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给了越南500亿MY的无息贷款吗
据凤凰网2011年8月12日报导:越南《新式苏30飞临南海》上空,这是我军在南海侦察时发现的新情况。香港有关媒体揭露:2009年中国政府给了越南500亿美元无息贷款,越南就悄悄地将其中250亿美元,用于购买了300架俄罗斯新式的带预警雷达的苏30战机。按照合同俄罗斯将在三年中,分批向越南交付苏30新式战机,时间已经过去二年了,俄罗斯已经向越南交付了数批战机。这些战机由俄罗斯负责给越南培训飞行员,提供和培训地面维修人员。现在越南已经从俄罗斯得到数批带预警雷达的新式苏30战机。如果越南有数百架新式战机参战南海,那将是什么结果?现在,中国的航空母舰还敢到南海去吗?中国的南海国土还有可能收回吗?如若武力收回国土,中国海军将会造成多么惨重的损失?
按照国际惯例,贷款用途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审核,除了军援可以购买指定武器,其他贷款必须专款专用。事后还要进行检查分析。中国政府为什么不按国际惯例办事?如今大量无息贷款造成危害国家安全,如此严重恶果应该由谁来负责???越南胆敢侵占南海29个岛礁,公然宣称不惜为南海诸岛和中国一战!越南的勇气从那里来?今天我们终于看到了事实真相。原来是中国政府中的腐败分子和无能官僚,已经胆大妄为到敢于出卖国家利益。忿怒的中国人民,已经到了“是可忍心、熟不可忍”的地步!现在,就看中央政府如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如何对越南开展强有力的制裁了!
Ⅱ 中国政府向泰国政府提供10亿美元贷款属于国际收支范畴吗为什么
属于国际支出
Ⅲ 中国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无附加条件贷款,是什么时候的事啊
上个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政策,在第三世界做大哥。
Ⅳ 20世纪90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什么未波及中国
东南亚金融危机未直接冲击中国经济,但间接冲击很大。
中国不会发生东南亚类型的金融危机是基于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外部经济因素和体制不同;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内部经济和金融制度不同。
从第一个方面看,首先,中国没有开放自己的金融市场,因此这里不存在借入本国货币投机的问题,同时也不存在外币的自由兑换,因而间接资本流动的渠道是不畅通的。中国的大量外汇储备和严格的行政管理使投机商愿意选择其他国家。如果投机并且成功,尚需要等待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我们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得到的好处之一是,我们有了推迟开放金融市场的很好的理由,并且能够得到其他国家的理解。
从第二个方面看,我们与东南亚国家一样,有不良的债务,但是我们的金融体制决定了我们尚不会发生类似东南亚的金融危机。1995年中央银行法颁布后,中国人民银行发挥中央银行的作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货币政策的工具是贷款总规模,类似于西方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的作用对主要的贷款人来说还是有限的。中国官方宣布的不良贷款为5-6%,不良贷款主要分为三类:即逾期贷款(逾期两年以内未还贷款)、呆滞贷款(逾期两年以上贷款)、和呆帐贷款(不能偿还的贷款--坏帐)。普遍相信的呆帐率在25%左右。但是,这些贷款的的呆帐部分主要是国有企业带来的。其中一部分为政策性的,当然也有经营不善的问题。从理论上看,企业和银行本身由于体制上的问题,没有个人的责任,要改革呆帐问题可能是一个问题。目前中国的公债相对规模较小,仅占GDP的6%。因此我们还有回旋的余地。所以中国不会发生东南亚式的金融危机。
东亚金融动荡对中国经济的间接冲击。
首先,从贸易的角度看,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危机造成其进口需求下降。主要机制是:1)东亚各国的货币贬值,增加了进口的成本,据统计,自1997年7月以来,泰铢累计贬值114.78%,马来西亚林吉特贬值76.53%,韩元贬值96.95%,日圆是1美圆兑140日圆,尽管进口成本不会成比例的上升,但是,进口成本的上升是可以推断的;
其次,中国对东南亚各国市场的依赖是比较高的,如果不包括日本,1995年的依赖是10.3%,加上日本会达到35—40%,这些国家和地区市场对我们的影响程度可以用互补性指标(COMPLEMENTARITY INDEX)贸易互补性指数等于,一国K商品的出口在该国总出口中的份额比上该商品在进口国中总进口的份额的积和,比上二者平方的开方。 实际上它表明两国进出口的相互牵连。依据1994年的数据,统计的结果是:我们与香港是0.89 ,印尼0.57,日本0.76,韩国0.64,马来西亚0.54,菲律宾0.54,新加波0.58,泰国0.60。
第三,由于东南亚各国在干预外汇市场中花费了大量的外汇,使这些国家难以推进贸易自由化,因而贸易保护或增加对进口的限制可能是情理之中的;与此相对应,我国的出口自然也受到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东亚地区市场上,也会影响到其他市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出口产品的相似性也会对中国出口的增长产生影响。与此相关的是,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乃至全球相继调低了经济增长率,这意味着,东南亚和中国的产品出口市场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东亚金融动荡对中国三资(合资、独资和合作)出口影响是明显的。首先,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三资企业进出口1997年占到46.9%,在外资企业中,有80%左右来自东亚各国,这些企业与中国企业面临着同样的出口困难,同时,他们还缺乏增加投资扩大规模,甚至维持现有规模的困难。如果整个企业资金周转不灵还会导致撤资。
第四,东亚金融动荡增加了中国出口融资(特别是三资企业融资)的难度。各受冲击的国家为符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不愿意向商业机构提供贷款。贷款抽紧、利率提高使出口的成本加大或难以出口;
第五,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中国出口的利润受到威胁。由于东南亚各国出口品价格下降,进口方也要求我们降低商品的价格,为了保住我们的市场份额,(本来竞争很激烈的市场条件下,我们的利润率就已经很低了),我们不得不降价;某些本来利润很低的商品将失去已有的市场。 综合起来看,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率会比去年下降,进出口总的增长率大约为8—9%(1997年为12.1%)进口增长率约为5—7%,出口增长11%左右。
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的第二个方面是引进外资。在过去的20年里,由于我们的大多数来自于东亚各国,他们的金融危机或动荡不可避免地造成投资的减少。正如我们前面已经说明的,来自东亚的直接投资占到我们全部引进外资的约80%。因此可能来自该地区的投资会减少。但是,也应看到,东南亚是我们引进欧美投资的主要竞争对手,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政治条件的恶化,有助于我们更多地吸收欧美的投资,这也是中国自引进外资政策实施以来一直希望的。二者相互抵消的情况如何还难以测定。
第三.东亚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首先,中国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为0。2(1995年,佟家栋)或者说中国经济每增长10% ,外贸的贡献占2个百分点。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的进口和出口的贡献还要高一些;其次是外资的引进。如果我们外资的引进有问题的话,就业的问题就会更加尖锐。
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中国方面考虑并逐步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主要是:
1)通过对大宗产品出口退税促进贸易发展。自1985年,中国开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作为中性的外贸政策,达到了与世界其他国家政策上的相似性。但是由于监管问题,出现了征少退多,退税规模超出财政负担能力的问题。因此,国务院决定,自1996年1月1日以后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按3%(包括煤炭和农产品)、6%(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和9%(其他货物)。面对东南亚的金融危机,1998年1月1日,中国决定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两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其出口退税率从9%增加到11%,我们知道,纺织品的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5%,1997年为460亿美圆,同时纺织品是中国有贸易盈余的主要工业部门,也是就业的主要部门。1997年我国的贸易顺差中,75%来自于纺织品。达330亿,当年总顺差为40亿。同时,纺织行业相当于增加了30亿元人民币的返款。近来,由于我国感觉到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大(据统计,第一季度中国对日出口下降2。5%,对东南亚国家联盟出口下降7.8%,对韩国出口下降24.5%),因此,实际部门和理论界共同提出,要实行增值税的全额退税
2)调整产品的出口结构和市场结构,将注意力转向欧美、拉美和非洲;
3)调整引进外资的政策,恢复对外资企业自用生产资料,或资本品减税或免税的待遇;在国内税方面,为鼓励外资企业向高科技产业投入,专家们建议,通过扩大对高科技产业的税收优惠刺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迅速升级;
4)低利率政策。我国自去年以来,几次调整利息率。一方面减少了外贸企业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刺激内部产品需求,扩大内需。
5))利用我们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良好表现,争取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获得稳定的国际贸易的条件。 目前政策调整之后的效果:据上海海关统计,1998年前四个月,其进出口比同期增长了12.4%,其中进口增长9.7%,出口增长14.5%。其中纺织品出口仅增加3.1%,但是,机械和电器产品增长25.1%,(34亿美圆)。来自于亚洲国家的进口增长8.9%,来自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波、泰国进口增长很快,而来自日本和韩国的进口增长比较缓慢。可见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在逐步显现出来。在投资方面,头四个月增长0.07%,达117.2亿美圆,批准合资企业5704家,比去年同期下降6.84%,其中来自印尼、韩国、日本和泰国的资金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89.16%,55.83%,42.23%,35.54%。来自于欧美的投资也有所下降。在中国经济增长方面,估计前三个月的增长率为7.2%。国内需求(零售额)增长了6.6 %,这仅相当于去年的一半,零售物价指数为2.1%,消费物价指数仅增0.03%。
回楼上:许多资料汇总,不是一家网站的,用网络搜吧.
http://www..com/
Ⅳ 中国向乌克兰贷款60多亿美元,这钱还能要回来吗
政府不会做亏本的生意,不管还不还政府一定有他的道理
Ⅵ 中国给越南600亿刀的低息贷款,越南用这钱都买什么武器了
猎豹级护卫舰、基洛级潜艇、苏30战机等等
Ⅶ 现在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是如何的
自1997年中国与东盟确立21世纪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以来,双方的合作日益紧密。2003年11月18~11月23日,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访问中国。吴作栋认为,中国领导人了解许多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感到担忧,这不仅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还包括中国日益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基于这个认识,中国已积极向各国伸出友谊之手,让各国感觉到兴旺的中国是一股和平和有利的力量。人们感觉到中国与东盟合作“脉动”的加速。
中国参与东南亚区域合作,第一个大动作就是积极推动“东盟与中国(10+1)”方案。
与东盟的交通合作则可说是第二个大动作。
《21世纪》:从周边安全和发展的态势看,中国目前跟东南亚发展经贸关系最适宜。
丁学良:上次讲的那些话,是我今年9月5日在泰国法政大学作报告时———那是为了配合APEC年会———对泰国公众的解释。
我们观察中国经济,首先看到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一些贫困地区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极少数沿海都市区处于工业化后阶段(主要发展IT产业),大部分地区则属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资源消耗极大。在这个架构下,中国要维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会越来越高,须拓展资源的国际市场。
其次,就国内市场而言,中国很多地方生产能力已经趋于饱和,这就要增加出口———中国已经从加入WTO中获益良多,虽然也遭遇到其他国家的“贸易战”反击———同时必须走企业跨国经营之路。发达国家多年前面临类似问题时,早就这么做了。
从安全和发展的前景及地缘优势来看,东南亚既可以成为中国的资源供应地,也是潜在的产品销售地。
《21世纪》:中国可从东南亚取得哪些原料?
丁学良:像橡胶、木材、有色金属等资源,还有多种农产品。中国日益依赖国外能源———而陆地输油管道,无论是从中亚还是从俄罗斯过来,都很难搞定,则中国进口石油主要靠海路,东南亚海域成为中国输油的必经之道。
除极少数国家外,东南亚大部分经济体系是市场体制,且发达程度不高,中国与她们拓展经贸关系比较方便。
《21世纪》:在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过程中,迄今有了哪些进展?
丁学良:我们要明白:这个到2010年大致成形的自由贸易区意味着什么?那是一个十多个国家17亿人口的大平台!在这个范围内,先是产品和技术、逐步地是资本和人员越来越自由的流动;这对我们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多样化的可能性!21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会因为这个大平台而跳出非同以往的“发展舞”来。
中国参与东南亚区域合作,第一个大动作就是积极推动“东盟与中国(10+1)”方案,中国决心作为东盟长期的对话与合作的伙伴。当然现在“东盟10+1”变成了“东盟10+3”,加上了日本和韩国。
日本的工业化走在中国的前面,而她的自然资源比中国更缺,国内的生产能力比中国更趋于饱和;对东南亚原料和产品市场的需求,日本比中国更为迫切。所以在这件事上,日本不甘于只看着让中国与东盟“携手共舞”。
就目前对东南亚的投资以及“二战”前日本殖民主义的经验而言,日本跟东南亚关系的广度、深度均甚于中国,日本经营东南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的经验也胜过中国。所以,日本不会甘于在该地区排在中国之后。这是一个长期性大竞争的格局。
《21世纪》:日本作为亚洲侵略者的历史,也许使得亚洲国家对其深有戒心。
丁学良:虽然东南亚大部分国家有过被殖民者欺负的历史,但在东南亚,有些国家的历史经验跟中国不同;有的对欧洲殖民者更仇恨,有的对日本殖民者更仇恨。像印尼对日本殖民者的印象,就好过对欧洲殖民者的印象;在泰国也有类似的情况。
在东南亚国家一些重要的圈子中,许多政治、知识、传媒和工商界的精英们,对美国的政策和作风很不满。他们认为,美国对这个区域的关注,只出于战略安全动机,对东南亚本身的福利毫不在乎。有时日本对东南亚倒是做了一些实在的事情,像1997年金融危机时的援助。这种感受在泰国相当强烈。
《21世纪》:据悉,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包括水陆交通、农业、金融、环保、人力资源开发、非传统安全和文化等很多领域。
丁学良:中国推进与东盟的合作,在东南亚做了几件好事———第一件是1997年不贬值人民币———引发了良性互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倡议,在东南亚国家有热烈的反响。
大部分国家的大部分行业的反应是正面的,也有部分国家的部分产业的反应是担忧。他们觉得,自由贸易区一开,东盟能卖到中国去的产品,比不上中国卖到东盟的产品有竞争力,因为中国劳工便宜。他们还认为,东盟产品卖到中国市场所遇到的障碍,远胜于中国产品卖到东盟国家遇到的障碍。
举例来说,现在中国开放“个人出境旅游”。在泰国,很多中国旅游者去的时候,是以旅游作机会当国际“倒爷”,他去泰国带着很多中国商品,在路边摆摊。他只要能卖掉,不但挣回旅游费用,还能赚一笔。但泰国的旅游者到中国来,就不可能这么做,因为中国工商管理部门不会允许他们在中国的马路上摆摊。
《21世纪》:据悉,中国、老挝、泰国和亚行三国四方合作的昆曼公路即将开工。中国还提出了“亚洲公路网”方案。在东盟确定“泛亚铁路”东线方案后,中国将改造境内线路。
丁学良:中国与东盟的交通合作可说是第二个大动作。这里有一个历史渊源,就是构思一百多年的“欧亚大动脉”:起自新加坡港,穿过东南亚,进入中国———从西南边境进来,从西北边境出去———再经过中亚、俄国,一直到欧洲的鹿特丹港。
这条构想的铁路,在大部分国家的大部分地区,都有现成的铁路线。现在要做两件事,一是要把已经老化的铁路线现代化,二是把尚未连接的路段接起来。欧亚大动脉铁路经过很多国家或地区,都牵涉到那里的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等等。所以这条铁路线尚没有全盘落实。
东南亚交通网的另一个项目倒是做得很实在,这就是作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要道———昆曼高等级公路(昆明-曼谷)。这条路在泰国境内基本上是现成的,只需拓宽加固。在中国境内,昆明-玉溪段的公路已经很好,西双版纳段的公路正在建成。最难的就是从元江到墨江一段,这一段经过地势险峻,施工艰难危险,是昆曼公路的瓶颈。现在,这段路正在非常艰难地一寸一尺地往前推进,预计2005年通车。面对巨大的自然险阻和技术困难,中国建设者们的坚忍不拔,令人感动不已!
昆曼公路要通过老挝,而老挝的经济发展程度低,不甚积极。为此,中国提出为老挝段建设出资3000万美元,包括无息贷款和赠款,并且出技术出人力帮助建路。
《21世纪》: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到底有多强?
丁学良:目前对中国产品有需求也有支付能力的国家,主要有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再加上越南、缅甸和印尼的局部地区和部门。这个市场也有2亿人。如果把跨国交通网引发的综合经济社会效应考虑进去,就很可观。
东南亚因为经济发展程度与中国相当,所以对中国工业产品的竞争力担忧。我对泰国方面建议说:鉴于中国的地区差异大,他们的有些产品,像香米,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更易卖;而对中西部地区就不适合。再如东南亚的热带水果,对中国的大中城市是非常好的消费品,因为那里没有这些品种;而在中国的欠发达地区,很多人就买不起。我还建议:东南亚的服务业在中国可以发展。
《21世纪》:深化中国-东盟合作,文化领域的合作有些什么进展?
丁学良:东南亚国家很重视与中国产品的竞争,但他们大多数——除了新加坡——对中国的情况了解不细致不及时。我建议他们加强对中国的研究;中国如此巨大,且变化迅速,他们应该在中国西部——昆明、成都、重庆、西安——选几所比较好的大学,同东南亚比较好的大学,定期交换学生和教师,合作培训工商和法律方面的人才。双方的经济水准和生活费用差不多,交换合作易行,而且会产生综合效益。泰国现在把泰北的“皇太后大学”选作研究中国的基地,曼谷的“法政大学”和“朱拉隆功大学”也有研究中国的机构。
现在已有重要的中文媒体,开始在东南亚国家设点。国内的新闻机构在这方面很努力,与对方的媒体机构建立伙伴关系,以增加东南亚对中国的了解。
对中国的崛起,东南亚国家感到“经济战”的威胁。中国的大部分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东南亚国家的产品也是同等水平。有研究显示,中美之间产品出口重复率约为6%左右,经济战打不起来;中日之间的产品出口重复率约为10%,经济战也难打起来。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产品出口重复率高达60%上下,确实存在着争夺市场的状况。
所以在这方面,中国应该不断地推出重要的举措,以缓解他们对中国发展的担忧。中国已经让他们的多种农产品首先自由地进入中国市场,这种姿态本身就非常“温暖人心”。今后,中国如果注意用这种方式和他们相处,将对“中国经济威胁论”起到很大的稀释作用。
Ⅷ 中国与东南亚小国关系怎样
由于中国对美国还是有一定的戒心,而东南亚国家又是中国和美国之间的一道屏障。因此和东南亚国家搞好关系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中国不想与美国直接联系。一次中国一直想与东南亚国家搞好关系。但是由于美国的影响力十分巨大,其软实力比中国强,因此东南亚民众普遍对中国不太友好。表现在九十年代的一次对中国移民的大屠杀,和近年来对中国商人的绑架。
日本有六成以上的民众认为中国是最大的威胁,马来西亚等国家则有七成以上的民众认为中国是最大的威胁。主要原因是中国大量的进口这些国家的原材料,经过国内的加工这后在以高价钱卖给他们,这样就导致贸易顺差严重,就感觉自己的国家就像以前的殖民地一样。
尽管如此,中国还是尽量以和谐的面目去面对这些“不友好”国家。中国给予他们大量的无偿贷款和援助,因此近几年的关系有所缓和。
Ⅸ 中国对东南亚各国影响力越好,再加上东南亚各国在日本得不到好处,是不是更加会翻二战历史旧账
那不叫翻旧账,也不是说得不到好处,我国也从日本哪里得到过好处,难道说那段历史就能因为这点好处一笔勾销?日本恶意篡改历史,对于受害者不予以道歉,而且近些年日本这些右翼分子又出现了死灰复燃的势头,日本的投降是对战败的投降,并不对自己犯下的恶行有忏悔之心,即便是美国与日本关系如此之好,美国还是不断的拍摄与日本的战争的影片,目的就是告诉全世界日本曾经做过的事情,至于说其他国家对日本的要求,这些是这些国家受过日本的蹂躏,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缘故!
Ⅹ 在缓解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做出了重要 其政策是
次贷危机对中国影响到底多大 www.cnfol.com 2008年03月27日 17:55 国际金融报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以来没有出现任何缓和的迹象。美国部分金融机构经营陷入困境的局面,直接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次贷危机向全球范围内扩散的速度也开始加快。为了缓解市场危机,一些国家央行通过注资、降息等手段向金融系统紧急注入流动性,一场全球范围的救赎行动正在上演。在这一背景下,此次危机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关于“次贷”形成的背景、表现和原因、损失及影响,以及一些国家应对危机的政策干预和效果评价等问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热点话题。 美国次贷危机是指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违约增加,进而影响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导致的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流动性危机。在这一危机中,高度市场化的金融系统相互衔接产生了特殊的风险传导路径,即低利率环境下的快速信贷扩张,加上独特的利率结构设计使得次贷市场在房价下跌和持续加息后出现偿付危机,按揭贷款的证券化和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加大了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风险的传染性与冲击力,而金融市场国际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又加快了金融动荡从一国向另一国传递的速度。在信贷市场发生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下,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波。 与传统金融危机不同的是,次贷危机中风险的承担者是全球化的,所造成的损失是不确定的。次贷的证券化分布以及证券化过程中的流动性问题,使得经济金融发展中最担心的不确定性通过次贷危机集中体现出来。也正是由于上述不确定性造成了次贷损失的难以计量和对市场的巨大冲击。既然如此,那么次贷危机会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有哪些有用的启示呢? 由于我国仍然存在一定的资本管制,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健康的直接影响比较有限,对中国经济的短期直接影响总体上不会太大。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与美国、全球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中的间接影响不可低估。 (一)直接影响:比较有限 1、国内金融机构损失有限 国内一些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涉及次贷的金融产品。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虽然还没有明确的亏损数据,但这些银行的管理层普遍表示,由于涉及次贷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运营而言,影响轻微,少量的损失也在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 2、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联动性的不断增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必将对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消极的传导作用。一方面,会直接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外部市场的持续动荡会从心理层面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以2008年年初为例,部分国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不断暴露的次贷巨亏引发了一轮全球性的股灾。1月份,全球股市有5.2万亿美元市值被蒸发,其中,发达国家市场跌幅为7.83%,新兴市场平均跌幅为12.44%,中国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持续动荡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市场的资金流向,加之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的互动关系日益密切,香港市场的持续动荡很可能对内地市场形成实质性的压力。在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很可能会引起国内资产价格的调整,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间接影响:不可低估 1、出口增长可能放缓 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经济总量上看,出口在GDP中的比重不断升高,2006年超过1/3,2007年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仍增长了25.7%。从就业上看,外贸领域企业的就业人数超过8000万人,其中,加工贸易领域就业近4000万人。2001年以来,在所有的对外出口中,中国对美国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21%以上,出口增长速度也很快。 由于外贸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美国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之一,因而美国经济放缓和全球信贷紧缩,将使我国整体外部环境趋紧。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下行风险,消费者信心快速下滑。尽管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美国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但事实上,中国出口增速从未与美国经济增长脱节。只要美国经济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