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澄城縣的經濟
澄城,屬渭北黃土台原區。境內山、川、溝、原、丘陵俱有,以黃土原為主。土地資源豐富,光能資源充足,熱量適中,宜於農林牧業生產。
遠古時代,澄城縣境內曾廣泛分布著森林植被。出土文物證明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農牧業生產。殷商至西周,澄城屬雍州畿輔之地,種植業發展。秦統一六國後,實行「實關中」政策,墾殖擴大,漢以後相繼推行同一政策。至唐、宋時,天然森林已盪然無存。惟墾殖間歇恢復,次生林有所發育。元、明、清代,糧食需求量增加,大量毀林開荒,次生林亦被砍伐殆盡。森林植被的破壞,使生態環境嚴重失調,導致氣候乾燥,雨量減少,水土流失,土地貧瘠。
過去,種植業靠廣種薄收,種地不養地,生產水平低下。民國年代,農民普遍重視飼養牛、羊、豬,積施有機肥,輔以輪耕倒茬,糧食產量較前略有提高。據民國《澄城附志》記載,小麥畝產量,豐年北鄉100至130斤,南鄉130至170斤,倒茬作物豌豆畝產為50斤。早秋作物100至130斤,北部春玉米可產180至200斤。經濟作物有棉花、油菜及少量蔬菜。農產品以糧食為主,多為自食自用,商品率很低。每年冬、春,雖有粟商、富戶運銷糧食於同朝(今大荔),主要是富戶佔有土地多,糧食有富裕,貧家多是自持儉約,吃蕎麥、糜谷和豆類雜糧,省麥以糶。直至民國末年,全縣尚有40%農民需向富戶揭借「斗帳」彌補口糧。天然森林徹底破壞後,人工林發展頗為緩慢。民國3年(1914)縣農會在縣城北、西溝地種植桑樹,因連年戰亂,未有成效。嗣後多次號召植樹造林,也多流於形式。沿山、溝坡依然是光禿禿的沒有林木。民用木材,仰黃龍山供給。農戶養牲畜全為役用。飼養豬、羊、雞,數量不多,所得收益僅能彌補家庭零用。肉食豬羊多從富(縣)洛(川)購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自1950年8月至1951年4月,發動農民進行土地改革,摧毀了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土地佔有制,使無地和少地的貧雇農分得了土地,擺脫了地主階級的地租、僱工和高利貸剝削,農民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土地改革以後,黨和人民政府組織農民互助生產。1952年互助組普遍興起,使勞力不足與缺少生產工具、牲口的農戶,克服了生產困難。1954年秋,中共中央提出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總路線,各級黨組織和人民政府全力以赴領導農業合作化運動。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時,全縣普遍建成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完成了農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期間農業生產持續上升。農業總產值由1024萬元上升到1534萬元,增長49.8%。糧食總產由5007萬公斤上升到6347.5萬公斤,增長26.8%。大家畜由24700頭上升到29300頭,增長18.6%。豬由6500頭上升到22800頭,增長2.51倍。1958年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尚在鞏固完善階段,就急於搞所有制升級,宣布全縣建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搞「一大二公」。建社過程中,出現了「共產風」、「浮誇風」和平均主義,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集體經濟受到損失。加之,連續3年自然災害,農業生產下降,糧食供應緊張。1961年糾正了「共產風」、「浮誇風」錯誤,並劃小基本核算單位,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到1965年,農業總產值達到4520.63萬元,比1957年增長了1.94倍,糧食總產上升到9592.46萬公斤,增長51.1%。大家畜存欄達到29932頭,增長2.1%。豬存欄45655頭,增長1倍多。70年代,加快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步伐。1970年,縣北11社和白水縣洛河北3社,共建石堡川友誼水庫;1975年,溝南4社與合陽、大荔合建關中東部抽黃灌溉工程。與此同時,社隊加速開發境內水資源,先後動工修建勝利、富塬、紅石崖、永內水庫、溫泉高揚程抽水站及一大批小型水利工程,連續施工10年之久,每年冬季集中上勞萬餘人,其他季節保持專業隊施工,爭取全縣每人達到一畝水澆地。社隊為此支付大量口糧補貼和菜金,造成集體經濟負擔過大,農業生產投資投工減少。從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經濟作物突出發展棉花,棉田面積擴大到10萬多畝。由於全縣大部分地區氣候不適宜種植棉花,經濟效益很低,有些年份收益彌補不了化肥、農葯、機耕費投資。10年間(1968年到1977年)糧食畝產徘徊在75公斤左右,分配口糧不足以溫飽,現金不足以度用。農民吃糧靠自留地和國家返銷,花錢靠節儉和救濟,生產隊購買化肥、支付機耕費靠貸款。
1981年秋播時,種植業開始推行生產責任制,98%的農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2年,全縣調整農戶承包土地中存在的「綹綹田」,進一步鞏固和完善種植業責任制。同年冬,林業、牧業、工副業、漁業以及農業機械、水利設施管理等方面,分別建立各種形式的承包責任制。1983年冬,全縣將102437畝荒山、荒坡、荒溝、荒灘、荒水,承包給農民開發經營,農民有了生產經營自主權。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80萬畝左右,棉田面積連續幾年大幅度調減,1986年縮小到1.2萬多畝。擴大了烤煙、油菜、花生和其他經濟作物,總面積達10萬畝以上。
1987年棉花面積略有增加,各類經濟作物總面積達到11萬余畝。加之國家改革農副產品統派購制度,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扭轉了徘徊不前的局面,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大好勢頭。1982年,糧食總產量突破「億公斤」,達到10262.5萬公斤。1983年又上升到11525.5萬公斤,1984年創歷史最高水平,達到12234萬公斤。1985、1986兩年遭受乾旱,總產仍然保持在1億公斤以上。農村多種經營收入也持續上升,1985年創歷史最高水平,達到64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85年270元,1986年達到282元。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1982年以來,農村越來越多地出現了代表商品經濟發展的專業戶和新的經濟聯合體。1987年,各類專業戶有5295戶,占總農戶的8.14%;從事工業、運輸業、建築業、商業、飲食等服務業的經濟聯合體108個,農業生產開始由自給性生產向商品性生產轉化。1989年各類專業戶減少到4708戶,新的經濟聯合體上升到154個。
澄城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畜牧業發展較為迅猛,盛產國家優良牛種-秦川牛,是國家級渭南生態農業科技園區秦川肉牛育肥基地。秦川肉牛屬中國五大牛種之一,因其良好的生產性能而馳名中外。具有肉用性能良好、屠宰率高、出欄快、肉質鮮美等特點,是其他品種所無法比擬的,在長期生產實踐中表現良好。2002年,陝西省牛存欄250萬頭,其中秦川肉牛佔到80%以上,澄城縣及周邊縣市(大荔、蒲城、白水、合陽等)秦川肉牛存欄達30萬頭,年出欄7.5萬頭,完全可滿足建設500萬美元秦川肉牛屠宰加工場需要。澄城地處世界蘋果黃金生產帶,是中國優質蘋果生產基地。蘋果面積達30萬畝,是陝西唯一的國家標准化示範區,獲得中華名果之桂冠。
2013年,圍繞創建有機農業示範縣目標,澄城縣生豬存出欄達到75.3萬頭和106萬頭,百萬頭生豬大縣通過省政府驗收,被農業部評為中國生豬標准化示範縣;新建果園4萬畝,新增有機認證5000畝,蘋果面積擴大到42萬畝,果畜總產值達到24.3億元。全年糧食總產17.8萬噸,設施果蔬面積發展到1.8萬畝,萬畝櫻桃現代農業示範園通過省級認定。成功爭取到總投資3.3億元的中央小水重點縣和國家規模化節水灌溉增效示範、高效節水灌溉、縣西河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完成北酥酪、帽子溝、佃家莊、高垣等四座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積極推進古徵大地園林化,完成造林綠化3.6萬畝。穩步實施城鄉電網升級改造,成功躋身省級新農村電氣化縣行列。整合水利、農綜、扶貧、移民等涉農項目資金,不斷改善基礎設施條件,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 澄城,礦藏資源豐富,品種較多。煤炭、硫黃和日用陶瓷工業生產歷史悠久。縣城和各鄉(鎮)有多種行業的個體手工業匠鋪和作坊,生產工農業生產工具和人民生活用品。解放前,全屬私人經營,規模小,工具落後,生產水平很低。
1948年3月,澄城解放後,縣民主政府扶持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私營煤礦、硫黃礦和個體手工業,恢復和發展生產。1953年,開始對個體手工業和私營礦井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堯頭礦區私營煤井、硫黃礦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成為公私合營新生煤礦和公私合營硫黃礦。城鄉個體手工業,通過組織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納入社會主義集體經濟軌道。1957年9月,省、縣兩級投資,建立本縣第一個國營工廠——地方國營澄城縣麵粉廠,供應機關、學校和工礦企業麵粉。1958年,又採取投資新建和升轉手工業、公私合營企業的辦法,建起縣辦農業機械廠、煉焦廠和煉鐵廠。同年,農村人民公社化,掀起大辦工業高潮,本著「先土後洋,土洋結合」與「邊計劃、邊建設、邊生產」的原則,辦起一批肥料、飼料、麵粉加工、農具修配、磚瓦、石灰、黑礬、耐火材料、造紙和食品加工廠。至此,地方工業形成全民、集體、個體三種所有制。工業總產值由1957年的538萬元(1952年不變價),上升到1960年的838.6萬元(1960年不變價),增長64%。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4.4%上升到38.2%。
新建縣辦工業,機械設備極少。全縣僅農業機械廠有1台皮帶車床,基本上還是手工生產。技術工人嚴重不足,生產效率很低。手工業合作社、組,有19%的工人轉為全民工,其餘下放公社管理,轉為工廠化生產,取消計件工資制,實行月固定工資制,工人收入減少,生產積極性低落。社辦工業本是一哄而起,全用土法生產,產供銷不協調。1960年後又連續3年遭受自然災害,糧食減產,從工社員棄工還農,社辦廠相繼停產,所剩無幾,地方工業的發展受到挫折。1961年工業總產值大幅度下降到287.3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9.5%。1962年繼續下降到179.5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3.3%。為建國後最低水平。
1961年冬,貫徹執行中共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調整地方工業布局,停辦了產品滯銷、經營虧損的煉焦廠和土法生產、產品合格率低的煉鐵廠。縣辦農業機械廠,沒有正式產品,人員過多,精簡100餘人(占職工一半)回農業戰線。1962年,將並縣時武庄公社辦的二十畝埝煤礦,收歸縣辦,擴建為地方國營堯頭煤礦。以調整所有制為中心恢復整頓手工業。將下放到公社管理的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收歸縣管理,恢復社、組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和計件工資制,扭轉了生產下降局勢。1963年工業生產開始回升,至1965年工業總產值回升到316萬元。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廠礦企業捲入動亂漩渦,「造反派」奪權,沖擊工業主管部門,企業管理混亂,時有停產。1969年廠礦企業普遍實行一元化領導,黨的核心小組包攬生產和一切行政事務;強調「外行領導內行」,輕視知識分子,不重視科學技術力量,使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產品更新換代受到影響,企業經營虧損。1971年,縣屬集體工業再次下放公社管理,後又收回,來回折騰也造成一定損失。
1970年2月,澄合礦區煤炭建設指揮部(1974年撤銷,成立澄合礦務局)在本縣成立。開始建設堯頭礦區,開發澄城煤炭資源。是年新建礦區變電所,安裝10兆伏變壓器兩台,由蒲城堯山和合陽分別架設兩條單迴路高壓輸電線路,除供中央直屬礦井用電外,還對地方工業轉供電力。次年10月,渭南地區在韋庄建煤炭機械廠,生產煤電鑽和鑽桿,為省內的煤礦生產服務。中央和地區在澄城縣開礦設廠,為地方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時要求地方提供土地、勞務和建築材料,縣上本著發揮地方礦藏資源優勢,為農業生產服務,為大工業服務和為人民生活服務的方針,在70年代新建了6個縣辦工廠。其中有為農村興修水利服務,生產氨瀝蠟炸葯的化工廠;有為開發地下水服務,生產電測儀的電子儀器廠;有為大工業和地方基本建設服務的水泥廠和機磚廠;新建堯頭斜井中型煤礦和曹村小型煤礦;新建以葡萄糖粉為主要產品的制葯廠。
縣屬集體工業,由縣手工業聯合社投資,以原有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為基礎,調整技術工人與管理幹部,新建塑料廠、雪茄煙廠、電石廠和木器廠。縣農具合作工廠擴建為水利機械廠(後改為輕工機械廠)。糧食系統,由地區糧食部門投資,改建縣麵粉廠。省糧食部門投資,新建韋庄麵粉廠。商業系統,擴建副食糕點加工廠(後更名為食品廠),擴建醬菜加工廠,新建以加工勞保工作服為主要產品的百貨公司服裝廠。農機系統,擴建農機修造廠。供銷社系統,新建與擴建城關、馮原、王莊與醍醐棉絨加工廠(70年代後期,棉田壓縮,城關、馮原、王莊3廠停產)。從1973年起,全縣17個公社先後恢復和新建了小煤礦17個。1975年,創辦農機具修理、五金、建材、化工、食品、針織縫紉、日用陶瓷工業。到1978年,工業總產值達到萬元(1970年不變價),其中縣社地方工業總產值達到2685萬元,較1969年增長3.97倍,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4.11%。
1979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執行中央「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停辦了1971年二次上馬的連年虧損的縣辦煉鐵廠。產品滯銷,銷價一再下跌的縣辦集體電石廠,停產整修。其餘廠礦分期分批進行整頓,改革了「文化大革命」期間推行的企業管理體制,恢復了黨委集體領導下的廠(礦)長負責制。1980年縣級工業管理部門合並成立經濟委員會,加強了對縣屬工業廠(礦)的領導。1981年經濟委員會管理的工業企業試辦並普遍推行經濟責任制,主管部門與企業領導簽訂責、權、利相統一的責任合同,企業完成下達任務給企業領導獎勵,完不成任務則扣發企業領導工資。實行責任制的同時,工業主管部門逐步下放權力,廠(礦)長有權選拔任免中層幹部,招聘與辭退工人,有權開發新產品,企業增強了活力,推動了企業技術改造和產品更新換代。1984年,貫徹中央「關於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推行廠長負責制,選拔啟用一批懂工業生產,懂經營管理,富有開拓精神的年輕技術幹部,進入企業領導班子。企業內部引入競爭機制,廠(礦)長同科室職能部門、車間、班組生產部門,層層建立崗位責任制,落實生產任務,把職工個人的經濟利益與集體成果、個人勞動貢獻聯系起來。生產部門按完成的產品數量、質量、消耗、成本計算工資;職能部門按個人出勤,完成下達具體工作任務,保證月固定工資,超獎欠罰。1987年,深化企業改革,全面實行廠長任期目標責任制,在企業中突出廠長的中心地位,定時間、任務、要求和目標,落實經濟責任,實行目標管理。廠長作為企業的法人,在企業內部深化改革,精簡機構,壓縮非生產人員,整頓勞動紀律,強化企業管理,取得指揮生產與經營決策的主動權。同年7月,在縣辦水泥廠、農機修造廠、印刷廠和第一運輸公司進行一定3年承包經營試點,把競爭機制引入企業經營承包,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競爭承包」,通過競爭產生合格的經營者。至年終,工業經濟委員會所屬的廠礦企業,有9戶預算內企業通過競爭簽訂了3年承包經營合同,應標的均超過主管部門確定的標的。電子儀器廠、陶瓷廠實行租賃經營。電石廠、塑料廠、鞋廠等3戶縣屬集體企業,亦實行了招標招聘。
在全面貫徹改革、開放、搞活方針以來,地方工業,包括縣屬集體工業、鄉(鎮)工業,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建立協作關系,涉足省內外,建立橫向聯合,引進新產品、新技術,增強企業競爭能力。截至1986年,工業經濟委員會所屬10戶全民企業,13戶集體企業,自行研製和引進的新產品、新工藝和自動化生產線共30多項,其中低壓安全閥為中國首創新產品,二硫化碳,塑料管材,聚氨脂發泡、鑄鐵搪瓷浴盆、TWTD橡膠促進劑等新產品填補了省空白。粘土彩色外牆釉面磚、精製硫黃粉填補了本省與西北地區的空白,有的被評為省和中國優秀新產品。1987年新產品開發完成5項,總產值1199.13萬元。
建國41年來,全縣工業基本建設投資總計4485.62萬元,占國民經濟基本建設總投資6656.4萬元的67.39%。據1985年工業普查統計,縣內中央企業1戶,地屬企業1戶,縣屬企業30戶,街道工業4戶,鄉(鎮)工業75戶,其他1戶,共計112戶工業企業。形成的固定資產,1980年為14003萬元,1984年為22109萬元,比1980年增長68.02%;1985年為23529萬元,比1984年增長6.42%。1987年全部工業總產值達到16620萬元,其中地方工業總產值為8214萬元(1980年不變價),比1978年增長2.13倍,比1957年開始建立地方工業時的總產值增長14.26倍。截至1986年,縣屬全民工業和集體工業上繳國家利潤、稅金總計4832.12萬元。1989年,縣屬14家全民工業企業(含雪茄煙廠)上繳稅金3733萬元。
澄城縣工業園區,位於縣城南郊,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已被列為渭南市「兩區六園」的開發重點。園區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完備,設有企業服務中心,可為入園企業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務。園區開發以科技為先導,以項目為載體,以鋁電工業、化工工業為主,既注重承接中東部產業轉移,發展「拾遺經濟」、「補缺經濟」,又注重與科研院所合作,引進高新技術項目,促進科技經濟一體化。入園企業11戶,累計投資超過5個億,在建項目8個,全部建成後園區經濟總量可達10億元以上。發展思路和目標是,園區建設與項目建設有機結合,以園區吸引項目,以項目支撐園區,打響園區品牌,逐步把其打造成澄城縣工業的「航空母艦」。
2013年工業園區昌榮路、農業園區物流基地、光伏信息服務平台、拓日太陽城集雨湖擴容工程建成投用。拓日新能100MW單晶硅太陽能電池封裝線、首條日產300噸光伏玻璃生產線、兩條在線玻璃鋼化鍍膜生產線建成投產。韓渭西煤層氣分輸站、光伏煤層氣綜合儲備站如期建成,富瑞特裝LNG項目土建完工。大唐煤電鋁一體化、啟源機電特純氣態電子材料、正大36萬噸專業化飼料廠及農業產業化項目順利推進。華鑫鋁型材、勤誠汽摩輪轂建成投產。園區入駐企業達到87戶,實現產值37.3億元。縣電廠、騰飛公司、運輸公司、燃料公司等4戶企業成功改制。投資9700餘萬元,完成董家河煤礦、董東煤業、海泰電子廢水處理設施改造等7個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項目,萬元GDP能耗下降4.3%。發展中小企業195戶,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戶,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65.13億元,增長18.95%,榮獲「陝西省縣域工業集中區發展先進單位」和「陝西省發展中小企業貢獻獎」稱號。 2012年澄城縣投資30億元啟動實施了32項城市基礎設施項目,萬泉街拓寬改造、惠民路建設、古徵街東六路開通等項目進展順利,暉福街排水、九路大修改造、金沙關污水提升、生活垃圾填埋場續建、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及和諧園區域改造、城南景觀生態公園等項目竣工投用。大市場及物資市場、金水苑、澄泉廣場等10個舊城區域改造項目加快推進。錦城華府、華和春城、萊茵名郡、新城國際半島等房地產項目及公安、司法業務用房開工建設。扎實推進「一城三創」,省級環保模範城市通過現場調研,省級園林縣城通過省住建廳考核驗收。寺前農民文化商住新區、馮原新興商業街、堯頭鎮區街道等47項城鎮建設項目加快推進,建成農民商住小區6萬平方米。10個新型農村社區(中心村)規劃編制完成,8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成投用。鑫和酒店、萬利酒店、盛豐建材家居物流中心加快建設,弘運汽貿、遠程汽貿、新城市場二期建成運營。
⑵ 旅遊網站排名是怎麼樣的
旅遊網站排名是攜程旅行網、去哪兒旅遊網、驢媽媽、途牛旅遊網、藝龍、飛豬。
攜程度假提供數百條度假產品線路,包括「三亞」、「雲南」、「港澳」、「泰國」、「歐洲」「名山」、「都市」、「自駕游」等20餘個度假專賣店,每個「專賣店」內擁有不同產品組合線路多條。客人可選擇由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成都、沈陽、南京、青島、廈門、武漢十一地出發。
2015年驢媽媽在中國在線周邊自助游市場奪魁,市場份額達高到 30.7%。 在5A、4A景區市場份額中,驢媽媽以23.8%、24%的佔有率位居行業第一。
⑶ 怎樣在微信上下載微澄城
在微信里搜索它就可以下載了
⑷ 周至縣和澄城縣哪個經濟好
[編輯本段]【文化教育】
周至縣文化教育事業比較落後,縣城有文化館一座,電影院一座。
全縣共有7所高中、6所職業中學、大約10所初級中學,各個村子基本都有自己的小學。
高中:
● 周至中學 周至縣縣城東關 (現為陝西省重點中學)
● 周至縣第一高級中學 周至縣城西關瑞光路115號
● 周至縣第二高級中學 周至縣啞柏鎮 (現為西安市重點中學)
● 周至縣第三高級中學 周至縣終南鎮
● 周至縣第四高級中學 周至縣廣濟鎮
● 周至縣第五高級中學 周至縣樓觀鎮
● 周至縣第六高級中學 周至縣尚村鎮(現為西安市重點中學)
職業中學:
周至縣職業教育中心 周至縣尚村鎮
周至縣藝術職業學校 周至縣富仁鄉渭興村
周至縣衛生職業學校 周至縣啞柏西大街10號
周至縣教師進修學校 周至縣二曲鎮八一村
周至縣第一高級職業中學 周至縣樓觀鎮周一村
周至縣第二高級職業中學 周至縣富仁鄉新農村
[編輯本段]【各類資源】
農業資源:
結合自身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初步形成了南部沿山旅遊觀光帶、中部獼猴桃經濟帶、北部沿渭蔬菜花卉帶,發展城郊型農業。特別是把獼猴桃作為立縣產業來發展,人工栽植面積13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獼猴桃生產基地縣和唯一的獼猴桃標准化管理示範縣。培育的獼猴桃優質品種「秦美」、「亞特」通過國家鑒定並分獲金、銀獎,已取得綠色食品認證。全縣累計建成冷庫548座,加工企業6家,貯藏加工能力達7.5萬噸,包裝、運輸、銷售、勞務等一批關聯產業快速發展,產業化經營初具規模,被確定為陝西省四個產業化試點縣之一。
旅遊資源:
周至歷史悠久,山水擅關中第一,山川秀麗,風景名勝,文物古跡頗多,人文和自然景觀十分豐富,漢家離宮,唐家園林,星羅棋布。道教文化發祥地之一的樓觀台是老子講授《道德經》之地,世稱「天下第一福地」,現有古跡60餘處,屬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黑水河畔的仙游寺,曾任周至縣尉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做的千古絕唱《長恨歌》誕生於此,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法王塔,以隋代佛舍利的出土而揚名海內外。屹立於縣城西的「八雲塔」為唐代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積雪六月天」的秦嶺主峰太白山,海拔 3767米 ,原始森林、高山湖泊神奇秀美,珍稀動物種類繁多,素有「北方的西雙版納」、「亞洲動植物園」。還有伯夷、叔奇隱居的首陽山,李白秋訪的玉真觀,馬召南塬的古戰場,南通馬蜀的古棧道,都蘊留著歷史名人的足跡韻事,也留傳著神奇美妙的美麗傳說,吸引著大批中外賓客觀光旅遊,縣城所在地二曲鎮則是因明清哲學家、與孫奇逢、黃宗羲並稱三大儒的李顒(號二曲)而得名。
水及水力資源:
水及水力資源是大自然賦予周至人民的獨特優勢,秦嶺北麓的「九口十八峪」,大小52條峪溝,形成平原15條河流,年徑流量9. 7億立方米 ,水力資源蘊藏量45萬千瓦,地下水補給量充足,總量達3. 2億立方米 ,為灌溉發電提供了有利條件。投資近億元的全國農村初級電氣化縣項目的實施,黑河金盆水利樞紐工程的建成,向西安日供60—80萬噸優質水,標志著水資源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果。
礦產資源:
已探明和發現的金屬和非金屬礦18種,金屬礦主要有金、銀、銅、鎂、鐵、鉛、鋅等,其中金、銅、鐵等金屬礦種貯量大、品位高、具有很高的開采價值。黃金遠景儲量達50噸,現已形成年產2萬兩的生產能力,成為全國黃金生產五十強縣。非金屬礦主要有花崗石、大理石、石灰岩、白雲岩、石英岩等,其中白雲岩礦儲量544萬噸,石英岩礦儲量800萬噸,石灰岩礦儲量在億噸以上。
地熱資源:
縣內分布著秦嶺山前斷裂帶、渭河斷陷盆地中的近東西向斷裂帶及北西向的啞柏——馬召斷裂帶,這三大斷裂帶控制著地層地熱的分布,並起主要的導熱的儲熱作用,區域地熱水儲存量相當大,且補給來源充足。現已在樓觀台、鎮豐、啞柏成井3處,馬召、西樓及鎮東井溝凹地也具有良好的地熱開發前景。
植物資源:
周至縣林區地跨秦嶺南北,南屬北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北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有林地238.85萬畝,佔西安市的55.6%,主要分布在山區。畜牧草場96萬余畝,是發展肉牛的良好天然基地。
動物資源:
周至縣林區為野生動物棲息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林中動物270餘種。其中獸類有黑熊、金錢豹、青羊、黃羊、鹿、麝、狐狸、野豬、獾等達40餘種;烏類有錦雞、環頸雉、白臉山雀、斑啄木、松花雞、長尾蘭鵲、黃鵲、麻鵲、喜鵲
[編輯本段]【社會發展】
周至縣是陝西省主要農業產區之一,為全國首批農業基地縣,素有"金周至"的美稱。耕地面積42291公頃,糧食總產量265036噸,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1435萬元。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水稻、穀子為主,經濟作物有棉花、油菜、麻類、花生、煙葉、芝麻。依託資源優勢,培育和發展獼猴桃生產,建成全國最大的獼猴桃生產基地。農民人均純收入1596元。
有西寶、周城(固)、南環等干線公路和通往各鄉的支線公路,公路總里程544公里。工礦有造紙、建材、化工、農機、橡膠、水泥等小型工廠。礦藏有鐵、銅、金、花崗岩、石灰岩、石英石等。
有中等學校(包括職中、技校)37所,在校學生3.56萬人;醫院57家,床位數616張。國內生產總值185824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266萬元,財政收入5129萬元,財政支出8620萬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72375萬元。
特產有秦冠蘋果、中華獼猴桃、民間刺綉等。
全縣興辦了四個開發區:"樓觀台-太白山旅遊開發區"、"啞柏個體經濟開發區"、"渭河工業開發區"、"金三角農工貿開發區",規劃總面積31平方公里。已引資興建"港安服裝有限公司"、"西安周澳無紡布實業有限公司"、"周至縣天然色素廠"等三資企業。
一、基本情況簡介:周至縣地處八百里秦川腹地,南依秦嶺,北瀕渭水,襟山帶河,以山重水復而得名,古有「從周至到戶縣,七十二道河腳不幹」之說,足見其河道縱橫,水力資源之豐富。自然條件優越,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素有「金周至」之美稱。全縣總面積2974平方公里,耕地90多萬畝,人口63萬,轄9鎮13鄉377個行政村,是關中平原上著名的大縣之一。近年來,周至縣搶抓改革開放的大好機遇,堅持以開放、開發、發展為主線,以獼猴桃、旅遊、水、礦產為重點的四大支柱產業初步形成,果品、刺綉、養雞、養豬、肉牛五大多種經營基地相繼建成,交通、郵電、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點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走出了一條具有周至特色的地方經濟發展新路子。
二、歷史沿革:周至在堯舜代時,即為古駱國,夏屬古雍州,商稱郝國,周秦之際,置之內史,地屬京畿,漢武置縣,即名周至,相沿至今。
三、地理環境:周至縣屬西安市轄縣,北瀕渭水,南依秦嶺,東西和戶縣、眉縣接壤。距西安市區 78公里 。點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域內西南高,東北低,山區佔76.4%,為千里秦嶺最雄偉且資源豐富的一段。北部是一望無垠的關中平川,土肥水美。南部是重巒疊嶂、具有神奇色彩的秦嶺山脈。山、川、塬、灘皆有,呈「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
四、氣候條件: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平原地區年平均氣溫 13.2℃ 。
五、農業資源:我們結合自身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初步形成了南部沿山旅遊觀光帶、中部獼猴桃經濟帶、北部沿渭蔬菜花卉帶,發展城郊型農業。特別是把獼猴桃作為立縣產業來發展,人工栽植面積13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獼猴桃生產基地縣和唯一的獼猴桃標准化管理示範縣。培育的獼猴桃優質品種 「秦美」、「亞特」通過國家鑒定並分獲金、銀獎,已取得綠色食品認證。全縣累計建成冷庫548座,加工企業6家,貯藏加工能力達7.5萬噸,包裝、運輸、銷售、勞務等一批關聯產業快速發展,產業化經營初具規模,被確定為陝西省四個產業化試點縣之一。
六、旅遊資源:周至歷史悠久,山水擅關中第一,山川秀麗,風景名勝,文物古跡頗多,人文和自然景觀十分豐富,漢家離宮,唐家園林,星羅棋布。道教文化發祥地之一的樓觀台是老子講授《道德經》之地,世稱「天下第一福地」,現有古跡60餘處,屬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黑水河畔的仙游寺,曾任周至縣尉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做的千古絕唱《長恨歌》誕生於此,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法王塔,以隋代佛舍利的出土而揚名海內外。屹立於縣城西的「八雲塔」為唐代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積雪六月天」的秦嶺主峰太白山,海拔 3767米 ,原始森林、高山湖泊神奇秀美,珍稀動物種類繁多,素有「北方的西雙版納」、「亞洲動植物園」。還有伯夷、叔奇隱居的首陽山,李白秋訪的玉真觀,馬召南塬的古戰場,南通馬蜀的古棧道,都蘊留著歷史名人的足跡韻事,也留傳著神奇美妙的美麗傳說,吸引著大批中外賓客觀光旅遊,縣城所在地二曲鎮則是因明清哲學家、與孫奇逢、黃宗羲並稱三大儒的李顒(號二曲)而得名。
七、水及水力資源:水及水力資源是大自然賦予周至人民的獨特優勢,秦嶺北麓的「九口十八峪」,大小52條峪溝,形成平原15條河流,年徑流量 9. 7億立方米 ,水力資源蘊藏量45萬千瓦,地下水補給量充足,總量達3. 2億立方米 ,為灌溉發電提供了有利條件。投資近億元的全國農村初級電氣化縣項目的實施,黑河金盆水利樞紐工程的建成,向西安日供60—80萬噸優質水,標志著水資源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果。
八、礦產資源:已探明和發現的金屬和非金屬礦18種,金屬礦主要有金、銀、銅、鎂、鐵、鉛、鋅等,其中金、銅、鐵等金屬礦種貯量大、品位高、具有很高的開采價值。黃金遠景儲量達50噸,現已形成年產2萬兩的生產能力,成為全國黃金生產五十強縣。非金屬礦主要有花崗石、大理石、石灰岩、白雲岩、石英岩等,其中白雲岩礦儲量544萬噸,石英岩礦儲量800萬噸,石灰岩礦儲量在億噸以上。
九、地熱資源:縣內分布著秦嶺山前斷裂帶、渭河斷陷盆地中的近東西向斷裂帶及北西向的啞柏——馬召斷裂帶,這三大斷裂帶控制著地層地熱的分布,並起主要的導熱的儲熱作用,區域地熱水儲存量相當大,且補給來源充足。現已在樓觀台、鎮豐、啞柏成井3處,馬召、西樓及鎮東井溝凹地也具有良好的地熱開發前景。
十、植物資源:周至縣林區地跨秦嶺南北,點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南屬北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北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有林地238.85萬畝,佔西安市的55.6%,主要分布在山區。畜牧草場96萬余畝,是發展肉牛的良好天然基地。
十一、動物資源:周至縣林區為野生動物棲息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林中動物270餘種。其中獸類有黑熊、金錢豹、青羊、黃羊、鹿、麝、狐狸、野豬、獾等達40餘種;烏類有錦雞、環頸雉、白臉山雀、斑啄木、松花雞、長尾蘭鵲、黃鵲、麻鵲、喜鵲
十二、發展前景目標:「十一五」期間我們的指導思想是: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線,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認真落實「四化」理念,發揮資源優勢,堅持工業強縣,突出獼猴桃產業、道文化兩個重點,強化開放帶動、基地帶動、項目帶動,繼續實施三大戰略,在建設現代農業、培育現代農民、點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擴大勞務輸出、提升旅遊業、加大招商引資、推進城鎮建設等方面實現新突破;堅持以人為本,大力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努力構建和諧周至。
「十一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經濟總量年均增長12.5%,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5.5%,財政收入年均可比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加20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75‰以內。
2007 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縣生產總值增速確保11%,力爭達到11.5%;地方財政收入可比增長9.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農民人均純收入凈增200元;人口增長率控制在4.75‰以內。千方百計搞好就業再就業工作,科技、教育、文體、衛生、民政、城建、交通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澄城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畜牧業發展較為迅猛,盛產國家優良牛種-秦川牛,是國家級渭南生態農業科技園區秦川肉牛育肥基地。秦川肉牛屬全國五大牛種之一,因其良好的生產性能而馳名中外。具有肉用性能良好、屠宰率高、出欄快、肉質鮮美等特點,是其它品種所無法比擬的,在長期生產實踐中表現良好。2002年,陝西省牛存欄250萬頭,其中秦川肉牛佔到80%以上,澄城縣及周邊縣市(大荔、蒲城、白水、合陽等)秦川肉牛存欄達30萬頭,年出欄7.5萬頭,完全可滿足建設500萬美元秦川肉牛屠宰加工場需要。
澄城地處世界蘋果黃金生產帶,是全國優質蘋果生產基地。全縣蘋果面積達30萬畝,年產優質商品果3億多斤,已跨入陝西省四強縣全國百強縣行列,並成為陝西唯一的國家標准化示範區,獲得"中華名果"之桂冠。
澄城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九十年代被列入陝西省秦川肉牛開發基地縣,今年被陝西省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確定為世界銀行貸款建設科技示範項目-秦川肉牛養殖縣。2002年,全縣生豬存欄12.8萬頭,羊存欄8萬只,牛存欄4.5萬頭,雞存欄135萬只,其中籠養雞110萬只。現有50頭以上的黃牛育肥場5個,10頭以上的養牛戶125戶。依託縣秦川肉牛育肥場通過省檢疫檢驗注冊登記取得供港澳活牛銷售體系之優勢,建成6個鄉鎮養牛基地,現存欄牛2.5萬頭,年出欄活牛6000頭以上,直供港澳2000頭以上。現有20頭以上養豬戶1130戶,20隻以上養羊戶400戶,1000隻以上養雞戶510戶,百頭以上養羊、養豬場230個。配套服務上,已建成小尾寒羊擴繁群5個,牛、羊配種點12個,良種豬人工授精點35個。防疫上豬瘟防疫密度100%,雞新城疫苗防疫密度95%,人工種植紫花苜蓿、黑麥草、皇竹草等優良飼草5萬畝,年青貯秸稈1.8萬余噸,氨化飼草300噸。已建成縣秦川肉牛育肥場、遠大禽業公司、金農牧業公司、逸達公司、豐源種豬廠等一大批畜牧龍頭企業,基地加農戶的畜牧產業化格局初步形成。
[編輯本段]工業經濟
澄城縣工業園區,位於縣城南郊,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已被列為渭南市「兩區六園」的開發重點。園區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完備,設有企業服務中心,可為入園企業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務。園區開發以科技為先導,以項目為載體,以鋁電工業、化工工業為主,既注重承接中東部產業轉移,發展「拾遺經濟」、「補缺經濟」,又注重與科研院所合作,引進高新技術項目,促進科技經濟一體化。目前入園企業11戶,累計投資超過5個億,在建項目8個,全部建成後園區經濟總量可達10億元以上。發展思路和目標是,園區建設與項目建設有機結合,以園區吸引項目,以項目支撐園區,打響園區品牌,逐步把其打造成全縣工業的「航空母艦」。�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澄城縣轄8個鎮、6個鄉:城關鎮、馮原鎮、王莊鎮、堯頭鎮、趙庄鎮、交道鎮、寺前鎮、韋庄鎮、雷家窪鄉、善化鄉、劉家窪鄉、安里鄉、羅家窪鄉、庄頭鄉。共有7個居委會、266個行政村。
【城關鎮】 轄5個居委會(五路、北街、南街、大市場、九路新村)、11個村委會(南關、北關、城內、陽庄、陽庄堡、雷庄、埝村、鎮基、串業、董家河、西河)。
【寺前鎮】 轄30個村委會(北街、梁山、南黨、東習、人和、吳坡、北窪、蔡袋、東街、西習、西觀、南街、趙家、解家、韓窪、醍醐、北酥酪、堯頭、和家樓、姬家莊、雷家圪嶗、醍醐庄、雙家坡、張家坡、趙家寺、湯家坡、雷家河、曲安河、韓家河、季家坡)。
【馮原鎮】 轄27個村委會(馮原、孫堡、山頭、東曲、魏仙橋、書堡、賀家橋、關家橋、茂塬、吝家嶺、徐卓、吉安城、長寧、雷家莊、楊家窪、迪家河、叩卓、太極、賀家河、西社、趙庄、永豐、盧家社、韋家社、小河西、李家河、石家坡)。
【王莊鎮】 轄16個村委會(王莊、塔中、洛城、西城、東干浴、白草塬、水窪、靈泉、蔡鄧、侯卓、蛾蟒、岑頭、太賢、李家窪、石家窪、魚家窪)。
【堯頭鎮】 轄2個居委會(石溝、權礦)、12個村委會(堯頭、東村、石溝、權家河、喬溝、段庄坡、浴子河、耀顯、鎖頭、曹村、楊家、藺庄河)。
【趙庄鎮】 轄19個村委會(趙庄、新卓、貴益、北趙庄、關則口、溝西、寺庄、黨家莊、咸和、雷村、武安、高垣、喬庄、雷家莊、樊家莊、東蔡鄧、劉鐵河、麻家河、白家河)。
【交道鎮】 轄15個村委會(交道、彭家河、北社、中社、南社、阿鑾寨、楊家嶺、卓里、樊家川、王村、南堯、勸母、楊家、元里、後地)。
【韋庄鎮】 轄27個村委會(韋一、韋二、東庄、東白、南白、臨皋、廟西、西白、南酥酪、鐵庄、毛家坡、業二、業一、前城、西南、新城、東白龍、魏家斜、樓子斜、南伏龍、北伏龍、南棘茨、北棘茨、馬庄、秦庄、鄭家坡、西北坡)。
【雷家窪鄉】 轄19個村委會(雷家窪、里庄、鄭家、堡城、堡城庄、金家橋、神後、嶺上、廟窪、璞地庄、林川、馬家河、袁家河、璞地、趙家河、黨家河、劉家河、柏門、城牆頭)。
【善化鄉】 轄11個村委會(居安、團結、什二、尖咀、馬村、六家莊、善化、吉安、嚴庄、隴頭、張家窪)。
【劉家窪鄉】 轄19個村委會(劉家窪、翟尚、柳泉、良甫河、魯家河、翟卓、富垣、良周、賈家埝、平定、平城、店頭、梁家咀、楊家窪、路井、南太、北太、葛家窪、內信)。
【安里鄉】 轄20個村委會(安里、義南、張卓、三門、義合、程家窪、義井、柳泉垣、南堯、義井庄、石家莊、西富庄、段庄、翟卓、翟家莊、高槐、效城堡、光祿、東富庄、劉卓)。
【羅家窪鄉】 轄21個村委會(羅家窪、虎佃、楊家隴、北寺、東永固、西永固、遮路、新莊、義城、親鄰、西庄、許庄、西北庄、陳家醍醐、上馬店、鄭家窪、東馬店、西馬店、車蓋、郊城、杜家窪)。
【庄頭鄉】 轄19個村委會(庄頭、楊家莊、越家莊、程趙、西夏、代庄、柳池、李家河、姬家河、段家河、柏東、柏西、王家醍醐、壚窪、郭家莊、宋家莊、曹庄、後埝、永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