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貸平台 > 美國最大貸款中介

美國最大貸款中介

發布時間:2022-05-14 01:31:16

1. 金融危機問題

最近看到的一些媒體報到。一些媒體在提及次貸危機時說到,這是一場有預謀的陷阱,而布這個陷阱的就是美國人本身。他們把次貸產品賣給了全世界,然後又通過發動一場金融危機,來一個翻臉不認賬,而美國人自己卻賺得盆缽滿體。據此,我想這里澄清一下某些媒體的曲解,並簡單回顧一下整個事件。

01 年科技股泡沫,美聯儲為刺激經濟,多次調低利率,由此引發了一場資產購置狂潮。在這次資產狂潮之中,銀行大量放貸,並且為了盤活資產,銀行把房貸打包成了 ABS,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資產證券化。與此同時,CDO市場的成熟促使銀行把ABS賣給了各投資銀行。各投資銀行把ABS作為標的資產,再次進行打包分售,這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 CDO。初始,投行把CDO分割成了三個Classes,分別是Senior,Mezzanine 和 Subordinated。投行留下了 Subordinated 這個信用等級較差的系列作為對其餘兩個系列的信用支持,而把約占總數90%以上的Senior 和 Mezzanine 系列出售給各種需求的投資者。同時投行為了規避風險,與保險公司簽訂違約保險。這就催生了另一個廣為人熟悉的CDS。另外,Senior和 Mezzanine系列又被投行進行了再打包(比如分為了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以滿足不同口味的投資者。CDO所有原始的和後來衍生的系列,都被投行在市場上倒賣和翻炒以謀取暴利,據統計,CDO在2007年的發行量達到了5000多億,當然,這其中不乏有許多外國買主。

09年,不幸的事終於發生了。CDO標的資產,也就是美國千千萬萬房貸的現金流因為房市場泡沫的破裂而發生了斷裂。由於房貸市場破裂如此突然與虧損遠超估計,CDO中違約度較低的Senior和 Mezzanine系列也遭受了不可估量的損失。與此同時,作為持有Subordinated 違約信用最高等級的投行,最先受到了沖擊。(見雷曼兄弟)與此同時,需要支付違約保險的保險公司,也因為違約數額的龐大,而不得已也陷入了破產危機。(見AIG)理所當然的,持有Senior和Mezzanine的外國投資者也收到了波及。

這個過程看下來,似乎銀行受到CDO的沖擊最小。但事實上,部分銀行也參與到了CDO的交易之中。而對於銀行來說,更為慘重的是,由於金融危機所引起的流動性危機和信用市場危機,才是對銀行最大的殺手。其後,金融危機波及實體經濟,美國GDP一落千丈。而政府的上萬億美元的財政計劃,無疑進一步稀釋了美元的購買力,也致使美元陷入了一場信用危機。後續事件不多提及,我們回顧整個事件,就是一場泡沫運動,在整個過程中,絕大部分的市場參與者都無可避免的成為了輸家,美國自然也不例外。當然,我也不否認,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外國投資者分擔了一些CDO的損失。但是這些損失,比起實體經濟的損失來說,可以說是微不足道了。

2. 美國次級債的原因及對世界各國金融的影響

應該說美國次級抵押貸款產生的出發點是好的,在最初10年裡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1994~2006年,美國的房屋擁有率從64%上升到69%,超過900萬的家庭在這期間擁有了自己的房屋,這很大部分歸功於次級房貸。在利用次級房貸獲得房屋的人群里,有一半以上是少數族裔,其中大部分是低收入者,這些人由於信用記錄較差或付不起首付而無法取得普通抵押貸款。次級抵押貸款為低收入者提供了選擇權,而不是直接拒絕為他們提供房貸。

但次級抵押貸款的高風險性也伴隨著其易獲得性而來。相比普通抵押貸款6%~8%的利率,次級房貸的利率有可能高達10%~12%,而且大部分次級抵押貸款採取可調整利率(ARM)的形式,隨著美聯儲多次上調利率,次級房貸的還款利率越來越高,最終導致拖欠債務比率和喪失抵押品贖回率的上升,釀成今日的危機。

放貸沖動

2001~2004年,美聯儲實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產業的發展,美國人的購房熱情不斷升溫,次級抵押貸款成了信用條件達不到優惠級貸款要求的購房者的選擇。

放貸機構間競爭的加劇催生了多種多樣的高風險次級抵押貸款產品。如只付利息抵押貸款,它與傳統的固定利率抵押貸款不同,允許借款人在借款的前幾年中只付利息不付本金,借款人的還貸負擔遠低於固定利率貸款,這使得一些中低收入者紛紛入市購房。但在幾年之後,借款人的每月還款負擔不斷加重,從而留下了借款人日後可能無力還款的隱患。

一些貸款機構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貸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購房,且僅需申報其收入情況而無需提供任何有關償還能力的證明,如工資條、完稅證明等。弗吉尼亞州的一家咨詢機構-住房抵押貸款資產研究所(Mortgage Asset Research Institute)2006年4月對100筆此類「零文件」貸款進行了一項跟蹤調研,調研者比較了貸款人在申請貸款時申報的收入,同其提交給國內稅務署(IRS)的稅務申報比較,發現90%的貸款人高報個人收入5%或以上,其中60%借款人虛報收入超過實際收入一半以上。德意志銀行的一份報告稱,在2006年發放的全部次級房貸中,此類「騙子貸款」佔到40%,而2001年的比例為21%。

這些新產品風靡一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住房市場的持續繁榮使借款者低估了潛在風險;另一方面是貸款機構風險控制不到位,競爭的加劇使貸款機構只顧極力推廣這些產品,而有意忽視向借款人說明風險和確認借款人還款能力的環節。美聯儲數據顯示,次級貸款佔全部住房抵押貸款的比例從5%上升到2006年的20%。

寬松的貸款資格審核成為房地產交易市場空前活躍的重要推動力,但也埋下了危機的種子。過去兩年,隨著美聯儲17次加息,美國房地產市場逐步出現降溫跡象,但是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並未因此而停住腳步。

在進行次級抵押貸款時,放款機構和借款者都認為,如果出現還貸困難,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者進行抵押再融資就可以了。但事實 上,由於美聯儲連續17次加息,住房市場持續降溫,借款人很難將自己的房屋賣出,即使能賣出,房屋的價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償還剩餘貸款的程度。這時,很自然地會出現逾期還款和喪失抵押品贖回權的案例。案例一旦大幅增加,必然引起對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悲觀預期,次級市場就可能發生嚴重震盪,這就會沖擊貸款市場的資金鏈,進而波及整個抵押貸款市場。與此同時,房地產市場價格也會因為房屋所有者止損的心理而繼續下降。兩重因素的疊加形成馬太效應,出現惡性循環,加劇了次級市場危機的發生。

「獵殺」放貸

2007年3月22日,美國國會參院銀行委員會舉行題為「房貸市場危機:原因與後果」的聽證會。會上,消費者代表Jennie Haliburton講述了自己的遭遇:幾年前借貸時,她對貸款員說只能每月付700美元,貸款員勸這名退休人士每月湊出800美元,她接受了貸款,毫不知月付是會上升的。「後來我才知道,我每月要付100美元。」消費者伊格說,他要求30年固定利率,「但當我簽署文件時,發現自己得不到固定利率。貸款員說別著急,利率也可能下降。」結果他眼看著月付從不到2100美元升到超過2300美元,擔心還要繼續上升。

同大多數行業一樣,大多數次級房貸專業人士的確是誠實體面的好人,很多借貸者的問題也的確是由於自己的疏忽或不負責任的消費沖動導致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巨大的利益驅動下,過去幾年中,業內一些害群之馬為了多掙傭金,利用家訪、電話、郵寄資料、電子郵件、互聯網彈出廣告等各種方式,通過種種欺詐手段,包括故意隱瞞信息、提供虛假信息、慫恿甚至代替消費者虛報收入等等,誘騙消費者上鉤,而「咬鉤」的受害者往往是弱勢群體中最弱勢的:貧窮、教育程度低下、高齡、單身母親、少數族裔、新移民等--他們的財務狀況可能被徹底毀掉,徹底失去自己的房子,甚至自己的「美國夢」。次級房貸放款中的不良行為林林總總,蔚為大觀,但歸納起來大體有兩類:

■ 獵殺放貸(predatory lending):貸款機構或其代理沒有依照美國法律的有關規定向消費者真實、詳盡地披露有關貸款條款與利率風險的復雜信息。在此類案件中,受害者往往是消費者;

■ 貸款欺詐(mortgage fraud):由職業罪犯導演的騙貸犯罪,受害者一般是貸款機構。

所謂「獵殺放貸」,照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參議員Christopher J.Dodd的說法就是:

「近年來,主導次級房貸市場的貸款種類是混合型可調整利率房貸(ARM),通常頭兩年為固定利率,此後每半年上調一次。上調幅度通常很大,很多貸款人無力負擔月供,只得以更高成本再融資,賣掉住房,或停止還款。任何一種貸款都不應該強迫借款人陷入這樣一種魔鬼般的兩難處境。在發放這些貸款時,貸款機構依據的是房產價值,而非借款人的償債能力。這就是『獵殺借貸』的基本定義。」

美國國會早在1968年就通過《誠實借貸法》(Truth in Lending Act of1968),旨在保護消費者。該法要求貸款機構清晰披露貸款交易的所有條款與成本。換句話說,在放貸時,貸款中介如果提供錯誤信息,或未能完整地向消費者解釋貸款的所有風險,應以欺詐罪論處。

鑒於在美國,住房抵押貸款中介主要由各州監管,聯邦政府沒有關於該行業欺詐和違規行為的總體統計,因此其分布狀況如何目前尚不清楚。但據聯邦調查局(FBI)公布的數字,由銀行和其他貸款機構報告的「疑似」房貸欺詐案件的數目在2004~2006年間翻了一番。法律界人士認為。隨著次級抵押貸款危機愈演愈烈,相關的刑事和民事訴訟亦將大幅增長。

當前美國最類似「房貸警察」的機構是聯邦住房與城市發展部總督察長辦公室,該機構有約650名偵查與審計人員負責追查房貸欺詐與「獵殺借貸」案件。過去3年中,該機構對房貸機構和中介進行了190起審計,起訴1350起,追回損失 13億美元。但即便該機構也不清楚自己是否已經接觸到問題的核心。總督察長Kenneth Donohue在接受 MSNBC 采訪時稱:

「你幾乎得有一個預卜未來的水晶球才行。我們現在看到的到底是整個冰山,還是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現在言之還為時尚早。」實際上,從通過google能夠找到的資料看,至遲自1999年開始,關於次級房貸市場上「獵殺放貸」和其他種種非道德、乃至依照美國法律已構成刑事犯罪的行為,就已偶爾見諸報端。由此,引發我們的下一個話題:這一段時期以來,金融監管者在做什麼?

監管缺位

2007年3月22日美國國會參議院銀行委員會「房貸市場危機:原因與後果」聽證會上,委員會主席Dodd對美國金融監管部門,特別是美聯儲的不作為作了聲色俱厲的指責:

「我們的金融監管部門本來應該是枕戈待旦的衛士,保護勤勞的美國人免遭不負責任的金融機構的傷害。但遺憾的是,長期以來他們一直袖手旁觀。」這里我要列舉金融監管機構是如何長期不作為的:

金融監管者告訴我們,他們最先在2003年底注意到信貸標准降低,其時惠譽評級機構(Fitch Rating)早已將一家主要次級房貸機構列入「信用觀察」名單,表示對該機構次級房貸業務的擔憂。

聯儲理事會收集的數據明確暗示,到2004年初,貸款機構開始放鬆貸款標准。

「盡管存在這些預警信號,2004年2月,聯儲領導層似乎在鼓勵開發並使用可調整利率房貸,而今天正是這類貸款壞賬累累,並導致眾多借款人喪失抵押品贖回權。而當時聯儲主席在對全國信用社管理局(,簡稱NCUA)的一次演講中卻說:『如果貸款機構提供比傳統固定利率更好的另類房貸產品,美國消費者可能會從中獲益。』」此後不久,聯儲連續17次加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1%提升至5.25%。

「因此,一言以蔽之,早在2004年春天,金融監管部門已經開始關注貸款標準的放鬆。與此同時,聯儲一邊持續加息,另一邊卻繼續鼓勵貸款機構開發並銷售可調整利率房貸。在我看來,正是這種自相矛盾的行為造就了當前席捲數百萬美國住房所有者的大風暴。」

2005年5月,媒體開始報道,經濟學家對新增房貸的風險發出警告。

同年6月,格林斯潘主席稱他本人也擔心新型房貸產品的泛濫。

但直到2005年12月,金融監管部門才開始擬議推出監管指引,旨在遏制不負責任的放貸行為。直到9個月後,到2006年9月,這份姍姍來遲的指引才最終定稿。

「但甚至直到現在,監管部門的反映仍是不完整的。

它的影響
·第一塊:引發放貸機構收回房產
·第二塊:所有非政府債券資信下降
·第三塊:通過杠桿放大百倍對沖基金
·第四塊:日元瑞郎等套利交易砍倉
·第五塊:美及其它國家消費者信心受挫
·第六塊:套息交易恐慌性結利
·第七塊:股市一度出現恐慌性拋售
次貸風暴引起的危機,已經嚴重影響各國資金流動性。簡單的說,在當前次貸問題前景不明的情況下,各銀行自然收緊信貸,避免放貸,這就導致銀行間短期同業拆解利率大漲,換句話說,大家都不想把錢放出去,因為也搞不清楚其他銀行因為次貸的損失會多大,財務狀況如何,所以就把同業拆解利率調高了。那反過來,同業拆借利率很高,導致資金籌集的成本大增,所以連銀行自己都不願意從其他銀行借錢。所以資金的流動性就大大降低,這個是有很大風險的,對本國各行各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籌集都有很大影響。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等看到目前流動性突然緊縮,所以就向市場緊急注入巨額資金。各國央行在數日內向市場注入超過三千億美元,方式就是,宣布向各大銀行提供比市場上同業拆借利率要低的無限額拆借,這樣就可以把同業拆借利率壓下來。但這樣的舉措,又會進一步地向金融市場表明次貸危機的嚴重性。例如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向市場注入巨資保持流動性,是自9·11恐怖襲擊來的首次。
危機是否進一步擴大,就要看各國各銀行到底關於次貸的損失有多大了。
總體上看,次貸對於中國的影響甚少,因為中國的資本市場幾乎是對外隔絕的。中國五大銀行投資美國次貸的數目甚少,目前估計他們總共的損失大概才50億人民幣,所以理論上對中國的影響甚微。但仍然要注意的是,如果次貸在全世界范圍內產生巨大影響,即便中國自身的直接損失很少,但外部環境導致美元的幣值,流動性波動極大,對國內的影響也不容低估

3. 全球十大銀行有那些

世界十大銀行是JPMorganChase&Co(美國的摩根大通公司)、BankofAmericaCor(美國銀行)、Citigroup(美國花旗集團)、RoyalBankofScotland(英國蘇格蘭皇家銀行)、HSBCHoldings(英國匯豐集團)、WellsFargo&Co(美國富國銀行)、MitsubishiUFJFinancialGroup(日本三菱日聯金融集團)、ICBC(中國工商銀行)、CreditAgricoleGroup(法國農業信貸銀行)、SantanderCentralHispano(西班牙國際銀行)。
1、美國摩根大通公司
是美國的一家上市商業銀行,也是美國最大的金融服務機構之一,由J.P.摩根公司和大通曼哈頓公司合並而成,成立於1799年,總部位於紐約。其業務遍及全球60多個國家,包括投資銀行、金融交易處理、投資管理、商業金融服務等,曾位列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榜第3名。
2、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是美國歷史悠久的銀行之一,於1784年成立,總部位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前身是馬薩諸塞州銀行,主要經營零售銀行業務,國際金融保險業務,其它金融服務業務。
3、花旗集團(Citigroup)
1955年紐約花旗銀行與紐約第一銀行合並,改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為第一花旗銀行,1967年改為花旗公司。總部設在紐約。1998年與旅行者集團合並組建花旗集團,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務公司。
花旗集團是美國第一家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共同基金、證券交易等諸多金融服務業務於一身的金融集團。合並後的花旗集團總資產達7000億美元,凈收入為500億美元,在100個國家有1億客戶,信用卡發行量約6000萬張。
4、蘇格蘭皇家銀行
是一家歐洲金融服務集團,於1727年成立,總部位於英國愛丁堡。主要經營個人、商業、企業金融服務業務,業務范圍遍及英國和世界各地。2000年3月,該行與英國西敏寺銀行合並。
5、匯豐控股有限公司
為匯豐集團的控股公司,總部設於英國倫敦,成立於1991年。匯豐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銀行及金融服務機構之一,它業務根基深厚,國際網路遍及全球六個地域,在歐洲、亞洲、亞太其他地區、中東、北美洲及拉丁美洲的87個國家和地區共設有約7500個辦事處。匯豐的產品及服務主要透過個人理財、工商業務兩大客戶群,以及環球銀行及環球銀行及資本市場和環球私人銀行兩大環球業務進行推廣。
6、富國銀行(Wells Fargo)
是一家提供金融服務的銀行,於1852年成立,總部位於弗朗西斯科。業務范圍包括社區銀行、投資和保險、抵押貸款、專門借款、公司貸款、個人貸款和房地產貸款等。
7、三菱日聯金融集團
是一家金融服務企業,於2005年10月1日成立,總部位於日本東京。企業由三菱東京金融集團和日聯控股合並而來,主要從事金融行業業務。
8、中國工商銀行
是一家從事存貸款、結算與現金管理等業務的金融機構,成立於1984年1月1日,是中央管理的大型國有銀行。銀行主要業務包括:公司存貸款、普惠金融、機構金融、結算與現金管理、貿易融資、投資銀行等,於2006年10月27日在港交所和上交所同步掛牌上市。
9、法國農業信貸銀行
法國互助合作性質的半官方的農業信貸機構,是法國最大的銀行,資本額近1000億美元。它創建於1920年8月,、總行設在首都巴黎。1986年設有分支機構12030個。
10、西班牙國際銀行
是西班牙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於1857年成立,是總部位於西班牙桑坦德,亦稱桑坦德銀行。該公司主要在西班牙、英國、其他歐洲國家、巴西、其他拉美國家和美國開展經營,主要為客戶提供一系列金融理財產品。

4. 名詞解釋:次貸危機,信貸緊縮

美國次貸危機
目錄·1.次貸危機的概念
·2.次貸危機的爆發
·3.次貸危機的發展
·4.次貸危機的影響

【次貸危機】

釋義:① 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風暴。②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隱約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2007年8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

典故: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

例句:次貸危機重創全球股市,中國能否獨善其身?

關聯詞:信用體系抵押貸款

次級房貸危機(subprime lending crisis)

1.次貸危機的概念
次貸危機:利息上升,導致還款壓力增大,很多本來信用不好的用戶感覺還款壓力大,出現違約的可能,對銀行貸款的收回造成影響的危機。
美國「次貸危機」是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通常採用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相結合的還款方式,即 :購房者在購房後頭幾年以固定利率償還貸款,其後以浮動利率償還貸款。

在2006年之前的5年裡,由於美國住房市場持續繁榮,加上前幾年美國利率水平較低,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展。

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級抵押貸款的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同時,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進而引發「次貸危機」。

2.次貸危機的爆發
2007年2月13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發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預警。
匯豐控股為在美次級房貸業務增加18億美元壞賬撥備。
面對來自華爾街174億美元逼債,作為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4月2日宣布申請破產保護、裁減54%的員工。
8月2日,德國工業銀行宣布盈利預警,後來更估計出現了82億歐元的虧損,因為旗下的一個規模為127億歐元為「萊茵蘭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銀行本身少量的參與了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業務而遭到巨大損失。德國央行召集全國銀行同業商討拯救德國工業銀行的籃子計劃。
美國第十大抵押貸款機構——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投資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繼新世紀金融公司之後美國又一家申請破產的大型抵押貸款機構。
8月8日,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兩支基金倒閉,原因同樣是由於次貸風暴。
8月9日,法國第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凍結旗下三支基金,同樣是因為投資了美國次貸債券而蒙受巨大損失。此舉導致歐洲股市重挫。
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銀行瑞穗銀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團宣布與美國次貸相關損失為6億日元。日、韓銀行已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產生損失。據瑞銀證券日本公司的估計,日本九大銀行持有美國次級房貸擔保證券已超過一萬億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內的五家韓國銀行總計投資5.65億美元的擔保債權憑證(CDO)。投資者擔心美國次貸問題會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強大沖擊。不過日本分析師深信日本各銀行投資的擔保債權憑證絕大多數為最高信用評等,次貸危機影響有限。
其後花期集團也宣布,7月份有次貸引起的損失達7億美元,不過對於一個年盈利200億美元的金融集團,這個也只是小數目。

3.次貸危機的發展
2007年4月,全美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美國地產業低迷時期最大的一宗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案。
6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公司旗下兩只基金,傳出因涉足次級抵押貸款債券市場出現虧損的消息。
7月,標普和穆迪兩家信用評級機構分別下調了612種和399種抵押貸款債券的信用等級。
8月,為了防止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引發嚴重的金融市場動盪,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和澳大利亞央行等向市場注入資金。
9月,英國第五大抵押貸款機構諾森羅克銀行,因美國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危機出現融資困難,該銀行遭遇擠兌風潮。
10月,美林證券財報稱,第三季度由於在次貸相關領域遭受約80億美元損失。美林證券CEO斯坦·奧尼爾隨後辭職。
11月,阿聯酋主權基金阿布扎比投資管理局將投資75億美元購入花旗集團4.9%的股份,花旗因次貸事件受到重創。
12月,美國財政部表示,美國政府已經與抵押貸款機構就凍結部分抵押貸款利率達成協議,超過200多萬的借款人的「初始」利率有望被凍結5年。
12月,美、歐、英、加、瑞士央行宣布,將聯手向短期拆借市場注資,以緩解全球性信貸緊縮問題。

4.次貸危機的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范圍將有多廣?這是目前世界經濟界和金融界密切關注的問題。

從其直接影響來看:
首先,受到沖擊的是眾多收入不高的購房者。由於無力償還貸款,他們將面臨住房被銀行收回的困難局面。
其次,今後會有更多的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由於收不回貸款遭受嚴重損失,甚至被迫申請破產保護。
最後,由於美國和歐洲的許多投資基金買入了大量由次級抵押貸款衍生出來的證券投資產品,它們也將受到重創。

這場危機無疑給國內金融業帶來了不少啟示。在金融創新、房貸市場發展和金融監管等方面———美國次貸風波爆發以來,無論從全球資本市場的波動還是美國實體經濟的變化來看,次貸之殤在美國乃至全球范圍內都不容小覷。對於中國來說,這場風波為我們敲響了居安思危的警鍾。

美國次貸風波中首當其沖遭遇打擊的就是銀行業,重視住房抵押貸款背後隱藏的風險是當前中國商業銀行特別應該關注的問題。在房地產市場整體上升的時期,住房抵押貸款對商業銀行而言是優質資產,貸款收益率相對較高、違約率較低、一旦出現違約還可以通過拍賣抵押房地產獲得補償。目前房地產抵押貸款在中國商業銀行的資產中佔有相當大比重,也是貸款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根據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商業銀行為房地產抵押貸款計提的風險撥備是較低的。然而一旦房地產市場價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貸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時出現,購房者還款違約率將會大幅上升,拍賣後的房地產價值可能低於抵押貸款的本息總額甚至本金,這將導致商業銀行的壞賬比率顯著上升,對商業銀行的盈利性和資本充足率造成沖擊。然中國房地產市場近期內出現價格普遍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從長遠看銀行系統抵押貸款發放風險亦不可忽視,必須在現階段實施嚴格的貸款條件和貸款審核制度。

事實上,本次美國次貸危機的源頭就是美國房地產金融機構在市場繁榮時期放鬆了貸款條件,推出了前松後緊的貸款產品。中國商業銀行應該充分重視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第一應該嚴格保證首付政策的執行,適度提高貸款首付的比率,杜絕出現零首付的現象;第二應該採取嚴格的貸前信用審核,避免出現虛假按揭的現象。
在次貸風波爆發之前,美國經濟已經在高增長率、低通脹率和低失業率的平台上運行了5年多,有關美國房市「高燒不退」的話題更是持續數年。中國與美國房市降溫前的經濟圖景存在一定相似性。
本次美國次貸危機的最大警示在於,要警惕為應對經濟周期而制訂的宏觀調控政策對某個特定市場造成的沖擊。導致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美聯儲加息導致房地產市場下滑。當前中國面臨著通貨膨脹加速的情況,如果央行為了遏制通脹壓力而採取大幅提高人民幣貸款利率的對策,那麼就應該警惕兩方面影響:第一是貸款收緊對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影響,這可能造成開發商資金斷裂;第二是還款壓力提高對抵押貸款申請者的影響,可能造成抵押貸款違約率上升。而這兩方面的影響都最終會匯集到商業銀行系統,造成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作為抵押品的房地產價值下降,最終影響到商業銀行的盈利性甚至生存能力。
人們需要認識中國和美國經濟周期以及房市周期的差異性。美國是一個處於全球體系之下的有著悠久市場經濟歷史的國家,周期性很強,目前正處於本輪經濟周期的繁榮後期。
中國則還沒有經歷過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即使從改革開放算起到現在也只有30年的歷程,從1992、1993年提出市場經濟到現在更是只有15年歷史。處於這一階段,中國經濟的關鍵詞是供需不平衡,固定投資需求大。這是區別於美國經濟接近10年一個周期的重點所在;此外,中美房市的周期也有所不同。中國實施房改後,結束了此前多年無住房市場的局面,需求大幅飆升。雖然中國房市也存在投機因素的推動,但需求大而供給有限是促使房價走高的最重要原因。而且,對於中國房市,政府有調控餘地。
本次美國次貸危機也給中國宏觀調控(Macro-economic Control)提出了啟示。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有必要把資產價格納入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時的監測對象。因為一旦資產價格通過財富效應或者其他渠道最終影響到總需求或總供給,就會對通貨膨脹率產生影響。即使是實施通貨膨脹目標制的中央銀行,也很有必要把資產價格的漲落作為制訂貨幣政策的重要參考;
第二,進行宏觀調控時必須綜合考慮調控政策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例如美聯儲連續加息時,可能對房地產市場因此而承擔的壓力重視不夠;
第三,政府不要輕易對危機提供救援。危機是對盲目投資和盲目多元化行為的懲罰,如果政府對這種行為提供救援,將會導致道德風險的滋生。本次發達國家中央銀行在市場上聯手注資,可能會催生下一個泡沫。

5. 微眾銀行和人人代是一家嗎

不是一家的
微眾銀行是以PC端作為導流,走移動端路線。2014年12月12日銀監會批准深圳前海微眾銀行開業,2014年12月16日,「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工商注冊工作並領取營業執照。
人人貸是一家P2P借貸平台。簡單地說,就是有資金並且有理財投資想法的個人,通過中介機構牽線搭橋,使用信用貸款的方式將資金貸給其他有借款需求的人。
其中,中介機構負責對借款方的經濟效益、經營管理水平、發展前景等情況進行詳細的考察,並收取賬戶管理費和服務費等收入。這種操作模式依據的是《合同法》,其實就是一種民間借貸方式,只要貸款利率不超過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4倍,就是合法的。
P2P平台英文全稱「Peer-to-Peer lending」,即點對點,個人對個人的信貸平台,P2P平台首先在國外悄然興起,美國最大的網路借貸平台是Prosper(譯名為「繁榮網」),而歐洲最大的網路借貸平台是Zopa,這兩大平台都通過其網站可以實現用戶之間的資金借入或借出,在此之前個人借款都是通過銀行來實現的,個人將存款匯集到銀行,由銀行作為媒介發放給貸款人。

6. 世界上著名的投資銀行有哪些

1.高盛GoldmanSachs(按排名順序排列)

世界上最早的專業投資銀行,由GoldmanSachs先生創辦於1861年。

高盛以其濃厚的企業文化著稱,在100多年的歷史,上一直堅持投行主體戰略,很少涉足商業銀行、零售經紀等領域(但並非完全不涉足),是華爾街投行之首。

(6)美國最大貸款中介擴展閱讀:

投資銀行 (Investment Banks) 是與商業銀行相對應的一類金融機構,主要從事證券發行、承銷、交易、企業重組、兼並與收購、投資分析、風險投資、項目融資等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是資本市場上的主要金融中介。

投資銀行是美國和歐洲大陸的稱謂,英國稱之為商人銀行,在日本則指證券公司。

投資銀行的組織形態主要有四種:

一是獨立型的專業性投資銀行,這種類型的機構比較多,遍布世界各地,他們有各自擅長的業務方向,比如美國的高盛、摩根斯坦利;

二是商業銀行擁有的投資銀行,主要是商業銀行通過兼並收購其他投資銀行,參股或建立附屬公司從事投資銀行業務,這種形式在英德等國非常典型,比如匯豐集團、瑞銀集團;

三是全能型銀行直接經營投資銀行業務,這種形式主要出現在歐洲,銀行在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同時也從事商業銀行業務,比如德意志銀行;

四是一些大型跨國公司興辦的財務公司。在中國,投資銀行的主要代表有: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中信證券等。

參考資料:投資銀行-網路

7. 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和影響

1、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

(1)為推動經濟增長,鼓勵寅吃卯糧、瘋狂消費。

(2)社會分配關系嚴重失衡,廣大中產階級收入不升反降。

(3)金融業嚴重缺乏監管,引誘普通百姓通過借貸超前消費、入市投機。

2、次貸危機爆發的影響

次貸危機從2007年8月全面爆發以來,對國際金融秩序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和破壞,使金融市場產生了強烈的信貸緊縮效應,國際金融體系長期積累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得以暴露。

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是美國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起源於美國的這次次貸危機正波及全球,全球金融體系受到重大影響,危機沖擊實體經濟。中國也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

金融工具過度創新、信用評級機構利益扭曲、貨幣政策監管放鬆是導致美國次貸危機的主要原因。美國政府採取的大幅注資、連續降息和直接干預等應對措施雖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由此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是:金融調控政策必須順應經濟態勢,符合周期性波動規律;應在加強金融監管、健全風險防範機制的基礎上推進金融產品及其體系創新;應抓住有利時機,鼓勵海外資產並購,優化海外資產結構,分散海外資產風險。

(7)美國最大貸款中介擴展閱讀: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第一、次貸危機主要影響中國的出口

次貸危機引起美國經濟及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而這其中最主要是對出口的影響。2007年,由於美國和歐洲的進口需求疲軟,我國月度出口增長率已從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

美國次貸危機造成我國出口增長下降,一方面將引起我國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放緩,同時,由於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小於勞動力的供給,將使整個社會的就業壓力增加。

第二、我國將面臨經濟增長趨緩和嚴峻就業形勢的雙重壓力

實體經濟尤其是工業面臨巨大壓力。而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業的倒閉,也加劇了失業的嚴峻形勢。

第三、次貸危機將加大中國的匯率風險和資本市場風險

為應對次貸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美國採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弱勢美元的匯率政策。美元大幅貶值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匯率風險。

在發達國家經濟放緩、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美元持續貶值和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的情況下,國際資本加速流向我國尋找避風港,將加劇中國資本市場的風險。

8. 影子銀行的產生

影子銀行系統(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的概念由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執行董事麥卡利首次提出並被廣泛採用,又稱為平行銀行系統(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它包括投資銀行、對沖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債券、保險公司、結構性投資工具(SIV)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影子銀行」的概念誕生於2007年的美聯儲年度會議。
「影子銀行」是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之後所出現的一個重要金融學概念。它是通過銀行貸款證券化進行信用無限擴張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的核心是把傳統的銀行信貸關系演變為隱藏在證券化中的信貸關系。這種信貸關系看上去像傳統銀行但僅是行使傳統銀行的功能而沒有傳統銀行的組織機構,即類似一個「影子銀行」體系存在。
而住房按揭貸款的證券化是美國「影子銀行」的核心所在。這種住房按揭貸款融資來源方式的改變,不僅降低了住房按揭者的融資成本,也讓這種信貸擴張通過衍生工具全球化與平民化,成了系統性風險的新來源。
美國「影子銀行」產生於上世紀60-70年代,這時歐美國家出現了所謂脫媒型信用危機,即存款機構的資金流失、信用收縮、贏利下降、銀行倒閉等。為了應對這種脫媒型信用危機,不僅政府大規模放鬆金融部門的各種管制,而且激烈的市場競爭形成一股金融創新潮。各種金融產品、金融工具、金融組織及金融經營方式等層出不窮。
隨著美國金融管制放鬆,一系列的金融創新產品不斷涌現,「影子銀行」體系也在這過程中逐漸形成。比如,在各類金融產品中,美國衍生產品和結構性產品發展更是遠遠超過傳統金融產品。截至2007年底,傳統金融產品總值約為70萬億美元,1999年至2007年間,其年均增長為5.9%。而衍生產品名義合約額超過了165萬億美元,其年均增長為21.7%。
在中國,「影子銀行」的概念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只要涉及借貸關系和銀行表外業務都屬於『影子銀行』。」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發展室主任易憲容給出如此定義。據中國銀行業監管機構2013年估計,其規模達到8.2萬億元人民幣(合1.3萬億美元)。不過許多分析師表示,真實數字要高得多,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估計,中國影子銀行業規模為21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0%。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產品中心副主任袁增霆稱,「認識中國的『影子銀行』,最好按銀行產品線和業務線來梳理。中國的『影子銀行』主要指銀行理財部門中典型的業務和產品,特別是貸款池、委託貸款項目、銀信合作的貸款類理財產品。」該研究所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認為,中國的「影子銀行」包含兩部分,一部分主要包括銀行業內不受監管的證券化活動,以銀信合作為主要代表,還包括委託貸款、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信託公司、財務公司和金融租賃公司等進行的「儲蓄轉投資」業務;另一部分為不受監管的民間金融,主要包括地下錢庄、民間借貸、典當行等。
「影子銀行」有幾個基本特徵:第一,資金來源受市場流動性影響較大;第二,由於其負債不是存款,不受針對存款貨幣機構的嚴格監管;第三,由於其受監管較少,杠桿率較高。說白了,它具有和商業銀行類似的融資貸款中介功能,卻游離於貨幣當局的傳統貨幣政策監管之外。
在中國的市場現實中,影子銀行主要涵蓋了兩塊:一塊是商業銀行銷售得如火如荼的理財產品,以及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銷售的類信貸類產品,比如信託公司銷售的信託產品,另一塊則是以民間高利貸為代表的民間金融體系。
其中,規模較大,涉及面較廣的是「銀信合作」,銀信合作的信託方式屬於直接融資,籌資人直接從融資方吸取資金,不會通過銀行系統產生派生存款,這樣就降低了貨幣供應的增速。
同時,銀行通過銀信合作將資本移出表外,「減少」了資本要求,並規避了相應的准備金計提和資本監管要求。另外,信託公司資金大量投向各級政府基建項目,形成集中度風險和政府融資平台違約風險。
有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前6個月銀信合作產品較2009年前6個月增加2.37萬億元的規模,這使得銀行的信貸規模控制失效,銀行通過銀信合作的創新方式釋放出了大量的資金。盡管2011年銀信合作產品的資金總量在減少,但其仍是「影子銀行」中最大的資金釋放來源。

9. 這閃電貸是什麼

招行「閃電貸」是向符合條件的自然人發放的,由客戶通過手機銀行等非櫃台渠道自助申請辦理,由招行零售信貸業務系統自動完成貸款審批和放款的個人網路貸款業務。若您有生意周轉、購車、裝修、購物、旅遊等融資需求,無需抵押及擔保,無需書面材料,申請後最快60秒即可完成貸款審批,隨時供您使用。

若您持有招行儲蓄卡且綁定了手機號碼,可登錄手機銀行,點擊「全部」-「我的貸款」-「立即借錢」-「借錢」,通過此界面嘗試查看是否有「閃電貸」申請資格。如有,可嘗試申請。
(應答時間:2019年6月11日,最新業務變動請以招行官網為准)

10. 100分 金融專業本科論文關於沒過次債危機的摘要和大綱

次貸危機對全球金融究竟有何影響
在大量信貸擴張和需求刺激之後,美國住房供應市場很快飽和了,住宅價格指數在2006年中期見頂回調。大量新型貸款產品也度過了最初幾年優惠期,再加上美國利率上升,次級貸款借款人的還款負擔驟然上升,房價下跌又導致借款人無法按原先方式重新融資,結果是次級貸款違約率迅速上升。隨著金融機構執行抵押,將住房重新推向市場,則更進一步加劇了房價下跌。波及到金融市場的方方面面,最終有可能影響實際經濟運行。
2007年2月27日,上證指數大幅下挫,隨後出現了全球性的股市下跌。有人以為中國的資本市場已經足以沖擊世界市場了,但其實這只不過是一場更大的金融危機的序曲。這場危機從春天開始浮現,夏秋之後日益嚴重,到2008年初還在發展之中。
那麼,這場危機究竟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它的基本游戲程序如何?它對美國乃至全球金融體系、實際經濟活動究竟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次貸危機的結構與機理
理解次級債危機的產生和發展,分析其對金融體系和實際經濟的潛在影響,首先需要詳細剖析次級債的結構,看看銀行信貸在這一結構下是如何在金融產品創新推動下急劇擴張,然後又是如何急劇緊縮的。
在大蕭條以前,美國住宅金融市場主要以「自給自足」為主。大蕭條時期,作為「新政」的一個部分,美國聯邦政府大力介入了住宅金融體系的構建,其基本制度框架一直延續到現在。
從1970年代開始,「政府住房抵押協會」(Ginnie Mae)(1968年)和聯邦住房抵押貸款公司(Freddie Mac)(1970年)等率先發行基於住宅貸款的證券化產品(MBS),從而推動住宅貸款市場的流動性從「出售貸款」開始進入到 「證券化」階段。同時,美國住宅金融機構也面臨了「脫媒」的嚴峻市場環境變化。
1980年代以後,住宅貸款的主體儲貸協會(S&L)不斷爆發危機,住宅金融市場上傳統的「貸款並持有」(originate-to-hold)的經營模式不得不讓位於新的「貸款並證券化」(originate-to-distribute)商業模式。由此開始,住宅貸款的資金來源不是依靠吸收存款,而是依靠賣出貸款合同。在1990年代,這個二級市場的主體還是有政府背景的金融機構。2000年以後,華爾街進入並主導了這個市場。
目前這一市場的基本結構可以劃分為三個基本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住房貸款的「一級市場」,借款者申請貸款,得到資金和住房,貸款者發放貸款,得到作為抵押的住房合約和預期的還款現金流。貸款者主要是一些專門從事住房貸款的金融機構如New Century公司等,並佔有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此外,商業銀行、儲蓄銀行、信用合作組織、保險公司和與房屋貸款相關的政府機構,還有一些住宅專業公司本身是商業銀行附屬機構。
盡管一級市場中貸款有的受到GSEs的信用保護,但對低收入階層來說,這類貸款門檻太高和審查過嚴,加上這些機構自2002年開始受會計丑聞困擾而市場份額下降,一些私人品牌的貸款公司乘虛而入,給低收入者種種優惠條件,於是次級貸款市場開始迅速擴張。到2006年,美國住宅抵押貸款規模已超過國債市場和公司債券市場,貸款余額高達13萬億美元。從一級市場看,在MBS約占貸款余額的 6成市場份額,而GSE發行證券又佔MBS的三成比重,而「私人品牌的MBS」要佔到其餘的6成比重。
由於目前的貸款者在發放貸款後,並不長期大量持有這些貸款並作為自己的資產,而是在收取一定手續費後盡量將貸款轉出去,於是就形成了住房貸款的二級市場。
第二個環節是住房貸款的二級市場,主角是一些大型金融機構如花旗集團、美林證券和匯豐等。它們從一級貸款商那裡購買了住宅抵押貸款債權,但也無意長期持有這些資產,於是就對其進行證券化處理。它們將住房抵押資產(MBS)與其他資產的現金流混在一起,做成資產抵押證券(ABS)後,再出售給最終投資者。
在資產證券化過程中,信用增級是非常重要的。信用增級一般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外部增信,即通過第三方如政府機構進行保險;一種是內部增信,就是將證券化資產劃分不同等級,以基礎資產所產生的現金流按由高而低等級順次償還,一旦住宅貸款出現違約風險,損失首先由低等級證券承擔,中高等級證券不受影響,投資者風險將得到減緩。由於次級貸款一般沒有這種保險,所以主要依靠內部增信。
第三個環節是再證券化。為了進一步分散風險,金融機構通常會對這些ABS再次證券化。具體做法:一是將部分低等級的ABS轉售給自己所屬的「特設機構」(SPV),由SPV將這些ABS與其他資產(如汽車貸款、信用卡貸款等)混在一起形成新的資產池,做成「債務擔保證券」(CDO),再出售給最終投資者;一是成立相對獨立的「結構性投資機構」(SIV),SIV一方面購買CDO作為資產,並採用內部增信法,對這些CDO再次證券化。也就是說,對這些CDO重新分級。然後,SIV再以這些CDO作為資產保證,向投資者發行短期「資產支持票據」(ABCP)來融資。這樣一來,原本高風險的次級貸款,就被「洗」成了低風險和高收益的資產,或者說,華爾街將蘿卜賣出了人參的價錢!
不難理解,在資產證券化過程中,評級機構的作用重大。盡管對這種新型的、歷史很短、市場交易不活躍的衍生信用產品,評級在技術上本身也存在困難。
那麼,誰是最終投資者呢?購買證券化產品的投資者種類很多,大多是實力較大的金融機構,其中有穩健型的商業銀行、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等,也有追求「高收益-高風險」的對沖基金,投資者的地域范圍則是以美國為主,遍及全球。
從本次次級貸款危機的結構框架概括起來看,低收入家庭從住宅貸款公司輕易獲得大量貸款,住宅貸款公司將貸款轉售給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再將這些貸款打包變成各種證券,最終賣給了投資者。
更重要的問題是,在這一框架下,面向低收入人群的次級貸款何以會爆發式增長,而後又陷入嚴重危機呢?

次貸是如何發展成危機的
在次級貸款結構中,不太容易看出各個環節之間的因果關系。從表面上看,是先有借款,然後再有貸款——貸款證券化——證券產品銷售這一運行機制。但實際上,在次級債的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之間存在著相互刺激機制。二級市場上金融機構之間藉助復雜的金融創新和激烈、無序的市場競爭,導致了一級市場上短期內貸款大量增加。當然,全球流動性過剩導致過剩資金流向美國,刺激了住宅價格短期顯著上升,使得整個機製得以啟動的直接動因。
進入新千年以後,發達國家經濟普遍不景氣,從2000年初就開始了一次較長的低利率金融緩和時期。盡管長期的低利率暫時穩定了經濟,但也帶來了全球性的「流動性」過剩。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時期世界各國通脹水平是穩定的,也就是說,這些過剩資金暫時並沒有直接用於商品購買,而是有相當大的部分投資於各種資產,於是就出現了全球性房地產等資產價格過熱現象。
低利率+流動性過剩,對住宅貸款需求與供應兩方面都有影響。而且,形成了住宅價格將持續上升的預期或「神話」。
從第一個環節看,住房價格持續上升,形成了低收入家庭「晚買不如早買」預期,貸款需求增加進一步刺激了住房價格上升。更重要的是,對貸款機構來說,高等級客戶貸款已趨於飽和,為迎合低收入家庭的貸款需求,貸款機構不斷創造出新型的住房貸款產品。這些產品的一個共同特徵是大幅度降低貸款審查要求,並在最初幾年給予借款者很多還款優惠。當然,如果過了優惠期,借款者負擔也會急劇增加。但是,由於貸款者和借款者都預期住宅價格還會持續上漲,可以將漲價後的住宅再次抵押和重新融資。在具體運作中,很多貸款機構還藉助100多家貸款中介機構來推銷這些「新產品」,而中介機構只要能達成交易,就可獲得手續費收入,不需要對未來風險承擔任何責任,這種不對稱的激勵機制進一步刺激了一級市場擴張。
另一方面,貸款機構發放貸款後同樣不全部持有這些貸款合約,在收取手續費後,又將大部分貸款合約迅速轉售給大金融機構尤其是投資銀行,再由後者進行證券化處理。大型金融機構藉助證券化可以將風險細分並轉嫁出去。也就是說,貸款者在一級市場上能很便利地籌集到充足資金。從因果關繫上看,市場中存在大量資金推動了貸款者可以通過降低標准大量發放貸款。
對擁有巨額資金的最終投資者來說,長期低利率使得國債和公司債等傳統投資對象的收益率在低位徘徊,信用評級較高但收益也相對較高的證券化產品,由此成為這些投資者尤其是對沖基金競相追逐的投資對象。
從次級債擴張的各個環節及各環節的市場參與者行為分析可見,市場中存在大量充裕的資金,以及金融機構之間的激烈競爭,賦予了整個體系具有信用擴張的內在動力。在金融創新、市場樂觀預期和監管出現真空等因素影響下,這一動力又轉化成實際的信用擴張,表現為次級債市場規模的超常增長。
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無論金融創新的鏈條有多漫長和多麼復雜,問題的根本在於,所有金融資產的最終價值是依賴於其最原始資產的實際價值。也就是說,一旦住房價格開始下降,上述過程就會發生逆轉,且很可能會加速逆轉。由此,持有次級債及相關證券化產品的金融機構必然會出現巨額資產損失。
實際情況也是如此。在大量信貸擴張和需求刺激之後,美國住房供應市場很快飽和了,住宅價格指數在2006年中期見頂回調。同時,大量新型貸款產品也度過了最初幾年優惠期,再加上美國利率上升,次級貸款借款人的還款負擔驟然上升,房價下跌又導致借款人無法按原先方式重新融資,結果是次級貸款違約率迅速上升,在2007年4月至6月,次級貸款違約率達到14%左右。隨著金融機構執行抵押,將住房重新推向市場,則更進一步加劇了房價下跌。
這意味著次級債市場的基礎產品價值嚴重縮水,金融機構出現了巨額損失。這些損失發生在以下幾個環節:
首先,銀行自己手中持有的次級貸證券化資產信用評級不斷下調,形成了評估損失。
第二,銀行在出售證券化資產時通常附有協議,在一定期間出現違約風險,最終投資者有權向發行者要求賠償。
第三,銀行與自己出資設立的SIVs雖然在法律上有所謂的「破產隔離」(Bankruptcy Remote)安排,兩者的資產負債表雖然沒有直接聯系,但是為了提高SIVs的信用評級,便於其發行ABCP,銀行通常對SIVs有融資承諾,這是一種或有負債;而且SIVs的資產規模已經高達4000億美元,財務杠桿很高,且資產負債期限不匹配,一旦資產貶值,自有資本很快就會被沖銷,形成銀行的實際損失。
第四,銀行為了沖銷損失,平衡資產負債關系,不得不低價出售自己的證券化資產。
於是,整個體系就進入了向下的惡性循環,表現為信用收縮,流動性緊張,波及到金融市場的方方面面,最終有可能影響實際經濟運行。

什麼是次級債與「次貸危機」

所謂「次級債」一般是指美國住宅抵押貸款中面向低信用等級借款者發放的貸款。「次貸危機」則指自2007年初開始,由於「次級債」大量逾期違約,以其為基礎資產的證券化產品信用評級急劇下降、市場交易價值和評估價值嚴重縮水,歐美大型金融機構出現巨額損失,並且由美國波及到全球金融市場,引發全面性的流動性緊缺和信貸緊縮、並逐漸開始對實體經濟造成負面沖擊的一系列事件的總稱,這一危機目前還在發展過程之中。
「次級債」的英文是Subprime Mortgage或Subprime Loan, 「次級債」實際上是最低等級貸款,在它之上還有中間等級貸款。美國住宅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時,根據申請者過去的信用歷史、借款額度、目前的收入狀況等指標,建立了一套「信用評分」標准,從上至下分為「優級貸款」、「Alter-A貸款」、「次級貸款」。 「次級貸款」的借款者收入較低(一般年收入不足3.5萬美元)、信用記錄較差、首付款低於20%,月還款占收入比超過50%。
在1990年代,次級貸款在整個住宅貸款比重中約佔2%左右。到2006年末,次級貸款奇跡般地增長到1.3萬億美元,佔到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市場中約13%比重。
次貸危機演變三大深化階段
第一個階段:問題的浮現。
在2007年2月末,全球股票市場出現了同步下跌的現象。由於在時間上,恰好是由中國上海的上證指數下跌開始的,以至於有人將其歸因於「中國沖擊」(China Shock),但是敏銳的市場很快發現,問題的根源在於美國的次級債市場。美國前三大銀行為應付可能出現的次級債損失,大幅增加壞賬准備,引起了市場不安。公開統計數據顯示,次級債貸款違約率正在上升,住宅貸款機構股票大幅下降。3月份,美國國會就次級債問題舉行聽證會,確認次級債貸款余額高達1.3萬億美元,次級貸款採用特殊的貸款產品,目前已經進入高額還款時期,預計大約有100萬戶美國家庭可能無法歸還貸款。4月2日,美國第二大次級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保護。
但是,當時市場普遍認為其影響是局部的,不會波及優惠貸款,更不會影響其他部門,如當時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對此看法也是如此。此後不久,由於各國經濟景氣上升,股市暫時恢復了平靜,且繼續上升。
第二個階段:危機爆發。
2007年夏季,市場再次開始擔心基於次級債的證券化商品。6月中旬,大型投資銀行貝爾斯登旗下兩家對沖基金因大量投資基於次級債的CDO,出現重大損失而陷於破產。7月中旬,三大評級公司對一千多個住宅貸款MBS調降評級,投資者普遍感受到信貸風險急劇上升,美國最大住房貸款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傳出貸款損失和業績惡化消息。
在歐洲,次貸危機也開始爆發。7月底,德國產業銀行(IKB)公布了與次級債相關的重大損失。8月9日,法國BNP巴黎銀行宣布,由於資產估值困難,暫時凍結旗下三家基金資產。受此影響,歐元區短期金融市場流動性緊缺,短期市場利率急劇上升。
9月中旬,英國北岩銀行(Northern Rock)出現了英國近140年來首次「擠兌現象」。該銀行直接持有與美國次級債相關的金融產品尚不到總資產1%,但由於其資產負債結構存在期限不匹配問題,資金來源主要依賴短期市場,當美國次貸危機波及到歐洲短期資金市場時,造成流動性緊缺,北岩銀行融資出現困難,引發了擠兌現象。
為防止市場陷入流動性危機,歐美中央銀行積極進行了干預。歐洲中央銀行去年8月9日向市場注入了948億歐元,美聯儲8月10日向市場注入240億美元。8月17日,聯儲降低貼現率0.5%(從6.25%下降到5.75%),並進一步放鬆了貼現貸款條件,通過吸收MBS以及相關的證券,使得三大銀行(花旗、美林和摩根大通)能為自己的子公司提供250億美元信用。9月18日,美聯儲FOMC決定將聯邦基金利率從5.25%下調到4.75%,貼現率從5.75%下調到5.25%,各國中央銀行也聯手大量提供流動性。市場出現樂觀情緒,誤以為次級債危機已經結束,股指再度上升。
第三個階段:危機深化和發展。
到2007年10月下旬,歐美大金融機構陸續公布第三季度財務狀況,巨額財務損失遠遠超出以前預告,也超出市場預期,市場開始恐慌。中央銀行再次聯手干預。
進入2008年以後,美國大金融機構公布新的季報,損失又一次超過預期。其中,美林、花旗、UBS等出現巨額虧損;以野村證券、瑞穗集團等為代表的日本金融機構總計發生了60多億美元損失。次級債引發信用緊縮對實際經濟的影響開始顯現,美國年經濟增長率在2007年第四季度已經降到0.6%。此外,2008年初的失業率、零售商品指數等主要經濟指標開始惡化;IMF在2008年2月初將全年的經濟增長預測下調了0.5個百分點。
次貸危機評估:美國的損失與其他市場的損失
次級債本身的損失究竟有多大?在次貸危機發展過程中,損失的估計是在不斷變化的。例如,金融機構自己的預估在事後總是成倍增加。美聯儲主席在2007年7月的損失估計為1000億美元,到10月份增加到1500億美元。一方面由於主觀上的估計傾向於保守,另一方面,從次級債損失發生的機制上看,損失本身也是動態變化的。 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研究者願意引用IMF在《金融穩定報告》(2007年10月)所作的估計。該報告設次級貸款為1.3萬億美元,Alt-A貸款為1萬億美元,分別佔美國住宅貸款總額的15%和11%;設次級貸款的違約概率為25%,Alt-A的違約概率為7%;在假設次級貸款違約以後最終發生損失的概率為45%,Alt-A的違約概率為35%,則整個次級貸款的預估損失是1450億美元(13000·25%·45%);Alt-A的預估損失是250億美元(1000·7%·35%);合計為1700億美元。這個數字大概相當於美國2006年GDP的1.3%。此外,隨著貸款損失的發生和住宅價格的下跌,MBS的估值損失大約為650億美元;ABS CDO估值損失為1200-1300億美元,合計約為2000億美元,佔GDP1.5%左右。 那麼,美國金融體系和實際經濟是否能承受這些損失? 美國上一次住宅金融危機發生在1980年代,這就是儲貸協會(S&L)危機,其絕對規模雖不及次貸危機,但損失所佔GDP比重卻大致相同。從2007年第3季度美國五大銀行財務報表看,不良資產比率大約在2%左右,與1990年代初期、2001年景氣衰退相比,都不算嚴重,整個銀行體系還是穩健的。此外,根據日本瑞穗金融集團的估計,到2006年底,全球上市銀行和證券公司的純收益大約為6500億美元,自有資本大約有4萬億美元。從這些因素看,美國應該能夠吸收這次危機損失。 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以上對次級貸損失的估計還是比較保守的,多數是靜態的估計。這次次級貸款危機的特殊之處在於證券化與信用擴張聯系在一起,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多重證券化的證券發行,可能推動信用膨脹。例如,證券化資產的最終投資者中很多投資基金(對沖基金,私募基金等)本身就是高杠桿性的,本身就存在多倍信用擴張機制。一旦發生逆轉,又形成多倍信用收縮機制,並加劇了金融體系和實際經濟的波動。 第二,證券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分散了住宅貸款的長期風險,另一方面,由於證券化和再次證券化,風險的最終來源容易被市場所忽略,也不容易追蹤,證券化本身也可能放大風險。而且,一旦風險爆發,政策決策不容易找到著力點。 第三,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美國住宅金融市場的風險藉助證券化被銷售到全球各地。 正是由於以上特點,我們看到,美國金融體系通過證券化方式在短期內分散了風險,刺激了銀行信貸在住宅市場的擴張,並導致住宅供應超出實際支付能力的過度擴張,終於在2006年中期開始出現調整,住宅價格下跌首先直接打擊了美國的建築業,目前這一產業在美國GDP中約佔14%,而且對其他產業也有較強的乘數效應。 通常,住宅市場的調整比較緩慢,有一個較長的滯後期, 2006年中期開始的住宅市場調整估計至少還要持續2年至3年。這意味著我們對次級貸款損失的分析不能僅僅局限於短期的流量分析,還要聯系更為基礎的住宅市場存貨調整來分析。例如,美國希勒教授認為,美國住宅資產價值約為23萬億美元,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住宅價格指數期貨到2008年8月會進一步下跌7%至13%,住宅價值的實際損失可能會高達3萬億美元。從這個角度看,金融機構次級貸款的損失還有繼續擴大的可能,相應地會出現普遍的信貸緊縮。金融機構不得不收縮對企業的貸款,提高個人消費信用審查標准,縮小杠桿收購貸款,導致並購活動減少。此外,銀行信用緊縮還會導致債券市場信用緊縮,企業債券尤其是中小企業企業債券的發行會遇到很大困難。 從全球角度看,這次次貸危機對歐洲的影響特別大,這是因為歐洲大陸的金融體系本身是混業為主的,其投資銀行業務近年來發展迅速。在歐洲貨幣一體化後,經濟競爭和並購需要巨額資金,帶動了信貸以及信用衍生產品市場的活躍。此外,貨幣一體化以後,歐元區內外匯交易減少、需要更積極地向外投資分散風險。日本的情況不算嚴重,因為日本金融機構的投資銀行業務不算發達,日本的銀行在2007年3月引入巴塞爾協議管制要求,為了充實資本,恰好在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之前,很多金融機構都出售了自己的證券化產品。 至於中國,官方對有關信息尚未披露,據報道中國的金融機構大約持有120多億美元的次級債券相關金融資產,至於資產的具體類型、購入時機、實際損失等還有待觀察。 不管怎樣,鑒於美國經濟約佔全球經濟規模三分之一,中國出口有近一半面向美國。所以,美國次貸危機發展,以及它對美國經濟走勢影響,都需要密切關注。

閱讀全文

與美國最大貸款中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車子被貸款公司開走怎麼辦 瀏覽:863
貸款逾期還款利息怎麼計算 瀏覽:874
我的徵信花了網貸還好貸款嗎 瀏覽:545
被騙網路貸款1000元自己花600元 瀏覽:374
中國銀行信用卡貸款利息 瀏覽:128
買房子付了錢對方有貸款不還 瀏覽:410
青島銀行個人住房貸款 瀏覽:809
交了首付後貸款不還開發商還了 瀏覽:421
提前畢業貸款利息怎樣支付 瀏覽:558
豐收互聯貸款合同消失 瀏覽:423
貸款利息是商業銀行流動性來源有 瀏覽:513
專利貸款擔保合同範本 瀏覽:774
優盛網路科技貸款 瀏覽:705
貸款炒股票銀行會同意嗎 瀏覽:553
70萬貸款逾期2月黑名單 瀏覽:654
什麼叫住房貸款利息扣除 瀏覽:951
因為父母貸款沒還妻子要和我離婚 瀏覽:811
有沒有交了首付不能貸款的 瀏覽:330
大學生貸款逾期起訴 瀏覽:594
信用卡逾期銀行抵押貸款 瀏覽: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