作用,進一步簡化了利率管理的種類,明確了人民銀行利率管理和金融機構自定利率的范圍。使利率管理體制改革的成果以規范的形式明確下來。目前,我國利率管理基本上是在該《規定》的框架內進行。
在外幣利率管理方面,1984年以來,人民銀行授權中國銀行公布境內外幣存貸款利率。2000年,人民銀行改革了外幣利率管理體制,放開了境內外幣貸款利率和300萬美元(或等值其他外幣)以上的大額存款利率,300萬美元(或等值其他外幣)以下的小額外幣存款利率由人民銀行對外公布。2002年3月,人民銀行統一了中、外資金融機構外幣利率管理政策。將境內外資金融機構對境內中國居民的小額外幣存款,納入人民銀行現行小額外幣存款利率管理范圍,實現中外資金融機構在外幣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回顧1996年以來利率管理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國人民銀行累計放開、歸並或取消的本、外幣利率管理種類為114種,目前,人民銀行尚管理的本外幣利率種類有34種。今後,隨著金融機構改革和利率市場化的穩步推進,人民銀行將不斷完善利率管理,擴大金融機構的利率定價自主權,並通過人民銀行的間接調控,引導利率進一步發揮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和調控宏觀經濟運行的作用。
C. 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
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
(一)改革進程
確定改革的總體思路是先外幣、後本幣;先貸款、後存款;先長期、大額,後短期、小額。
1、 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關於「九五」時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2、 1996年6月1日,放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實現由拆借雙方根據市場資金供求自主確定拆借利率。
3、1997年6月,銀行間債券市場正式啟動,同時放開了債券市場債券回購和現券交易利率。
4、1998年,將金融機構對小企業的貸款利率浮動幅度由10%擴大到20%,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擴大到50%。
5、1998年3月,改革再貼現利率及貼現利率的生成機制,放開了貼現和轉貼現利率。
6、1999年10月,對保險公司大額定期存款實行協議利率,對保險公司3000萬元以上、5年以上大額定期存款,實行保險公司與商業銀行雙方協商利率的辦法。
7、1999年允許縣以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將對小企業貸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規定擴大到所有中型企業。
8、2000年9月21日,實行外匯利率管理體制改革,放開了外幣貸款利率;300萬美元以上的大額外幣存款利率由金融機構與客戶協商確定。
9、2002年,擴大農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農村信用社利率浮動幅度;統一中外資金融機構外幣利率管理政策。
10、2002年3月,將境內外資金融機構對中國居民的小額外幣存款,納入中國人民銀行現行小額外幣存款利率管理范圍,實現中外資金融機構在外幣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在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方面,中國央行作了大量的放權工作:
1996年以後,先後放開了銀行間拆借市場利率、債券市場利率和銀行間市場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的發行利率;放開了境內外幣貸款和大額外幣存款利率;試辦人民幣長期大額協議存款;逐步擴大人民幣貸款利率的浮動區間。
2000年7月19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曾經公布:中國將用3年時間完成利率開放的整體計劃,先放開外幣利率,後放開人民幣利率;先放開貸款利率,後放開存款利率。
2004 年1月1 日,央行再次擴大了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3 月25 日實行再貸款浮息制度;10 月29 日放開了商業銀行貸款利率上限,城鄉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上限擴大到基準利率的2.3 倍,實行人民幣存款利率下浮制度,實現了「貸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階段性目標。
2005年1月31日,央行發布了《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報告》,《報告》指出,利率市場化最為核心的問題是變革融資活動的風險定價機制,讓商業銀行成為真正地買賣風險或定價風險的金融機構。具體來說,就是逐漸過渡到中央銀行不再統一規定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利率水平,而是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直接調控貨幣市場利率,進而間接影響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水平。
2005年3月16日,央行再次大幅度降低超額准備金存款利率,並完全放開了金融機構同業存款利率。目前,尚未進入市場化改革進程的惟有存款利率的上限、貸款利率的下限和法定存款准備金利率等少數利率品種。
近期,央行行長周小川公開坦陳,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相較其他改革慢了一些,央行希望這個過程走得快一點,並且正在積極推動商業銀行朝這個方向發展;而目前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條件越來越成熟,商業銀行應該進一步學會對自己的存貸款價格做出決策。
(二)官定利率的缺陷
1.政府對名義利率規定較低的利率水平,雖然會刺激投資增長,但同時也會減少居民儲蓄。
2.利率管製造成資金使用的低效率。如上所述,當利率受管制而處於較低水平時,投資者融資成本大大降低,一些原來無力借貸的低效率企業此時也可獲得資金,這促使一些勞動力資源豐富而資本匾乏的發展中國家不恰當地鼓勵了用資本替代勞動的過程,不利於發揮其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優勢。一國以不具優勢的要素去替代優勢要素,對其經濟體系的效率而言是一大損失。
3.利率管制往往同時包括壓低利率水平和信貸配給兩項內容。對利率水平的人為壓制的後果是極大地刺激了資金需求者對貸款的獲取慾望,但信貸配給制則又使有限資金的流向局限於某一范圍之內,對資金超額需求與有限配給之間的矛盾導致了金融黑市雖然是市場對管制短缺的一種自發反應,但是諸多缺乏法律保護的因素決定了它對經濟秩序和社會安定局面的破壞性;而信貸配給制度則誘發了頻繁的「尋租」行為,加劇了社會腐敗現象的滋生。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信貸配給並非完全依據政府產業政策,而是根據借款者的資金和信譽情況、私人交往或友誼,甚至是借款者支付回扣的多少來分配資金流向。這樣一來就會使企業之間不惜採用一切手段去爭取優惠的信貸資金而不顧企業內在價值的提高。
鑒於上述弊端和金融自由化浪潮的不斷沖擊,西方發達國家及新興工業化國家,在經歷了利率管制所帶來的發展期後,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逐漸解除利率管制,放鬆金融約束。在我國,對利率實行嚴格管制的弊端也已經日益凸現,並已嚴重影響到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經濟發展。為此,放鬆利率管制,實現利率市場化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
(三)中國現行利率體制問題的條線透視
1、利率形成的非市場化
在西方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中,通常情況下中央銀行不直接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而是參照貨幣市場和宏觀經濟狀況的變化情況,通過制定再貸款利率、再貼現利率、存款准備金利率以及公開市場操作等,來影響市場利率水平,進而影響全社會投資與消費的冷熱。
但是,從我國的情況來看,利率的形成主要受制於政府的政治經濟意圖,政府不僅規定了利率的總體水平,而且還規定了各種利率的具體水平(即規定了利率結構),並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進行嚴格管制,使利率嚴重地表現為「非市場化」:何時需要調整利率、調整幅度多高、利率浮動范圍多大,都由國家統一規定——這種利率管理模式實際上仍然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模式——各地都遵循統一的利率政策,不能根據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態和資金供求狀況的差異靈活發揮利率的調節作用,只能被動地執行國家制定的利率政策。這種情況使得利率對不同地區、不同產業、不同產品的調節作用受到許多限制,並由此而削弱了我國分層次宏觀調控的效果。
長期以來,從商業銀行在中國人民銀行的存貸利率到居民、企事業單位在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率,從活期利率到定期利率,從短期利率到長期利率,都無一例外地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制定。這就意味著無論銀行的管理水平差別有多大,它們拿到市場上出售的產品價格都差不多。這則使我國的銀行體系大多處於非競爭狀態。而且由行政指令決定的利率一經確定下來,就長時間保持不變,不再調整商業銀行和非金融機構都必須規行矩步,奉命唯謹,嚴格執行政的指令性利率。這就使利率長期處於「死杠桿」狀態並停滯在較低水平上缺乏主動靈活的調節機制。雖然按照央行的規定,各商業銀行和基層行在一定幅度和范圍內享有利率的浮動權,但在實際執產過程中,往往由於上級銀行對利率浮動許可權的截留,再加上地方政廉的行政干預,使得利率浮動權對於基層行而言往往有名無實,因而這就談不上實行市場浮動利率了。
人民銀行在確定利率時往往逾越資金的供求關系來制定利率水平,它不是根據社會資金運用的實際情況,而是側重於央行、財政、商行、企業和個人等方方面面利益的調整上,甚至把利率調整當作減輕企業負擔及國有企業解困的工具。在理論上由中央銀行依據社會資金的供求狀況、社會資金平均利潤率、物價水平、企業與銀行的盈利水平及同業拆借市場利率等經濟指標確定,但這些指標有時候很難精確預測,有時也會帶有一定的時滯效應,因此很容易產生信息失真情況。這些因素使得人民銀行在確定利率時,主觀上帶有盲目性,難以真正體現市場均衡,從而對整個金融體系資金的運用效率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人民銀行經常採用的是「試錯法」,即先調整再看效果,不行再重新調整,這種調整因為加進了許多人為的因素,所以如果人的認識出現了偏差,其利率水平的確定就必然會出現錯誤。另外,我國利率的調整往往滯後於物價上漲,調節的方式是強制被動式,這種調節方式偏離了調節目標,割斷了基準利率與市場利率的聯系,極大地削弱了利率的調節功能,造成了利率水平確定的不科學。
迄今為止,我國的利率管理體制仍未從根本上擺脫計劃經濟管理模式,利率政策和利率改革很少考慮如何通過市場機制去引導資金流向、調節資金配置。這樣做的後果就是背棄了市場經濟原則,難以通過利率手段去激勵商業銀行增加信貸供給,使實際利率的變動不能真實地反映資金的供求關系,從而改變資金需求量和需求結構,不能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自動地趨於均衡,既不利於資本形成數量的增加,也不利於資本形成質量的提高。盡管對於集體企業、三資企業和私人企業來說,利率的變動直接關系其融資成本和預期利潤率的高低,因而對其投資有較強的約束,但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資則基本不起作用,而且國有企業的投資對利率的變化也缺乏應有的敏感度,而這三種投資主體的投資則佔了整個投資的絕大部分,因而從整體上來說我國現行的利率機制不利於金融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
2、央行利率決策的非獨立性
在中國目前的利率管理體制下,利率水平的決定、差別利率政策的制定等都由政府嚴格控制,表現出高度的計劃性和封閉性。從表面上來看,利率水平是由中央銀行即中國人民銀行確定的,我國在調控利率方面似乎比西方發達國家更方便,用不著通過其他貨幣政策手段的操作,只要中央銀行和國務院同意調整利率,就能實現利率目標,並導致實際經濟變數對利率變化產生反應。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中央銀行只享有一定比例的利率浮動權,缺乏操作利率杠桿的自主性,而商業銀行則只能夠執行現行的利率制度,基本上沒有自由浮動的權利。
根據我國現行的《人行法》,我國真正的利率決策權即利率變動權,不在於管理國家金融事業的中央銀行,更不在於直接經營金融業務的基層銀行,而是高度集中於中央政府即國務院。具體來說,目前我國利率水平的決定是由貨幣政策委員會作出的。貨幣政策委員會由中國人民銀行、商業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以及政府綜合經濟管理部門(計委、經貿委、財政部)和學術界等組成,委員會成員由國務院總理任命,主席為中國人民銀行行長。貨幣政策委員會定期召開例會,研究貨幣政策的重大事宜和貨幣供應、利率、匯率政策等,向國務院提出建議。由此可見,中國利率政策的決定並非由中央銀行自主作出,而一般是由企業主管部門、商業銀行、財政部門和中央銀行等各個利益集團經過多方談判、博棄達到利益均衡的結果,其最終決定權在國務院。貨幣政策委員會何時開會、議題如何並未提前予以公布,對於決策的依據也未以公報的形式對外予以解釋,決策的透明度不夠,不利於人們分析研究未來利率變動的趨向。而且,由於有關方面在認識上更多注重的不是其經濟調節功能,而是利率的利益分配功能,而各部門的利益往往又是矛盾的,因此這種協商在反復討價還價中難以達成一致,出台的利率調整方案也往往錯過了適宜的時機。如果考慮到利率政策以外的時滯,我國的利率調整更是明顯滯後。顯然,這種利率管理制度過於集權、僵化呆滯,無法反映市場資金供求實際變動的狀況,不符合市場經濟條件下
利率隨行就市、發揮利率杠桿作用的要求。
3、利率政策目標的錯位
在我國現行利率制度存在的許多缺陷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利率政策目標的錯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利率作為經濟杠桿的功能蛻化了,利率政策的目標不是為了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是服務於生產關系的調整。例如,對私營經濟的貸款利率要高於對國營經濟的貸款利率,這主要是為了有利於促進私營經濟的改造,有利於增強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對農村合作經濟的貸款利率低於對國營經濟的貸款利率,這是為了有利於促進農民走合作社的道路;對現金實行管理,對信用集中於國家銀行的企事業單位進行貸款利率優惠,這是為了取締商業信用,有利於將信用集中於國家銀行,等等。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利率作為經濟杠桿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利率調節的目標主要有三個:一是盯住通貨膨脹,二是調節利益分配,三是優化資源配置。但是在這三者目標中,由於對利率杠桿優化資金資源配置的功能認識不足、手段不夠,盡管在一定程度上也用於調節宏觀經濟,但決策當局最重視的還是把利率用於調整錯綜復雜的經濟關系,調節利益分配,主要是權衡企業、銀行、財政等部門的利益,特別是利率水平的確定總是服從於資金需求,首先考慮企業的承受能力,以控制貸款利率於低水平來減輕企業負擔,因而其實質上就是把利率政策當作財政手段來使用,當作解決國有企業困難的工具——如 1996年下調利率就是解決企業的虧損問題。這種方法完全背離了價值規律及資金供求關系的要求,很難說有幾分科學性。事實上,目前我國以降低企業利息負擔為目標的利率調整方式,既不利於國有企業的體制轉換,也不利於國有經濟部門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只有從國民經濟的整體狀況出發考慮利率水平變動,利率才能發揮其作為間接宏觀調控重要工具的作用。
在西方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中,其中央銀行利率變動的著眼點是整個宏觀經濟狀況,如美聯儲的利率政策目標主要是維持社會供求平衡,避免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而並非針對「股市價格的上揚」,更不是企業的利息支出負擔問題。
實際上,利率的政策目標從短期來看應該是調節經濟變數,保持宏觀經濟的良好運行,從長期來看則應該轉移到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上來——如果將其用於調節經濟關系和利益分配,就會像俗話所說的「斬不斷,理還亂」。
4、低廉利率政策和制度效率的低下
在當代世界各國的發展戰略和需求管理政策中,利率一直都在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利率通過直接影響儲蓄、投資和貨幣需求,會極大地影響公共部門的收支,影響總需求、產量和就業,並會對國際收支差額發生重要影響。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和工業國中,由於利率不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主要是靠行政措施調節,因此利率高低的選擇便成了決策當局一個重大的決策問題。許多發展中國家為了刺激投資和經濟增長,採用將利率限制在低水平或者負實際利率的水平上的做法,並且長時期不變。
利率既然是金融商品的價格,那麼就要同其他商品價格保持基本平衡。但從現實情況來看,長期以來,我國的利率不僅管得太死、管理許可權過於集中,而且為支持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一直實行低利率政策。建國初期,我國以低利率支持國民經濟的恢復是完全必要的,但以後在長期計劃經濟習慣勢力的影響下,片面強調低息政策是社會主義優越性,忽視發揮利率的杠桿作用,使得利率水平不斷下降。如從1959年起,所有貸款利率的月息都降為6%,主要儲蓄種類減為三種,其利率分別為衛.8%、3%、4%。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利率經過了多次調整,但這種調整是迫於通貨膨脹的壓力,而且調整的幅度也沒有改變利率水平偏低的實質,致使在通貨膨脹的背景下負利率現象一再出現——僅1985—1994年十年間就有6年出現負利率,1986年負利率高達一12.14%——而負利率的出現則又導致了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行為的變更與扭曲。
隨著利率管制所帶來的弊害日益顯現,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應該還利率以市場的本來面目。現行的逾越資金市場直接行政規定利率高低的計劃利率管理體制明顯滯後於經濟發展的需要,與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因而必須進行改革。改革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實現利率形成的市場化,在整個社會資金的運動過程中,建立一個在國家間接調控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核心,以市場利率為主體的多元化的利率管理體制、利率形成機制、利率結構體系和利率傳導機制。
1992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指出:「中央銀行按照資金供求狀況及時調整基準利率,並允許商業銀行存貸利率在規定的幅度內自由浮動。」1993年12月《國務院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進一步提出:「中國人民銀行制定存、貸款利率上下限,進一步理順存款利率、貸款利率和有價證券利率之間的關系;各類利率要反映期限、成本、風險的區別,保持合理利差;逐步形成以中央銀行利率為基礎的市場利率體系。」這一改革安排,大體勾畫出了我國利率改革的一個框架,是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指導思想。
(四)利率幣場化的內涵及其延伸
1、利率市場化的內涵
所謂利率市場化,是指中央銀行放鬆對商業銀行利率的直接控制,把利率的決定權交給市場,由市場主體自主決定利率,中央銀行則通過制定和調整再貼現率、再貸款率以及公開市場買賣有價證券等間接調控手段,形成資金利率,使之間接地反映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一種機制。簡言之,利率市場化是指由資金市場的供求關系來決定利率水平,政府放棄對利率的直接行政干預。
利率管理體制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金融管理當局或中央銀行利率管理的許可權、范圍、程度和總和措施及利率傳導機制,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管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利率政策發揮作用的基礎。利率市場化是相對於利率管制而言的。在利率管制情況下,利率由央行統一制定。各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不能根據資金供求和本身資金的運營情況自主地確定存貸款利率及各種金融資產的利率。而在利率市場化情況下,利率則是由各個金融機構根據金融市場供求狀況和央行的指導性信號,自主地確定利率大小和調整利率的時機,央行只是通過預定年度貨幣政策計劃,制定和調整法定準備金率、再貸款利率、再貼現利率,進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及其他指導性窗口等,藉助貨幣市場的內在運行機制,向金融機構傳導央行的信貸、利率政策信號,從而間接影響到金融市場的利率水平。
因此,利率市場化主要就是指發展中國家的利率管理體制在由國家制定井管制利率向央行管理下市場利率體制轉變過程中,政府逐步放棄金融壓制,培育和創新市場主體,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場交易規則,逐步放鬆直至取消利率管制的一個動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實行在央行的計劃指導和宏觀控制下,利率由借貸雙方根據資金市場供求狀況來自主決定,從而形成央行管理下由市場機制決定的市場均衡利率。央行的計劃指導是指央行通過預定年度貨幣政策計劃,制定和調整法定準備金率、再貸款利率、再貼現利率等基準利率, 央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及其他指導性窗口等來對市場利率進行指導央行的宏觀控制是指央行依據金融法律、法規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 對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經營行為進行金融監控。
利率市場化有著豐富的內涵,至少應包括金融交易主體享有采率決定權、利率的數量結構、期限結構和風險結構應由市場自發送擇、中央銀行間接影響金融資產利率的權力等方面的內容 :
1.金融交易主體享有利率決定權
現代經濟學理論認為,利率是貨幣金融商品的價格,由貨幣供給與需求的均衡所決定。所以,利率市場化的真正含義是指在利率管理機制上,要賦予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相當充分的自主權,而不是傳統的集中指令管理,把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利率決定權交給市場,由市場上資金的供求狀況來決定市場利率,市場主體可以在市場利率的基礎上根據不同金融交易各自的特點自主決定利率。金融交易主體應該有權對其資金交易的規模、價格、償還期限、擔保方式等具體條款進行討價還價,討價還價的方式可能是面談、招標,也可能是資金供求雙方在不同客戶或者服務提供商之間反復權衡和選擇。
2.利率的數量結構、期限結構和風險結構應由市場自發選擇
同任何商品交易一樣,金融交易同樣存在批發與零售的價格差別。但與其不同的是,資金交易的價格還應該存在期限差別和風險差別。利率計劃當局既無必要也無可能對利率的數量結構、期限結構和風險結構進行科學的測算。相反,金融交易的雙方應該有權就某一項交易的具體數量(或稱規模)、期限、風險及其具體利率水平達成協議,從而為整個金融市場合成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數量結構、期限結構和風險結構。
3.同業拆借利率或短期國債利率將成為市場利率的基本指針
顯然,從微觀層面上來看,市場利率比計劃利率檔次更多,結構更為復雜,市場利率水平只能根據一種或幾種市場交易量大、為金融交易主體所普遍接受的利率來確定。根據其他國家的經驗,同業拆借利率或者短期國債利率是市場上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從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市場利率,它們將成為制定其他一切利率水平的基本標准,也是衡量市場利率水平漲跌的基本依據。
4.政府(或中央銀行)享有間接影響金融資產利率的權力
利率市場化主要是為了解決利率的形成機制問題,即利率的形成應該由市場而不是政府或一國的貨幣當局中央銀行來決定。但是,利率市場化並不排斥政府的調控作用,並不是主張放棄政府的金融調控,正如市場經濟並不排斥政府的宏觀調控一樣,在整個利率管理中也仍有一定程度的國家控制和干預成分。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中央銀行在放鬆對商業銀行利率的直接控制的同時一般加強了間接調控,通過制定和調整再貼現利率、再貸款利率及公開市場操作等間接手段形成資金的利率,間接地反映貨幣當局的政策意圖。例如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影響資金供求格局,從而間接影響利率水平;或者通過調整基準利率影響商業銀行資金成本,從而改變市場利率水平。在金融調控機制局部失靈的情況下,可對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金融行為進行適當方式和程度的窗口指導,但這種手段不宜用得過多,以免干擾金融市場本身的運行秩序。
在我國目前的狀況下,利率市場化可被動態地看做是從現行單一的計劃利率機制向國家宏觀調控和限制下的市場利率機制方向變化的過程。其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市場機制在信用資金價格決定上的基礎作用,由此形成以基準利率為中心、市場利率為主體,既有國家宏觀調控功能,又具有市場自我調節功能的一種利率管理系統,從而調節社會信用資金供求,並引導資金的合理流動。就利率市場化的政策定位而言,我國市場化的利率體系應形成以央行再貸款和再貼現利率為基準利率,以國債利率和同業拆借利率為基礎利率,以商業銀行存款利率為主體、其他金融機構利率為補充,由市場資金供求狀況決定的利率體系。
(五)利率市場化與市場利率
利率市場化從形式上來講,是將利率的決定由政策實施的強制管制交還回市場,但就本質而言,利率市場化實際上是將利率作為一個重要的市場價格信號。研究利率市場化,離不開對市場利率這一基本概念的正確認識。
市場利率是一個與法定基準利率相對應的概念,是由資金供求雙方達成的一種利率。市場利率是一種隨行就市、完全放開的利率,與目前的銀行利率相比它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徵:客觀性和靈活性。
首先,市場利率是市場上資金供求關系客觀的、真實的反映,它具有自發地調節社會經濟活動的功能.能不斷地調整和實現社會經濟結構的優化組合。其次,市場利率隨著市場資金供求的變化而靈敏地發生變動,引導作為市場交易對象的貨幣資金按照價值規律進行運動,發揮其擇優機制的功能,從而實現資金流動的高效合理性。市場利率的客觀性和靈活性能為央行的宏觀調控提供可靠的參照系,並可使央行的貨幣政策更加有效,更富有約束力。
市場利率作為由市場決定的利率並不取決於個別市場參與者的意志,而是取決於整個市場資金的供求關系。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如果市場競爭充分,則任何單一的經濟主體都不可能成為利率的單方面制訂者,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因此,市場利率是具有廣泛性和權威性的利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利率是影響個別利率、確定個別利率的基準,個別市場交易中的利率並不一定是市場利率,而脫離市場利率的個別利率則不能算是市場利率。
現在人們對市場利率的認識往往容易進入誤區,認為只要是市場上的利率就是市場利率,實行市場利率,就可以想怎麼定就怎麼定。這顯然是不正確的,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不被人們承認和接受、不具有廣泛性和權威性的個別利率,不能算作市場利率。當然,不同檔次的借貸活動有不同的市場利率,而不同檔次的市場利率又總要」以不同的個別利率體現出來,例如一年期貸款的市場利率是9%,這只是基準性質的利率,銀行在對企業貸款時將會根據告貸企業的信譽等級、貸款的風險大小等具體情況在9%上下確定一個利率,這個個別利率當然是市場利率,它與個別交易中根本不受市場利率制約、與市場利率沒有內在聯系的利率並非同一回事。
現行的浮動利率既是官定利率的組成部分,又帶有市場利率的成分。這具體是指在央行確定的基準利率的基礎上,在規定的幅度內,利率水平可以在一定的百分比內浮動,以發揮利率在促進企業經營管理、節約資金使用、提高經濟效益等方面的作用。
D. 中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是什麼
中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1、1996年,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先行放開,債券市場利率以及部分存貸款利率也隨後相繼放開。
2、1999年10月,銀行間市場利率、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券發行利率市場化。進行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嘗試。至此,貨幣市場和債券利率已經基本放開,貼現率也在逐漸放開中。
3、2000年9月21日,放開了外幣貸款利率,放開大額外幣存款利率下限;2003年11月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下限放開。(先外幣後本幣,先貸款後存款,先大額後小額)。
4、2003年以後,不斷擴大貸款利率的浮動范圍,存款利率的改革也在進行中。
5、2004年10月29日,不再設置貸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至此,我國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基本過渡到「上限放開、下限管理」的階段;人民幣存款利率則實現了「放開下限、管住上限」的既定目標。
6、2012年6月7日,存款利率浮動區間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貸款利率調整為基準的0.8倍,7月5 日,將貸款利率浮動下限調為基準利率的0.7倍,兩次浮動區間的調整,拉開了利率市場化最後攻堅戰的序幕。
7、2013年7月20日起,放開貸款利率下限,至此,對貸款利率的管制全面放開,接下來就剩存款上限了。
8、2014年11月12日,下調基準利率,人民幣存款浮動區間改為基準利率的1.2倍。2015年4月10日,擴大到1.3倍,5月11日,擴大到1.5倍。當然,利率的市場化不只是擴大浮動區間,我國近來的一系列政策都是為日後的利率市場化鋪路。
9、2015年5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存款保險條例》,銀行一旦破產,儲蓄額小於50萬的儲戶由保險公司賠償,這一條例的頒布告訴我們,存款也不一定是保險的,當然,最重要的是為民營銀行的發展鋪路。
(4)中國存貸款利率市場化的路徑是擴展閱讀:
中國利率市場化的積極影響:
1、讓金融更好地支持實體
金融機構採取了差異化的利率策略,可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加大金融機構對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融資變得多元化,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也有利於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2、增加金融機構獲利能力
貸款利率市場化以後,一些金融機構可能會上浮貸款利率,那麼,就能夠獲得更多貸款利息收入,為銀行增加更多獲利能力。同時,銀行在給中小企業貸款的時候,可能會更加嚴格貸款條件,對於發展前景更好的中小企業優先貸款,這樣也可以進一步減少不良貸款。
3、提高信貸質量
貸款利率市場化之後,金融機構會給優質客戶創造更多收益,而使那些質量不高的客戶收益下降,風險較大且信譽度低的客戶將退出信貸市場。
4、更有效地吸引閑置資金。
利率市場化或再擇機有序放開存款利率,存款利率市場化以後,可以更加有效地吸納閑散資金,把社會上閑置的資金很好地利用起來,如果利率上漲,可以更加吸引大客戶閑置資金,利率市場化以後,金融機構可以根據自身特點來決定利率,適當地提高存款利率,就可以在短時期內吸引到更多數量的閑置資金。
5、有利於信譽好的客戶
利率市場化後,銀行也更加嚴格審核貸款人的信用狀況,信用好的貸款者將更多受到青睞,利率市場化後,銀行存款利率一般會提高,貸款利率則會下降,老百姓將會得到更多的實惠,同時,促進信用體系向前邁進一步。
6、將推進存款保險制度
利率市場化後,商業銀行之間競爭會增強,一些銀行可能面臨新的風險,為了維護整個市場穩定,或將推進存款保險制度。
7、促進農村金融服務進一步提高
農村信用社是農村金融服務的主力軍,不再對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設立上限,有利於農村信用社自主定價,有利於統一各類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政策,營造更加公平競爭環境,有利於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不斷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農村金融服務進一步創新與提高。
8、加速銀行升級
利率市場化,資產定價將更加透明,商業銀行利息差有利於競爭,經營模式轉型壓力增加,加速傳統銀行業務向投資銀行、財富管理轉變,促進銀行進一步升級。
E. 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步驟和選擇
利率水平是一種金融工具按照其內在價值確定的市場價格。
既然金融工具是一種商品,其價格理所當然地應由市場供求來決定,而非簡單地由政府行政干預來調整。但中國目前實行的是「雙軌制」的利率體系——行政管制的利率體系和市場化的利率並存。
在利率尚未完全市場化的情況下,利率水平無法反映真實的市場供求關系,無法反映人民幣這種貨幣資金的市場價值或真實價格。這為那些可能同時參與多種融資活動的機構提供了大量套利機會,並使得已經市場化的利率在形成機制上和經濟效果上存在極大的扭曲。
上述弊端迫切需要中國實現利率市場化。所謂利率市場化,其內涵是,政府逐步放鬆對利率的直接管制並取消間接影響利率水平的調控方式,讓市場供求在利率水平決定中發揮主導作用,形成一個以國家間接調節為指導、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參照、市場利率為主體的多元化利率體系。
事實上,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已近20年。改革的總體思路為:先放開貨幣市場利率和債券市場利率,再逐步推進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存、貸款利率市場化按照「先外幣、後本幣;先貸款、後存款;先長期、大額,後短期、小額」的順序進行。不過,因商業銀行改革不到位、央行利率調控體系不完善,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進一步改革還面臨諸多挑戰。
已經歷時20年的改革,還有哪些步驟沒有走完?改革還要走多久?從目前央行的各種舉措看,利率市場化仍將以漸進式步伐邁進,中國的利率有望在未來五年內,完全實現市場化。
按照央行今年對下一步利率市場化的設想,今後利率市場化改革將按以下步驟進行:統一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政策;修改相關法規;完善金融機構存、貸款定價機制、提高定價水平;豐富金融產品,推動金融市場向縱深化發展;逐步建立健全中央銀行利率調控體系,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相關報道詳見總第633期B1/B2/B3版
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正像一架已飛行多年的飛機,即將降落至終點。
繼匯率制度改革後,中國貨幣當局的下一步將是發動利率革命。
事實上,中國一直在向利率市場化挺進。最新的改革舉措是,人民銀行9月21日調整了人民幣存貸款計結息規則,其中將通知存款、協定存款等6種存款計、結息的自主定價下放給商業銀行。
這推進了存款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進程。
目前,中國的利率市場化主要是放開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和貸款利率下限管制,這是利率市場化整體改革最為關鍵的環節。
自1986年中國允許專業銀行相互拆借、開啟貨幣市場利率市場化至今,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已近20年。
但由於商業銀行改革不到位,央行利率調控體系不完善,推進利率市場化進一步改革還面臨著巨大挑戰,但其市場條件隨著改革的深入已日趨成熟。
在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貨幣理論與政策研究室彭興韻博士看來,未來五年內,中國有望實現利率完全市場化。
分步走中國的利率按市場化程度的高低,可分三類。
一是被嚴格管制的利率,主要是針對居民和企業的人民幣存款利率、美元小額存款利率;二是正在市場化的利率,如銀行的貸款利率和企業債券的發行利率;此外是已基本市場化的利率,包括除企業債券發行利率以外的各種金融市場利率、人民幣協議存款利率、以美元為主的外幣大額存款利率和外幣貸款利率等。
在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的20年中,大體遵循著先將貨幣市場利率和債券市場利率市場化,再逐步推進存、貸款利率市場化的思路。存、貸款利率市場化又是按照「先外幣、後本幣;先貸款、後存款;先長期、大額,後短期、小額」的順序來進行。
改革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和貸款利率下限管制也會遵循上述原則逐步進行。
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唐旭向《財經時報》指出,下一步,利率市場化改革考慮的因素主要會著眼於商業銀行的成熟度。
比較而言,宏觀經濟環境並非影響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關鍵因素。
在彭興韻看來,放開存、貸款利率管制將會漸進地分步進行,不可能一步到位。其漸進步伐將是——貸款利率可能逐步擴大下限浮動的幅度直至全部放開;隨後,逐步放開機構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最後逐步放開個人存款利率上限管制。
巨大挑戰根據國際利率市場化的改革經驗,放開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初期,存款利率將會呈現大幅上升趨勢。同樣,放開貸款利率下限管制也會使得商業銀行競相放貸,進一步降低貸款利率。
由此,中資銀行的存貸款利差空間進一步收窄,這勢必沖擊中資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過低的利潤空間和過度競爭將使中資銀行面臨過度的利率風險。
與此同時,利率市場化的推進意味著利率波動將隨改革的深入更為頻繁,利率風險給中資銀行帶來的沖擊也更為突顯,但中資銀行等金融市場主體還沒有學會像外資銀行那樣,廣泛使用利率期貨、利率期權和利率掉期等利率風險管理工具手段來規避自身的風險。
解鈴還需系鈴人。
中國銀行業作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阻礙者,必將隨著金融監管的加強和金融競爭的加劇,以及自身改革推進和公司治理的完善,最終變成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積極推動者。
迫使商業銀行轉型目前,金融市場的發展已經為放開存貸款利率管制創造了條件。
在貸款利率市場化方面,短期融資券等金融產品的推出和完善,優質企業紛紛選擇這一成本遠低於銀行貸款的產品來滿足融資需要。隨著短期融資券市場規模擴大,逐漸會擠壓中資銀行貸款和置換銀行存款,同時也為放開貸款利率下限管制提供了下浮參照。
在存款利率市場化方面,隨著貨幣市場基金的發展,儲戶也會根據其遠遠高於銀行存款的投資收益,逐漸拋棄單一儲蓄的傳統行為,轉而選擇這種風險較低收益較高的投資品種。
招商銀行正在醞釀與招商基金聯手,將貨幣市場基金賬戶與存款賬戶打通,這會給商業銀行吸收存款帶來一定影響。
上述市場化利率改革深入將會迫使商業銀行轉變經營方式和盈利模式,改變傳統依靠存貸利差的收入結構,大力發展中間業務。
在彭興韻看來,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將是中國金融結構調整的反應。
必須盡快學會自主定價中國金融業的現狀是,商業銀行改革普遍滯後於其他市場改革,商業銀行利率自主定價的步伐異常緩慢。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為此曾多次呼籲,商業銀行應該學會自主定價。
中國工商銀行計劃財務部利率處副處長胡青在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認為,今後銀行所有存貸業務都由銀行與客戶協商決定。比如,是採用固定利率還是浮動利率,是怎樣的期限,計結息周期和方式等等。
但即便貸款利率上限浮動范圍在去年10月29日就被全部放開,盡管人民銀行有關官員對《財經時報》稱,已督促商業銀行盡快落實這一政策,商業銀行並沒有對此採取實際性舉措的跡象。
在胡青看來,其原因有四。一是中國信貸利率長期處於管制狀態,商業銀行在人員、管理和技術方面都還沒有從單純的利率管理轉變到以利率定價和風險管理並重上來。
二是商業銀行盈利模式倚重利差收入,信貸競爭過於激烈,且普遍集中於大企業、優質客戶上,商業銀行自身信貸定價權不強。
三是商業銀行信息系統極不完善,這一系統的建立需要5、6年的時間。
四是缺乏信用風險評級體系和定價體系,以及利率風險管理工具。
與此同時,商業銀行在進行利率自主定價和推出規避利率風險產品時,缺乏有效的收益率曲線定價參照體系。
在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殷劍峰博士看來,形成完整合理收益率曲線需要優化各期限國債結構。目前,中國國債以1至10年的中期品種為主,1年以下和10 年以上的品種匱乏,國債余額管理和滾動發行勢在必行。
債券市場的改革也將是利率市場化前行的重要條件。
不僅如此,還需鼓勵發展直接融資特別是證券投資基金和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從而引導金融市場向縱深發展。唯有此,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方能順利完成
F. 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步驟與進展
1993年《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和《國務院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最先明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設想。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關於「九五」時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1996年6月1日放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實現由拆借雙方根據市場資金供求自主確定拆借利率。 1997年6月銀行間債券市場正式啟動,同時放開了債券市場債券回購和現券交易利率。 1998年3月改革再貼現利率及貼現利率的生成機制,放開了貼現和轉貼現利率。 1998年9月放開了政策性銀行金融債券市場化發行利率。 1999年9月成功實現國債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利率招標發行。 1999年10月對保險公司大額定期存款實行協議利率,對保險公司3000萬元以上、5年以上大額定期存款,實行保險公司與商業銀行雙方協商利率的辦法。 逐步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權,簡化貸款利率種類,探索貸款利率改革的途徑。1998年將金融機構對小企業的貸款利率浮動幅度由10%擴大到20%,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擴大到50%;1999年允許縣以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將對小企業貸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規定擴大到所有中型企業;2002年又進一步擴大試點。同時,簡化貸款利率種類,取消了大部分優惠貸款利率,完善了個人住房貸款利率體系。 2000年9月21日實行外匯利率管理體制改革,放開了外幣貸款利率;300萬美元以上的大額外幣存款利率由金融機構與客戶協商確定。2002年3月將境內外資金融機構對中國居民的小額外幣存款,納入人民銀行現行小額外幣存款利率管理范圍,實現中外資金融機構在外幣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2002年擴大農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農信社利率浮動幅度;統一中外資外幣利率管理政策。利率市場化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經濟轉軌中包括利率市場化在內的金融體系市場化就作為「不得不玩的一個游戲」(the only game in town)風行全球,並正在中國大地上蓬勃進行。中國利率的決定和傳導機制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改革已進入到存貸款利率市場化的最後攻堅階段,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階段性目標基本得以實現。為確保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活動按照適應金融資源特徵、符合金融可持續發展思路進行,在此承前啟後的重要時刻,對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行階段性評價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將在某種意義上指導甚或決定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剩餘道路的前進方向、路徑選擇和制度安排。
一、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總體評析
利率市場化是一個國家金融深化質的標志,是提高金融市場化程度的重要一環,它不僅是利率定價機制的深刻轉變,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條件和核心內容。利率市場化首先是一個過程,是一個逐步實現利率定價機制由政府或貨幣當局管制向市場決定的轉變過程,是一個利率體制和利率決定機制變遷的過程,隨著這一過程的不斷深化,整個利率體系由借貸雙方根據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利率的比例越來越多,由政府或貨幣當局直接干預的成分越來越小。從范圍過程來看,即是從部分利率市場化向全部利率市場化過渡的過程;從程度過程來看,即是從較低程度的利率市場化向較高程度的利率市場化轉變的過程;從階段過程來看,完整的利率市場化過程包括利率市場化准備、利率市場化進展和利率市場化成熟三個階段。作為一個動態過程,利率市場化從時間上觀察,在短期內利率可能會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上,但從長期來看,其變動由市場貨幣供求決定。同時,利率市場化又是一種狀態,是一種金融生態的可持續狀態,在理論上是指利率能否靈敏地反映資金供求狀況,其衡量標志主要是金融機構有沒有確定利率的自主權;作為其階段性目標,利率調整頻度以及浮動幅度,也是衡量利率市場化的重要指標,其最終目標是實現社會資金及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金融經濟的和諧發展與可持續發展。
利率市場化作為一項既涉及金融體制改革,又涵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系統性改革,中國經濟特定的體制背景和金融環境決定了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長期性、多樣性和復雜性。利率市場化的長期性是指始於1978年的中國利率市場化的過程,直至1996年6月,才真正揭開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第一幕,放開了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直至 2000年9月21日,才邁出具有真正實質性的第一步,實現外幣貸款利率的市場化;到目前為止才基本走到了存貸款利率市場化的最後攻堅和破解階段,這不僅與激進式改革相差甚遠,與中國經濟其它領域的漸進改革比較,利率體制改革也是滯後的。利率市場化的多樣性是指利率市場化的改革模式、體系內涵、程度范圍、次序安排等是層多面廣、不一而同的,既有利率市場化內涵的多樣化,包括利率決定的市場化、利率傳導的市場化和利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也有利率市場化體系的多樣化,包括中央銀行基準利率市場化、金融機構法定存貸款利率市場化、銀行間利率市場化和債券利率市場化,只有以上部分均得以實現市場化,才是真正實現利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的復雜性是指衍生於融資活動的利率制度與金融產權制度、金融市場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等錯綜交雜,相伴相隨,無論是對宏觀經濟社會,還是對銀行、企業和個人,都將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由於與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相符合的金融產權制度約束的弱化、金融市場機制及結構的不完善、中國企業和銀行的不完全市場化、金融救援機制的不健全等障礙的存在,不可避免地給中國利率市場化未來的改革增添了變數和難度。
二、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評析
從1978年起,我國開始了對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金融體制改革隨之進行。利率體制改革作為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也在逐步深化,根據利率走勢和利率改革內容,可將我國利率改革分為前期的調整利率水平和結構、改革利率生成機制和利率市場化快速推進等三個階段。在調整利率水平和結構階段(1978年—1993年):經過近15年的改革,基本改變了負利率和零利差的現象,偏低的利率水平逐步得到糾正,利率期限檔次和種類得到合理設定,利率水平和利率結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銀行部門的利益逐步得到重視。在改革利率生成機制階段(1993年—1996年):利率改革主要任務是不斷通過擴大利率浮動范圍,放鬆對利率的管制,促使利率水平在調整市場行為中發揮作用,以逐步建立一個有效宏觀調控的利率管理體制。中央銀行的基準利率水平和結構是金融市場交易主體確定利率水平和結構的參照系,中央銀行主要是根據社會平均利潤率、資金供求狀況、通貨膨脹率和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及世界金融市場利率水平,合理確定基準利率,利率逐漸被作為調節金融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成為國家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杠桿。但在此期間,我國的利率管理許可權仍然是高度集中的。在利率市場化快速推進階段(1996年—至今):從1996年開始,中央銀行才在利率市場化方面進行了一些根本性的嘗試和探索,推出一些新的舉措,其目的在於建立一種由中央銀行引導市場利率的新型體制,實現利率管理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的過渡。同業拆借利率、貼現率與再貼現率、政策性銀行金融債券發行利率、國債發行利率、 3000萬元以上和期限在5年以上的保險公司存款利率、外幣貸款利率、300萬元美元 (或等值的其他外幣)以上外幣定期存款利率先後得以放開,開展了利率衍生工具試點,銀行間市場利率基本實現市場化,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機制正在逐步增強和深化。盡管部分金融市場的利率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還遠未結束。其主要表現特徵如下:
(一)社會資金配置的市場化機制正在逐步形成
1.以基準利率為核心的利率體系正逐步形成。經過多年的改革實踐,我國利率體系已出現兩個變化:一個是基準利率種類越來越少,如存貸款利率種類得到簡化,大部分優惠貸款利率被取消,外幣利率管理的幣種減少,並正在朝最終保留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方向前進;另一個是各金融交易主體實際執行市場化利率越來越多,過去單一性地執行基準利率的時代已被執行以基準利率為核心上下浮動的利率體系時代所取代。中央銀行通過基準利率的變動,在短暫的時間內對貨幣市場利率和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產生影響,貨幣市場利率對中央銀行利率的變動做出快速反應,而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則對中央銀行利率和貨幣市場利率做出充分的響應。從實際情況來看,商業銀行對存貸款利率執行浮動制度越來越多,其利率水平基本圍繞著中央銀行基準利率這一軸心而變動;其他各種金融產品的利率水平也受一個時期內平均基準利率的影響,並充分反映長期資金供求關系和各種心理預期,一個以央行基準利率為核心、以市場利率為主導的多層次利率體系正逐步形成。
2.部分領域資金定價初步實現市場化。近年來,國家嘗試將一些資金置於市場中,通過市場機制來確定其價格,在部分領域實現了資金定價的市場化。從市場來看,包括銀行同業拆借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貼現、再貼現市場等在內的貨幣市場以及外匯市場,已基本實現了市場化;從區域來看,在農村先行試行了存貸款利率市場化;從產品來看,國債、金融債券等非存款金融工具的市場利率已基本實行放開,大額外幣利率初步實現了市場化,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管制已經放鬆到「存款利率只管住上限,貸款利率只管制下限」的階段,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階段性目標基本得以實現。就市場化程度而言,貸款利率市場化程度要高於存款利率,外幣利率市場化程度要高於本幣利率,農村利率市場化程度要高於城市利率,大額利率市場化程度要高於小額利率,長期利率市場化程度要高於短期利率,隨著企業、居民金融意識的提高和商業銀行經營機制改革的推進,利率的全面市場化目標距離我們已經越來越近。到目前階段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只剩下少數關鍵步驟,已經到了厚積薄發的攻堅階段,但是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道路還依舊漫長,促使利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仍將是未來金融改革的重點。
(二)利率市場化的實際程度落後於名義上的利率市場化
盡管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取得階段性進展,但是各類金融市場上資金的互相流動問題沒有真正解決,利率的微觀機制還是不完善的,價格機制、市場機制的不健全性和存款利率的強管制性,導致了中國利率市場化的實際程度要落後於名義上的利率市場化的程度。其主要表現為:
1.操作層面上的利率市場化程度落後於制度層面的利率市場化。制度層面的利率市場化是指根據制度框架設計利率可以按照價值規律自發調節高低;操作層面的利率市場化是指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具備利用利率自主對各類資金合理定價的能力。在某種意義上,制度層面的利率市場化是具有象徵意義和法律意義的市場化,操作層面的利率能否實現市場化才是利率能否真正市場化的關鍵。從我國利率體系的現實情況來看,現在除了貸款下限和存款上限以外,其他各類利率基本是可以浮動的。也就是說,從制度層面看,中國利率體系的「市場化」水平已經比較高了。但是「新興加轉軌」的經濟體系,經濟結構中非市場化成分較多。對各商業銀行來說,長期以來,利率只是計算利息的指標,並沒有被真正作為資金價格來控製成本和風險,利率的功能並沒有發揮其真正的作用。銀行也沒有根據經濟形勢和市場風險調整利率的能力,在操作層面上利率的市場化程度是比較低的。
2.中央銀行利率作為基準利率的調節作用和導向引力小。首先,調整中央銀行基準利率起不到調整貨幣供應量的作用。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調整基準利率政策的同時也就是調整貨幣供應量。准確地說,在這些國家中,存在基準利率水平與貨幣供應總量反向變動的聯系。在中國情況可能就不是這樣:利率的變動並不意味著流動性的相反變動,主要基準利率和貨幣供應兩者之間不具備顯著的關聯效應。其次,現行的利率管理體制下,中央銀行有權管理和制定包含基準利率在內的幾乎所有銀行利率,如存貸款利率水平、種類和期限檔次等,「只緣身在此山中」,因而中央銀行利率作為基準利率很難起到導向和調節作用。第三,再貸款利率調整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很小。因為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以財政貼息為前提的再貸款在全部再貸款余額中佔比高達54%,剩餘不到一半比例的再貸款又有相當一部分是因農村信用社的改革而享受准備金低利率優惠,故對再貸款利率的調整幾乎沒有彈性,再貸款利率的影響面越來越小。第四,再貼現利率因再貼現量規模較小,而難以擔當起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的功能。第五,貨幣市場利率對中央銀行利率形成的貢獻度不大,同業拆借利率和中央銀行基準利率之間的相互關系比較弱。
3.利率浮動定價機制執行缺乏現實基礎。金融機構普遍未建立或使用貸款利率定價模型,沒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利率管理辦法,利率管理機制僵硬,大部分商業銀行分行以下沒有設置專門的利率管理機構,利率管理人員大多是兼職,利率管理基本上還是停留在文件的上傳下達、報表上報等日常事務上,有的業務人員素質較低,對浮動利率定價機制的形成、具體浮動利率標準的確定及資金成本的測算等相關業務知識知之甚少,無法掌握具有相對難度的浮動貸款利率政策,執行起來就存在嚴重的偏差。也就是說,所謂的利率管制已基本取消,只是假象,缺乏現實基礎。例如,金融機構沒有形成合理的貸款浮動利率定價機制,要麼「浮而不動」,要麼操作手法簡單、「一浮到頂」。同時,國有商業銀行的浮動利率定價機制和貸款浮動利率水平總體上由各自總行制定,層層上報審批增加了貸款決策的成本、延長了資金流動周期,也影響了基層行工作的積極性。
4.利率的風險結構和水平不盡合理。現在的利率結構和水平沒能反映預期投資回報率與風險之間的關系,例如,享有國家信用的「金邊債券」——國債的實際利率高於同期的銀行存款利率,沒有體現「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的匹配原則,中長期的存貸款利率的差異程度不能夠真實反映現實的風險程度和水平。
(一)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選擇實施漸進模式是適宜的
眾所周知,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方式選擇與模式確定至關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改革的成功與失敗。從總體而言,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選擇實施漸進模式是正確和適宜的,也是符合我國經濟金融現狀的,其原因在於:第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採取的是漸進性改革,利率市場化改革是整個經濟市場取向改革的組成部分,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採取漸進方式,從實際效果看,改革是成功的。故而,利率市場化改革方式應當與經濟體制市場化改革相適應。第二,從國外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來看,盡管有部分發達國家採取的是激進的方式進行,這與它們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金融市場比較成熟、金融監管比較有效、各種法規相對完備等因素密切相關,這些條件在我國還不具備和完善。同時,當今世界各國再也不會象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樣盲目的開放和放鬆管制,而是更加註重利率市場化對一國經濟所造成的風險,認真研究利率市場化所需要具備的條件,對利率市場化改革大多採取了漸進的和謹慎的做法。所以,簡單效仿發達國家利率市場化方式是不可取的。第三,我國和其它發展中國家一樣,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推進,利率市場化已成為金融改革的必然趨勢,我們不能因為存在風險而裹步不前,也不能因為盲目而造成全面的金融風險,而要認真學習和借鑒其它國家的經驗和教訓,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相應開放策略和步驟。鑒於我國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以及金融市場發育還不夠完善等實際情況,採取審慎態度推進利率市場化,是一種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風險和維護改革成果的現實選擇。例如,確立「貸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這一目標本身就反映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力求穩健的特點,充分考慮了我國金融機構自身約束力和市場機制約束力水平,以防止那些經營上出問題的金融機構通過高息攬存來掩蓋現金流不足,從而嚴重擾亂存款市場秩序的風險,有助於維護金融機構的穩健經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第四,我國經濟正處於轉軌階段,經濟和金融的整體水平有待提高,這就決定了我國利率市場化的過程實際也是創造利率市場化條件的過程,必須漸進推進,穩扎穩打,步步為營,急於求成必然適得其反。
利率市場化是我國金融產業走向市場的重要步驟之一,也是國民經濟運行體制轉變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上來的基本標志之一。我國金融業正經歷著利率市場化的微觀消化過程,許多矛盾和扭曲正在影響著這一改革的質量和下一步抉擇。我國金融體制的既有框架容納了現行的我國的利率體系、利率政策和利率水平決定機制,也決定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所必然經歷的路徑以及所能達到的最終效果,而利率制度的效率則最終決定了我國金融體系的效率。創造條件、沿漸進路徑從邊際調整中有序推進、盡早防範後利率市場化問題無疑是利率體制改革目前最為重要也是具有戰略意義的三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