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監管的相關啟示
美國次貸危機無疑為中國金融風險的防範與監管提供了反面的經驗教訓,尤其是引起人們對中國住房按揭貸款市場潛在風險的高度關注。中國會不會重蹈美國次貸危機之覆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次貸危機對完善我國金融風險的防範與監管具有重要啟示。
一、加強信貸風險管理,完善證券化風險防範法律制度
次貸危機表面上是美國房價走低、利率走高所致,根本原因是資金供應方降低信貸門檻、忽視風險管理,需求方過度借貸、反復抵押融資。盡管這種風險基本上通過證券化的方式已經分散了,但是這些風險並沒有消失,一旦條件具備,風險就會暴露出來,而且風險通過證券化的渠道影響更為廣泛。著名金融學者易憲容認為,中國按揭貸款實際上比美國次級債券的風險要高。如果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價格出現逆轉,其潛在風險必然會暴露出來,國內銀行所面臨的危機肯定會比美國次級債券出現的危機要嚴重。[ 1 ]可以說,完善房地產信貸及其證券化風險防
范的法律制度是中國避免重蹈覆轍的當務之急。首先,要加強信貸風險管理,提高住房按揭貸款的信用門檻。2007 年《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通知》規定, 90平方米以下的首套自住房的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於20%; 90平方米以上的不得低於30%;對已利用貸款購買住房、又申請購買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於40% ,貸款利率不得低於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同期同檔次基準利率的1. 1倍,而且貸款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應隨套數增加而大幅度提高,且借款人償還住房貸款的月支出不得高於其月收入的50%。在緊接著的《補充通知》中明確「以借款人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為單位認定房貸次數」。在次貸危機陰雲密布的背景下出台上述嚴格住房消費信貸管理的措施,表明我國監管層已經意識到了住
房按揭貸款市場的高風險,顯示了監管層切實加強信貸風險管理的決心。其次,要完善住房按揭貸款證券化風險防範法律制度。金融資產證券化是近年來我國金融改革與理論研究的熱點。經濟學界廣泛探討了資產證券化的風險,如交易結構風險、信用風險、提前償還風險和利率風險。法學界則重點研究了我國開展資產證券化所面臨的主要法律障礙,如資產支持證券性質界定的模糊性、SPV (特殊目的公司)運作模式所存在的法律問題、「破產隔離」與「真實出售」以及實質性風險轉讓的法律依據等 。目前規范資產證券化的主要法律是2005年央行頒布的《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管理辦法》和中國銀監會頒
布的《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監督管理辦
法》。以上法律對信貸資產業務的市場准入和風
險管理做出了專門規定,專門設立了「業務規則與
·25·
【金融理論】陽建勛 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監管的若干啟示
風險管理」一章,對資產證券化的各個參與主體提
出了統一的風險管理要求,強調了金融機構的內部
風險隔離和風險揭示問題,要求參與證券化交易的
金融機構建立有效的內部風險隔離機制。以上法
律屬於部門規章,法律層次較低,難以解決現存的
一些法律問題。應當借鑒國外資產證券化風險防
范的經驗教訓,盡快制定專門的金融資產證券化
法,處理好外部監管和內控制度之間的關系,完善
我國資產證券化風險監管。
二、加強市場化監管,完善金融機構破產法律
制度
次貸危機表明,要減少金融機構的道德風險,必
須構建完善的市場紀律約束機制,加強市場化監管。
以存款保險為核心的金融安全網在強調金融安全的
同時也加大了金融機構經營上的道德風險。也許激
勵結構的最重要的部分是:使所有方都明白,即是管
理良好,銀行也可能倒閉,因為銀行業務涉及風險承
擔的問題。而監管當局將允許那些償付能力不足的
銀行倒閉。不幸的是,監管當局不可能做出一個完
全可信的、不救助破產銀行的事前承諾,但是,可以
建立一個增加承諾難度的體制[ 3 ] 。新《巴塞爾銀行
監管委員會銀行監管核心原則》也強調監管不能夠
代替市場約束。
①中國企業新聞網:《美國70年最大金融體制改革出台》, http: / /www. cenn. cn /News/2008 - 4 /200842135338. shtml, 2008 - 4 - 3。
加強市場化監管要求構建完善的金融市場准入
機制、金融市場行為監管機制和金融市場退出機制。
必須根除金融領域「不破產、無風險」的傳統觀念,
並充分認識到金融破產制度的重要價值和意義:第
一,可以有效抑制金融機構的道德風險。第二,存款
人的破產觀念轉變必然帶來風險意識的提高,進而
自覺對銀行通過「用腳投票」等方式來監督銀行的
監督管理,從而加強市場約束的力量。[ 4 ]盡管我國的
《商業銀行法》、《保險法》和《證券法》等法律已經明
確規定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及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
是自我經營、自我約束、自擔風險的企業法人,但是
我國的金融市場退出機制尚不完善。2006 年制定
的《企業破產法》第134 條規定:「金融機構實施破
產的,國務院可以根據本法和其他有關法律的規定
制定實施辦法。」目前,《銀行業金融機構破產條例》
已進入立法進程。它對於完善金融機構破產法律制
度,提供銀行經營風險的激勵具有重要意義。一旦
危機發生,它能夠為政府幹預危機措施的效果提供
威懾力,同時也有利於確定政府幹預的合理界限,防
止政府過度干預破壞市場約束機制。
三、加強監管成本意識,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
美國的金融監管體制是一種典型的分權型多頭
監管模式,被稱為傘式監管+功能監管的體制,實際
上是功能監管與機構監管的混合體,監管機構形成
橫向和縱向交叉的網狀監管格局[ 5 ] 。這種監管體系
存在的明顯不足是容易造成重復監管或監管真空,
從而導致金融體系的風險。因此,必須加強金融監
管機構之間的協調。1999 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
案》規定由美聯儲作為綜合監管的上級機構對金融
控股公司進行總體監管,其它監管機構負責功能性
監管,OCC、FD IC等監管機構負責對銀行進行監管,
SEC和州保險監管機構分別對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
進行監管,即美國在原有分業監管的框架下加強了
各金融機構的協調和綜合。
次貸危機發生以後,美聯儲以及美國財政部聯邦
住房局等監管機構採取了干預措施,但收效甚微。這
引發了人們對美國金融監管體制的反思,最終引發了
美國金融監管體制的革命。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
2008年3月31日宣布,美國政府將對金融監管體制
進行全面改革:第一,擴大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監
管許可權,除監管商業銀行外,還將有權監管投資銀行、
對沖基金等其他可能給金融體系造成風險的商業機
構。第二,新建「金融審慎管理局」,整合銀行監管權。
把目前由5個聯邦機構負責的日常銀行監管事務收
歸「金融審慎管理局」統一負責。第三,新建「商業行
為監管局」,負責規范商業活動和保護消費者利益。
主要行使目前證券交易委員會和商品期貨交易委員
會的職能。此外,還新建了「抵押貸款創設委員會」和
「全國保險管理局」,將抵押貸款經紀人和保險業監管
權從各州政府分管逐步收歸聯邦政府統一管理。美
國媒體稱,這將是美國自上世紀經濟「大蕭條」以來最
大的一次金融監管體制改革。①
次級按揭貸款債券涉及到銀行、證券和保險等
各個金融行業,如保險公司、投資公司甚至養老基金
都是次級債的重要投資者。次貸危機的發生表明美
國的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對投
機風險產生了監管真空,最終引發了系統性的金融
風險爆發。此次金融大改革中美聯儲的監管權力進
·26·
【金融理論】陽建勛 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監管的若干啟示
一步擴大,作為「市場穩定監管者」不僅可以監管銀
行、金融控股公司,還可以有權監管投資銀行、對沖
基金等其他可能給金融體系造成風險的商業機構。
這表明其加大了金融監管協調的力度。另外,減少
多頭監管者,整合金融監管機構,為協調金融監管清
除了障礙。
美國的經驗教訓警示中國必須加快建立和完善
適合本國國情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2003 年中國
銀監會的成立標志著「一行三會」的金融分業監管
體制的形成。在混業經營趨勢下,完善金融監管協
調機制也成為我國近年來理論和實踐中的熱點問
題。在立法上,《中國人民銀行法》第35 條規定:
「中國人民銀行應當和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
國務院其他金融監督管理機構建立監督管理信息共
享機制。」《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6條規定:「國務
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應當和中國人民銀行、國務
院其他金融監督管理機構建立監督管理信息共享機
制。」在實踐中, 2004 年6 月28 日,中國銀監會、證
監會、保監會正式公布《三大金融監管機構金融監管
分工合作備忘錄》,以制度形式賦予了監管聯席會議
制度:積極協調配合,避免監管真空和重復監管的使
命。但監管聯席會議制度的實踐效果不盡人意,而
且作為重要金融宏觀調控與監管主體的中國人民銀
行被排除在外。財政部副部長李勇在國際金融論壇
第三屆年會上透露,我國正在嘗試建立中央銀行、財
政部門和金融監管等有關部門之間的金融監管協調
機制,以適應金融業綜合經營發展趨勢的需要。
另外,我們必須要加強金融監管的成本意識。
不僅要考慮到新增監管機構增加的直接費用以及采
取金融監管措施的必要費用,還應當考慮這些措施
可能導致的市場損失,這是政府監管替代市場調節
的一種機會成本。這是我們過去往往容易忽略的。
例如我國是否真的需要建立一個凌駕於「一行三
會」之上的機構———金融監管協調委員會? 還是通
過擴大中央銀行的權力賦予其履行金融監管協調的
最終職責? 這取決於不同監管方式之間的成本比較
以及邊際監管成本與邊際監管收益之間的比較。一
般而言,金融監管協調的邊際成本小於邊際收益,這
是進行金融監管協調的經濟學基礎。增設金融監管
協調委員會的成本大於通過擴大中央銀行權力增加
的成本,就成本最小化而言,應賦予中央銀行以協調
金融監管的最終職責。
四、謹防國際金融風險,加強金融監管的國際
合作
次貸危機已經演變成自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
機以來的一場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危機。受損失的不
僅是美國的金融機構,歐洲與亞太地區的金融機構
也損失慘重。實際上從遭受沖擊和損失的程度看,
歐洲的金融機構遠甚於美國的金融機構,甚至有市
場人士認為這一次次按風波實際上主要是由歐洲的
金融機構為美國的金融風險埋單[ 6 ] 。難怪歐洲央行
會率先對金融系統注資以增加市場流動性。中國亦
有不少金融機構購買了部分涉及次貸的金融產品,
如共匯出109 億美元資金的銀行系QD II、基金系
QD II,近期紛紛遭遇凈值縮水。金融全球化也是金
融風險的全球化,國際金融市場的持續波動會影響
人們對國內金融市場的預期,增加國內金融市場的
風險。中國金融機構及監管層應當謹慎防範國際金
融風險,加強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監管,穩步有序地推
進金融開放。
為了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必須加強金融監
管的國際合作。金融監管國際協調與合作的機制主
要包括信息交換、政策的相互融合、危機管理、確定合
作的中介目標以及聯合行動 。如為了控制次貸危
機的蔓延,美聯儲與全球主要國家央行聯手行動,向
金融系統注資,以增強市場的流動性,引發了全球股
市的積極調整。中國已經加入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世界銀行、證監會國際組織、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等
國際金融組織,並且與許多國家或地區簽訂了金融諒
解備忘錄,為加強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奠定了良好的
基礎。我們應當善於利用金融監管合作機制,獲取信
息,了解政策甚至要求就某些具體目標採取聯合行動
以更好地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
⑵ 美國次貸危機給予我們的教訓與啟示是怎樣的
發生的美國次貸危機,可否給今天的我們帶來什麼經驗教訓呢?
首先,美國銀行將貸款放給了低收入家庭,讓他們圓上了住房夢。但是零首付,低利率,給美國次貸危機埋下了前所未有的隱患。2007年初,各地樓市都發生了「零首付」、「一成購房」。於是乎,不管是美國的低收入群體,還是中國的普通居民,都在一夜之前通過高杠桿手段解決了住房問題。
到了去年下半年,這種事情受到了監管者的高度重視,採取了嚴厲的措施,於是此類事情就很少有發生了。其實,30%比例的首付款,相對較高的房貸利率,都是我國銀行業的安全護墊,如果安全護墊都拿掉了,就會有一大批本來無力購房的人進入房地產市場,最終帶來的金融隱患肯定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去年還發生了拿消費貸款去付房貸首付的事情,這種把銀行的短期消費貸款,來支付中長期的房貸,這是銀行中短期信貸的錯配,潛在的金融危機不容小覷。我們只有堵住消費貸流向房地產的門檻,這樣才能把國內的金融杠桿真正降下去。
再者,依賴於房地產業發展經濟,肯定是一條不歸路,2000年美國的網路泡沫破滅,美國政府就想到了通過讓低收入群體買房來緩解經濟下行的壓力。於是就加快了貨幣政策寬松、資產證券化和金融衍生品的創新進程。截止到2007年前,美國按揭貸款或以按揭貸款作抵押的證券規模已經發展到了4.9萬億美元。
而對於我們中國來說,很多地方政府不僅GDP增長需要依賴於房地產,而地方財政收入的很大一塊也需要土地財政的支持。所以,大家都對房地產戀戀不舍,覺得房地產可以作為長期支撐地方經濟的支柱。但美國次貸危機告訴我們,房地產不是發展經濟靈丹妙葯,靠房地產來發展經濟背後隱患重重。
最後,美聯儲貨幣政策的過快變化,使得美國次貸危機快速引爆。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聯儲連續13次下調聯邦基金利率,該利率從6.5%降至1%的歷史最低水平,而且在1%的水平停留了一年之久。低利率促使美國民眾將儲蓄拿去投資資產、銀行過多發放貸款,這直接促成了美國房地產泡沫的持續膨脹。
但是美聯儲剌破房地產泡沫的速度也很猛。2004年4月至6月期間,美聯儲連續17次提息,聯邦基準利率再次回到5.25%的水平。利率大幅攀升令購房者的還款負擔大大加重,再加之2006年起美國樓市開始降溫,房價下跌很多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次貸違約率不斷上升,終於壓垮了大型次級抵押貸款發放機構。
事實上,美聯儲在應對次貸危機的手段有些過激,剛開始時不斷的降息來剌激房地產消費,而後來看到房地產泡沫起來了又連續抬高房地產市場的利率水平。從一個側面上講,促成美國次貸危機泡沫的是美聯儲,而快速剌破次貸危機的還是美聯儲。
美國的次貸危機離開我們已經10年,美國經濟也已經自愈反彈,但是這其中沉痛的教訓卻值得銘記:經濟增長不可以過度依賴於房地產、利率的大起大落很容易導致房地產泡沫破裂、房貸一定要有門檻,低首付比例都將隱患。甚至於我國的金融衍生品的創新也要循序漸進,別再走美國盲目發展的老路。
⑶ 美國次貸危機的五個問題給我們有哪些啟示有哪些
對美國經濟
首先,美國的許多金融機構在這次危急中「中標」,而且其次貸問題也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期。
其次,美國經濟基本面強健,不乏繼續增長的動力。
這是因為美國的各方面仍然是世界最強的,如最新的世界大學排行榜顯示美國的科技實力和創新力仍然是世界第一,且在相當的時間內沒有國家和組織能撼動;而且美國的自我調節能力很強,像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進行戰略收縮就有效的緩解了當時的危機。
而有論者認為,70年代美國的經濟危機根本上沒有解決,負債逐年增加,從1975年至今沒有出現過貿易順差。無論是凱恩斯主義的羅斯福新政也好,還是在七十年代取而代之的新自由主義也好,沒有解決社會分配和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之間的缺口問題,美國就從根本上無法擺脫其經濟危機。
對全球經濟
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將繼續阻礙生產的增長。更大的問題的是,影響房價出現兩位數下降的因素對在房地產泡沫鼎盛時期消費者大舉借債的美國會產生什麼影響。持樂觀看法的人從消費者支出的反彈中得到些許安慰,但這可能是一個錯誤。房價呈兩位數下降將使越來越多的抵押貸款借款人陷入財務困境。問題已經在其他消費者債務上顯現出來,如信用卡違約率正在上升,貸款機構很可能面臨更加棘手的局面。隨著住房擁有者感到自己越來越窮,消費者支出必將受到抑制,特別是在股市持續下滑的情況下。
即使控制了直接的金融蔓延,美國的次貸危機也可能產生心理蔓延,特別是房價的重估。盡管在美國不計後果向高風險借款人放貸的規模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大,房價的膨脹一直比美國更為嚴重,英國、西班牙等國更容易受到房價泡沫破滅的打擊。
另外,《經濟學家》還指出,全球經濟抵禦美國經濟疲軟的能力也不應被誇大。盡管美國經常項目赤字一直在下降,但其仍佔GDP約6%,因消費的產品遠多於其生產的產品,美國人仍是世界其他地區最大的需求來源之一,其需求的急劇下降必然將損害其他地區的經濟。
對中國經濟
第一,次貸危機主要影響中國的出口。
次貸危機引起美國經濟及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而這其中最主要是對出口的影響。2007年,由於美國和歐洲的進口需求疲軟,我國月度出口增長率已從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美國次貸危機造成我國出口增長下降,一方面將引起我國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放緩,同時,由於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小於勞動力的供給,將使整個社會的就業壓力增加。
其次,我國將面臨經濟增長趨緩和嚴峻就業形勢的雙重壓力。
實體經濟尤其是工業面臨巨大壓力。而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業的倒閉,也加劇了失業的嚴峻形勢。
最後,次貸危機將加大中國的匯率風險和資本市場風險。
為應對次貸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美國採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弱勢美元的匯率政策。美元大幅貶值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匯率風險。在發達國家經濟放緩、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美元持續貶值和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的情況下,國際資本加速流向我國尋找避風港,將加劇中國資本市場的風險。
⑷ 結合中國國情.談談美國金融危機給予我們怎樣的啟示
金融危機源於次貸危機,源於美國人的貪婪;源於金融機構向還貸能力不強或根本無力償還貸款的人發放貸款;源於投資人低估了本已存在泡沫的房地產市場和證券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將住房抵押貸款作為金融衍生品推向市場並杠桿化交易!從而導致大量的投行和投資人嚴重虧損,導火索般的波及到經濟運行!
中國的根本問題是粗放的外向型經濟;固定資產投資過多催生泡沫並在國家的保駕下繼續維持;內需嚴重不足(導致內需不足最大的一塊是住房和收入比例嚴重失衡,實質上的購買力不強,城鄉收入不均導致居民貧富差距擴大,消費能力不強等);社會保障不完善(居民不得不居安思危,不敢消費,增加存款,為以後做打算)等問題。 我
國應正視發展改革和環境人口、資源的關系;正視國際資源、糧食危機的問題;「正視高速發展、GDP高速增長、經濟減緩、衰退和通貨膨脹、通貨緊縮之間的關系;認真思考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認真思考以美元為主要結算貨幣的國際金融體系;認真思考經濟全球化和內部需求的關系;認真思考房地產泡沫的嚴重性;認真思考城鄉一體化的問題!!!
⑸ 美國次貸危機產生,我們中國有什麼啟示
發生在美國的次貸危機,近半年來,正在逐漸擴大其影響的范圍和深度。次貸是美國豐富多彩的金融衍生品中的一種,而金融衍生品愈多,說明信息時代的分工和服務市場愈細致,同時,也說明不同種類的衍生品之間有了愈來愈復雜的聯系。中國諺語「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而不說「一顆老鼠屎壞了一碗米」,因為湯是所有原材料中熬出的汁混在一起了,而米是彼此獨立的。美國的金融衍生品,實際上已互相咬合、滲透,形成了復雜的網路結構,所以,總量似乎並不大的次貸,就能毀壞這一個網路。索羅斯說這是二戰以來最大的金融危機,其意就在於此。
而中國有經濟學家說美國的次貸危機對中國來說是有機可乘,似乎根本不會構成中國的危機。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苟且的見識,或者說是給中國人灌迷魂湯,很難讓人不懷疑:說這種話的,是不是想恨不得中國也掉到金融風險中去才罷休的主兒?!
中國的房地產暴炒,曾被大牌經濟學家診斷是因為中國金融衍生品不夠多的緣故。故而,「轉按揭」、「氣球貸」在這種擴展金融衍生品的思路下出台了。問題在於,美國的金融衍生品那麼多,為什麼放鬆投資的風險監控,也就出大問題了?中國的衍生品不多,就可以放任房地產暴炒嗎?
倘次貸危機導致美國經濟衰退,有一種頗為中國得計的說法是,中國將從美國經濟衰退中得到趁機崛起的機會,更吹脹肚皮的說法是,中國經濟能成為世界經濟的定海神針。
這些「妙計」都是不要成本的。中國另一句半新不老的話是:吹牛不上稅。這句話估計也是從西方民諺中翻譯過來的,因為中國人沒那麼在乎稅制。問題在於,倘中國經濟是足夠封閉的,那麼它不夠國際化,國際經濟會要一個封閉的中國經濟來作定海神針?倘中國經濟是足夠開放並融入了國際金融體系的,那麼,有什麼理由認為能感染美國和歐洲的次貸病毒,就一定不會感染中國?有人會說,恰恰是因為中國處於半封閉半開放狀態,所以中國經濟可以由其特定角色而成為世界經濟定海神針,這么說起來,好象美國的次貸危機倒成了中國紅色資本家的一次貨幣陰謀——沒必要把屎盆子往中國人身上扣罷,或者說,沒必要如此阿Q罷。
其實,從美國次貸危機可以直接啟示中國人的,就是由金融系統支撐的房地產泡沫,是具有極大風險的。中國經濟之所以不害怕這種巨大風險,是因為我們的社會經濟結構目前還具有這種抗風險功能:以農民和農民工作為風險的轉移、緩沖帶。低工資、低成本的「加工場」功能亦是支撐少數人吹泡泡的一種有效機制。但是,當低工資低成本機制面臨轉型的壓力愈來愈大,則泡沫破滅的風險愈大。何況,這種所謂的抗風險的功能,可能還是由政府的威權控制的,在強化抗風險功能的同時,可能還在起掩飾著愈來愈高端腐敗的作用。也就是說,猶如一個人得了肺病,而僅僅治療其感冒症狀,當感冒症狀暫時消失時,並不是真的治好了病,而是掩飾了肺病的惡化。
過大的經濟泡沫而能夠被掩飾、消化,不能自豪地認為中國經濟抗風險能力強。而應該從認識到,中國社會可能在為此付出更嚴重的代價。
這幾年有許多經濟學家在以「自由」、「市場」的名義,詮釋著不公正的、腐敗的機制的高級化,以至於只有靠政治手段才能完成房地產宏觀調控的作用。而政治調控的巨大副作用,毫無疑問將由全國人民承擔。
這就是從美國的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以及我國宏觀調控的效用機制,應該得出的非常沉重的結論,絕非有些經濟學家所表現的那樣,可以幸災樂禍地看美國的次貸危機、輕描淡寫地看中國地產和經濟的泡沫。
⑹ 美國大學生為什麼習慣貸款付學費,57貸
兩個原因
1)不同於中國的大學教育,美國的大學教育普遍很昂貴,哪怕對於很多中產階級。美國大學分為公立和私立兩種。公立學費稍微便宜些,如果是在自己所住的州的公立大學上學會更便宜。含住宿的話學費在$20,000 - $40,000左右一年。私立學費普遍很高,學費是全美國統一的。含住宿的話學費在$40,000 - $60,000左右一年。所以,盡管美國人均收入高,但是大學的學費和他們的收入相比還是比較貴的。
2)美國的文化比較崇尚小孩18歲以後自己在社會闖盪,盡量少的得到家庭的資助。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大學生習慣貸款付學費如果父母收入不高的話。
至於壞賬率,我不大清楚。但我知道美國政府盡量在學生貸款上做到更公平以至於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的專業。好像還款時是根據學生畢業後收入的百分比扣除直到還滿為止,而不是有一個很短的年限要求學生必須還清。這樣學生就不用都急著去投行工作還錢而放棄了自己比如想當小學教師的願望。社會需要各種職業,所以這樣的還款方式對社會也是好事。
⑺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啟示
首先,貸款機構在進行證券化時,沒有如實地披露信息。現在大家都已知道,一些貸款機構證券化的基礎資產是次級房貸,也就是對那些信用狀況不是很好的人發放的住房抵押貸款,這些貸款本身的信用風險比較大。當然,並不是說這些貸款就不能證券化了,但必須對它的信用狀況進行如實的評估並向投資者進行披露,以便讓投資者進行客觀的分析和判斷,作出正確的決策。但是,這些信息都沒有被客觀地披露出來。而信用評級機構對證券化基礎資產池的信用評級,也不是真正根據借款人的違約可能性,而是憑著對房價上漲的盲目估計,高估資產池的信用等級,把次級貸款當做優質貸款,把由次貸證券化產品的信用等級評得與正常貸款證券化產品一樣,嚴重誤導投資人。直到次貸危機爆發,才急忙下調次貸證券化產品的信用等級,但為時已晚。這是目前美國國內許多人都對信用評級機構提出批判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美國金融監管部門對證券化的監管流於形式,這是一些貸款機構錯誤利用證券化工具得以實現的一個重要原因。美國證券監管部門對於證券化產品的發行實行備案制度,對於房迪美、房利美這些有政府背景的機構發行證券化產品,則採取豁免審核的做法。而在美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基本上都採取貸款機構把房貸賣給房迪美、房利美,再由這兩家機構發行資產支持證券的做法。在這種監管體制下,實際上監管部門完全放棄了監管職責。這使以次充優的做法得不到任何監督,出問題也就不足為奇了。
⑻ 美國次級貸危機的成因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這個題目好大,簡單來說就是04到05左右的時候,美國政府提出「居者有其屋」的口號,大力鼓勵居民買房來拉動本國內需,出台了極其寬松的貸款政策,即貸款買房不用交首付,不用抵押不用收入證明,甚至前兩年可以不用還錢,先白住兩年。很多銀行把錢貸給了一些根本沒有還錢能力的人,因為銀行方面相信以後房價肯定會漲,即使這些人還不上貸款,也可以把房子賣了還錢,所以就肆無忌憚的放貸款。然後銀行有為了回籠資金把這些次優質的貸款(次級貸)和一些優質的貸款一起打包成有價證券,然後許以高息再賣給其他國家的金融機構,然後這些機構又再轉手,有的甚至弄成迷你債券賣到了一些老百姓手中,但是美國的銀行的如意算盤並沒有得逞,他們沒有收上來還貸,金融股票一再縮水,相應的其他國家的金融市場也緊跟著受到牽連,從而已發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樣解釋應該比較容易理解。
然而對中國來講,中國的金融市場收到的沖擊很小,因為中國的金融業起步晚,相對比較落後,所以受影響較小,那麼自然就對中國的實體經濟也是影響很小,所以沒有必要美國感冒了,我們也跟找吃葯。再一個,對中國的出口企業影響有限,因為中國出口的商品主要的都是一些生活必需品,消費彈性不是很大,但是中國進口的卻使一些消費彈性比較大的商品,比如說汽車。所以中國出現了喜人的貿易順差,其實並不是因為中國出口的商品在漲價,而是因為一些進口的商品在降價。
在中國本身看來,中國的市場需求巨大,同是中國處在人口紅利階段,又9億的適齡勞動力,而城鎮化從40%向50%過度,每年每100平米的建房就會創造30個就業機會,而房地產業又能夠帶動43個產業,所以說中國的市場需求可見一斑,外資不會大規模的撤離中國。
英國的凱恩斯博士(劍橋大學)認為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經濟危機與宏觀調控並存,在中國也同樣適用,,眾所周知,中國經濟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市場經濟,所以宏觀調控在中國尤為明顯,宏觀調控有三大法寶:貨幣政策,稅收政策,財政政策。
個人為中國經濟短暫困難源於政府調控不當:
1、在年初提出的「兩防」(防止經濟過熱,防止通貨膨脹)是對國際經濟走勢的誤判。(有抨擊朝政之嫌,不限詳談了呵呵)2、人為打壓房價,政治目的超越經濟常識。廣州市委書記曾經承諾兩個月讓房價下調一半,十分可笑!3、《勞動法》在錯誤的時間出台。用意是好的,可以保護勞動者的權益,但是這樣就造成許多勞動密集型的工廠紛紛破產,因為交不起保險,東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很多工廠利潤較低,工人每人每月多發一百元,就會倒閉一大片。4、人民幣對美元升值讓中國出口雪上加霜,所以應該寧要通貨膨脹也不要經濟
衰退,況且中國的通貨膨脹是輸入型的。
當然了中國是偉大的!現在中國政府也相繼出台了很多政策來拉動內需刺激經濟增長,比如說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積極的稅收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4萬億)
我們有理由相信一旦中國這個龐大的國家機器開動起來,一場世界性的金融風暴就是這條東方巨龍崛起的歷史機遇!
絕對原創,很辛苦的 請求加分!!
⑼ 美國次貸危機會給中國帶來哪些影響
由於我國仍然存在一定的資本管制,次貸危機通過金融渠道對中國經濟的穩定與健康的直接影響比較有限,對中國經濟的短期直接影響總體上不會太大。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國與美國、全球經濟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因此,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長期發展中的間接影響不可低估。
美國次貸危機,又稱次級房貸危機,也譯為次債危機。它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金融風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美國「次貸危機」是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2007年8月開始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次貸危機目前已經成為國際上的一個熱點問題。
在2006年之前的5年裡,由於美國住房市場持續繁榮,加上前幾年美國利率水平較低,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展。
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貸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同時,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貸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銀行收回房屋,卻賣不到高價,大面積虧損,引發了次貸危機。
⑽ 急!!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那些啟示
金融危機源於次貸危機,源於美國人的貪婪;源於金融機構向還貸能力不強或根本無力償還貸款的人發放貸款;源於投資人低估了本已存在泡沫的房地產市場和證券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將住房抵押貸款作為金融衍生品推向市場並杠桿化交易!從而導致大量的投行和投資人嚴重虧損,導火索般的波及到經濟運行!
中國的根本問題是粗放的外向型經濟;固定資產投資過多催生泡沫並在國家的保駕下繼續維持;內需嚴重不足(導致內需不足最大的一塊是住房和收入比例嚴重失衡,實質上的購買力不強,城鄉收入不均導致居民貧富差距擴大,消費能力不強等);社會保障不完善(居民不得不居安思危,不敢消費,增加存款,為以後做打算)等問題。
我國應正視發展改革和環境人口、資源的關系;正視國際資源、糧食危機的問題;「正視高速發展、GDP高速增長、經濟減緩、衰退和通貨膨脹、通貨緊縮之間的關系;認真思考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認真思考以美元為主要結算貨幣的國際金融體系;認真思考經濟全球化和內部需求的關系;認真思考房地產泡沫的嚴重性;認真思考城鄉一體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