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叫借名贷款,什么叫假冒名贷款,区别
区别是被借人是否同意你使用他名字进行贷款。冒名贷款和借名贷款的主要区别:冒名贷款是用户本人不知情,但是用户需要承担还款责任;借名贷款是用户本人知情,另一方使用用户的名义去申请贷款,这样双方都需要承担还款的责任。本质来说,借名贷款的情节是更严重的。另外,不管是冒名贷款还是借名贷款,对于用户本人来说都会需要承担还款责任,这样用户会遭受资金损失。
一个是串通好被使用名义的一方受连带责任。一个是被使用名义一方对情况完全位置属受害方不会受到连带责任。前者两人共同承担责任 后者冒名贷款者承担责任,道德上讲前者的情节更为严重。如果你没有亲自去办理,比如签字不是你的笔迹,这种情形你可以申诉不是你的贷款,从而拒绝还贷,是不需要承担责任的。这个银行应该承担审核不严,造成失误的责任。
名义借款人和贷款实际使用人不一致:
一是冒名贷款。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办理农户贷款时,在名义借款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虚构或采取不正当手段,借名义借款人的个人信息资料取得贷款。如曹某在李某不知情的情况下,用李某的身份证及名章在农村信用社办理冒名贷款5万元。二是借名贷款。借款人在征得名义借款人同意并取得相关个人信息资料的情况下,以多个借款人名义取得多笔贷款,获得较大贷款额度。此类问题比较突出,如某市13个县(市、区)27家农村信用社中该类贷款占该辖区冒名贷款总笔数和总金额的86.37%和79.73%。三是假名贷款。部分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混乱,为完成收息任务,虚构借款人名义和个人资信等信息资料,违规放贷。如某社为了完成贷款利息收入任务,信贷员虚构5人姓名,伪造个人信息资料以贷收息5笔共计9.35万元,贷款后直接转入利息收入科目,虚增贷款利息收入9.35万元。
② 冒名贷款的违法风险
借名冒名贷款是通过欺骗的手段获取的贷款,是一种隐蔽性较强的违法违规贷款,规避了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等信贷管理制度,使贷前调查、贷时审查流于形式,造成超越权限、跨区域、多头贷款等违规贷款更加隐藏,增加了信用社贷款风险,给信贷资金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风险隐患。
1、借名冒名贷款降低了信贷资产质量这是借名冒名贷款存在的最大风险,因为借名冒名贷款立据承债人和贷款使用人相分离,权利和义务不对等,贷款到期后实际用款人往往不履行还款义务,大部分会引起贷款纠纷,给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2、借名冒名贷款使信贷管理制度难以落实。信用社虽然制定了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严格防范自批自贷、超权限贷款、垒大户贷款、跨区贷款等违规贷款,但是,客户经理往往采取借名冒名贷款的方式逃避信贷管理制度,形成风险。
3、借名冒名贷款假冒农户之名,使不符合信用贷款支持的农户、非农户,甚至企业法人获取了贷款支持,而本应获得支持的农户却难获贷款,使相关农村金融方针政策在基层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同时,借名冒名贷款还往往出现信贷人员利用手中职权违反信贷纪律,以贷谋私,向贷款户“吃、拿、卡、要”,不见好处不办事,严重影响信用社的社会形象。
4、信用社因为发放借名冒名贷款,必须承担由此而引起的法律责任,潜在损失极有可能转化为现实损失。借名冒名贷款往往是信用社员工与用款人互相串通、内外勾结的结果,利用职务之便向用款人提供有关的信息,在得知被冒名后可能向信用社提出民事索赔,同时,由于冒名贷款违反了有关金融法律法规,监管部门将进行严厉查处,涉嫌违法的有关人员犯罪将被追溯法律责任。
5、它规避了贷款分级审批的制度,越权发放贷款。违反了《贷款通则》关于“贷款人应当建立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贷款管理制度”、“按规定权限报批”的规定。有些信用社主任、信贷人员因为某些关系人的贷款数额大,又无物抵押,上报审批又无望,于是采取了化整为零,冒名、借名的方式帮其获得贷款。
6、它违反了大额贷款一般要有担保的规定,使贷款风险无防。《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36条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借款人应当提供担保。”“经商业银行审查、评估,确认借款人资信良好,确能偿还贷款的,可以不提供担保。”一个不敢用真名立据的借款人,显然不符合资信良好的规定。这样借款人即规避了贷款风险又把风险留给了贷款人。
7、它违反了《贷款通则》关于贷款“三查”的有关规定,使贷前调查、贷时审查成了自欺欺人、糊弄上级检查的挡箭牌。
8、它一般是用款人与基层信用社员工互相串通、内外勾结、以权谋私的产物。某些信用社工作人员与一些私企业主、专业户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吃喝玩乐打成一片,由此产生腐败,不顾信用社资金安全,甚至想方设法为这些人贷款。
③ 信用社借名贷款他人替还贷是不是不当得利
在信用社借名贷款,这种贷款是违规的,即使他人替还贷款的情况下,这个不属于不当得利,属于违规贷款。
④ 借名 办理违规业务 是借名行为人承担责任还是出借人承担责任
需要区分出借人是否明知,如出借人明知实际借款人,却仍与其合谋以他人名义借款,则属于出借人与实际借款人的通谋虚伪行为,名义借款行为属于伪装行为应属无效。
名义借款人无需承担还款责任;如出借人对于借名贷款事实不知情,则属于名义借款人间接代理的情形,出借人可选择对名义借款人或实际借款人主张。
担保合同是贷款合同的从合同,具有从属性,如果担保人对于担保合同无效存在过错的需承担相应的过错赔偿责任。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债务人、担保人、债权人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根据《合同法》第402、403条:
关于“间接代理”的相关规定,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时,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该委托关系的,该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此为“显名的间接代理”,名义借款人的借款行为应由委托人即实际借款人承担其法律效果。
反之,如第三人订立合同时不知道该委托关系的,原则上该合同仅约束受托人与第三人,此为“隐名的间接代理”,此时,仍应由名义借款人承担还款责任。除外情形为,未按约还款情形下,第三人可以行使选择权向名义借款人或者实际借款人主张权利。
⑤ 借名贷款,款已还清,借名人有没有责任
你好!首先的关键点,借款人的签名是你写的还是借款人自己写的?如果是你写的,又是你按手印,借款人就是你,你还可能涉嫌造假(名)骗钱;如果借款人自己所签,你的手印可能被推定为两种性质:1为共同借款人(与借款人承当连带清偿义务);1为保证人(借款人若无力清偿,就得由保证人承当清偿义务)总之,你按了手印,在法律上你就有责任。具体责任大小和性质,如前述分析。这算是个教训吧,手印不是啥场合都能随意按的,风险太大。
⑥ 借名贷款买房合法吗
借名买房合法。借名买房指以父母、子女或者其他人的名义购房,购房款项由购房者支付的行为。房地产作为不动产以物权登记为准,名义产权人未经过实际产权人的同意将该房地产擅自出售且买家是以正常价格购买的,实际产权人无法要求取消交易。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二百一十四条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
第二百一十五条
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
⑦ 以贷款还贷款违规吗
法律分析:以贷还贷属于民事行为,所以并不违法,也没有违反规定,国家法律中没有明确的禁止,不过在实际生活中,以贷还贷的危害非常大。以贷还贷是不违法的,现在依然有很多人采用这种方法,既可以避免被暴力催收,手头又持续有一笔钱,不过这样的方式撑不了多久,到后期会同时借几十个网贷,逾期金额高达数万元,到时候上门催收、爆通讯录会让你难以承受。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七十五条 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第一百七十五条之一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⑧ 借名贷款怎么处理
法律分析:如果被借用的人知道借款人以自己名义贷款的,应当承担清偿责任。如果被借用的人不知道他人以自己没有借款的,实际借款人可能涉嫌贷款诈骗罪。如果本人知道他人以自己名义贷款并且到期无论偿还的,与实际借款人可能共同构成贷款诈骗犯罪。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七十五条 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构成骗取贷款罪。当借款人通过借名借款方式向银行贷款时,显然隐瞒了借款的真实用途,属于“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贷款”。一旦借款人到期无法归还借款,给银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则借款人可能构成骗取贷款罪。
⑨ 借名的贷款属于哪种经济犯罪
借名贷款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将会涉及到经济犯罪。因为借名贷款是指实际需求贷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正常程序在金融部门获得贷款,从而采取借他人名义在金融部门获取的贷款。
【法律依据】
《贷款通则》第十九条
借款人的义务:
一、应当如实提供贷款人要求的资料(法律规定不能提供者除外),应当向贷款人如实提供所有开户行、帐号及存贷款余额情况,配合贷款人的调查、审查和检查;
二、应当接受贷款人对其使用信贷资金情况和有关生产经营、财务活动的监督;
三、应当按借款合同约定用途使用贷款;
四、应当按借款合同约定及时清偿贷款本息;
五、将债务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应当取得贷款人的同意;
六、有危及贷款人债权安全情况时,应当及时通知贷款人,同时采取保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