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本为什么要给中国无息贷款的援助呢
背景资料:日本对华日元贷款 日本的对华经援始于1979年,对华援助包括有偿资金合作(日元贷款)、无偿资金合作和技术合作。日元贷款是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元贷款在中国接受外国政府贷款总额中占40%左右。 从1979年到2000年度,中国共向日本申请了4批日元贷款,总额2.65万亿日元。此外在2000年度,日本向中国提供了172亿日元的特别贷款,用于北京地铁和西安咸阳机场的改建工程。2001年度以后,对华日元贷款采用单年度方式,2001年度共提供1613.6亿日元的政府贷款。 日元贷款数额大、期限长、利率低、不附加条件,在中国的能源、资源开发等基础产业、交通通信等经济基础设施,以及农林、城建、环保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国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日本对亚洲包括对中国提供的经援,实际上体现了日本政府重视亚洲,愿同亚洲各国发展友好合作的政策意向。日本的对华援助也与中日恢复邦交时中国放弃战争赔款有关。 日元贷款虽然是低息优惠贷款,但也要连本带息偿还。事实上,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中国的日元贷款就已进入了偿还期。据统计,中国迄今已偿还累计约1.5万亿日元的本息。 新华网 2004年12月12日
记得采纳啊
㈡ 中国有多少人知道日本对中国的援助ODA
一直到2008年才停止低息贷款。
多国援助[编辑]
日本对世界粮食计划署(WF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世界银行(IBRD)、亚洲开发银行(ADB)等国际组织提供资金,进行多国间援助。
对华援助[编辑]
背景[编辑]
日本对华ODA是长期以来争议较大的议题,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同中华民国政府一样,免除了日本明治维新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起战事的官方战争赔偿,对此日本部分政经界人士深表感激。而同时中国的发展需要日本的资金、技术,於是有部分人士认为中日政府双方达成默契,以日本政府发展援助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中国放弃战争赔偿的经济损失。但是迄今为止中日政府均没有公开正式承认ODA与战争赔偿有关,如日本庆应大学教授国分良成认为这只是民间一种心理上的诠释,造成此一概念流传,此有两大误解:
如果是「赔偿」众所周知是单方的付出款,无须偿还,但ODA是贷款必须偿还,2013年底中国归还总额已超1万亿日元,扣除无偿援助的10%的资金,剩馀欠款有1万6000亿日元。
赔偿无任何附加条件,但ODA前两笔贷款有附加必须采购日本厂商条件,直到第三笔後才逐渐解除。[1]
组成[编辑]
三部分
对华日元贷款占80%
技术合作占10%
无偿援助占10%
作用[编辑]
参与第一次对华日元贷款的日方决策关键人物,外相大来佐武朗认为这整体政策是双方各取其利的一种必然:
日方利益
中国经济发展将带来社会稳定,较不易向外寻求战争:日本大平首相曾说「如果中日处於敌对关系,日本的安全保障将成为极其困难的事。从这个角度看,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以及经济合作,对於确保日本的安全来说,其价值不下於几千万亿日元。」
中国快速现代化能源和交通,有利对日出口原物料:从前期利用贷款建立项目来看,的确也主要集中在港口、能源、运输等领域,日後大庆油田等也开始对日出口。
帮助日大型厂商进入中国市场:ODA前两笔贷款有附加必须采购日本厂商条件,之後虽放宽但後续依然有限定两国间采购等条件,间接帮助日本重机具出口。
中方利益[2]
条件较优:ODA的利率和偿还条件比商业机构和国际机构的贷款要优惠得多,避开了向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赔偿有害论:当年中方政治观点认知战败国负巨额战争赔偿对和平是有害的,从第一次大战後德国例子来看就很清楚,故不要求赔偿。
确实需要日本技术:日本科技不低於美国和欧洲,当时的气氛下再透过ODA项目合作,日方输出技术诚意明显较大。
形式[编辑]
初期贷款采用多年一揽子协议方式,从2001年实行单年度协议方式,贷款额从2000年的2273亿日元(约合182亿元人民币)减少到2005年的966亿日元(约合80亿元人民币)。1990年代中後期,因为经济不景气,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贷款部分减少,技术合作变化不大。合作内容从初期的基础建设转换为环保、医疗、人才培养等领域。日本给中国贷款时以美元计算,中国还款时以日元计算,之间的汇率风险都由中国承担[3]。
历史[编辑]
1972年,中日进行建交谈判,中共中央为了避免对日本平民造成二次伤害,宣布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3]。
1979年,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华时,确定对中国提供「目的是维持和发展与中国的稳定友好关系」的政府开发援助[3]。
1979年至2010年间,日本外务省日本官方发展援助(ODA)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共获得日本33164.86亿日元(约2638亿元人民币)的开发优惠贷款、1557.86亿日元(约124亿元人民币)的无偿援助,以及1739.16亿日元(约138亿元人民币)的技术合作资金,援助总金额达33164.86亿日元(约2900亿人民币),涉及200多个项目[4]。
1999年~2002年,中国连续4年位居日元援助贷款额首位,2003年落至第三,2004年则落至第四[5]。2004年之後,日本对华日元贷款持续减少[6]。2004年对华860亿日元(约合69亿元人民币,7.35亿美元)贷款(2005年3月31日截止)。
至2013年底,中国归还给日本的ODA借款总额超过1万亿日元,扣除无偿援助的10%的资金,尚馀1万6000亿日元。这笔巨额收入,部分被日本政府重新用於ODA资金[7]。
㈢ 抗战胜利日本给中国签了什么条约,
1.中国保守估计死1800万人.
2.日本在1945.8.15签定了无条件投降书,里面包括归还《马关条约》里的台湾.朋湖列岛等岛屿(现在我们就是根据这个条约和美国居里力争说台湾是中国的)
3.包括一部分赔款,后来周恩来谢绝了。日本给中国无息贷款,前几年停了,因为中国有钱了,日本也不想给了。
㈣ 日本为什么要给中国无息贷款的援助
为什么要给,因为日本看到中国的市场了,改革开放,市场开放了,贷款援助中国就是为了更好,更快的占领中国的市场,因为日本给中国的无息贷款是有附加条件了,中国使用贷款只能购买日本的技术,产品,机械,这样以来日本企业可以在中国市场稳健立足,也解决当时日本国内企业的产能,让企业盈利,开发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就好比现在我国大事在非洲,南美低息放贷,基建支援,就是学习日本以前的模式,对头的国家就算知道这是的补育中国的企业,但有无法拒绝诱惑。
㈤ 中日建交后,日本国历年来对中国的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
1979年12月5日,大平正芳首相访华,承诺向我提供第一批政府贷款。从这年起,日本政府开始向中国提供日元贷款。
日本向我国提供的政府贷款约占我同国外官方资金合作的40%以上,居首位。自1979年起日本共向我提供四批日元贷款,合计25809亿日元。第一批日元贷款(1979-1983年)3309亿日元;第二批日元贷款(1984-1990年)4700亿日元;
第三批日元贷款(1990-1995年)8100亿日元;第四批日元贷款分为批(1996-1998年)5800亿日元、(1999- 2000年)3900亿日元。
此外,1979年至1995年日本向我国提供三批能源贷款,合计17000亿日元。第一批能源贷款4200亿日元;第二批能源贷款5800亿日元;第三批能源贷款7000亿日元。
自1979年至2000年3月,日本政府对我国提供无偿援助共计1153.56亿日元。2002年3月,日本政府决定大幅削减对华日元贷款,2001年度的对华日元贷款数量削减为1,600亿日元,与上年相比减少25%。
2006年日本向中国提供623亿日元贷款.2007年为463亿日元.许多年份的资料都查不到了,只查到至2004年,日本一共向中国提供了大约35000亿日圆的贷款.再加上2006 2007的和无法查到的2005年的(参考2006 2007也可以知道2005大约700-800)。
37000亿日圆.折合人民币3000亿。但是汇率我是按今天的算的,1979年跟现在的汇率肯定不一样,这笔贷款放到今天,应该值7000-10000亿人民币。
(5)日本近代给中国贷款的协议扩展阅读:
中日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应该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关系。两国邦交正常化,发展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是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也是对缓和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
(一)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二)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决定自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九日起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决定,按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在各自的首都为对方大使馆的建立和履行职务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并尽快互换大使。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同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各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
根据上述原则和联合国宪章的原则,两国政府确认,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
(七)中日邦交正常化,不是针对第三国的。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为了巩固和发展两国间的和平友好关系,同意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为进一步发展两国间的关系和扩大人员往来,根据需要并考虑到已有的民间协定,同意进行以缔结贸易、航海、航空、渔业等协定为目的的谈判。
㈥ 日本给中国提供了30年的免息贷款,是真的吗
从别的国家贷款并不就是因为没有钱用。
政府的预算都是要经过议会(全国人大)的批准,每一分钱都要按照预算案来用,预算以外的支出有时候就可以用别国提供的贷款。
利用国外贷款的原因和作用很多,比如日本贷款都是日元,最后都必须从日本购买产品,有平衡进出口的作用。
这个问题很复杂,国家怎么用钱,不能跟一家一户相类比的。
㈦ 关于日本的对华日元贷款。
重新认识日本战后崛起的“神话”
甲午战争以后,日本通过不断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获取了巨额资本,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庞大的现代工业体系:中国则被夷为废墟,几乎倒退到石器时代。这就是二次大战结束、日本投降时,中日实力对比的真实写照。日本在1931年至1945年的侵略战争中获取了巨额财富,它虽然最后败给盟军,但其本土所受到的损失非常轻微。从经济上衡量,日本得多失少,在二战中是赢家。这一净得的利益也奠定了它战后经济飞跃的基础。
然而,狡诈的日本人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拒绝对中国和亚洲的被侵略国做出赔偿。靠着它多年来抢掠的不义之财,利用美国的扶植,日本发展成今日的经济实力,甚至不时拿出几块日元贷款在中国政府面前当施主。他们把大屠杀的罪责否认得一干二净,把欠的债左推右赖,颇有你奈我何的味道。
很多中国人也中了日本人的计,以为日本在二战时早被美国的原子弹、轰炸机炸成了废墟。按照中国人不打落水狗(明知落水狗照样咬人)的传统“美德”,这些人认为日本不必赔偿了,甚至觉得日本当时蛮可怜的。更让日人高兴的是,有些中国人还免不了有点自贱自卑、怨天尤人,骂政府无能、怪同胞素质低、恨自己投错胎之余,甚至会产生汉奸倾向。因为,如果日本战后也成了废墟,而五十年后的今天,日本巨富,中国特穷,岂不只能说明中国人民低能,日本人优越……? 有这样想法的人恐怕不少,但他们确是大错特错了,错得离谱、荒谬、可悲。
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虽然使之一度陷入了美国的管制,但在它经济上却收获颇丰,以较小的代价对亚洲大陆与太平洋国家进行了相当彻底的榨取。对于日本的榨取,读者(除非是日本人)恐怕没有太多异议,所以本文先重点说明日本战争损失轻微的事实。
一、日本逃脱应有的惩罚
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本岛未受地面部队炮火的攻击,这是众所周知的史实。其所受的唯一打击方式是盟军海军与空军的轰炸,因此要计算日本的实际物质损失,只要考虑盟军的轰炸规模即可。并于这个问题,《美国战略轰炸调查总结报告(太平洋战争部分)》有详细的统计数据。
整个战争中,包括两枚原子弹在内的所有轰炸造成的日本人死亡数量为三十三万,等于日军在南京屠杀的中国人数量,等于日本在1937年至1945年间屠杀中国人数量的百分之一;盟军所有轰炸造成的物资损失,仅相当于日本一年从中国东北掠走的财富。
一.一、对日常规轰炸的规模为对德轰炸的百分之十二
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盟军对日本本岛共投弹十六万零八百吨,其中十四万七干吨由B―29轰炸机投下。相比之下,盟军在德国境内投弹一百三十六万吨。除飞机制造业以外,日本的其他主要工业交通电力都未曾受到有规模的轰炸。
对日最早轰炸的是杜利特带领的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机队,纯粹是为鼓舞盟国士气。持续的轰炸在盟军攻占马利安那群岛(该群岛距日本本岛两千多公里)之后四个月,也就是1944年11月底才开始。只有在那时,盟军才拥有了一个置日本于B―29远程轰炸机航程内的大基地。初期的轰炸方法是在一万米的高空投弹,在此高度上可减少日本防空火力的威胁,但淮确率低于10%。直到1945年3月9白,盟军对日总投弹量还不到两万吨。所以真正有规模的轰炸,只有从1945年3月至7月的五个月时间。从1945年3月9日起,美军开始采用夜间低空轰炸的方式,从两千米至六千米高度投弹。当天晚上,一百多架B―29向东京一个居民密集的区域投掷一千六百多吨燃烧弹,饱和式的轰炸打日本人一个措手不及,该区域变成千片火的海洋,死伤十八万多军国主义支持者。这是盟军轰炸中最成功的一次,由于日本人有了防备,随后在其他城市的类似轰炸效果要小得多。
投弹的吨量从1945年3月的一万三千开始按月增加,到1945年7月(日本投降前的一个月)达到四万二千吨。由于这一数量不足以对日进行广泛的轰炸,盟军选择性的轰炸了一些优先目标,主要是与飞机制造有关的军工企业。日本的铁路系统、电力系统没有受到轰炸,化工、钢铁、造船等工业则尚未列入主要轰炸目标。日本97%的军用物资则是储于地下或已分散,不受轰炸影响。
即使是选择性的轰炸目标,调查表明其受到的影响也是相当有限的。日本投降前的一个月,其飞机产量为每月一千架,高于1942年每月七百架的水平。其炼油、制铝与火药的生产虽有大幅降低,但主要是因为海运受制导致原料输入不足,不是因为工厂受到轰炸。燃烧弹对付日本的木结构住房效果明显,但对坚固的工厂厂房则威力不大。而当时美军的轰炸能力还不足以广泛地用高爆炸弹密集攻击日本的工业。B―29飞行高度的降低,使35%的炸弹能落到目标三百米的距离之内(现代的激光制导炸弹精度可达10米),虽然比原先的10%提高不少,但以这个精度,除非是用大量飞机地毯式轰炸,还是难以保证摧毁目标。以这个精度,本来要投在厂房上的炸弹,很可能掉到一块空地上,从几公里的高空看去但见一团浓烟笼罩目标,其实可能只不过震破几块玻璃。中途岛美军的高空轰炸机群对日本舰队(航空母舰目标不小吧!)丢了一堆炸弹没有一颗命中;欧洲战场上德国被天天炸,但其飞机生产有增无减;越战时美军狂轰滥炸没使胡志明小路中断一天,……轰炸的效果有限是为兵家公认的一个事实。
据统计,盟军对日本的轰炸共摧毁了四十七万桶石油制品、二十二万一千吨食物和二十亿平方码的纺织品。这个数字与日本在中国的掠夺和破坏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一个日本兵一杆枪、一把火就把一家中国人打死,房子烧掉,财产抢走。盟军九个月有限规模的轰炸对日本的损害,又怎能与一百多万日本兵在中国三光八年所造成的损害相比!
一•二、原子弹没有摧毁广岛
在美国投下原子弹之后,日本人立即调动舆论追究美国是否人道的问题。美国截获得到的日本外交通讯表明,当时的日本外相重光葵(甲级战犯,战后曾任日本首相)立即指示要利用原子弹的事来制造对日本有利的舆论。殊不论日本人是否有资格讲人道,事情的结果是,日本成功地利用原爆事件,把自己扮成一个可怜兮兮的受害者,到处向人述说它吃原子弹的苦,说来说去,它倒成了二战中最惨的。在把人们的视线从它的暴行转移到原子弹上之后,它便开始改写历史,甚至将自已说成是解放亚洲于西方殖民主义的救星。日本极力夸大两颗原子弹造成的伤害,不时集会纪念,同时在原爆馆内陈列当年皇军胜利进入南京的大幅照片,毫不将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
日本人狡诈却使很多善良的人受到欺骗。这些受骗者甚至开始同情日本,替它打抱不平。
到底广岛和长崎受了多大的损害呢? 广岛原爆造成了近七万人死亡,五万多人受伤。爆心两公里范围内的砖造建筑被摧毁。市中心的小工厂大部分被夷平,但是城市周围的大工厂几乎完全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它们94%的工人没有受伤。这些工厂占广岛工业产量的74%,估计它们可以在三十天内恢复正常生产。广岛的地下设施没有受到损害。铁路运输在8月8日也就是爆炸后两天恢复通车。在原爆中心烧焦的地面,植物重新继续生长,没有残留核辐射的迹象。长崎因为地处群山包围之中,原爆的效果小于广岛。总计死亡和失踪人数为四万多。五万二干座民宅中有一万四千被摧毁。长崎的工业的96%集中在三菱公司控制下。最大的一个工业设施,它的一个船坞,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位于爆心附近的一个军工厂损失了其价值的58%,一个钢厂损失了78%,稍远的电机厂损失了其价值的25%。估计兵工厂和钢厂可以在一年左右恢复大部分生产,而电机厂则只需半年即可。
诚然,原子弹使日本感到了灭种的危险(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办法让日本放下屠刀吗?),如果当时美国有足够原子弹的话,靠马利安那群岛上的B―29即可在一天内对日本所有三十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施行核爆。然而,从统计数字来看,两次原爆远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威力无究。反倒是日本找了一个倒打一耙的口实。事实上,当时的两颗原子弹当量很小,据估计,要造成与日本南京大屠杀相等的损害,至少要在东京这样的城市上空引发一枚3MT的热核装置,而广岛原爆只有这一当量的百分之一。
二、日本在侵略中获得的经济利益远大于其战败的损失
日本是一个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其地域狭小而山地面积占85%,却有一亿多人口,矿藏稀少,却有庞大的工业,因此几乎所有食物与工业原料均需进口。在1937至1945年期间,通过对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原材料、粮食和劳动力的无偿占有,日本积累了深厚的资本,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侵华日军司令(火田)俊六在1941年9月上书说:“不只现地军(指侵华日军)要依靠大陆以图生存,日本的总动员的资源也要取自中国,这不是很严酷的事实吗?”这一上书的目的在于主张先摆平中国的抗日力量再行南进,但也说明当时的日本人确实是在以吸中国人的血为生。日本在1931年即占据了资源富饶的中国东北三省,后来更占领了华北、华东、华南的辽阔土地,建立伪满州国和汪精卫汉奸政权,控制了中国几乎所有的矿山、工厂和农村,使用中国的劳力对中国的资源进行掠夺。
日本对中国的掠夺在《日本的侵略与掠夺是中国贫穷的直接原因》一文中有更多的说明,在此不再重复,而着重概括日本对东南亚诸国的盘剥。
1941年日本制订了《南方占领地行政实施要领》,其主要内容包括:
1)占领军从占领地收取重要国防资源以供日本调遣:
2)占领军须取自于现地的生产品以自活;3)在占领区之物资由海陆军征用船舶输送至日本:
4)占领军接收并管理占领区的铁道、船舶、港湾、航空、电信及邮政。次年日本内阁又通过《关于南方经济处理之件》的决定,制订日本在其占领地的方针。除以上各条之外,更强调占领区的开发必须由日本政府指定的企业承担。被指定的企业主要有三井、三菱、住友、古河、日矿等财阀。
随后日本人在东南亚无限制地发行南方开发金库券及军票等纸币,彻底进行收刮。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地的主要农产品本来是砂糖、烟叶、咖啡等,日本人却勒令他们改种水稻与玉米。同时又把越南、泰国、缅甸所生产的稻米几乎全部征为军粮或运回日本本岛。后来,日本在战事处于不利时,为扭转败势,对中国和各占领区的掠夺更加变本加厉。1944年末到1945年,越南农民即因粮食全部被夺而饿死两百多万人……。
日本以这样残酷的方式对中国及东南亚与太平洋国家的榨取导致了它本身经济的腾飞。掠夺的财富被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例如,以不变价值计算,1943年日本的GNP(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7%,1944年则增长了10.1%。1937年,日本钢产量为五百八十万吨,而到1943年,则达七百八十万吨,其生产能力则达一千三百多万吨。商业造船由1941的二十三万八千吨,增加到1944年的一百八十五万吨(加进掠夺之运输)。1942年完成一艘六万四千吨战列舰和六艘小型航空母舰,1944年完成的吨位则比此高出十万吨。飞机生产由1942年的每月七百架增加到了1944年的每月两千五百多架……。
以上一系列数据说明,在盟军尚未取得马利安那群岛的轰炸机基地之前,日本是越战越强。其原因很简单,依靠残酷的掠夺,整个日本民族过上了白吃、白穿、白拿原材料并且拥有若干亿奴隶的吸血鬼生活,日本的两百多万侵略军不但不需要国内提供粮草,反而可以把被征服国的粮食、资源和劳力最大限度地运回国内,而无须顾忌被掠夺者的死活。原来日本要化钱买原料和食物,现在则免费享受。总吨位一千多万吨的庞大船队穿梭于被占国与日本之间,源源不断地运回物资,把工业实力再大大地向前推进。盟军对日本商船的攻击,大大减小了其运输掠夺物资的能力,使其工业生产在1945年由于原料缺乏、开工不足而有较大下降。但正如前而指出的,由于对日本本岛轰炸的规模甚小,这一下降并非生产能力(设备与劳力)和物资的损失。
日本人不断诉苦说他们在战败时如何吃个饱,实际上,战前日本人平均每日食物热量为2000卡,1944年,也只降至1900卡,到投降时,还有1680卡。当时日本与东南亚之间的航运已经基本中断,这些食物主要是从中国运回来的,又有多少中国人因此饿死?日本投降时还拥有战斗飞机九千架,五百多万军队,准备与登陆的美军拼死一战,意图使后者因伤亡太大而不得不与日本妥协,使日本可以保留其获得的部分利益,如中国东北等。然而,原子弹使日皇认识到投降比“日本完全灭亡,稍胜一筹,只要种子残存,仍有复兴之光明”。
波茨坦公告明令日本不得拥有军工企业,但是日本在投降之际即迅速地毁灭所有重要文件并把所有军工转为民用,从而逃脱了本应被解体的命运。后来,美国为了其“全球战略”,不但阻止被害国向日本索赔,反而释放大部份甲级战犯,让他们重返政坛,扶植日本垄断资本,从而使日本在掠夺战中积累的潜力得到释放。到60年代,日本的造船、汽车、钢铁就已分别居世界的第一、二、三位。此后的几十年,日本没向中国赔一分钱,倒给自己建起了高楼大厦,过起了世界富豪的日子。
三、结论:多行不义者不会自毙日本对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敲骨吸髓的榨取使日本在1930至1940年代初的十余年间获得了极大的财富并且导致其经济迅速膨胀。与一般的看法相反,日本在盟军为期九个月规模有限的轰炸下没有受到显著的损伤。以上列举的数据无可争辩地说明了这一点,从而揭示了日本战后经济腾飞的一个秘密,日本掠夺的财富是它战后经济增长的源泉。战后日本和其它西方国家的区别在于,它是掠夺最多、损失最小而且没有对受害者做出赔偿的国家,日本欠的债,本来应该先拆卸其工业抵偿一部分,剩下的再分期偿还,但是美国却让它逃脱了责任。日本就好比是一个打家劫舍的强盗,他杀人放火抢了无数财宝,由于受到昔日强盗帮里的同伴(美国,曾与日本勾结分别吞并菲律宾与朝鲜,鼓动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庇护,他保留了所有的抢劫所得,等风头一过,马上拿出这些财宝来投资做生意,干起洗钱、发财的勾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的经济奇迹的实质就是极端残忍的掠夺。
现在的日本,又是雄心勃勃。数十艘军舰云集钓鱼岛,一副“支那人敢与皇军决一死战吗?”的架式。首相从靖国神社参拜出来,南下东南亚,自信十足。而军费己跃居世界第二,远洋舰队的防线延至台湾海峡,又在积极寻求制造核潜艇。……与此同时,散布中国威胁论,企图联合西方及中国的邻国们一起来扼制中国……。
日本的历史是侵略与残杀的历史,日本的经济是掠夺与榨取的经济。但是,在我们有力量和决心去结束它的罪恶历史之前,它不会自动消亡;在我们有实力索回被掠夺财富之前,日本还将靠中国人的血液繁盛。明确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忘记我们面临的危机和肩负的沉重的历史使命。
[注一]本文所用盟军轰炸的统汁数据,主要来自1946年7月1日美国政府发表的《美国战略轰炸调查总结报告(太平洋战争部分)》。为了评估空中力量的战略作用,以对美国武装部队未来的发展以及未来经济政策和国防的关系,杜鲁门总统在1945年8月下令就盟军对日本的所有形式的空中攻击进行详细的调研。调查团成员共包括军职与文职人员一千一百入,以东京为总部,在包括广岛、长崎等的四个城市设有分部,并有流动工作组往来于日本其它地点、太平洋岛屿及亚洲大陆。调查得到了美国陆海军的大力支持,利用了幸存的日本文件,讯问了日本陆军与海军高级官员,政府官员,工业家,政治领袖和他们遍布日本的下属。如报告中前言所说,调查对日本的经济和战争生产取得了具体到每一个工厂、每一类工业的相当精确的详细数据。
㈧ 如何看待日本政府给中国政府提供的贷款 日方贷款的主观目的是什么经济历史背景是什么
互利互惠呗。
主观目的么,一方面是促进友好,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背景应该是尼克松访华之后,田中角荣赶紧来,然后中日建交,日本提供贷款。这里头应该也有美国的授意,也有日本自己的意愿。赔礼是小,让中国发展,成为日本的市场是大。
祸根倒是谈不上那么夸张,但是确实付出了很大利益。别的不说,光是这些年汇率变化,日本就可以连本带利捞一大笔。加上贷款里基本都是买的日本工业机器,技术上被人牵制,这就是有些人说的祸根了。但这个应该没有那么夸张,中国的山寨能力还是世界一流的。
所以日本提供贷款,让中国在最需要发展的时期,有了那么一大笔钱。但是日本连本带利也捞了很多,这就是我说的互利互惠。我们不能因为日本提供了很多贷款,就对日本感恩戴德(有一部分精日就是这样),但也不能因此就觉得日本居心不良,来给我们挖了坑。这本身就是愿打愿挨的事,就像现在中国买美国国债,给非洲国家贷款修路卖军火一样,都是互相的利益。
㈨ 如何看待「日本曾是中国的最大援助国」
你说的那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日本政府在铃木首相的领导下,许多日本大的财团都在跟中国大搞中日亲善,帮助中国搞石油,比如日本石油开发公团等等,为中国提供资金、专家和设备搞塔里木油田的勘探开发,和中国的南海油田的勘探开发。日本还向中国赠送过大批的小丰田和中丰田当北京市的出租车。
㈩ 有谁知道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援助,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啊!
日本对中国经济援助(ODA)起始于1979年,当时中国已和西方交往,但资金和技术问题阻碍了经济发展,而这时的日本经济巅峰期,资金需要出路,政府间贷款是低风险的安排。所以中国在后来的4000公里的电气化铁路,60个码头,首都机场,浦东机场,五座长江大桥,宝钢,武钢,等等都利用了ODA。日本官方认为这是对中国的“施舍”,责怪中国感恩不够。
我们冷静分析一下,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1972年定义ODA援助的无偿赠款应占84%上。英国、加拿大等国ODA赠款为100%。美国的ODA赠款部分为98%,日本战后领过美援12兆日圆,日本的新干线,东京至名古屋公路均利用了ODA。而日本对华ODA中90%是贷款。利息前期3-3.5%,后期曾低至0.75。中方称其为资金合作不无道理。日本80年代经济巅峰期,资金需要出路,政府间贷款是低风险的安排。中国信用稳固,目前已依约还本付息1.5兆日圆。90年代日本实行存款零息超宽松金融,又进入通缩时代,ODA的0.75的利息仍属可观。日圆对美元汇率由80年代的240日圆对1美元升至95年的80日圆,还款的汇率损失由中方负担,日方独享升值之利〔2〕。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主张限制Tied Aid(附带条件援助)。但日本却好处尽沾,2001年的中日ODA的15个项目,有10个只限于采购日本商品。日本承认,ODA项目招标中,日本企业得标率达45%。一般估计,对华ODA资金30%回流日方企业。
再者,通过ODA,日方打开了中国市场。很多ODA项目本身就是为日本企业服务的,首批项目中的秦皇岛码头,就是为向日本出口煤炭而建。通过政府间合作,80~90年代中国满大街都充斥着日本的电器和汽车等商品。马来西亚前首相拉赫曼曾说:“日本援助一份进来,至少要赚二倍回去”。笔者为此求证过第三方的一位经济学者,他认为:日本一点都没吃亏!
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例从中日建交前1970年的3.1%下降到1990年的1.6%, 减少了一半。日本GDP占世界GDP的比例从中日建交前1970年的7.1%上升到1990年的14.0%, 增加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