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金融危機的論文,要求3000字左右
非常形象的解釋哈
首先,經濟是個整體概念.
公式:經濟=金融+財政
金融:貨幣和信貸的總和; 財政:國家的收支.
所以金融危機比經濟危機來得小得多.
(世界上只發生過一次經濟危機,你知道是哪一次嗎?)
解釋:國家收支:
國家的稅收和支出
支出包括:福利,公共等.(如國家收支出現問題,則人民生活意味破產)
所以經濟危機=金融危機+財政危機
(現在許多學者也認為金融危機=經濟危機,但是我反對這看法.因為他們認為現在的金融危機一般都會造成經濟危機.如"黑色星期五"事件,的確造成許多國家的經濟危機.但我再次強調,世界經濟危機只發生過一次.
但世界金融危機就發生過不只一次了.)
知道美國金融危機有多嚴重嗎? (我抄襲的,太妙了)
對金融危機最普遍的官方解釋是次貸問題,然而次貸總共不過幾千億,而美國政府救市資金早已到了萬億以上,為什麼危機還是看不到頭?
有文章指出危機的根源是金融機構採用「杠桿」交易;另一些專家指出金融危機的背後是62萬億的信用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那麼,次貸,杠桿和CDS之間究竟是什麼關系?它們之間通過什麼樣的相互作用產生了今天的金融危機?
為通俗易懂起見,我們使用了幾個假想的例子。有不恰當之處歡迎批評討論。
一、杠桿:
目前,許多投資銀行為了賺取暴利,採用20-30倍杠桿操作,假設一個銀行A自身資產為30億,30倍杠桿就是900億。也就是說,這個銀行A以30億資產為抵押去借900億的資金用於投資,假如投資盈利5%,那麼A就獲得45億的盈利,相對於A自身資產而言,這是150%的暴利。反過來,假如投資虧損5%,那麼銀行A賠光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還欠15億。
二、 CDS合同:
由於杠桿操作高風險,所以按照正常的規定,銀行不進行這樣的冒險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個辦法,把杠桿投資拿去做「保險」。這種保險就叫CDS。
比如,銀行A為了逃避杠桿風險就找到了機構B。機構B可能是另一家銀行,也可能是保險公司,諸如此類。
A對B說,你幫我的貸款做違約保險怎麼樣,我每年付你保險費5千萬,連續10年,總共5億,假如我的投資沒有違約,那麼這筆保險費你就白拿了,假如違約,你要為我賠償。
A想,如果不違約,我可以賺45億,這裡面拿出5億用來做保險,我還能凈賺40億。如果有違約,反正有保險來賠。所以對A而言這是一筆只賺不賠的生意。
B是一個精明的人,沒有立即答應A的邀請,而是回去做了一個統計分析,發現違約的情況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總計可以拿到500億的保險金,如果其中一家違約,賠償額最多不過50億,即使兩家違約,還能賺400億。
A,B雙方都認為這筆買賣對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歡喜。
三、CDS市場:
B做了這筆保險生意之後,C在旁邊眼紅了。C就跑到B那邊說,你把這100個CDS賣給我怎麼樣,每個合同給你2億,總共200億。B想,我的400億要10年才能拿到,現在一轉手就有200億,而且沒有風險,何樂而不為,因此B和C馬上就成交了。
這樣一來,CDS就像股票一樣流到了金融市場之上,可以交易和買賣。實際上C拿到這批CDS之後,並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億,而是把它掛牌出售,標價220億;D看到這個產品,算了一下,400億減去220億,還有180億可賺,這是「原始股」,不算貴,立即買了下來。一轉手,C賺了20億。從此以後,這些CDS就在市場上反復的抄,現在CDS的市場總值已經抄到了62萬億美元。
四、次貸:
上面A,B,C,D,E,F....都在賺大錢,那麼這些錢到底從那裡冒出來的呢?從根本上說,這些錢來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資人的盈利。而他們的盈利大半來自美國的次級貸款。人們說次貸危機是由於把錢借給了窮人。
筆者對這個說法不以為然。筆者以為,次貸主要是給了普通的美國房產投資人。這些人的經濟實力本來只夠買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價快速上漲,動起了房產投機的主意。他們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貸款買投資房。這類貸款利息要在8%-9%以上,憑他們自己的收入很難對付,不過他們可以繼續把房子抵押給銀行,借錢付利息,空手套白狼。
此時A很高興,他的投資在為他賺錢;B也很高興,市場違約率很低,保險生意可以繼續做;後面的C,D,E,F等等都跟著賺錢。
五、次貸危機:
房價漲到一定的程度就漲不上去了,後面沒人接盤。此時房產投機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房子賣不出去,高額利息要不停的付,終於到了走頭無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給了銀行。此時違約就發生了。
此時A感到一絲遺憾,大錢賺不著了,不過也虧不到那裡,反正有B做保險。B也不擔心,反正保險已經賣給了C。
那麼現在這份CDS保險在那裡呢,在G手裡。G剛從F手裡花了300億買下了100個CDS,還沒來得及轉手,突然接到消息,這批CDS被降級,其中有20個違約,大大超出原先估計的1%到2%的違約率。每個違約要支付50億的保險金,總共支出達1000億。加上300億CDS收購費,G的虧損總計達1300億。雖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機構,也經不起如此巨大的虧損。因此G瀕臨倒閉。
六、金融危機:
如果G倒閉,那麼A花費5億美元買的保險就泡了湯,更糟糕的是,由於A採用了杠桿原理投資,根據前面的分析,A賠光全部資產也不夠還債。因此A立即面臨破產的危險。除了A之外,還有A2,A3,...,A20,統統要准備倒閉。因此G,A,A2,...,A20一起來到美國財政部長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游說,G萬萬不能倒閉,它一倒閉大家都完了。財政部長心一軟,就把G給國有化了,此後A,...,A20的保險金總計1000億美元全部由美國納稅人支付。
七、美元危機:
上面講到的100個CDS的市場價是300億。而CDS市場總值是62萬億,假設其中有10%的違約,那麼就有6萬億的違約CDS。這個數字是300億的200倍。如果說美國政府收購價值300億的CDS之後要賠出1000億。那麼對於剩下的那些違約CDS,美國政府就要賠出20萬億。如果不賠,就要看著A20,A21,A22等等一個接一個倒閉。無論採取什麼措施,美元大貶值已經不可避免。
以上計算所用的假設和數字同實際情況會有出入,但美國金融危機的嚴重性無法低估
㈡ 求一篇論文《金融危機對我們影響》
2
008年9月,曾經是「美國的驕傲」、「資
本主義的心臟」、「制定世界經濟游戲規
則中心」的華爾街,被其親手釀成的金融風
暴摧殘得滿目瘡痍、狼狽不堪。9月14日,華
爾街的兩個「老字型大小」,一個是擁有158年歷
史、2.5萬名員工的羅曼兄弟公司;一個是擁
有94年歷史、6萬多員工的美林公司,在同一
天雙雙轟然倒閉。9月25日,全美最大的儲蓄
及貸款銀行、華盛頓互惠公司因不堪承受慘
重的抵押貸款損失,被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
司查封接管,成為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
倒閉銀行。華爾街的金融危機,迅速席捲為
危害全球的金融風暴。9月15日,全球金融市
場一片慘象,紐約道瓊斯暴跌504點,俄羅斯
證券市場跌幅逾7%,德國、法國、美國和亞
洲股市都大幅下跌。時至目前,全球股市仍
跌跌不休,全球經濟可能會陷入一場嚴重而
普遍的衰退
危機的根源探析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國的金融危機,
並非近期突發的「急性病」,其根源真可謂冰
凍三尺,非一日之寒。2000年納斯達克網路泡
沫破滅之後,美國為了刺激經濟,美聯儲大幅
降息,聯邦基金利率在1%的水平上停留一年
之久。由於低利率引發信貸寬松,美國社會有
了大量廉價資金,購房者受到低利率下低息
貸款的誘惑,購房熱情空前高漲,紛紛貸款
購房,推動了房地產市場的繁榮,使房價在近10年內飛漲約85%。房
價的不斷上漲,使房地產泡沫持續膨脹,因此催生了當今的危機。
次貸埋下禍根。面對虛假繁榮的房地產市場和眾多購房者,銀
行和金融公司受利益驅使,根本不管借款人是否有好的信用,今後
是否有能力還債,紛紛向高風險者提供「次級」抵押貸款。當房地
產市場景氣,房價上升時,這種貸款不成問題。因為業主可以賣房
獲利,取消抵押的贖回權或拖欠債務的風險也較低。可是後來房地
產市場泡沫破裂了,房價不斷下跌,拖欠抵押貸款和取消抵押贖回
權的比例劇增,與抵押貸款捆綁的「創新債券」價值不斷下跌,銀行
被迫多次減記與此相關的資產的賬面價值,造成巨額虧損,這就引
發了次貸危機,為華爾街的金融危機埋下了禍根。
次債推波助瀾。銀行或金融公司把款貸出,賺取手續費後,一轉
手就把按揭貸款合同賣給住房按貸協會或華爾街公司,後者則將這
些次級債打包成「創新債劵」,美國所謂的權威評級機構收了好處
費後,就不負責任地為這些「創新債劵」蓋上「5A」標記,欺騙國內
外的購買者。這些債券買者最多的是歐洲,其次是日本和中國。美
國為了轉嫁債務危機,大肆向全球濫發債券。2007年美國的GDP還
不到14萬億美元,而金融市場的債券卻發行了516萬億美元。由次貸
變成次債,資金的最終使用方與最初提供方之間的委託代理鏈不斷
延長,整個交易鏈中涉及的金融中介公司越來越多,其中有按揭貸
款公司、商業銀行、華爾街券商、證券評級公司、信用保險公司、基
金管理公司、投資咨詢公司、機構投資者等,市場中隱含的公共利
益大為上升。多環節的委託代理關系,必然導致道德風險,為利益
驅使的不負責任程度嚴重上升。不負責任的放貸行為,受利益驅使
的債券評級,就是這次危機的主因。
危機對我國的影響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關聯化的程度不斷提高。我國加入世
貿組織後,這種關聯化程度進一步提
高,我國經濟對海外的依賴程度越
來越高,外貿出口對我國GDP的貢獻
從前幾年的5%上升到2007的9%,是
全球最高的。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大
國,也是我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我
國的金融和經濟與美國的關聯度相當
密切,美國的金融危機必然對我國造
成影響。
直接影響。外匯儲備縮水。近年
來,我國外貿迅猛增長,外匯儲備不
斷增加,截至10月中旬,外匯儲備已
達19056億美元。近年來,美元不斷
貶值,次貸危機發生後,美元貶值
加速,造成我國的巨額外匯儲備不
斷縮水。
金融機構受損。我國的中行、建
行、工行等大型上市銀行,都數量額
不同的擁有美國債券,雖然數額與
銀行的資產及營業額相比不大,風險
在可控范圍之內,但都會程度不同
的受到資產減值損失。
巨額國債受損。美國每年都有巨
額財政赤字,靠大量發行國債維持
財政預算,美國雖是全球第一經濟
大國,但也是全球負外債、內債最多
的第一大國。我國近年來因外匯儲備
不斷增加,基於多種原因,我國也不
斷地購買了美國的國債,目前累計擁
有5178億美元國債。其中,有些是美
國國家擔保的,可避風險;有些若無
國家擔保,就難免遭風險、受損失。
間接影響。外貿出口減少。美國
的金融危機,不僅直接導致羅曼、美
林、惠普等大牌金融機構和相關海
外機構、相關企業的倒閉,而且嚴重
影響美國的實體經濟,使失業人員猛
增,社會購買力降低,商品需求減少,
對我國商品的進口也必然減少。西方
其他國家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同樣如
此。近幾個月,我國的外貿出口增幅
已減緩,沿海的一些出口導向型企業
已陷入困境,有些甚至已破產倒閉。
股市遭受重創。中國的股市,近兩
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曾經交
投活躍、如火如荼、牛氣十足。但今年
年初,一些機構投資者認為美國的次
貸危機深不可測,有可能演化為金融
危機,引發美國經濟的衰退,進而影
響中國經濟的增長,資金紛紛撤離股
市,導致股市連續大幅下跌,絕大部分中小投資者損失慘重,使股市及其功能遭到空前的重創。
危機對我國的警示
以古為鑒知興替,以人為鑒明得失。美國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的教訓,值得我們深入思考,認真
總結、牢牢記取。
正確處理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系。將次級房貸打包成債券向國內外推銷,美國號稱「金融創
新」,稱其可增加按揭貸款式的流動性,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按貸資金。但這種債券的委託代理鏈長,
其間經過多層委託代理機構和中介機構。委託代理鏈中的每一方都有可能只為賺取服務費而不負責
任,所有的風險都由最終投資者承擔。而這些最終投資者又離前面的直接放貸者、打包者隔了好幾環
的委託代理關系,根本無法對其進行監督,系統風險積累起來到定然形成巨大風暴。對這種所謂的
「金融創新」,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監管。這種缺乏科學性、法規性的「金融創新」,正是形成金融風
暴的溫床。
近些年來,我國金融業穩步推進改革開放,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的程度有所提高,抵禦風險的能
力有所增強,但仍處於起步階段。我們要穩扎穩打地推進金融改革和創新,尤其要十分重視金融創
新的科學性、合法性、可監控性,力求防患於未然。
努力控制房地產市場泡沫。美國當前的金融危機,禍起住房次級貸款之初,爆發於房地產市場
泡沫破滅之時。我國房地產市場是否已經形成泡沫,各界評說不一。近10年來,我國房地產市場價
格的上漲,遠遠高於美國近10年85%的漲幅。美國這么高的漲幅,已經造成房地產市場泡沫的破滅,
釀成了當前的金融風暴。近些年來,我國房產價格的飛漲,難道還沒有泡沫嗎?當前我國最緊迫的任
務之一就是要努力控制房地產市場泡沫。其主要途徑有:第一,政府要立即改變以土地牟利的做法,
大大降低土地出讓價格,以降低房產品的市場價格。第二,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規模,多建經濟適
用房、廉價廉租房,降低房產交易的稅費,減輕購房、售房雙方的負擔,促進房產交易的繁榮。第三,
降低購房按揭貸款的利率,減輕貸款者還本付息的負擔。只有通過積極的政策調整,使較高的房價
降下來,讓城鎮廣大中低收入者購得起房、還得起貸,才能穩定房地產市場,這也是有效推動內需的
重要途徑之一。第四,對首次購房者實現低息貸款。
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系。要想有效地抵禦當前的金融危機,最主要的途徑就是保持我國經
濟持續、穩定的增長。要實現這一目標,就是要正確處理外向經濟與內需經濟的關系,降低經濟增
長對外貿出口的依存度,著力提高內需增長對經濟發展的拉動。
內需中的居民消費,是一個國家GDP增長的主要源泉。一般國家的居民消費要佔GDP的70%以上,
而我國近年來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卻逐年下降,2007年降到只佔35%,充分顯示我國內需的嚴重不
足。前幾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我國出現了一度的通脹緊縮。為了推動經濟增長,每年大規模發行國債,
投資基本建設,對推動經濟的增長起了一定的作用。近幾年每年投資增長20%以上,已出現了一些盲目
投資、低水平重復投資,有些低效甚至無效的投資,已變成銀行壞賬,增加了金融系統的風險。因此,
我們決不能再走投資增長型的老路,而要大力促進居民消費,走出一條居民消費增長型的新路。
如何有效推動居民消費?這就要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系。這包含兩大層面:首先是國家要
適當減少積累,讓利於民消費;其次是幫助和引導居民既要適當積累,也要敢於消費。
第一,要使百姓有錢消費。企業的廣大職工,是城鎮居民消費的主力。當前,企業廣大員工的收
入較低,工資增長緩慢,有的企業甚至多年未給職工增加基本工資,近兩年物價迅猛上漲,普通員
工能有多大消費能力?因此,國家要降低企業的稅負,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內部分配能力,使企業
廣大員工的收入逐年有較多的增長。要將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提至3000元,才能增強廣大中低收入
者的消費能力。全國農村的數億農民,醞藏著更大的消費潛力。但因目前農民的現金收入甚微,加上
種種後顧之憂,農村的消費受限。只有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國家對三農的扶助,使農民盡
快富裕起來,廣闊農村的消費市場才能被打開。
第二,要使百姓敢於消費。我國城鄉百姓當前的收入普遍較低,但百姓的儲蓄卻不斷增加。百姓本
就有限的收入為何不敢消費?是因為有子女教育、住房、防病、養老四大後顧之憂。因此,只有國家加快
改革步伐,盡快完善免費普及教育、公益低費的高等教育,推進醫療改革,使百姓病有所醫;推進城鄉養老
保險改革,使百姓老有所養。只要免除了百姓的四大後顧之憂,百姓手中有錢能不用於消費嗎?
㈢ 網上搞的 貸款合同 看一下
一,你的這個寫法,別說是借款合同,連個合同都不是.
二,正確的太少,錯誤的太多.
例如合同要有雙多或多方當事人;
貸款人(借款人);--------
借款人-----------
這是借款合同的基本要求.而你確沒有借款人.
借款利率是一致的,你確列出二個利率...............................
綜上所述,你這個就是一編論文,用兒寫出來了.讓人不懂.
借款合同
甲方(出借人):(法人或個人)
身份證號:
聯系方式:
乙方(借款人):
身份證號:
聯系方式:
乙,甲 雙方因借款一事,經自願協商,達成如下協議。
一、借款用途:
二、借款金額(標的,人民幣)
三、借款期及利息(利率)
四、還款時間(及方式)
五、保證條款(擔保或抵押)
六、違約責任
九、合同爭議的解決方式(指定法院等)
本合同自雙方簽章之日起生效。本合同一式_____份,雙方各持_____份。
甲方: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
(連帶保證人):____________________
年_____月_____日
㈣ 求金融類本科論文,實在不行經濟類的也行
我也寫不好,只能寄給你做參考
㈤ 請問籌資渠道和籌資方式的研究,流動資產管理的研究,期間費用的控制,哪個主題比較好寫出一篇優秀的論文
籌資渠道和方式一般使用融資方式,借錢的方式融資,以及銀行貸款,資產抵押貸款,流動資產的管理就要算好融利的多少,費用的控制在於你團隊的管理,要精打細算。
(
3
)在信貸的投放上,根據市場行情及公司目前的現狀,優選出有銷售市場和發展前途的
男裝部、女裝部、飲食服務公司等八個部門給予支持,實行資金封閉運行管理方式。投入貸款
320
萬元。
該分行的信貸支持遵循
「總量控制、
滾動支持」
的原則,
總額度嚴格控制在限額之內,
按月度計劃和合理的商品采購計劃使用貸款。
(
4
)在信貸管理上,要求客戶經理對貸款支用和銷售收入分別建立台賬、逐筆登記,具體
明細到所支持的經營部門。
(
5
)在信息反饋上,要求客戶經營按月向三峽分行信貸管理部門報送公司三張主要財務報
表、書面分析材料及重大經營動態信息。
(
6
)制定了對該企業進行信貸支持所要實現的年度工作目標,即在信貸經營上,要求貨款
及時收回,在生產經營上,要求企業全年實現止虧目標,並規定了具體的減虧進度。
經過兩年多的封閉運行,該公司終於步入正軌,全面達到實現了扭虧為盈,並且償還了貸
款。從本案例我們看到,長期借款籌資的優點在於:
(
1
)籌資速度快。貸款合同由借貸雙方協
商簽訂,無須經過諸如國家金融管理機構的批准,手續較為簡單。由於不必進行證券發行過程
中的報批、宣傳、印刷、發行等步驟,大大的節約了時間,使企業能夠較快的取得資金。本例
籌資僅僅用了兩周時間。
(
2
)借款成本低。首先,長期借款由借貸雙方直接商定,不必經過證
券機構,省去了可觀的宣傳費、印刷費這些費用;其次,貸款利率比較低,
1998
年
12
月
7
日公
布的我國長期借款利率為:
1~3
年,
6.66%
;
3~5
年,
7.20%
;
5
年以上,
7.56%
。並且長期借款利
息還可以在所得稅前支付,使企業更加減輕了利息負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規定負債免徵所
得稅。我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中也明確規定:
「在生產經營期間,向金融機構借款的利息
支出,可按照實際發生數扣除。
」
(
3
)不必公開企業經營情況。企業的經營情況一般都屬於商業
秘密,企業不願讓很多人知曉。無論是發行債券或股票都將公開本企業的經營情況,而長期借
款籌資僅僅把企業的經營情況告知銀行,擴散面極小,對企業本身幾乎沒有影響。另外,長期
借款的優點還有:
(
4
)有杠桿效應,如果企業借入款項後可以保持投資收益率大於長期借款的
利率,那麼企業將獲得財務杠桿的利益。
(
5
)借款彈性大。企業可以通過密切銀企關系,在需
要資金時增加貸款,不需要資金時還款。此外,企業在借貸合同中與銀行規定的還款期限、利
率、償還方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企業可以根據財務狀況的變化與銀行進行變更。長期借款的
缺點在於:
(
1
)限制條件多。發放貸款的銀行為了貸款的及時收回,保護其自身的利益,在與
企業簽訂貸款合同中通常加入了大量的限制性條款。這些條款影響了企業未來的籌資、經營、
投資活動,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企業的發展,資金的利用效率也隨之降低。正如本案例中的措
施二和六。
(
2
)籌資數量少。本案例中公司僅貸款
320
萬。因為債券和股票是在公開市場上發
行的,面對的是數以億計的社會大眾,而長期借款的資金提供方是銀行等金融機構,相對於公
眾來說所能提供的資金是比較有限的。
(
3
)籌資風險高。企業有固定的利息和本金的償付負擔,
在經營狀況不佳時,有可能導致無法償還借款,進而被提起訴訟,直至破產。
2.
債券。債券是指企業以籌集資金為目的,依法向投資者出具的在一定時期內按約定的條
件履行還本付息義務的一種有價證券。利用股票籌資,只有批准實行股份制的企業才能發行股
票,而債券這種籌資方式是任何有收益的企業都能採用的。債券籌資的優點在於:
(
1
)籌資成
本低。
(
2
)保障控制權。債券持有人只是債權人,沒有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決策的權力,只能
每年從企業獲取固定的利息。
(
3
)可發揮財務杠桿作用。債券籌資的缺點在於:
(
1
)財務風險
大。與長期借款類似,債券籌資也有固定的本息支付的財務壓力。
(
2
)限制條件多。債券籌資
的限制條件比長期借款融資租賃等籌資方式的限制條件更為嚴格,連數量上也有限制,如:根
據我國有關法律規定,企業發行企業債券的總面額不得大於該企業的自有資產凈值。
3.
融資租賃。融資租賃是指與租賃資產所有權有關的風險和報酬實質上已全部轉移到承租
方的租賃形式。融資租賃是
20
世紀
60
年代世界金融創新潮流的產物。現在,融資租賃已成為
僅次於銀行信貸的第二大融資方式。
根據
《世界租賃年報》
(
1996
)
年資料,
在幾種融資方式中,
融資租賃方式的融資總量居第二位,僅次於貸款。
60
年代,融資租賃業進入主要西方國家並逐
步國際化,我國的融資租賃業起步於
80
年代,經過十多年發展形成一定的規模,並對經濟發展
起了一定的支持和推動作用。拿鞍鋼來說,長期以來,鞍鋼面臨著生產設備急需改造,而資金
卻嚴重短缺的困難局面。由於國家財力有限,每年能用於企業技術改造的資金遠遠不能解決這
一困難,傳統的融資方式難以滿足企業技術改造的需求,特別是外匯資金供給缺口很大,無法
滿足實際需求。融資租賃就是拓展利用外資的途徑,為企業的技術改造開辟一條新的融資渠道。
將引進的外資用於鞍鋼技術設備的改造上,改善和提高生產工藝水平,促進產品結構的調整,
增強企業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目前鞍鋼主要是採用回租租賃形式,它有利於企業盤活現存
資產,提供融資便利,解決企業資金不足的困難。回租主要是物件的所有人將該物件賣給出租
人,出租人支付了貨款後取得了該物件的所有權,然後,物件原所有人以承租人的身份,向出
租人租賃該物件,根據雙方簽訂的融資租賃合同,在約定的期限內分期歸還租金,直至重新取
得物件的所有權。鞍鋼採用融資租賃形式在企業技術改造過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鞍鋼寬厚
板軋機改造、半連軋
1780
機組改造部分設備就是採用這種形式緩解了因資金短缺、到位晚,影
響工程進度的矛盾。他們的具體做法是
:
根據當期購買設備用資金缺口的多少,及調整工程概算
後投資方預期的資金到位時間
,
向租賃公司提出融資金額及融資期限,租賃公司一般在
30
天左
右即能完成資信及項目調查,並簽訂租賃合同,然後,租賃公司即可按我們的要求付出貨款,
使設備供貨人能及時得到貨款,並按時發貨,保證工程進度不受影響。引進寬厚板軋機,合同
總價款
35
億元,約合
2300
萬美元。當時,對於鞍鋼來說,自籌解決外匯資金引進設備是相當
困難的,所需要的外匯資金也很難在短時期內籌集到,鞍鋼在國家計委和冶金部協調下,通過
實華租賃公司採用回租形式融資
2300
萬美元,使設備按期安裝、投產,之後分多年還清。寬厚
板項目的建成,填補了當時東北地區板材市場上的空白,改善了鞍鋼鋼材品種結構,增加了鞍
鋼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半連軋
1780
機組改造則是鞍鋼打翻身仗的決定項目,為提高鞍鋼
產品質量、開拓國內外市場奠定了基礎。結合上例,我們總結融資租賃籌資的優點有:
(
1
)籌
資靈活性強。融資租賃可以避免其他負債籌資方式中限制性條款的約束,使企業得到了更大的
自主經營的空間;另外,融資租賃籌資速度快,本案例中只用
30
天鞍鋼便取得了大量的設備,
比借款購置設備更迅速、更靈活,因為融資租賃是籌資與設備購置同時進行,可以縮短設備的
購進、安裝時間,使企業盡快形成生產能力,有利於企業盡快佔領市場,打開銷路。租賃的形
式也是多種多樣,企業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最有利的形式,並且企業可以通過租賃公司來選擇多
樣的資產,選擇面要比自己購買寬的多。
(
2
)有利於保存企業舉債能力。由於融資租賃不直接
改變企業的資本結構,不增加企業的負債,因此不直接影響企業的舉債能力。另外,
(
3
)可以
獲得減稅的利益。我國的所得稅法規定,承租方對融資租賃租入固定資產,視同自有資產一並
提取折舊;承租方支付的手續費、利息、折舊等可在支付時直接扣除。這樣看來,融資租賃所
發生的上述費用是作為費用計入成本,從而抵減所得,因而得到了減稅的收益。
(
4
)承受的風
險低。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設備陳舊過時的風險很大,而通過融資租賃形式取得的資產則可
以迴避陳舊過時的風險。因為融資租賃合同通常都規定,承租人在經過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
不支付租金的,出租人有權收回出租物。如果承租人發現所租的設備已陳舊過時,則可以通過
拒付租金讓出租人收回設備。融資租賃的缺點在於:
(
1
)租賃成本高。由於出租人所承受的風
險大,必然要求較高的回報,導致融資租賃的租金要比債券和借款的利息高。每期固定支付的
租金也有可能成為一項負擔。
(
2
)利率變動的風險。我國政府為了刺激消費近幾年七次降低利
率,在租賃期間,如果利率繼續下調,但承租人仍需按照合同規定的利率支付租金,就享受不
到利率降低的好處。
(
3
)租賃契約一般規定:未經出租人的同意,企業不得擅自對租入的資產
加以改良,因而企業只能在設備原有的生產能力下組織生產,這會使企業的發展受到限制。
4.
普通股。普通股是股份有限公司依照法定程序發行的,用以證明其持有人對公司所享有
的平等權利的書面憑證。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發展,股份制已作為國有大中型企業
基本的組織形式。到今年
9
月份,我國已有
900
多家企業在境內外上市,累計籌集資金
4000
多
億元,國有企業通過發行股票融資,一方面有利於減少財政和銀行的投融資壓力,另一方面有
利於降低融資風險和改善企業財務狀況,促進企業機制轉換和結構調整,加快橫向經濟聯合和
科技成果的推廣。
下面是寶鋼的招股說明書的一部分,
「本次發行預計可募集資金總量約
784586
萬元,扣除發行費用約
14896.74
萬元以後,公司實際募集資金約
769689.26
萬元。
」
,
「公司利
潤按下列順序分配:
1.
彌補上一年度虧損;
2.
提取
10%
的法定公積金;
3.
提取
5%~10%
的法定公
益金;
4.
提取任意公積金;
5.
支付股東股利。
」
,
「發行前後股本結構比較:發行前上海寶鋼集團
公司持股數
1063500
萬股,
比例
100%
;
發行後上海寶鋼集團公司持股數
1063500
萬股,
比例
85%
。
」
,
「盈利預測:
2000
年稅後利潤
280732.4
萬元,
按發行前股本計算每股收益
0.264
元,
按發行後
股本計算每股收益
0.224
元。
」從中可以看出採用發行普通股的方式籌資的優點主要有:
(
1
)籌
資數量大。寶鋼這一次便籌集了幾十億元,這是其他籌資方式做不到的。
(
2
)有助於增強企業
的借債能力。普通股是企業權益資本的主體,發行普通股可以擴大企業權益資本的數量,使債
權人感到企業償還債務的能力有保障,間接上也降低了債券的成本,使企業可以借到更多資金。
(
3
)籌資風險小。首先,普通股沒有固定的到期日,是公司的一項永久性資金,不像債券需考
慮本金的償付,除非企業進行破產清算,才可以按有關規定償還;其次,普通股沒有固定的費
用負擔,我們看到,利潤分配的第五項才分配股利。每年的股利取決於企業的盈利狀況,有盈
利才支付,無盈利則可以不分配股利。甚至在有盈利的年度企業也可以調整股利政策來少支付
或不支付,而代之以股票股利的形式。如
1998
年,在滬、深上市公司中有
485
家公司不分配,
占
55.88%
。因此,普通股籌資的風險是比較小的。發行普通股籌資存在的缺點:
(
1
)資金成本
高。
首先,
發行股票要支付一些評估、
宣傳、
發行等費用,
本案例中發行費高達
14896.74
萬元,
比不少小企業的總資本都多;其次,對於投資者來說普通股投資的風險比較大,投資者自然而
然的要求較高的收益;再次,普通股的股利是在稅後支付的,沒有抵減所得稅的好處。
(
2
)普
通股籌資雖然風險較小,但同時不能享受到財務杠桿給企業帶來的利益,不能像負債那樣以倍
數的形式提高普通股每股收益。
(
3
)發行普通股會損害原股東。發行新股後,企業原有的股份
比例發生了變化,寶鋼集團的持股比例由
100%
下降到
85%
,原股東的控制權被削弱。另外,新
股東對企業的累積盈餘分配與原股東享有同樣的權利,這樣就降低了普通股的每股收益,從寶
鋼的例子來看,原股東每股損失
0.04
元,有時還會影響到股價。
5.
優先股。優先股是股份公司發行的,較之於普通股在利益分配方面享有一定優先權的股
票。優先權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優先分配股利;二是優先分配公司的剩餘財產。優先股可以看
成是介於普通股和債券之間的證券,它既像債券一樣有固定的收益,又像股票一樣是權益資本。
利用優先股籌資的好處:
(
1
)與普通股類似,風險較小。
(
2
)大多數的優先股都定有可隨時贖
回的條款,從而使資金運用更加富有彈性。同時也便於企業對資本結構進行優化。
(
3
)提高企
業的舉債能力。
(
4
)不影響普通股股東的控制權。優先股籌資的缺點:
(
1
)資本成本高。優先
股股利是在稅後支付,不能抵減所得稅。
(
2
)發行優先股影響普通股股東的利益。
三、企業各種籌資方式的選擇
(一)不同企業規模情況下籌資方式的選擇
由於企業規模的大小不同,因而各自所需的資金數額多少亦不相同,而不同的籌資方式所
能提供資金的數量也有一定的額度。故而不同規模的企業選擇籌資方式時的順序亦不相同。對
於大型企業由於需要大量生產資金,因而在選擇籌資方式時,應選擇能夠提供大量資金且期限
較長的籌資方式。而對於小型企業由於其資金的需要量相對較少,因而應選擇機動靈活的籌資
方式。對於大型企業,其主要籌資方式的排列順序應是:
1.
發行股票;
2.
發行債券;
3.
銀行借
款;
4.
融資租賃;小型企業其籌資順序應是:
1.
銀行借款;
2.
融資租賃。
(二)不同企業資信情況下籌資方式的選擇
企業的資信情況由信用等級評選機構評定,資信程度不同,所能夠籌集到的資金就會產生
差異,這也能導致選擇籌資方式時的順序不同。一般說來,資信高的企業由於信用好,效益好,
因而常選擇成本低、期限長的籌資方式。而資信差的企業還款上沒有保證,導致籌資的選擇面
較小,多數不能發行股票和債券。對於資信好的企業,其主要籌資方式的排列順序應是:
1.
銀
行借款;
2.
發行債券;
3.
發行股票;資信差的企業其籌資順序應是:
1.
銀行借款;
2.
融資租賃。
(三)股票籌資並非企業籌資的最佳方式
近年來,在財務界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是:發行股票是公司籌資的最佳方式,認為通過
發行股票,公司不但可以迅速籌集大量低成本資金,而且還可以永久性地佔用,導致了一個時
期內「圈錢」盛行。以上所述僅是股票籌資的特點,並不能說明發行股票是公司籌資的最佳方
式。從西方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看,股票發行只佔很小比例,外部籌資主要靠銀行,如德國銀
行間接籌資一般占總籌資額的
90%
,日本也占
65%
;發行股票籌資在籌資中的比重並不大,甚至
有時公司會回購股票。唯一例外的美國近年來也發生了變化。在我國目前股票籌資被人們認為
是最佳融資方式是有一些特殊因素的:
1.
上市企業大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經營業績優良、市場
前景看好的企業,公眾對它們有充足的信心;
2.
我國的股票市場剛剛起步,公眾不但缺乏必要
的知識,而且抱有比較濃厚的投機思想,股價被哄抬到了不正常的高度。不少公司領導人利用
高溢價發行,使持有低價原始股的人們得到額外的收益。如果公司化全面推開,而且進行得比
較規范,這些特殊因素就會逐步消失,發行股票也就不可能成為公司融資的「最佳」方式了。
股份制進行的幾年中,就出現過新股上市不久就跌破發行價的情況,既影響了公司形象,又損
害了股民的利益,這與過分相信股票融資的重要性有很大關系,是不可取的。
對我國來說,市場經濟發展初期應以間接籌資為主,這是因為:
1.
間接籌資適合市場經濟
不發達的國家。直接籌資要求信息靈通,市場機制靈敏,信用制度發達,人們判斷能力強等條
件,這些我們還不具備。
2.
間接籌資可以減少社會震盪。因為我國企業的產權關系比較模糊,
責、權、利不夠明確,企業的增值、競爭、發展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在這樣的情況下,如讓
企業大規模地通過市場籌資,一旦經營管理出現問題或其他原因,企業達不到預期的經濟效益,
就會造成不能按時向眾多的個人投資者支付股息和股市價格暴跌的局面,
從而引起一定的混亂。
3.
間接籌資符合我國人民的儲蓄習慣。我國居民的收入水平偏低,尤其是預防性動機較強,相
對於金融資產的收益性,居民更重視資產的安全性和流動性。低風險是我國一般居民選擇金融
資產的重要前提,如果以高收益、高風險作為誘餌,激發人們的投機心理,並不符合我國大多
㈥ 請問「論借款合同中的無權代理」這篇論文該怎麼寫
1、借款合同概述及當事人;
2、借款人的無權代理;
3、貸款人的無權代理;
4、擔保人的無權代理;
5、借款合同無權代理的後果及處置;
6、法律實踐中應當如何避免無權代理。
㈦ 畢業論文 金融管理怎麼寫
一、人民幣升值對貨幣政策和銀行業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目前我國央行貨幣政策面臨的嚴峻挑戰就是流動性過剩。商業銀行的結售匯業務獲得大量的人民幣頭寸,加上儲蓄的強勁增長,流動性明顯過剩。我國外匯儲備增長額中,很大一部分與人民幣升值預期有關。為給匯率改革提供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避免國際熱錢大規模湧入,央行通過壓低市場利率,以提高國際投機資本的成本。但低利率和流動性泛濫又會導致一系列問題。 對商業銀行而言,由於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加上資本充足率等約束較強,過剩的資金大量湧入債券市場和貨幣市場。這樣所形成的市場利率既不能反映資金供求的實際狀況,更不能發揮其重要經濟杠桿的調節功能。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結構單一,利潤的主要來源仍是存貸利差,貸款沖動在此情況下始終是存在的,有可能引致信貸失控和投資反彈。 為了回籠過多的流動性,央行主要通過發行票據、正回購等手段,這樣就使得公開市場操作成為對沖外匯占款的被動工具,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主動性因而受到了很大的質疑和挑戰。當然,相反,人民幣大幅升值會使中國的國際收支失衡變得更加嚴重,導致貨幣政策操作更加被動。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加大,會對資本流動至少產生兩個方面的後果:一是吸引更多的國際套匯與套利資本流入中國;二是國內居民持有外幣的意願下降,紛紛將外幣存款換成人民幣存款。居民外幣儲蓄存款余額在2003年6月份達到908億美元的最高值,到2006年第二季度末下降到了657億美元。 人民幣升值對銀行業的影響也是明顯的,而銀行關涉金融安全、經濟安全。國際投資銀行高盛曾發布報告預測,人民幣每升值1%,中銀的盈利便將降低3.3%,凈利潤將減少0.6%。建銀2006年上半年僅匯兌損失就達24億元,中國中銀2006年上半年匯兌損失高達35億元人民幣。但以前預期的人民幣升值對銀行資產負債結構、收入結構和盈利模式等並沒有出現大的變化。這是因為我國銀行主要業務都限於國內,因而銀行資產負債的幣種結構和收入結構都只是微調。 人民幣升值使國內銀行的外幣存款有所減少。占國內外幣存款市場49.8%的中國銀行上半年境內外幣儲蓄存款為316.9億美元,比上年末減少8.2億美元。原來不少人士預期人民幣升值將帶來銀行結匯業務持續大幅上升。然而,2006年以來,結匯量比2005年同期下降,尤其是2006年8月至9月初,多家銀行的結匯量同比降低10%左右,相反,一些銀行售匯量卻同比增長了約10%。這是因為人民幣升值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很多人認為它將是個平穩的過程,並逐步適應。此外,一個主要原因是受樓市調控及成交低迷的影響,境外匯款購房的資金流入減少。而且除中行外,我國大部分的上市銀行業務范圍基本在國內,擁有的外幣資產和負債的比例較小,人民幣資產負債和外幣資產負債基本匹配,從事包括國際結算在內的國際業務的量也較少,對於表外業務產生的敞口通常會運用衍生品進行對沖,從經營上來看,升值的直接影響不是很大。 其實,人民幣升值對銀行業的影響體現在對綜合經濟的影響方面,進而影響到銀行的生存環境。去年9月以來,人民幣升值速度加快。2007年1月我國貿易順差接近159億美元,與去年1月份94.9億美元的順差相比,上漲幅度高達67%。面對美、歐的壓力,匯率波動空間可能擴大,對國內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各種金融工具減少市場風險應成為各家銀行的共識。 二、人民幣升值對企業進出口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人民幣升值對不同行業企業的影響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大量持有以外幣計價的資產或負債的行業,如:航空、電力和電信行業。升值將導致以外幣計價的資產貶值。而以外幣計價的負債將因此下降,從而減輕了企業債務。第二種類型是銷售產品、生產成本結構不同的行業。具體表現在:第一,產品價格以人民幣結算、原材料從境外采購,如造紙、汽車和機械設備行業,其生產成本因人民幣升值而下降,從而提升企業利潤;第二,產品價格以外幣結算、原材料從境外采購,如:石油、石化、紡織和鋼鐵行業,要看采購成本下降能否彌補因產品價格下降造成的損失;第三,產品價格以外幣結算、原材料從境內采購,如:醫葯、家電、化工和有色金屬行業,其負面影響最大。第三種類型是間接受益行業,如:房地產、商業地產、機場、港口、鐵路、高速公路、電力、供水和有線電視等行業。這些行業作為非貿易部門,純粹以人民幣計價資產,若人民幣升值趨勢持續,外資湧入將推動資產價格上漲. 進出口企業必須應從多方面入手,加強避險能力,主動進行匯率風險管理。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企業,有不同的規避匯率風險的方式。在我國外匯管理部門與銀行出台的一些新政策措施和避險工具指導下,要因企制宜選擇不同的產品,構成適宜的投資組合。一是利用金融工具進行避險。目前的匯率避險產品主要有遠期結售匯業務、結構性結匯業務、擇期交易、貨幣掉期等。遠期結售匯是目前我國金融市場上主要的避險方式,但它對企業的匯率走勢判斷的准確性有較高的要求。利用金融市場工具規避匯率風險是國際市場上有貨幣暴露風險企業常用的固定外匯成本的方法。但目前我國金融機構提供的避險工具,從產品結構、設計、收費標准等方面與企業的需要存在一定差距,我國的金融機構也應適應人民幣匯率浮動的需要,盡快向企業客戶推出更多合適的避險品種。二是通過合同條款的選擇迴避匯率風險:包括簽訂短期合同、採用多種計價貨幣或直接用人民幣計價簽約、協商使用固定匯率鎖定成本、提前或推遲結算等。企業在簽訂涉外貿易合同時,應盡量在合同中加入匯率風險條款。在匯率變動導致企業利益受到損失時,則執行新條款,保證企業的利潤空間。比如在簽合同時添加有關人民幣升值的條款,如果在供貨期內,人民幣升值到某個幅度,價格要重新調整。三是採用貿易融資形式迴避匯率風險。目前我國主要融資品種有授信開證、出口押匯、打包放款、外匯票據貼現、進口押匯和國際保理融資等。貿易融資可以較方便地解決企業資金周轉問題,通過出口押匯等貿易融資方式,獲得外幣貸款並立即結匯,既滿足了出口發貨與收匯期間的現金流需要,又規避了匯率風險。四是利用出口信用保險規避風險。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成立以來,已有上千家企業享受了出口信用保險項下融資便利,直接避免了匯率波動損失。銀行可以通過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票據保險」產品及時賣斷銀行票據,提前結匯規避風險。 其他規避匯率風險的工具還有:調整進出口比重,增加內銷比例;調整進出口國家和地區,由單一市場向多元市場擴展;匹配資產與負債的期限和貨幣結構;正確選擇計價貨幣、收付匯和結算方式;提高出口產品價格;改用非美元貨幣結算等。 三、人民幣升值對房地產業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之所以單獨分析房地產業和銀行業,是因為房地產業是支持民生的重要產業,房地產安全直接關系著金融安全和宏觀經濟的安全。以銀行業為主體的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由於世界經濟金融的不穩定以及我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把我國的金融安全提高到國家安全的高度也一點不過分。 2006年,全國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9382億元,同比增長21.8%;商品房住宅價格同比上漲11.04%,其中高檔商品住宅同比上漲13.36%,同期,全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11759元,同比上漲12.1%;1998年以來,全國商品住房銷售價格年均上漲6.5%,比居民消費價格年均0.6%的漲幅高5.9個百分點。以上數字清楚地表明,目前的房價仍在高位運行,顯示出前期房地產調控並未達到預期效果。從2004年開始,政府就出台不少政策來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宏觀調控,無論是2004年的管住土地與信貸,還是2005年的「國八條」及2006年中央九部委聯合出台了13個房地產調控政策,其中包括加息、「國六條」、「限制外資」等,涉及住房結構、土地管理、稅收、信貸、市場交易秩序等各個環節。對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的政策之多、之細、之全面,是前所未有的。但為何調控效果不盡人意呢? 筆者以為人民幣加速升值對房地產市場調控造成了相當的影響。由於在人民幣資本項目下不能自由兌換,大筆熱錢就通過各種渠道和手段進來購買房地產,尤其是前景無限的北京以及東南沿海的重點城市。 這樣,房價上漲與人民幣升值並存,外資雙重獲益。去年以來,上海外資大量收購有房地產背景的項目和企業,一些外國人和海外華人大量購買房產就是表現之一;從國內情況看,在房地產市場調控力度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地產股卻大幅上揚,不能說與人民幣升值沒有關系。現在,人民幣升值加速,這種行為將可能加劇。 因此,必須加強對外資進入我國房地產市場的管理,進行必要的限制,阻止部分境外熱錢進入中國房地產市場。國家外匯管理局、建設部於去年下半年出台了規定,強化房地產市場外匯管理,規范境外機構和個人購買境內商品房。境外機構和個人購買境內商品房屬於資本項目交易,而我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尚不足十年,無論從哪個角度講,我國的房地產市場都應該是個消費品市場,按照自用和實需原則進行管理也是國際通行做法。我國資本項目下還沒有完全開放,政府監測和限制熱錢炒作房市也就名正言順,任何房地產市場的投機炒作,任何房地產市場的暴利行為就得通過各種政策嚴厲制止。 但是,調控房地產市場並非一味打壓價格。由於國內住房需求旺盛,而住房供應相對不足,決定了房價的上漲,關鍵是上漲的合理性。也就是房價的上漲相對於中低收入居民的收人上漲而言,要使他們的住房消費能力不斷地得到提高。
㈧ 誰有好點的金融專業畢業論文題目
一、 商業銀行與其它金融機構系列 1、淺析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的啟示 2、對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研究 3、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及對策研究 4、關於汽車金融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 5、我國中小商業銀行貸款定價方法探討 6、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分析及實證研究 7、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 8、試論述中小企業融資的困境解決 9、外資銀行在華發展的特點及影響分析 10、從次貸危機談銀行的資產證券化發展 11、關於小額貸款銀行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 12、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形成的原因分析 13、關於財務公司的金融職能探析 14、第三方支付體系研究 15、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風險控制 16、我國商業銀行利率市場化問題 17、我國銀行信用卡系統風險防範 18、 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的風險管理研究 19、論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 20、我國家庭理財方案的設計 21、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狀況研究 22、淺析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評級的作用 23、我國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發展研究 24、我國典當業的融資功能研究 25、商業銀行綜合櫃員制操作風險與防範 26、 淺析我國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的潛在風險 27、租賃業在我國的現狀分析 28、我國商業銀行房貸風險與防範 29、商業銀行公司治理與內部控製作用分析 30、我國商業銀行開展投資銀行業務研究 31、淺談商業銀行會計風險防範 32、商業銀行財務分析對銀行發展的作用 33、我國商業銀行高端客戶理財業務發展狀況研究 34、商業銀行流動性分析 35、商業銀行資產種類創新發展 36、商業銀行業務合同研究 37、商業銀行績效考核作用 38、商業銀行國外投資研究 39、商業銀行的 QDII 發展 40、淺析巴塞爾信用評級方法對風險管理的作用 41、 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貸款存在問題及對策 二、金融市場系列 1、股票定價與價值投資研究 2、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理論研究 3、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研究 4、我國股份制企業董事會成員結構與決議研究 5、淺析影響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因素 6、我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原則依據研究 7、認股權證定價的實證研究 8、股指期貨交易開市場站的必要條件研究 9、淺析 IPO 定價的合理性 10、風險投資退出渠道的比較分析 11、 上市公司市盈率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12、 試論述我國債券市場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13、試論我國票據市場的現狀及發展 14、試探機構投資者對股市價格的影響問題 15、我國投資銀行的業務存在的問題研究 16、我國創業板推出的意義和面臨的問題研究 17、論開通國際板對 A 股市場的影響 18、未來美國股市趨勢分析及對中國市場的影響 19、經濟長期發展背景下的中國資本市場投資機會分析 20、對中國股市的成長性與投資機會研究 21、 市場繁榮與理性投資—全球主要股票市場投資經驗借鑒 22、 華爾街百年興衰歷程對中國發展金融市場的啟迪 23、 中國從成熟資本市場的經驗借鑒 24、 試論中國股市的「股權溢價」現象 25、 對股市同步現象的實證研究 26、 試論股市中的羊群行為 27、 股市日期效應的實證研究 28、 對中國封閉基金之謎的研究 29、 股權溢價與通貨膨脹的關系實證分析 30、 對中國公司購並行為及其效果的研究
㈨ 急求一篇英文的關於銀行學或金融學的論文
現代金融學的發展
一、金融問題中的不確定性研究
在21世紀以前的經濟學研究中,研究者大多關注的是企業中的投入產出效率問題,由於當時資本市場化程度低,很少有人專門研究與資本決策有關的問題,盡管如此,還是有些研究成果對以後金融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其中最大的貢獻是資金時間價值概念的提出。
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以及人們對不確定性概念的認識,進入30年代以後產生了大量對金融決策問題的研究成果,同時這些成果又積極推進了金融市場的活躍與發展。在本文以下部分簡要概述與評價了這一時期的重要研究成果。
(一)不確定性研究在資產定價領域中的應用
1.證券組合理論與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在整個金融分析的框架中,不確定性概念的引入是具有重大作用的。最早Kenes(1936)和Hicks(1939)提出了風險補償的概念,認為由於金融產品中的不確定性的存在,應該對不同金融產品在利率中附加一定的風險補償。隨後,Von Neumann(1947)應用預期效用的概念提出了解決在不確定性條件下的決策選擇的方法,在此基礎上Markowiz(1952)發展起了證券組合理論,他認為投資者選擇證券組合時關注的只是未來現金流的均值與方差。他假設投資者的預期效用符合二次分布或者是多項式分布。Markowiz的主要研究結論是在不確定的前提下,最優的投資決策是分散化持有。Tobin(1958)認為投資者出於自身流動性偏好的不同選擇收益與風險的均衡。這進一步完善了證券組合選擇理論的框架。
在資產定價領域另一著名的理論模型就是資本定價模型(CAPM),Sharp(1994)和Lintner(1995)用公式簡明地表述了資產組合的價值與無風險利率以及資產的風險水平之間的關系。Black(1972)推出了即使在不存在無風險資產的情況下,Sharp和CAPM公式仍然成立,只是無風險利率被包括整個市場上所有資產的證券組合的預期收益率代替。與CAPM模型同時代出現的資產定價模型還有Ross(1977)的套利定價模型(APT)和Lucas(1978)典型代理資產定價模型。
以CAPM為代表的資產定價模型,為資產定價提供了一個簡潔的計算方法,並且得到了一些在實證方面的研究的支持(Fama and Macbeth,1973),但是對現實中的一些異常現象仍然缺少有效的解釋能力,Brennan(1989)認為CAPM是建立在所有投資者對投資的預期與風險都具有共同的估計與判斷,並且所有投資者的效用函數一致的假設基礎之上,這一假設與現實不一致,這是導致CAPM對一些現實問題缺少解釋力的根本原因。以後正是對這些假設的質疑,推動了信息不對稱概念的提出與研究。
2.市場有效性假說
市場有效性假說認為,在一個完全競爭市場中,不存在不對稱信息與市場摩擦,影響未來平均收益的只是投資風險的不同。在20世紀60年代有大量研究工作者對市場有效性假說進行了檢驗,Fama(1973)通過對美國證券市場的實證檢驗,認為有效市場假說是成立的,但是很多研究人員發現了在市場中,存在著許多市場有效性假說或者CAPM模型解釋不了的異常現象。例如,Basu(1977)發現資產的平均收益除了與CAPM中的β系數有關外,還與資產的價格盈利比率(P/E比率)有關,在相同β系數下,價格盈利比率高的股票(成長型股票)的市場價格好於價格盈利比率低的股票(價值型股票);Benz(1981)發現股票的市場價格還與上市公司的規模有關;Stattman(1980)發現股票的價格與賬面價值的比率(P/B比率)也是影響股票價格的重要因素。Fama和French(1993)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因素模型,即在影響資產價格的β因素外,加入了P/E比率和P/B比率因素。
另外,許多研究人員從時間序角度研究也發現了一些市場有效假說與CAPM解釋不了的異常現象,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Pozeff和Kinney(1976)發現的所謂「一月效應」;他們發現在紐約證券市場的指數在一月期間的存在明顯低於其他月份的現象;還有就是Cross(1973)和French(1980)發現存在類似的「星期一效應」,以後許多研究人員在世界范圍內驗證了這兩種現象的存在。
對這些異常現象的解釋,有效市場假說顯得無能為力,有人曾經試圖將「一月效應」解釋為到年末稅收流出的影響,但是在英國、澳大利亞等稅收年度不在12月份的國家,仍然存在「一月效應」就無法解釋了。有些學者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這些異常現象,例如,Dreman(1982)將股票價格的P/E比率效應解釋為,由投資者總是過高估計具有高成長性股票的成長性,導致市場中具有高P/E比率的股票的價格被高估了,這是導致股票收益率低的原因。
3.連續時間模型
在資產定價理論中的另一個重要假設是:證券市場總是在連續過程中,在這一假設前提下,Merton(1969,1971)將CAPM發展為瞬時資本資產定價模型(ICAPM),同樣在信息對稱、無摩擦的市場中,資產價格的變化符合Ito過程,在這種條件下,資產的價格與投資者的效用偏好無關。在隨後的研究中Merton(1973)和Black(1973)應用以上連續時間模型成功地得到了期權定價公式,這一公式後來被大量的實證研究所證實,並且被廣泛在實踐中應用。
(二)不確定性研究在公司財務管理中的應用
金融分析研究的另外一個重要領域是公司財務管理,主要研究公司在投資決策中的有關負債與權益比例選擇、公司的紅利政策等問題。最早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由Modigliani和Miller(1958)作出,他們的研究顯示,在完全市場中(沒有市場摩擦與信息不對稱存在)公司的價值與公司的負債比率無關(M-M定理)。類似的研究結論還有,公司的價值與公司的利潤分配政策無關。顯而易見,這些研究結論與現實中的事實不符。依據M-M定理的結論,公司在利潤分配時,由於派發現金紅利會有現金流出,公司將更願意選擇股份回購的政策,而不是紅利政策,而在現實中,許多公司更願意選擇分紅而不是股份回購,這一現象被Black(1976)稱為「公司紅利的困惑(Dividend Puzzle)」,對此Miller(1977)所能給出的解釋是,M-M定理的結論之所以與現實不同在於稅收與所謂的破產成本對財務結構的影響,是由於一定的負債可以使公司達到稅收減免的作用,另外由於對高負債率公司存在著破產的風險,所以負債率對公司股票價值存在影響,Miller以及其他的學者對這些財務問題做出的解釋總體來說都不很令人滿意,直到後來引入不對稱信息以後,似乎才對這些問題的解釋取得了突破。
二、金融中的不對稱信息問題的研究
正如前文所述,對現實中的一些現象很難單純用不確定性(風險)來得到滿意的解釋,正是在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引起了人們對金融問題中的不對稱信息的關注,加上在20世紀60年代以博弈論為代表的信息經濟研究方法的突破,使得許多學者在對金融問題中的不對稱信息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特別是用不對稱信息可以完美地解釋許多有關財務結構方面的問題。以下仍然分兩部分概述這方面的成果,首先是在財務決策方面的成果,接下來是在資產定價方面的成果。
(一)不對稱信息在公司財務管理中的應用
1.紅利信號模型
關於公司紅利決策的困惑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除了以上提到的公司更願意支付紅利而不願意將利潤用於股份回購的異常現象之外,Lintner(1957)還發現公司在進行紅利決策時,由於受累進稅制的影響,更願意使各年的紅利平滑些,所以公司每年的紅利波動要遠遠小於股票價值波動,有關稅收減免的理論解釋較為理想,並且在以後被許多學者用實證方法證實了這一現象的存在(例如:Fama and Babiak,1968)。但是稅收效應並沒有很好解釋公司為什麼更願意支付紅利的困惑。
最早Miller(1961)注意到紅利可能是向投資者揭示公司發展前景的信號,但是直到Bhattacharya(1979)才應用博弈論方法建立起了紅利模型,Bhattaeharya成為第一個將博弈論引入金融分析的學者,Bhattacharya認為公司的管理者對公司投資項目的前景與其他普通投資者相比具有信息方面的優勢,管理者通過公司的盡可能高的紅利向普通投資者傳遞信息,如果公司紅利水平高意味著公司投資項目的未來前景好,而對於無法支付高額紅利的公司將不得不向銀行貸款,從而擔負過高的財務成本。以後許多學者在此基礎上對模型又進行了一個改造(Miller and Rock,1985;John and Williams,1985)。但是仍有學者質疑認為,按照以上模型認為只有在公司需要為新項目向市場融資時,才有積極性支付高水平的紅利,但事實上模型的紅利支付水平並不受公司是否有新項目的影響。也就是說,上面的信號模型不能很好解釋紅利的平滑性。為此,Kumar(t988)發展出了一個粗糙信號(Coarse Signaling)模型,其結論認為公司在一定的利潤范圍內會支付同樣水平的紅利,直到公司的利潤水平超出了這一范圍,公司管理者才會調整紅利支付水平。紅利信號模型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公司為什麼願意支付紅利,而不是股票回購。Ofer和Thakor(1987),Barclay和Smith(1988)用逆向選擇原理解釋了這一現象,他們認為公司更願意在市場上自己股票被低估時回購股票,所以回購股票行為向市場傳達了股票價值被低估的信號,所以會引起股票價值的上漲,從而使公司支付了額外的成本,而用紅利分配利潤不存在這一逆向選擇問題。
2.資本結構
正如上文提到的,公司資本結構問題的研究在引入不對稱信息以前一直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結論。應用博弈論描述公司資本結構的決策過程,大大推動了對公司基本結構決策研究的發展。
最早Ross(1977)建立了一個公司負債決策的博弈模型,其中公司通過負債率向資本市場傳遞公司未來經營前景的信息,由於高負債率可能導致公司破產的風險加大,而一旦公司破產將為公司的經營者帶來損失,所以只有公司管理者對公司未來的現金收益樂觀時才會在資本結構決策時選擇貸款,提高負債率。而前景樂觀的公司提高負債率的決策是前景悲觀的公司所無法模仿的,所以對資本市場來說,高負債率是公司發展前景樂觀的信號。隨後在Myers(1984)的模型中,認為如果管理者在公司項目發展需要融資時,如果管理者認為目前市場上自己公司股票價值被市場高估了,會選擇通過發行股票的直接融資方式,而如果管理者認為公司股票價值被低估了,就會選擇貸款等間接融資方式,所以說公司增加發行股票向資本市場傳遞的是公司目前股票價值被高估的信號。Myers認為經營者在面對新項目需要投資時首先選擇的是用自身盈利積累完成投資,其次是選擇貸款等間接融資方式,最後才會選擇發行股票的融資方式,這被稱之為「融資順序理論(Pecking order theory of finance)」。
在金融分析中應用博弈論的不對稱信息理論取得較大成績的研究就是所謂的代理問題的研究,Jensen和Mecking(1976)指出公司中存在兩類代理問題,其一是債權人與股東的代理矛盾,其二是股東與公司管理者的代理矛盾。債權人與股東間的矛盾表現在股東總是擴大公司投資風險,因為項目成功了超額收益全部是股東的,而如果公司經營失敗,破產的成本由債權人與股東共同負擔。Diamond(1989)通過研究認為,在長期重復博弈條件下,股東的聲譽可以在一定程度改善股東和債權人間的矛盾。股東與管理者間的矛盾是由於股東不能有效控制管理者的經營行為,因而管理者會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可能會損害股東利益。
在80年代末與90年代,出現了有大量關於代理問題的研究成果,Hart和Moore(1989,1994,1998)研究發現當企業家計劃投資新項目而需要向外融資時,與投資者簽訂貸款合同是最優合同,得到這一結論的關鍵在於雖然企業家與外部投資者在項目未來進展的各個時期都可以觀察到項目的收益情況,但是第三方(例如:法官)無法觀察到項目的收益,此時貸款合同是最優融資合同,並且Hart認為由於貸款人在企業家不能償還貸款時可以控制公司的資產,所以企業家有積極性償還貸款。
3.公司所有權控制市場
公司所有權控制市場的概念最早是由Manne(1965)提出的,他認為為了有效的配置資源,公司所有權控制市場的存在是必要的,現代資本市場的有效運轉離不開公司所有權控制市場的存在。在公司所有權控制市場中所有權的轉移方式是多樣化的,包括:收購、兼並、股票的發行以及委託代理關系的變化等手段。在傳統的完全競爭、無摩擦的資本市場假設下,很少考慮公司所有權轉移對公司價值的影響,而事實上每次兼並收購活動都會引起公司股票價值的大幅波動。直到進入80年代以後非對稱信息概念的引入,使得人們認識到了公司所有權控制市場對資本市場影響的內在機制。
Crossman和Harl(19803研究了在公司收購過程中存在所謂的「免費搭車問題(Free Rider Problem)」,他們認為當收購方發現一個目標公司的運營效率低下,而決定收購目標公司時,面對外部的標購,原有的股東知道收購者通過收購後公司在新的經營者經營下,效率會提高,所以會自發抵制收購,等待收購價格的升高,直到收購價格升高到在新經營者的經營水平下的合理的價格時,原有股東才會出售手中股票。考慮到收購方在收購過程中搜集信息、組織收購是有成本的,所以採用標購行為實際上為收購方帶來了損失。Shleifer和Vishny(1986)認為,如果收購方在標購目標公司以前就已經持有了目標公司的一定股票,可以解決上述「搭車問題」的困惑,收購方可以用自己手中股票的增值彌補收購帶來的損失。然而Shleifer和Vishny的結論並沒有在實證中得到證實,反而Desai和Kim(1988)的實證結果認為大多數的收購方在標購前並沒有持有目標公司的股票。
在收購行為研究方面的另外一個困惑就是收購行為往往導致股票價格的大幅上漲,例如:Jennings和Mazzeo(1993)發現收購發生時的收購人對目標公司的首次出價,大多數高於收購前10天的股票價格的20%。Fishman(1988)將這種現象解釋為是由於有潛在競爭者隨時會加入收購,較高的出價是為了阻止競爭者加入。
4.新股發行(IPO)
在1963年在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組織的一項研究中,首次發現在新股上市後的短期存在著明顯的超額回報的現象,以後許多學者在許多國家發現了這一現象,例如:Ibbotson和Ritter(1995)統計得出美國紐約證券市場1960-1992年發行新股的首日的超額回報是15.3%。在許多年中IPO現象成為挑戰市場有效性假說的又一個證據。
對IPO現象最早的解釋是由Rock(1986)作出的,Rock認為IPO現象實質是個逆向選擇問題,新股上市時市場上存在著兩類投資者,一類是具有信息優勢的投資者,一類是不具信息優勢的投資者,信息投資者只是在新股定價低於其真實價值時才購買,而當定價高於其真實價值時只有不具信息優勢的投資者才會參加購買,所以平均來說,不具信息優勢的投資者購入了較大比例的被過高定價的股票,為了在市場中留住不具信息優勢的投資者,公司在初次發行新股時常常有意低定價。類似Rock對IPO超額回報問題的解釋,許多研究人員給出了這一問題的其他合理解釋,例如:Allen和Faulhaber(1989)以及Grinblatt和Hwang(1989)將新股發行低定價解釋為公司未來前景良好的信號;Hughes和Thakor(1992)認為公司新股發行低定價是為了規避訴訟風險;Ruud(1993)認為新股上市後的短期高回報是由於承銷商的價格穩定活動造成的。
在IPO領域中的另外一個難以解釋的現象就是新股上市後長期表現不好。Ritter(1991)研究發現,在1975-1984年間發行的新股在發行後3年間的回報比正常股票的回報至少低15%。以後Loughran(1993,1995)再次證實了這一現象的存在。Shiller(1990)用所謂「主持人效應」解釋新股長期回報不好的現象,他認為新股上市的初期承銷商出於對自身聲譽的考慮會創造短期超額需求的假象,隨後隨著承銷商從市場的退出,導致了新股長期回報不佳的現象。
(二)不對稱信息在資產定價領域中的應用
Grossman和stiglitz(1980)最早將非合作不對稱信息的概念引入資產定價領域的研究中,建立了所謂資產定價的理性預期均衡理論,他們認為資本市場中的每個參與者都從市場價格的變化中獲得信息(所謂的學習過程),並且每個參與者的行為不會對市場價格構成影響。在80年代初期這一理論成果主要用於解釋公司財務方面的問題,直到Kyle(1985)以及Kyle和Milgrom(1985)研究做市商制度下的價格形成機制的成果出現以後,不對稱信息對資產價格的影響才越來越多地引起人們關注,以後在Kyle Milgrom框架的基礎上出現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由於在這一框架下的價格決定機制不同於Modigliani Miller的市場均衡機制,是通過研究具體市場條件下的資產價格形成機制,所以常常將這部分研究成果稱為市場微觀結構理論。
Kyle研究了在做市商制度下證券市場的價格形成機制,在Kyle的模型中,市場由三類參與者構成:風險中性的做市商、噪音交易者和信息交易者,噪音交易者出於自己的流動性需求進入市場交易,信息交易者根據自己的信息交易,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信息交易者選擇自己在市場上的交易數量。與Kyle不同之處在於,Milgrom建立的序貫交易模型(Sequential Trade Model)中交易者每次交易的數量都是固定的,即每次都只能買入或賣出一個單位的資產,做市商根據交易指令的類型來設定買賣價差,在均衡條件下,由於有競爭做市商的存在,買入報價是做市商收到賣出指令時關於資產價值的條件期望值,賣出報價是做市商收到買入交易指令時關於資產價值的條件期望值,因而交易者的交易指令將促使做市商調整其買賣報價,這種調整從本質上是一種貝葉斯學習過程。
Easley和O'Hara(1987)在Milgrom模型的基礎上考察了交易規模對做市商價格行為的影響,其結論是做市商的定價策略會依賴指令的規模,數量比較大的指令往往以比較差的價格成交。以後Easley和O'Hara(1992)又考察了交易時間對價格行為的影響,發現交易時間會影響價格,並且交易間隔影響交易價差的大小。
現代金融理論方法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取得了許多重大突破,特別是進入80年代以後,越來越多的金融難題得到解釋。但是由於金融市場的復雜性,至今對許多問題的解釋還很難令人滿意,例如:對P/E比率和P/B比率對資產價值的影響的現象至今還沒有合理的解釋,對IPO以及基金中的折價現象的研究結果也沒有較為統一的認識,另外市場中是否存在信息操縱問題也是一個爭論的焦點。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與解釋,將進一步推動金融理論的發展。
㈩ 100分+100分!貸款合同的立法依據是什麼
你是什麼單位的?銀行?
立法依據當然首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啊.准備的法言法語是"借款合同"
給你整理一下吧,可供作為提綱:
第十二章 借款合同
第一百九十六條 【定義】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到期返還借款並支付利息的合同。
第一百九十七條 【合同形式及主要條款】借款合同採用書面形式,但自然人之間借款另有約定的除外。
借款合同的內容包括借款種類、幣種、用途、數額、利率、期限和還款方式等條款。
第一百九十八條 【合同的擔保】訂立借款合同,貸款人可以要求借款人提供擔保。擔保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的規定。
第一百九十九條 【借款人提供其真實情況的義務】訂立借款合同,借款人應當按照貸款人的要求提供與借款有關的業務活動和財務狀況的真實情況。
第二百條 【利息的預先扣除】借款的利息不得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應當按照實際借款數額返還借款並計算利息。
第二百零一條 【貸款違約責任】貸款人未按照約定的日期、數額提供借款,造成借款人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借款人未按照約定的日期、數額收取借款的,應當按照約定的日期、數額支付利息。
第二百零二條 【貸款人的檢查、監督權】貸款人按照約定可以檢查、監督借款的使用情況。借款人應當按照約定向貸款人定期提供有關財務會計報表等資料。
第二百零三條 【借款使用的限制】借款人未按照約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貸款人可以停止發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
第二百零四條 【利率】辦理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貸款的利率,應當按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貸款利率的上下限確定。
第二百零五條 【利息的支付】借款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期限支付利息。對支付利息的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借款期間不滿一年的,應當在返還借款時一並支付;借款期間一年以上的,應當在每屆滿一年時支付,剩餘期間不滿一年的,應當在返還借款時一並支付。
第二百零六條 【借款的返還期限】借款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期限返還借款。對借款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借款人可以隨時返還;貸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內返還
第二百零七條 【逾期利息】借款人未按照約定的期限返還借款的,應當按照約定或者國家有關規定支付逾期利息。
第二百零八條 【提前償還借款的利息計算】借款人提前償還借款的,除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應當按照實際借款的期間計算利息。
第二百零九條 【借款展期】借款人可以在還款期限屆滿之前向貸款人申請展期。貸款人同意的,可以展期。
第二百一十條 【自然人間借款合同的生效時間】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
第二百一十一條 【自然人間借款合同的利率】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
此外還得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2003修正)
————————————————
補充:看你寫這論文就估計是銀行的。你這篇論文的核心應該集中於具體問題分析部分啦。
通過現行法律法規檢索查據有關法律依據是基礎工作。
第四章 貸款和其他業務的基本規則
第三十四條 商業銀行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國家產業政策指導下開展貸款業務。
第三十五條 商業銀行貸款,應當對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償還能力、還款方式等情況進行嚴格審查。
商業銀行貸款,應當實行審貸分離、分級審批的制度。
第三十六條 商業銀行貸款,借款人應當提供擔保。商業銀行應當對保證人的償還能力,抵押物、質物的權屬和價值以及實現抵押權、質權的可行性進行嚴格審查。
經商業銀行審查、評估,確認借款人資信良好,確能償還貸款的,可以不提供擔保。
第三十七條 商業銀行貸款,應當與借款人訂立書面合同。合同應當約定貸款種類、借款用途、金額、利率、還款期限、還款方式、違約責任和雙方認為需要約定的其他事項。
第三十八條 商業銀行應當按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貸款利率的上下限,確定貸款利率。
第三十九條 商業銀行貸款,應當遵守下列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規定:
(一)資本充足率不得低於百分之八;
(二)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的比例不得超過百分之七十五;
(三)流動性資產余額與流動性負債余額的比例不得低於百分之二十五;
(四)對同一借款人的貸款余額與商業銀行資本余額的比例不得超過百分之十;
(五)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對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其他規定。
本法施行前設立的商業銀行,在本法施行後,其資產負債比例不符合前款規定的,應當在一定的期限內符合前款規定。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四十條 商業銀行不得向關系人發放信用貸款;向關系人發放擔保貸款的條件不得優於其他借款人同類貸款的條件。
前款所稱關系人是指:
(一)商業銀行的董事、監事、管理人員、信貸業務人員及其近親屬;
(二)前項所列人員投資或者擔任高級管理職務的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
第四十一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強令商業銀行發放貸款或者提供擔保。商業銀行有權拒絕任何單位和個人強令要求其發放貸款或者提供擔保。
第四十二條 借款人應當按期歸還貸款的本金和利息。
借款人到期不歸還擔保貸款的,商業銀行依法享有要求保證人歸還貸款本金和利息或者就該擔保物優先受償的權利。商業銀行因行使抵押權、質權而取得的不動產或者股權,應當自取得之日起二年內予以處分。
借款人到期不歸還信用貸款的,應當按照合同約定承擔責任。
第四十三條 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託投資和證券經營業務,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者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但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十四條 商業銀行辦理票據承兌、匯兌、委託收款等結算業務,應當按照規定的期限兌現,收付入賬,不得壓單、壓票或者違反規定退票。有關兌現、收付入賬期限的規定應當公布。
第四十五條 商業銀行發行金融債券或者到境外借款,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報經批准。
第四十六條 同業拆借,應當遵守中國人民銀行的規定。禁止利用拆入資金發放固定資產貸款或者用於投資。
拆出資金限於交足存款准備金、留足備付金和歸還中國人民銀行到期貸款之後的閑置資金。拆入資金用於彌補票據結算、聯行匯差頭寸的不足和解決臨時性周轉資金的需要。
第四十七條 商業銀行不得違反規定提高或者降低利率以及採用其他不正當手段,吸收存款,發放貸
第四十八條 企業事業單位可以自主選擇一家商業銀行的營業場所開立一個辦理日常轉賬結算和現金收付的基本賬戶,不得開立兩個以上基本賬戶。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將單位的資金以個人名義開立賬戶存儲。
第四十九條 商業銀行的營業時間應當方便客戶,並予以公告。商業銀行應當在公告的營業時間內營業,不得擅自停止營業或者縮短營業時間。
第五十條 商業銀行辦理業務,提供服務,按照規定收取手續費。收費項目和標准由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中國人民銀行根據職責分工,分別會同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制定。
第五十一條 商業銀行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存財務會計報表、業務合同以及其他資料。
第五十二條 商業銀行的工作人員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其他各項業務管理的規定,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收受賄賂或者違反國家規定收受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
(二)利用職務上的便利,貪污、挪用、侵佔本行或者客戶的資金;
(三)違反規定徇私向親屬、朋友發放貸款或者提供擔保;
(四)在其他經濟組織兼職;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和業務管理規定的其他行為。
第五十三條 商業銀行的工作人員不得泄露其在任職期間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