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農民補貼網路信息系統2010啟動錯誤
下載SQL server 2005 express,重新安裝
❷ 如何破解農民貸款難題
解鈴還需系鈴人,解決農民貸款難的根本點在於激勵農民提高信用觀念,徹底改變拖貸賴賬等不講信用行為,消除銀行後顧之憂。同時,縣、鄉兩級政府和村委會當好信用中介人,直接為農民與銀行牽線搭橋;結合創建信用鄉村等活動,構建農民信用激勵機制,建立、完善農民信用檔案信息平台;縣財政設立信用專項獎勵基金,對按時歸還貸款的農民實行獎勵,實施貸款與各種惠農補貼直接掛鉤的辦法,對信用觀念差、賴賬不還的貸款戶扣減或停發惠農補貼,並實行罰款、停止貸款、登記不良信用等懲罰方式,用制度手段增強農民信用觀念,疏通好農民誠實守信渠道,為順利貸款築牢信用屏障。 轉變農民生產觀念,創新經營激勵機制,疏通發展渠道。農民貸款難的瓶頸在於農業生產分散和抗風險能力弱,而破除瓶頸靠轉變農民生產經營觀念,在鼓勵生產聯合、發展專業生產合作社等生產形式基礎上,探索出更加靈活的生產組織形式,提高農民整體抗風險能力。為此,縣、鄉兩級政府應有所作為:一是構建農業生產激勵機制,鼓勵種養殖專業能手擴大農村承包規模,對發展農村經濟作出貢獻的農民進行獎勵,發揮好示範激勵效應。二是搭建農業信息平台,充當好市場引路人,實現農民生產與市場對接,為農民提供准確、及時的生產商情,提高農產品生產市場准確性;鼓勵發展優質特色農業,實現農業增產增收,提高農民收入,疏通好農業發展渠道,為順利貸款築牢生產屏障。轉變銀行信貸觀念,創新信貸服務機制,疏通信貸渠道。改變農民貸款難,關鍵在涉農銀行確立社會大局意識,轉變信貸支農無所作為觀念,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大膽創新信貸管理模式:一是小額農業信貸上有新突破,建立鄉、村聯合審貸委員會,提高鄉村幹部貸款審批上的話語權,實現貸款全程公開透明,減少盲目性;同時把貸款收回率與鄉、村負責人經濟利益與政績考核掛鉤,增強鄉村幹部貸款審查責任感。二是實行貸款差別管理模式,按農戶信用等級授信,在授信額度內經審貸委員會同意,簡化手續,隨時貸款;實行利率激勵政策,對按期歸還貸款的農民實行優惠利率、定期提高貸款額度,對信用差的農戶實行浮動利率,削減直至取消貸款額度。三是對特色農業和農業專業公司進行重點支持,提高農業信貸規模化效益,疏通農民信貸渠道,為順利貸款築牢產業屏障。 轉變社會支農觀念,創新支農服務機制,疏通扶持渠道。破解農民貸款難題是項社會系統工程,僅靠涉農銀行很難奏效,需轉變全社會支農觀念,從撒「胡椒面」式的盲目支農向重點產業、農戶轉變,從資金救濟式支農向農業保險轉變。一是在財政機制上創新,用活用好各種惠農政策資金,把糧食直補、退耕還林等財政補貼的一定比例用於農業生產保險,提高農民抗風險能力。二是在金融機制上創新,在縣及縣以下設立農業信貸銀行,將縣以下商業銀行存款全部轉入農業信貸銀行,由農業信貸銀行發放農民小額信貸並實行最低利率,其呆賬和虧損由財政消化;建立農業政策保險機構,設立農業保險基金,將農業生產全面納入政策保險,降低農業生產風險。三是加大社會扶農力度,鼓勵社會慈善、福利機構與政府建立農民困難救助基金,對遭遇天災人禍的農民實行救助,提高經濟補償能力,疏通扶持渠道,為順利貸款築牢社會屏障。
❸ 農民貸款需要什麼條件
農村貸款需要的條件:
(1) 年齡在18周歲以上(含18周歲),且申請借款時年齡和借款期限之和不得超過65(含65);在農村區域有固定住所,身體健康,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和勞動能力,持有有效身份證件。
(2) 根據《中國銀行「三農」客戶信用等級評定管理辦法》,客戶的信用等級評級結果為一般級及以上。
(3) 應具有穩定的收入及按期償還貸款本息的能力。
(4) 所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及產業政策。
(5) 品行良好,申請貸款時無逾期未還貸款。
(6) 貸款人規定的其他條件。
(3)農民補貼網路系統貸款擴展閱讀:
貸款機構因素:
一是健全了內控機制,收貸收息力度加大,對貸款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只懲不獎,使信貸人員普遍產生「懼貸」的心理,多以不貸為上策。
加上目前信用社正逐步推行「工效掛鉤」的人事工資制度改革,使信貸人員感到收貸收息與工效掛鉤的壓力和責任不斷加大,受個人利益驅動,造成信貸人員畏首畏尾,以規避風險、明哲保身為主。
二是信用社放款的額度、許可權也制約了農戶貸款的發放,按規定5000元以上的所有貸款都必須報縣聯社集體審批。基層信用社只能發放少量的5000元以下的小額貸款,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農戶的正常貸款。而且貸款手續繁瑣,環節多,時間長,即使發放一筆小額貸款,從申請到發放,少則一個月,多則2—3個月。
三是在執行貸款政策上存在偏差,如有的信用社在對農戶的等級評定中,要求申請貸款的農戶必須在信用社入股,有股金和其它條件的,可評為一、二等,沒有股金的則評為三、四等,而三、四等是不能獲得貸款的,使那些沒有人股但又需要貸款的農戶得不到信用社的支持。
❹ 團風縣人民政府對種糧大戶的政策是怎樣的
省財政廳 省農業廳 省農村綜改辦 省監察廳省銀監局
關於進一步完善我省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
各市(州)、縣(市、區)財政局、農業局(委)、農村綜改辦、監察局、銀監局:
為了進一步落實好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政策,切實保護種糧農民利益,促進糧食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省財政廳、省農業廳、省農村綜合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省農村綜改辦)、省監察廳、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湖北監管局(以下簡稱省銀監局)在大量調查研究,並徵求各市(州)、縣(市、區)意見的基礎上,形成了《關於進一步完善我省對種糧農民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工作的實施意見》,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各地執行。
附件:《關於進一步完善我省對種糧農民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工作的實施意見》
附件:
關於進一步完善我省對種糧農民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工作的實施意見
為了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定,進一步落實好糧食真實和農資綜合補貼(以下簡稱「糧食兩補」)政策,切實保護種糧農民利益,促進糧食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結合我省實際,對我省「糧食兩補」工作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繼續堅持「五統一」的發放原則
縣(市、區)根據當年的「糧食兩補」資金規模(包括當年省下達、上年少數結轉和地方政府另行安排),按照「五統一」原則,將當年「糧食兩補」資金及時全額落實到種糧農民手中。
(一)統一補貼范圍。在全縣(市、區)范圍內,對所有種糧農民給予補貼。國有農場和農牧漁良種場的糧食生產者,納入屬地補貼范圍。
(二)統一補貼品種。結合我省實際,全省「糧食兩補」的補貼品種為稻穀、小麥、玉米,具體補貼品種由縣(市、區)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確定,原則上補貼品種應與上年一致。
(三)統一補貼標准。省將補貼資金分解到縣(市、區)後,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上年度核實的糧食實際種植面積,分別計算並確定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畝平補貼標准。
(四)統一補貼時限。在全省統一規定時限前,將「糧食兩補」資金一次性兌付到農民手中。
(五)統一補貼程序。縣(市、區)「糧食兩補」資金分解、落實到農戶後,由縣級財政部門通過縣級金融機構將補貼資金打入農戶的「一本(折)通」上。
二、進一步規范糧食補貼面積、范圍和對象
(一)當年「糧食兩補」堅持以農戶為單位,以農戶二輪土地延包面積為基礎,據實核定農戶糧食實際種植面積;農戶當年單季糧食補貼面積,不得超出其二輪土地延包面積。
(二)按照《防洪法》有關規定,灘塗、(蓄)行洪區、湖垸、河道等原則上不應種植糧食作物。已經圍墾、種植糧食作物的,是否納入「糧食兩補」范圍,由縣(市、區)人民政府根據國家和省有關規定自行確定。林地套種糧食和已享受退耕還林補貼的土地,不得享受糧食補貼。
(三)農戶之間耕地經營權發生流轉的,簽訂的土地流轉協議,應當明確「糧食兩補」資金的受益方;農戶之間未簽訂協議的,「糧食兩補」資金歸二輪土地延包戶主所得;土地經營權流轉給糧食生產企業的,簽訂的流轉協議必須明確「糧食兩補」資金受益人,並報鄉鎮財經所備案,「糧食兩補」資金由財政部門直接發放給協議受益人。
(四)農戶(含農戶外的組織個人)承包耕種村組機動地的,村組必須與農戶簽訂承包協議,由村委會報鄉鎮財經所備案,「糧食兩補」資金由財政部門直接發放給土地承包人;未與農戶簽訂承包協議的村組機動土地,不得申報糧食補貼。
(五)國有農場(含勞改農場、林場等)、農牧漁良種場集體耕地已承包到個體農戶的土地,「糧食兩補」資金由財政部門直接發放到戶;以前沒有簽訂承包協議的,必須補簽承包協議。屬於集體經營耕種的,要按照「糧食兩補」管理工作許可權,報當地政府、財政部門備案,「糧食兩補」資金歸農場集體所有。
(六)對個別地方二輪土地延包因歷史原因仍未落實到戶的,本著「實事求是、特事特辦、公平合理」的原則,由縣級政府依據本意見,做好二輪土地延包到戶工作。
三、進一步健全補貼發放工作機制
繼續堅持糧食補貼工作行政首長負責制度。落實「糧食兩補」政策,直接關繫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縣級政府是落實「糧食兩補」政策的責任主體,縣級政府行政首長必須對本地區「糧食兩補」工作承擔首要責任。
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各級財政、農業、農村綜改辦、監察、金融等部門要分工協作,密切配合,採取有效措施,共同做好「糧食兩補」工作:
(一)財政部門負責落實「糧食兩補」資金撥付與監管,制定資金分配方案,負責與委託代理發放補貼資金的金融機構(以下簡稱代理機構)簽訂委託發放協議,並監督檢查補貼資金落實等。
(二)農業部門負責組織糧食生產種類、補貼面積的核實和匯總工作,提供土地產權政策咨詢服務等。
(三)農村綜改辦負責統籌、協調「糧食兩補」政策的落實工作,具體包括:協調財政部門有涉農補助資金職責任務處(科、股)的相關工作;制定、印發和分發《湖北省農民負擔及補貼政策監督卡》;協調、統一相關數據及口徑;督促、檢查各項涉農補助資金落實到戶等工作。
(四)監察機關負責受理農民對於糧食補貼政策落實的舉報、投訴,查處各種糧食補貼工作的違法違規行為。
(五)銀監部門負責對農業發展銀行及代理機構進行監管,查處「糧食兩補」資金劃轉及兌付工作中的違法違規行為。
(六)農業發展銀行和代理機構負責補貼資金的及時劃撥與兌付工作。
四、進一步規范糧食補貼操作程序
(一)面積申報審核程序。
1、面積申報。以每個糧食生產季節為限,種糧農戶以家庭為單位,據實填報《糧食補貼面積農戶分戶登記表》,所填基礎信息要真實、准確、完整。
2、面積核實。鄉鎮人民政府是糧食補貼面積統計、核實的責任主體。鄉鎮人民政府根據當地糧食種植情況,負責組織經濟發展辦公室等機構分季節、分作物、逐戶對農戶種植面積進行登記、核實,匯總填寫《糧食補貼面積農戶分戶登記表》後,經農戶本人簽字認可,並由鄉鎮財政專管員簽署初審意見
3、村級公示。村級公示由鄉鎮人民政府負責。具體由鄉鎮財經所將糧食補貼面積數據錄入《農村補貼網路信息系統》,列印出農戶糧食種植面積公示表,加蓋鄉鎮人民政府公章後,由鄉鎮財經所專管員在村內張榜公示,時間不少於7天。公示表不得交村幹部代為公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同時採取「全組通告制」,將全組村民的「糧食兩補」面積印製成表,向全組每戶村民逐戶發放、集中公示。公示期間,如有異議,必須重新核實調整。
4、嚴格審核。鄉鎮人民政府組織經濟發展辦公室、財經所等機構對各村上報的農戶姓名、二輪土地延包面積、糧食種植面積、開戶賬號、身份證號碼等基礎信息進行審核。對新增補貼農戶、不再享受補貼的農戶以及繼續享受補貼的農戶基礎信息發生變化的,要及時做出調整和完善。對單季糧食種植面積20畝及以上的農戶,要逐一調查審核。審核無誤後,填報《糧食補貼面積農戶分戶登記匯總表》,由鄉鎮人民政府加蓋公章上報縣(市、區)農業、財政部門,由農業部門負責全縣(市、區)糧食補貼面積的審核、匯總。
鄉鎮在審核過程中,每個農戶必須只持有一個存摺且設立唯一開戶賬號。對同一農戶耕種同村不同組的土地(包括親戚、他人和村組機動地)要合並為一戶,不準「一戶多折」,嚴禁設立虛假戶主姓名、虛假村組名稱等。
5、據實兌付。縣(市、區)農業部門將各鄉鎮上報的面積審核匯總後,於12月底前與同級財政局會商,並經縣政府審核後,作為各地財政部門下年度發放糧食補貼資金的依據。
(二)補貼資金發放程序。
1、周密安排部署。經省政府批復的當年「糧食兩補」實施意見下發後,縣級政府要依據政策,結合當地實際,積極制定「糧食兩補」實施辦法,並通過媒體對「糧食兩補」政策進行廣泛宣傳。
2、補貼資金公示。補貼資金公示由鄉鎮人民政府負責。在發放補貼資金前,鄉鎮財經所通過《農民補貼網路信息系統》,生成每個村組的農民補貼情況公示表(包括補貼面積、補貼資金等內容),加蓋鄉鎮政府公章後,由財經所專管員在村內公示7天,公示表不得交村幹部代為公示。公示無異議後,鄉鎮財政經所對每個農戶發放《補貼通知書》。《補貼通知書》內容主要包括農戶姓名、所在村組、補貼面積、補貼標准、補貼資金等,具體格式由各縣自行設計。
3、細化代理機構職責。
(1)全省必須統一實行「一本(折)通」的方式,不得違規使用現金向農戶兌付「糧食兩補」資金。
(2)引進競爭機制、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縣(市、區)可根據本地實際,自行選擇1—2家金融機構作為本區域內的代理機構,負責向農戶兌付「糧食兩補」資金。代理機構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
(3)縣(市、區)財政部門應與代理機構簽訂代理發放補貼資金協議,明確雙方責任與義務。
(4)糧食補貼「一本(折)通」是農民獲取種糧補貼的重要憑證,各級代理機構必須為種糧農民辦理糧食補貼「一本(折)通」(紙質),不允許以儲蓄卡、信用卡等電子工具,取代糧食補貼「一本(折)通」(紙質)。
(5)縣級農業發展銀行按照財政部門的要求應及時將「糧食兩補」資金劃入同級財政部門指定的縣級代理機構補貼專戶,代理機構收到同級財政撥入的補貼資金後,根據「糧食兩補」數據報表,於3個工作日內將每個農戶的每項補貼資金分筆存入其賬戶,不得無故拖延、拒付、占壓、挪用「糧食兩補」資金;存入資金時,應在農戶「一本(折)通」上標明每筆資金名稱的摘要(如:糧食直補簡稱「直補」、農資綜合補貼簡稱「綜補」、糧食直補與農資綜合補貼一並發放的簡稱「糧補」),並從次日起計算存款利息。
(6)代理機構在辦理「一本(折)通」存摺時,不得違規或搭車收費,不得直接抵扣農戶貸款,更不得擅自為村組代扣代繳有關費用。
(7)縣級代理機構在發放完當年「糧食兩補」任務後,應向同級財政局出具相關支付憑證,辦理結算手續;將結余資金劃歸財政部門「糧食風險基金」專戶,作為次年「糧食兩補」資金的來源。
(三)補貼資金支取程序
1、農戶「一本(折)通」必須由鄉鎮政府工作人員直接交付到農戶手中,禁止村幹部經手代辦。對外出打工、暫時不能發放的農戶「一本(折)通」,應按照《省財政廳關於建立鄉鎮財政專管員制度的指導意見》(鄂財農村發〔2012〕3號)文件要求,一律由財經所專管員保管,登記造冊,統一管理。承擔「一本(折)通」工作的專管員要經常與「一本(折)通」戶主取得聯系,做到外出務工人員隨時返回隨時發放。縣(市、區)財政局要經常核查各鄉鎮「一本(折)通」保管情況,確保補貼資金安全。
2、「糧食兩補」資金不允許用於抵交其他費用或變相抵扣作為他用。農戶須本人妥善保存糧食補貼「一本(折)通」和密碼,農戶到代發機構辦理糧食補貼取款業務時,必須憑本人身份證(或戶口本)和「一本(折)通」存摺及密碼支取。嚴禁村組或其他組織和個人將農戶補貼資金「一本(折)通」集中保管,嚴禁任何人收集農戶存摺集中領取補貼資金。
3、代理機構工作人員須嚴格審核領款人身份證和「一本(折)通」,按照「糧食兩補」資金領取手續進行辦理。
五、進一步加強政策宣傳與執行監管,嚴肅查處違規違紀行為
(一)加強政策宣傳。各級地方政府要切實提高「糧食兩補」政策宣傳力度,確保政策宣傳效果,要及時將各級政府關於糧食補貼政策《致農民朋友的一封公開信》及時張貼或發放給種糧農民,同時在當地電視、報刊等媒體發布糧食補貼政策信息。各縣(市、區)在每個村要製作統一格式的「公示欄」,專門用於惠農政策的宣傳和公示。
(二)嚴格政務公開。各級地方政府要切實加強對「糧食兩補」村級公示的監督,確保公示內容真實有效,補貼發放公平、公正、公開。同時,對「糧食兩補」政策、補貼程序、補貼資金發放情況等信息及時在各級財政部門政務信息網上公開。
(三)設立舉報電話。各級財政、農村綜改辦要設立「糧食兩補」監督舉報電話,並在當地媒體公布,接受社會及群眾監督。
(四)強化日常監督。各級財政、農村綜改辦、農業等部門要加強糧食生產及補貼情況的日常監督,採取定期與不定期抽查、明查與暗訪結合、專項監督與交叉檢查等有效形式,對補貼資金的申報、公示、審核、發放等各個環節嚴格把關,及時糾正「糧食兩補」資金發放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確保「糧食兩補」政策落實到位。監督檢查中,因各種原因收回的補貼資金劃入縣級財政部門「糧食風險基金」專戶,作為次年「糧食兩補」資金的來源。
(五)嚴肅強農惠農資金使用管理紀律。嚴格執行《湖北省強農惠農資金使用管理責任追究暫行辦法》(鄂辦文〔2011〕69號),對違紀違規行為,嚴肅查處,對不認真履行管理、監督職責,造成問題突出的,實施嚴格的責任追究。
❺ 農民補貼網路信息系統
給有關部門打電話問問吧
這樣專業的東西,很少有人知道
❻ 你對政府出台的農村扶貧貸款了解多少具體內容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現在社會經濟發展越來越快,農村裡面的經濟狀況也是越來越好,政府對於農村扶貧貸款也是有著非常多的好政策的具體內容,其實也是非常的簡單,比如說精準扶貧貸款,精準扶貧貸款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代表,它是國家支持貧困戶發展的一種措施,其本質上依然是貸款,但是與其他的商業貸款有著非常大的區別,精準扶貧貸款是國家全額貼息的貸款,不需要我們承擔任何一點利息支出,利息是由國家進行補貼的,一般貸款年限為三年,更大的程度上方便了每個農村人的生活。
3、農村扶貧貸款對於人們的生活有怎樣的改變?
這項政策的出台對於農村裡的每一個有想法的人,也是有著非常好的推進作用,我們也相信經過這次政策的不斷實施,一定會讓我們的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快的,希望每個人都能夠謹慎,時代發展的步伐才好。
❼ 我是個普通農民,如何辦理貸款
1、農村辦貸款一般到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農商行)比較容易貸到款;
2、一般農民辦貸款,只能以具體項目去申請才能申請到;提供身份證+房子產權,最重要的是貸款項目計劃;
3、沒有熟人情況下最多放款不超過10萬;
4、利息跟正常利息差不多,但是根據你找的人和項目或略有浮動;
❽ 2020年的糧食直補都六月份了怎麼還沒下來呀
下來了。
按照以往的慣例,全國各地每年的糧食直補,都會在3到4月份開始發放,在6月底發放到農民的賬戶中。也就是說,目前已經是糧食直補的發放時間了,尚未領取到糧食直補的農戶,可以到當地的村委會咨詢,了解補貼尚未到賬的原因。
但需要注意的是,對於秋冬季收獲的農作物,比如水稻,玉米,大豆,土豆等糧食補貼,一般在6月30號以前對糧食種植戶進行丈量種植面積,然後把丈量種植面積上報當地的鄉鎮財政所以及農技推廣部門,進行面積核實。
(8)農民補貼網路系統貸款擴展閱讀:
以下幾類人將拿不到補貼:
1、擁有承包地超過3年及以上沒有使用,且沒有辦理流轉的農民;
2、利用承包地從事與糧食生產無關的活動的農民;
3、未經同意私自開荒的農民;
4、本人的土地常年拋荒、棄耕、不管理的,領不到補貼;
5、質量達不到耕種條件的,不能作為耕地使用,不能領取土地補貼。
❾ 國家給予「三農」貸款的優惠政策具體有什麼加分!!!
轉載:
「三農」政策普及調查報告
[摘要]農村和諧社會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三農」政策的普及與落實更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本文將結合在豫西部分農村地區所作的實地調查研究和對黨中央「三農」政策的理解,為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制定相應的偵測提供重要參考。
[關鍵詞]三農 稅費改革 農資產品 義務教育 外出務工 合作醫療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當前,我國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對農業和農村支持保護的條件和能力。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必須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城鄉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建設新農村,是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是建設新農村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首先建設和諧村鎮。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
為很好地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自2003年,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三農」政策,以此來振興農業,發展農村,提高農民收入。幾年過去了,落實情況如何呢?就此筆者對洛陽市嵩縣庫區鄉、紙房鄉及周邊地區就三農政策普及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採取問卷和走訪兩種形式進行。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關「三農」政策的普及,喜憂參半。比如:國家良種補貼政策落實較好,而農業貸款問題日漸突出,亟待解決;稅費改革頗得民心,而農資產品價格居高不下使廣大農民又陷入了憂愁;義務教育雖基本實現,但高中教育負擔太重;民主選舉雖實施,但形式過重,等等。這么多的問題存在,究竟原因何在?對此,我們進行了分析。
一、良種補貼效果明顯,農業貸款狀況令人擔憂
為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恢復發展糧食生產,增加農民收入,國家近年加大了投入力度,補貼作物范圍擴大到大豆、小麥、玉米、水稻四大糧食作物。制定良種補貼政策的目的,一是為了推廣良種,增加單產,增加糧食產量,促進優質高效農業發展;二是為了改善糧食品質,提高糧食質量,增強市場競爭能力;三是滿足國內對優質糧食品種的需要。調查發現,有65%的農民享受到良種補貼的優惠政策,而僅有8%的農民不知道良種補貼政策。這說明良種補貼政策落實較好,但仍須進一步加強,因為它必然為增加農業產量,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當前由於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農業貸款難、農業貸款擔保難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瓶頸。調查發現,有近70%的農民不知道詳細的貸款流程,有的即使知道,由於農業貸款機制還有待完善,貸款門檻過高,出現了想貸想發展致富,卻貸不來的尷尬境界。據分析,出現這種情況有以下兩大原因:一是農業貸款周期長、見效慢、風險大,銀行策略偏向,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專業農戶面臨「貸款難」;二是農業經營主體缺乏有效抵押物,農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滯後,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專業農戶貸款面臨「擔保難」。筆者認為,農業貸款問題可以從以下幾點措施給予部分解決。①構建以信用社、分社為中心,以客戶經理為重點,以村兩委為依託,以支農信息員及聯保互助小組為支點,以文明信用戶為落腳點的完整支農營銷網路。②打造「文明信用評定+農戶聯保」的貸款發放管理模式。③完善文明信用戶檔案系統。④充分發揮信貸杠桿作用,把住貸款的入口關和出口關。
二、稅費改革深得民心,農資產品問題嚴重
隨著農村稅費改革的逐步推進,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就筆者調查的情況來看,農民減少稅費負擔所省下來的錢又可用於發展生產,改進農業生產設備,改良作物品種,發展農副業,這不僅使農民個體收入增加,也使農業總收入逐年增長。與此同時, 稅費改革取消農業稅等稅費負擔後, 很多拋荒土地游盪在城市邊緣的農民又回家安心地種起了土地,這對發展農業經濟無疑也是一個極大的促進。調查發現有97%的農民對近幾年來的農村稅費改革滿意。但由於當地實際情況是人多地少,人均不足兩分,所以在這方面的增收並不是很明顯。盡管如此,農村稅費改革還是使廣大農民認識到政治參與的重要性,激發了廣大農民的政治參與意識。另外,稅費改革徹底取消所有不合理的收費與亂攤派,亂罰款。並從源頭上堵住隨需而征,隨意加重農民負擔
的口子" 代表和反映了廣大農民群眾的共同願望和根本利益。另外,在 「一號文件」政策精神的刺激下出現的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是,越來越多的進城務工農民開始
還鄉要地。大量「爭地」矛盾的出現,一方面說明農民種糧積極性在不斷高漲,但同時也隱藏著諸多風險。首先「爭地」的直接後果就是造成種糧大戶數量銳減
前幾年好不容易出現的較好的土地流轉勢頭被遏住。其次是大量農民返鄉務農不利於土地產生規模效益,不利於農民增收。 明顯有悖於 「一號文件」精神。破解農民 「爭地」矛盾,一方面要規范農村土地流轉,切實落實二輪土地延包政策;另一方面,還應給外出務工農民創造更好的環境,給予他們平等的「市民待遇」。只有更多的農民不再是農民,農業才能真正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農民也才能真正增收。
在農民回答完農村稅費改革問題後,我們的另一個問題「您對農資產品價格的看法」立即使他們有了強烈的反響,基本上都反映價格過高,不穩定。雖然近年來由於農資原材料成本增加、原油價格上漲、電力供應緊張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了農資產品生產成本有一定的上升,但農資產品價格調控措施不力、定價方法缺少科學性、區域性保護影響價格政策的落實、經營秩序混亂流通渠道不暢是農資價格過高的四大硬傷。更有甚者,農民反映還有很多的假冒偽劣的農資產品充斥農村市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現在已經到了用工業和第三產業支持和補貼農業的水平,國家應加大農資市場的監管力度和對農民購買農資產品的補貼,使農民切實體會到農村稅費改革帶來的好處。
三、九年義務教育落實較好,高中教育負擔過重
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科學技術是關鍵,教育是基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促進中國發展的有利決策。1986年7月開始實施的義務教育法,曾鋪就了我國義務教育的輝煌。2002年,我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90%,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3%。但由於我國農村人口較多,農村子女也較多,同時農民收入較少,這就導致一些農民無法履行「九年義務教育」的義務。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近年來政府逐步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部分或全部免費。現已在農村實行學雜費全免的九年義務教育政策,這使農村的教育得到很大的改善。
從調查結果可看出,被調查地區確實實施了免費教育,當地農民相當滿意。但在教育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有些農民反應,學校雖實行學雜費全免的九年義務教育,但存在少數另立名目的亂收費。當然,這些情況校方也說有一定的困難,為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素質,學校有時不得不購買些學習資料,這不屬於免費之列等等。對於這些問題筆者認為是可以通過與家長溝通予以解決的,畢竟雙方都是一個目的,培養孩子成才。第二,也是反應很強烈的,九年以後的教育,特別是高中的教育,收費太高,遠遠超過農民的承受能力,又加上沒有像大學教育中完善的貸款制度,給農民的受教育信心打擊很大。導致很多家長打算讓子女完成「義務」就算了,使九年免費義務教育的效果大減。
四、外出務工保障仍需加強,法律意識急待提高
國家在提出「三農」問題時,有人就提出應該再加上一「農」——農民工問題。在我們調查的地區人多地少,人均不足兩分,遇上漲水還可能顆粒無收,有很多剩餘勞動力,所以這個問題更為突出。據了解,當地幾乎每戶都有外出務工人員,外出務工的收入也成為主要的收入來源。在調查中發現,外出務工中,能按時拿到工資的只有37.5%,有44%的沒有按時拿到工資,這不得不為他們鳴不平。令人興奮的是,2004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保障農民工的工資和權益的措施。但這些都需要法律的保護。在調查中,我們發現67%外出務工人員並不知道相關的農民工權益保障政策,很少簽訂傭工合同等法律文件。這需要我們進一步在農村進行普法宣傳,讓農民能利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五、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需進一步完善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醫療衛生條件有了極大的改善,農村缺醫少葯的一般問題已基本解決。但是,由於多數地方農村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醫療費用完全靠個人支付,農民負擔較重,因而出現部分農民看病難、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問題。這些情況表明,疾病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原因,貧困又使疾病難以醫治。2006年衛生部等七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政府採取切實措施,加快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減輕農民患大病的經濟負擔,逐步減少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許多農民並不了解或不清楚農村合作醫療,甚至有51%從沒有享受過鄉鎮衛生院的合作醫療待遇。在訪談中我們發現這種結果一部分是由於對合作醫療的實施不了解所致,還有一部分是由於對農村合作醫療不信任所致。這就提醒我們在建立和發展農村合作醫療時,應切實加強制度建設,取信於民,服務於民。
六、民主選舉形式過重,村務透明度需提高
建國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國的地方官員特別是農村的村官都是採取的任命制。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義務教育的普及,社會發展了,人民素質提高了,民主意識也增強了。近些年來,全國各地的農村「父母官」也實行了民主選舉。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87%的被調查者參加了村裡的民主選舉,只有不到2%被調查者反映對選舉不關心。這也證實,當地確實進行了村官的民主選舉,農民的民主意識也有所增強。但令人擔憂的是,筆者在訪談中發現, 「民主選舉」中有賄選、威脅等拉選票現象。這說明,當地民主選舉並未完全落實,形式過重。
在被問及「村務(主要是財務)是否公開」時,有67%被調查者認為沒有公開。這說明,當地的村務特別時財務的公開程度很低,很多農民並不滿意。這也為選舉中拉選票現象埋下了毒根。
把上面反映的問題和政府「三農」政策比較,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出,政府的政策是好的,也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認同,但落實的時候出了較多的問題。筆者認為這主要源自兩個方面:第一,協調溝通不夠,政府政策在具體的條件和地區的實施可行性有一定的偏差,各級政府部門在這一點上協調溝通不夠,使有些政策流於形式;基層部門與農民的溝通不夠,使農民產生了一定誤解,沒能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從而很難使「三農」政策落到實處。第二,基層監督體制薄弱,這就使農村中許多腐敗問題得不到解決,在農民群眾中產生了極壞的影響,從而導致農民不能相信不配合政府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相關措施,這也從根本上制約了「三農」政策效果的表現。筆者相信只能在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後,「三農」問題將能得到進一步解決,而使「三農」政策將得到更好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