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今年中国股市走势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疯狂。
久违的神话故事在中国股市重演。上证指数在上周二突破1500点后,三天后就一跃上了1600点。
同样是在上周,国际黄金价格轻松地突破了每盎司700美元大关,完成这一跳跃也只用了17个交易日。
在北京,一位拿着定金去买房的购房人遭到了开发商的拒绝。理由很简单——不卖了,等着涨价呢。
汇市,人民币对美元价格距离8.0的心理关口只有咫尺之遥;一年期央票利率甚至已逼近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水平……
问题在于,这一切可以持续多久?
“钱太多了。所有的资金都在寻找出路。” 法国巴黎百富勤高级经济学家陈兴动说。市场传言,4月份贷款增量又创下了新高,决策部门有可能出台宏观调控“组合拳”。
似乎风暴欲来,已经感觉得到空气中的微微震颤。
中国式“大牛市”?
5月12日,1600点。一周之内,超过3000亿元的成交量,11%的涨幅,堆砌着这样一个“大场面”。
大牛市似乎已经到来,那些基金公司见证了奇迹的发生。前段时间,上投摩根在10天之内发行了60个亿,最近,广发基金4天之内发行了125亿元。
资金似乎还在源源不绝地涌入股市。深圳一家私募基金公司的老总透露,他旗下的基金资产规模增长非常迅速,最近几乎每天都有大批资金进来。
长江证券研究部研究员刘振华估算,2006 年资本市场看得见的增量资金供给将超过1500 亿元。其中境外资金(不考虑战略投资者)约300 亿元,境内增量资金约700 亿元,保险与社保资金等合计450 亿元。
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26万亿元人民币,已达央行全年新增贷款2.5万亿元调控目标的50%,远高于历史水平。市场人士预计,有大量银行资金通过票据贴现的方式进入了股市。
从去年年底股市复苏至今,已经上扬了50%。
根据历史经验,股市狂飙,大量资金会自房地产市场和债市涌入股市,从而导致房地产市场和债市失血。但是,这一次,历史经验似乎失灵了。2006年一季度,北京房价同比上涨14.8%,深圳涨了20.62%,广州上涨14%,即使是去年因宏观调控而一度低迷的上海房市,今年3月份房价也比2月份上涨了18.3%。
债市在过去一年中上涨了14%。据央行统计,2005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累计成交6.01万亿元,是2004年的2.4倍。2006年5月8、9日两天,累计约17亿元的资金流向非跨市场国债,并且拉动上证国债指数重返110点关口。
而且,资金还在向债市聚拢。今年,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债额度预计将达到8000亿元。商业银行也将在近日讨论重新返回交易所债市。
即使如此,还有大量的资金流向金市和汇市。今年以来,差不多每天都有10亿的资金进入上海黄金交易所。五一长假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5金每克收于175.58元,比五一长假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上涨11.13元/克;单日金价涨幅之大,是上海黄金交易所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5月11日国内夜市中,Au9999和Au9995两个现货交易品种盘中最高分别达到186.2元/克和186.5元/克,继续刷新国内市场历史新高。
一个资产市场的中国式“大牛市”似乎正在全线铺开。
汇市同样聚集着大批资金。5月12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8.0082,向着8.0的关口又迈进了一步。交易员称,几大做市商汇兑业务都亏损,人民币升值越快,幅度越大,大银行损失越多,因此大银行都持有大量外汇头寸,有动机托市。
5月,美元兑欧元一直在近一年来的低点徘徊,这也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不过一些交易员认为,人民币可能在中国银行6月上市之后,冲击8.0的关口。
而同样令人称奇的是,在各个市场资金流不断的情况下,居民储蓄存款继续攀高。今年一季度,居民储蓄存款增加了1.2万亿元。
“现在从供应上来说,根本就不缺乏资金。从目前来看,各个市场的资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好几个蓄水池,只有那么一点水,要倒来倒去。”国元证券的一位人士说。
钱太多了
“钱太多了。所有的资金都在寻找出路,所以多个市场而不是某个市场出现繁荣。”巴黎百富勤中国经济学家陈兴动说,“钱多了总得有出路。消费相对于货币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是慢的。钱如果不能表现在消费物价指数上,必须找到投资渠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中国当前货币运行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流动性的泛滥。据统计,今年一季度比去年一季度总体流动性增加了9286亿元,增加幅度高达93.4%;在增加的9286亿元中,贷款增加同比为45.6%。而2005年第一季度与2004年第一季度同比,总体流动性是减少8.4%。
导致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居民储蓄存款的快速增加。据悉,2005年,工行存款增加了6242亿元,农行增加了5712亿元,建行增加了5100亿元。相对应的是,这三家银行的贷款分别增加了2050亿元、2225亿元和2217亿元,贷款增速远远低于存款增速,整个银行业面临着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困境。银行为了保证利润、解决资金过剩的问题,纷纷将资金贷出去。
陈兴动指出,国内钱太多了。所有的资金都在寻找出路。转来转去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汇率上,中国现在的汇率变成刚性了,不能大规模升值,导致中国出口很强劲,贸易盈余不能得到调整,给国际社会送去一个信号,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没有减弱,国际上保持压力。
“这导致经常和资本项下钱都进来,外汇占款成为中国基础货币增长的惟一渠道。外汇进来后结汇成人民币。银行现在又面临压力,由于银行即将或者已经上市,当银行的流动性很高的时候,就要提高存贷率,这样就有大量的资金走向市场,经济就活跃起来。”他说。
银河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也表示,全世界的钱都太多了,在此情况下,一进入中国就会兑换成人民币,从而导致中国钱多了。
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经济的流动性指标——二、三月份的M1/M2比甚至创下了近三年来的新低。一季度贷币供应量M2的增长,并不是主要来自信贷,而是主要来自于外汇占款。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财金证券处处长王远鸿说,贸易顺差不是一个短期趋势,流动性过剩也不是一个短期问题。这个趋势将长期存在。“伴随着人民币升值过程,资产价格会有一个不断上涨的过程。”
他说,全球资金富裕,是全球经济这几年保持比较平稳发展,大量初始部门的投资机会比较少一些,大量的资金都转移到亚洲不发达国家。
低CPI下的调控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主任余维斌警告说,高度的流动性和实体经济投资机会的相对缺乏容易使资金涌向投机领域,容易产生泡沫。
流动性过剩是对中国的利率结构、债券市场、金融体系的扭曲,大量外汇占款,央行大量发行票据,导致利率处在低水平。
在这样的情势下,贷款增加势成必然。而放款太多、货币投放过快必然导致通货膨胀。但是今年一季度,中国居民消费物价总水平仅同比上涨1.2%,比上年同期回落1.6%,3月份仅为0.8%的增幅,是2003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似乎中国经济正在一条“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发展之路上。
在我国加息 “风向标”中,消费物价指数(CPI)一直作为重要衡量指标。但是4月份的加息却是在消费物价指数走低的情况下作出的。当资金大量涌入资产市场,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再次泛起,消费物价指数对于通货膨胀的判断“失灵”。
有消息称,实际上在央行当初上报的方案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被列入首选,但是最终,出台的却是力度最轻的加息。
左小蕾说,房地产扭曲得不得了,空置率那么高,一般人却买不起。因为投资、投机需求和居住需求是两个不同的市场,现在满足的是投资需求,在那个市场上,商品房空置得很多,价格还很高,而一般人的实际需求得不到满足。但是满足投资的房地产市场会把整个房地产价格拉上去。这是一个危险的苗头。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指出,消费物价指数未出现上涨,过量供应的货币就转向了资产市场,使得房地产为首的资产市场过热。目前,股市、债市、房市等资产市场受到热捧,出现井喷行情,似乎宏观经济正在面临这样“没有温度的高烧”。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日本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泡沫幽灵”似乎正在中国徘徊。日元升值以后,日本出口发生了困难,于是就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大量超发,之后日本经济一直处于繁荣状态,物价指数未有变化,但是房地产、股票和期货等资产价格急剧上升,这最终导致1990年日本经济崩盘。此后日本经历了一个失去的10年。
中国经济似乎正处在一个谁也看不懂的迷局中。一位国家统计局的人士说, 4、5月份的经济数据很关键。因为1、2月份的数据是合并统计的,其中还有春节因素,同时,由于一季度占全年投资的比重比较低,单纯看一季度,很难看出趋势。
根据惯例,国家发改委每季度向国务院提交一份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
市场传言,4月份的宏观数据仍不乐观,信贷增量及投资等关键数据都超过了3月份。因而,决策层有可能出台宏观调控的“组合拳”。
实际上,央行加息之后,投行分析师就曾预测,根据未来几个月的经济数据,不排除出台提高存款准备金等进一步的紧缩政策。一些投行的分析师相信,人民币汇率调整步幅或许也将进一步加快。
无论如何,市场人士相信,在这样一个时刻,央行或许不得不作出选择和决断。
B. 根据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我国股票市场未来的走势
股票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高级组织形态,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化大生产越发达,对社会资金的融通需求就越大,股票市场筹集资金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就越是能够充分发挥,股票市场也就越发达。
(2)中国贷款股票行情分析扩展阅读:
2013年影响股市表现因素分析:
我国经济将在2013年实现温和复苏,各项经济指标将逐步好转。与2012年每个季度经济增速均低于年初预期相比,2013年每个季度实际增速有望不断超出年初预期,预计全年GDP增速将回升到8%以上。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国出口仍不会有起色,但内需的增长可以抵消外需的下降。而高铁、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有增无减,投资仍是推动中国经济的重要动力。
C. 人民币贷款增加对股票有什么影响
人民币贷款增加对股票的影响:
人民币贷款增加,说明现行的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没有改变;
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没有改变,还在继续保持,于是资金的流动性大,就能推动股市向上;
资金流动性增加,民间资金储备增加,股市的可注入资金加大;
人民币贷款对股市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
D. 中国银行股票的行情怎么样
中国银行近期由于股市处于横盘整理,不会有大行情。兴业银行业绩好,可以长线持有。
简介:
1994年,中国银行改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2004年8月,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2006年6月、7月,中国银行先后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A+H”发行上市的中国商业银行。2014年,中国银行再次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成为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唯一连续4年入选的金融机构。
中国银行是中国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在中国内地及41个国家和地区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主要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包括公司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并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开展投资银行业务,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集团保险有限公司及中银保险有限公司经营保险业务,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经营直接投资和投资管理业务,通过控股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经营基金管理业务,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航空租赁私人有限公司经营飞机租赁业务。
E. 2005-2007年,中国股票市场暴涨暴跌的原因分析
2005年到2007年的牛市是疯牛,非理性暴涨,泡沫太多,所以政府要用无形的手来打压泡沫。现在的点位基本是政府比较认可的点位,所以再出现暴跌可能性不大,即便出现了政府也将出手,毕竟中国是政策市,政府始终管制着股票市场。
一、股市从998点以来上涨的回顾:
从2005年6月6日开始,中国股市进入了第二波周期为8年以上的波澜壮阔的大牛市。其时间跨度之长,空间幅度之大,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从2005年6月6日至2007年2月16日,时间跨度是1年半左右,上涨幅度是200%。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个幅度不可谓不大,但是其性质我归纳为恢复性上涨,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仔细回顾一下1年半以来的市场情况。
第一阶段:熊市完结,股市试探性缓慢反弹(2005年6月~2005年11月)。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熊市虽然已经完结,但是人们饱经摧残的脆弱心理仍不愿相信牛市已经到来,若有上涨,仍将其看作熊市中的反弹,一切都犹犹豫豫,小心翼翼,生怕惊动了沉睡的熊大哥。
只有极少数的先知勇敢的买入,因为这个时候的股票,太便宜了,真的太便宜了,遍地黄金啊,可能十年内都再没同样的机会了…....这个阶段缓慢的上涨,快速的下跌,但是又跌不破前一个底部,磨啊磨啊,终于磨掉了那些不坚定的人,然后就到第二阶段了…
第二阶段:大梦初醒(2005年11月~2006年5月)
第二阶段的特点是拉高成本,脱离估值太低不合理区域。这个阶段没什么,就是明白事理的人越来越多,怀疑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知道机会来了,赶快搞一把再说,在第二阶段行情的末端,就是2006年5月初,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疯狂波,接下来就是较大的调整…
第三阶段:峥嵘初现(2006年8月~2007年2月)
2006年5月~8月,经过对第二阶段的彻底清洗,股指从2006年8月开始,进入到显露峥嵘的岁月。从8月起,在大象股的强力拉升下,股指强势进入主升浪,这个阶段,牛是没有回头吃草的时间的,拉升再拉升,把人都搞疯狂了。营业部门庭若市,新股民开户一再创新高。这个阶段,只要你买股票,随便怎样都赚钱,股指涨得象疯狗样,所以都叫疯狗浪。但是,再怎么强大的力量也不能使股指永远上涨而不休息,牛始终会回头吃草的。在2007年1月30日到2月6日这一段时间,牛低头了,大盘6日内暴跌近500点。暴涨带来的暴跌让很多人消受不起,也给了投资者上了生动的一课,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一年半以来,大盘虽然经历了几个阶段,但从大趋势来讲,股指在火狗年基本属于单边上涨,投资者多有斩获。虽然股指已经上涨很高,但是趋势没有改变,股指的连创新高开拓了牛市的空间,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吸引了大量的增量资金,为下一阶段行情的演变打下了基础和铺垫了条件。
二、2007年对于指数的不利的因素:
1)市盈率太高:现在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已经从1年半以前的15倍左右上升到现在的接近40倍,不管从哪个角度讲,这个数据“现阶段”是高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这样下去是没有出路的。我国是处于高速发展的新兴市场,又有高速发展的宏观经济基本面支持,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因素,市盈率可以适当高估,可以让人接受的长期平均市盈率波动值可以考虑在20倍到25倍(欧美港是15倍),最多也不能长期脱离30倍。所以,市盈率偏高是个问题。
2)短时间获利盘太多:1年半时间股指从1000点到3000点,这个市场的资本回报率太高,基本是暴利。一般资金年回报率在15%就有很多人开心的不得了,现在这个市场的资金年回报率超过50%的比比皆是,不是很正常。历史告诉我们,市场不会让你这么舒服的赚钱的,市场肯定会用他自己的方式让投资者抬高成本。
3)市场进入题材股阶段:一般牛市的板块炒作都大致的模式,刚开始是价值投资,然后扩散到炒作二线蓝筹股,后来炒作有实质性题材的板块,最后进入到炒作垃圾题材的阶段。现在这个市场基本是进行到疯狂炒作题材的阶段,不管消息是真是假,先炒了再说。大致浏览一下个股,每个股票都基本上都经历过了一段飙升段了,再涨的空间有多少呢。这些表明行情在逐渐在进入末期。
4)从波浪理论的角度来看,从2007年2月6日开始的上升段,很象某个稍大级别波段的5浪,5浪过后是什么呢,是对应更大级别波段的调整浪。
5)从江恩的时间周期来测算,2007年春节过后3到5周,是及其危险的时间之窗,是大波动的主要时间周期和小波动的次要时间周期的重合点。如果这段时间冲高上涨的话,则更加危险,那表明时间周期点将落在空间的顶点,这个信号预示着下跌不可避免。
总的来看,大盘股指的上涨力量在逐渐减弱,上涨的时间在逐渐缩短,下跌的时间和空间在加大,下跌的推动结构一次比前一次强。上证指数可能在3100点到3500点之间,时间在春节后3~5周内见到2007年春节后的第一个高点,然后进行一个大级别的调整,调整的第一参照点是上次暴跌的低点2541点。
同时声明一点,技术性调整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下次更好上涨。在技术性调整中,可以等待市盈率逐渐跟上股价上涨的幅度,对股价形成基本面的支撑。同时也为了抬高投资者的成本,消化获利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时间换空间。
三、加息改变不了大牛势的趋势: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7年3月1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52%提高到2.79%;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12%提高到6.39%;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
加息对股市无疑是一个利空,对股市的确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本次加息对股市的影响不至于大到可以改变本轮大牛势的格局。因此,基金长线投资者的操作思路没有必要随着加息而进行调整。
第四次加息:2005年3月17日:
央行决定住房贷款加息。这对绝大多数购房自住的市民来说,意味着支付房贷的负担将增加5%至10%。沪综指当日下跌了0.96%,次日再跌1.29%。稍作反弹后,沪综指一路下跌,最低至998.23点。
第五次加息:2006年4月28日:
2006年4月28日,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58%提高到5.85%。28日,沪指低开14点,最高1445,收盘 1440,涨23点,大涨1.66%。其后依然维持上涨势头,并在5月份展开了一波历史上少见的逼空行情,到2006年7月5日最高摸至1757点。
综上所述,在前四次加息中,由于房地产等占的主导比较大,受影响也比较大,必然会对大盘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股市还没有改革,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大市值还没有引进。但现在除了市值发生变化外,关键是投资者已经逐渐适应了加息。从去年的加息看,股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加息不再是毒药,而是催生股市健康发展的良药。有些人并不理解加息的真正涵义以及用途,只会盲目跟风杀跌,其实大盘历来暴跌的罪魁祸首很大程度都要归咎于恐慌盘,所以,投资者的心态是关键。
四、扼杀疯牛的终极杀手--中石油:
从宏观角度讲股票不是越涨越好的,而是估值合理的,各类股价符合上市公司的业绩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部署,那就是最好的了;股票越涨越好那就会形成泡沫的,当泡沫大到一定程度就会破裂的,那是就难以收拾了;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房地产的泡沫破裂导致的,这是要整个国民经济的命的事,所以绝对不会是股票越涨越好的情况;
如果各类股票的价格严重透支,到一定程度国家就会干预了,加税加息限制银行贷款,发行超级上市公司打压,当股市形成疯牛后有很多调控办法都失效下,为了遏制这头不驯的狂牛,07年10月政府命中石油“搬兵回朝”救驾,一个中国石油不愧为金牌第一杀手,一入场就把沪市大盘从6120点,一口气赶到1650点,轻而易举地就把狂热的A股给按下去了;
总体来说,从宏观、微观、国内、国际、税收改革和企业制度改革等各方面的因素看,明年中国股市继续向好的基础非常强劲,今年的储蓄增长率首次下跌仅仅是开始,是大规模资金投入股市的开始。储蓄如蓄水,投资如泄洪,从制度上开启储蓄资金自动流入证券市场的变革才刚刚开始。
F. 求中国股市最近几年的利率变化及第二天股市变化情况
次数 调整时间 调整内容 公布第二交易日股市表现(沪指)
16
2008年11月26日 央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1.08个百分点 11月27日,开盘:2012;收盘:1917,涨1.05%
15
2008年10月30日 央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10月30日,开盘:1732.7,收盘:1763.6点,涨2.55%
14
2008年10月9日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 10月10日,开盘:1995.9点,收盘:2000.5点,跌3.57%
13
2008年9月16日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 9月17日,开盘:1971.9点,收盘1929点,跌2.9%
12 2007年12月21日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12月24日,开盘:5132.9点,收盘:5234.2点,涨2.6%
11 2007年09月15日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9月17日 开盘:5309.06点,收盘:5421.39点,涨2.06%
10 2007年08月22日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8月23日 开盘:5070.65点,收盘:5107.67点,涨1.49%
9 2007年07月20日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 7月23日 开盘:4091.24点,收盘:4213.36点,涨3.81%
8
2007年05月19日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5月21日 开盘:3902.35低开127.91 报收4072.22 涨幅1.04%
7
2007年03月18日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
3月19日,开盘:2864.26 报收3014.442 涨幅2.87%
6 2006年08月19日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
8月21日,沪指开盘1565.46,收盘上涨0.20%
5
2006年04月28日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到5.85%
沪指低开14点,最高1445,收盘1440,涨23点,涨幅1.66%
4
2005年03月17日
提高了住房贷款利率
沪综指下跌0.96%
3
2004年10月29日
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0.27%
沪指大跌1.58%,报收于1320点
2
1993年07月11日
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9.18%上调到10.98% 沪指下跌23.05点
1
1993年05月15日
各档次定期存款年利率平均提高2.18%;
各项贷款利率平均提高0.82%
沪指下跌27.43点
G. 贷款炒股合适吗
如果想贷几十万的话, 一般都是用房子做抵押的。
股市风险比较大,如果你只有一套房子的话,建议最好不要用房子贷款。一旦出现意外,那你岂不是要住在大街上了。
如果房子较多,资金力量雄厚,那就没关系了。抵押一套房子,贷出流动资金来,炒呗。
H. 你对未来1-2年内中国股市如何预测,基本走向分析
中国的经济崛起取决于历史性机遇的出现和抓住机遇的能力,二者缺一不可。面对美国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可能正悄然而至,今天的中国比任何国家和任何时候都更具备抓住这一机遇的能力,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认识。
一、是机遇而不是灾难
1、中国的货币体系、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体系相对独立。纵观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由于发达国家金融一体化的特点,美国的危机使得欧洲、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无一幸免。中国是不多的受危机影响较小,相对置身于美国金融危机之外、并能在这场危机中能够掌握主动权的大国。
由于中国在货币体系、资本市场体系及商业银行体系上都相对独立,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并不直接相关,这使得我们的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并未受到美国次贷和金融危机过多的影响,从而免受“金融海啸”的直接冲击,这些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2、中国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基本面尚好。无论是在改革开放的30年,还是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均10%的高速增长,这种增长势头并没有因为近年来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经济的衰退受到影响。即使是在美国饱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宏观经济的增长和国内企业微观面的业绩增长仍然是良好的。所以被人称为世界经济衰退沙漠中的绿洲,具有强大的内需市场的开拓能力和强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3、我国目前的财政和金融状况良好。和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遇到金融危机的特点不同:从银行的资产状况看,我们有46万亿元的银行储蓄总资产,其中居民储蓄近18万亿,存贷差约12万亿,资金相对充足。今年以来,虽然企业的资金普遍紧张,但那是由于双紧的宏观政策决定的。一旦我们为应付金融危机采用宽松的政策,就会具备流动性充足的特点。同时,经过2005年以来主要商业银行的上市,治理结构也得到了大的改善,因此,银行的资产质量也是比较好的。从外汇储备看,1.8万亿美元的储备也使得我们面对这场金融危机有足够的自保能力和应对能力。从国家财政收入看,2007年高达5.1万亿的财政收入,能使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在这场危机中保护自己。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4、中国具备庞大的内需市场开拓潜力。对中国的出口会有一定影响,但中国13亿人口和庞大的内需市场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即使在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虽然美国消费的倒退使得我国出口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庞大的内需市场一旦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启动,是完全可以通过内需弥补出口下降的。从投资的角度,中国庞大的城镇和城市的基础设施有大量的项目需要资金,带动经济。无论是从资金的供应还是从项目的选择上,都有较大的潜力。我们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能力是足够的。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下,国际舆论普遍把中国当成是世界经济衰退“沙漠中的绿洲”,他们普遍希望中国担当新的领跑者,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站在一起来应对这场危机。一些跨国公司和企业家也把中国当作躲避这次金融危机的避风港和比较选择后的最佳投资地,他们看好中国,投资中国。与此同时,从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危机必然还会带来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的分工,中国要从制造业低端的打工者向金融和服务业的高端转型。
二、要异船相帮,不要同舟共济
当前世界各国都希望我们能够对美国出手相助,此时我们也应履行大国责任,展现我们和世界主要国家站在一起共渡难关的姿态,把握历史机遇,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双赢模式。
虽然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几乎有一半购买了美国国债和两房债券,但是,目前中美两国仍有一些人士认为,中国应该继续以购买美国国债方式帮美国救市,和美国“同舟共济”。
以中国现有的国力、财力和外汇储备的实力而言,要想拉美国“走出泥潭”是不现实的,而且风险很大。希望通过中国增加购买美国国债或者直接运用中投公司类的主权基金来让中国“上船拯救美国的同舟共济”模式将会使我们越陷越深。如果美国经济衰退进一步恶化的话,最终我们会从“局外”人变成同行者,陷入被动,无法脱身。
因此,我们应从战略高度走出两个误区:一是“美国的金融危机是中国的次生灾难,因此救美国就是救中国”的误区;二是“救美国就是要购买美国的债权和股权”的观点。
面对这场危机,我们应该选择的不是“同舟共济”而是“异船相帮”,也就是我们在美国这条船之外,寻找帮助美国和世界经济走出困境的方式。
三、从振兴股市入手,帮外先安内
首先,美国的金融危机并不能否定以证券金融为主导,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将成为推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如果说,美国这场危机起源于金融衍生品的盲目创新和过度发展,那么对今天的中国来说,金融业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发展现状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国所处的金融发展阶段和美国完全不一样,必须大力发展。
其次,股市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政治状况的晴雨表,也是关乎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状况最敏感的显示器。面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尽管实际上中国的机遇远大于灾难,但为什么国人却感觉身在其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中国的股市一年来持续暴跌,且下跌幅度远超美国。为什么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是世界经济衰退沙漠中的一片绿洲,而中国的股市却是世界股市下跌中的重灾户呢?
股市这种状态,从长远看危害极大。第一,将会连带商业银行,单腿支撑社会融资的重任,重蹈2005年银行坏账率过高、存在系统性风险的旧辙。第二,股市不振,对我们实体经济将产生不利影响,这也会在今年的四季度和明年陆续发生。若不及时采取措施激活股市,有可能导致金融业和其他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进入恶性循环,掉入这场全球范围的经济灾难之中。
显然,无论是从美国金融危机的救市角度,还是从中国自身需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需求看,都应从振兴股市入手,激活股市,鼓舞信心。从资本市场入手,抓住机遇。只要找到我国股市下跌与美国不同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就能事半功倍,迅速走出颓局。
四、走出中国股市下跌是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误区
从去年10月以来,中国股市的暴跌恰巧和美国次贷危机所导致的海外股市下跌在时间上吻合。股市下跌的偶然重合,使得人们往往把中国股市下跌的原因和美国的次贷危机连在一起,造成市场的恐慌。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然而,仔细分析中国股市今年来持续的暴跌和美国股市受次贷危机影响的下跌的原因截然不同。美国资本市场的下跌,是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及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等一系列问题连带导致的。而中国股市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面良好,上市公司的质量和微观业绩面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都得到极大提升,近两年业绩持续以 50%的速度递增,根本不具备美国股市暴跌的任何基本面条件。
同时我国的股市也与美国的股市体系没有直接相关,其风险并不能直接连带到A股市场,尽管从表象上看,两国股市的下跌都是由缺乏信心所致,但美国投资人的信心缺失是由市场自身规律所致。而中国投资人的信心缺失则是由政策人为所致。在中国,政策因素对股市的影响要比市场自身因素的影响大得多。
一年来,中国股市不仅和美国股市一样下跌,而且比美国跌得还厉害,无论美国股市是涨是跌,中国股市都是跌,美国股市的跌幅至今也不过下跌了30%,而中国股市的跌幅超过了65%,因此,必须走出我国股市下跌是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误区。中国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不是受美国影响,而是有其特殊的内在原因。
五、导致股市下跌的首要因素是“大小非”和“大小限”
1、“大小非”产生于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由于历史上中国的上市公司在上市时招股书上说的是非流通股暂不流通,导致股民高价入市。鉴于非流通股要进入流通状态,则将会带动流通股的股价下跌,所以股改就是通过对价让非流通股获得流通权,而在这一过程中,可能给流通股股东带来的损失由非流通股股东给予补偿。
在股改中,由于基本模式采用的是非流通股向流通股送股的模式,例如10送3,即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所持有的每10股送3股。送股后,非流通股股东则获得了流通权。考虑到非流通股股东一送完股就获得流通权市场压力大,于是监管部门又颁布了爬行流通下的“锁一爬二”政策,即非流通股送股之日起 12个月后,可流通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24个月后,可流通10%,36个月后,才可100%流通。其中,持有公司总股本5%以上的非流通股股东被称为 “大非”,持股5%以下的,被称为“小非”(小非在12个月后即可100%流通)。
我国的股权分置改革从2005年6月开始,到2006年底,1360多家上市公司除100多家外,基本搞完。从进行股改公司的总体情况看,在送完股之后,由于“锁一爬二”的原因,非流通股并不能立即卖出,因此,股市大盘表现为整体的上涨,甚至摸高到6000点。但随着解禁期的到来,“大小非”呈加速度的方式获得了“自由身”,给市场造成极大的压力。
2、关于“大小限”。“大小限”是指上市公司在上市时发起人持有的股份通常要有三年的锁定期,即从上市之日起三年后方可流通。这种流通权限售股票被称作“大限”。但如果在上市前12月内以增资扩股方式认购的股份,则可在公司上市一年后即可流通,锁定期仅为一年。
目前市场上被大家所称的“大小限”是指在2006年5月新老划断后产生的。所谓新老划断是以2006年5月18日为限,在此之后,新上市的公司属于全可流通的公司,已不存在股权分置问题。也就是说,一旦一年或三年的锁定期结束,这些股票不用再通过股改向股民送股,即可自动流出。因此,股民购买这类股票时,就应考虑这种风险。
例如,在海外全流通背景下的股票IPO发行通常的市盈率在8-12倍之间,价格相对较低。然而,我国股市在股改新老划断后,发行的298只股票,发行的平均市盈率高达30倍,最高为99倍的中国远洋(601919,股吧),居然比股权分置时期股票发行的市盈率还高。其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对“新老划断”这一重要的时点没有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告诉股民从2006年5月18日起买的股票已经是全流通股票了,必须在购买时就考虑到它一年或三年后将自动流出的风险,不要再以如此高的价格在一级市场申购和二级市场买卖。但由于这一宣传几乎就没有进行,导致可怜的股民在不知不觉中仍在按股权分置时的思维购买股票。
3、“大小非”和“大小限”现实与未来的巨大压力,在2005年6月股改时,我国1300多家上市公司总股本中的非流通股约为4600亿股。而在2006年5月新老划断后,新发的298只股票中,由于像金融、石油和煤炭的大盘股较多,“大小限”竟高达8000亿股,是“大小非”的1.51倍。而“大小非”和“大小限”两者合计竟高达1.26万亿股,比18年来两市所形成的6000多亿流通股的两倍还要多。这些股票都是以一元钱左右的成本作价入股的,这和股民在市场上十几元甚至几十元的IPO价格形成鲜明对比。即使股市跌到1000点,“大小非”和“大小限”仍有利润空间。
迄今为止,解禁的“大小非”只有1100亿股,实际卖出的仅有213亿股。那么后面还有1.18万亿股的非流通股的解禁。而解禁的时间也越来越紧迫,市场在下行中感受到了“大小非”的压力。而“小限”也开始流出,加上对2009年下半年“大限”开始流出的预期,对市场压力极大。所以这是股市抬不起头来的最主要原因。
无论1.18万亿的限售股在现实中是否会流出,但投资人在考虑投资风险时就是这样的思维,因为现实中存在着它们流出的可能性。如果我们在股市如此暴跌的情况下简单得出股市越跌,限售股就越不会流出,并得出“大小非”和“大小限”不是当前股市下跌的主要矛盾,那我们就找不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对策,
六、大股东自锁减持价格化解限售股压力的零成本模式
如果我们能够得出当前导致股市下跌的主要矛盾是“大小非”和“大小限”问题,那么,再反思我们解救中国股市下跌的一系列美国式救市政策就会发现,无论是减税、融资融券,还是注资回购,都没有对症下药。中国股市缺的不是由于钱导致的信心缺失,而是政策导致的信心缺失。所以,当前稳定中国股市的关键,在于正视“大小非”和“大小限”问题。
当前,只要在“大小非”和“大小限”是导致中国股市下跌的主要因素上取得共识,就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离解决这一难题也就不远了。因为从主观上看,目前中国股市的有关各方,无论是监管者还是股民,无论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还是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都期盼股市实现上涨中的多赢。而从客观上看,无论是从中国国民经济的宏观面,还是从上市公司业绩的微观面,都具备股市上涨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
具体做法是:通过大股东对限售股解禁后的可流通底价进行自愿基础上的锁定,把限售股的问题从简单的时间锁定风险滞后,调整到用价格锁定彻底化解。
1、何谓大股东减持价格自锁。所谓自愿的价格锁定,是指由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自愿将所持解禁的非流通股减持的价格锁定在一个预设的可流通底价上。这一价格是指由大股东自己预设一个可流通的最低价格,其所持股票的价格只有高于这个价位才能售出,而低于这个价格,其所持股份将自动锁定,不再卖出。这个价格可以由上市公司根据本公司实情,并参照大盘在3000-5000点时本公司的股价来确定。假设某一公司的大股东自锁的可流通底价定在15元,即所持的股票只有在15元以上才能卖出。如果由于其售出,该股票跌到了15元以下,则会自动锁定。
2、大股东自锁减持价格的程序
(1)大股东提出自锁可流通底价的议案。从公司法律上说,任何一个超过5%的股东都可以提出议案,并按关联交易的法律程序进行表决,而这项议案是对提案人的自我约束,它符合中小股东和整个公司的利益,并无被否决之忧,且在法律上无任何障碍。
(2)该项议案在通过后,要在媒体上公开披露,把大股东自愿锁定的可流通底价公之于众,该项议案和股东大会的其他议案一样,一旦通过,即应被遵守。同时由沪深两个交易所来把关执行。
(3)若公司未来发生送股和转股,其可流通底价也相应除权下移。
这一议案应是由大股东启动的、自愿为实现股市多赢提出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大股东自愿的价格锁定。
3、相应的配套措施
具体做法可以是:充分利用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特点,近860家国有上市公司可由国资委倡导,支持上市公司大股东可流通底价的自锁。而另 800多家民营上市公司则可由证券业协会来统一倡导和协调。中国证监会只需在这一过程中对那些通过大股东可流通底价议案的上市公司给予再融资的优先安排。
4、上市公司大股东实施这一方案的可行性
当前中国股市跌到目前的水平,不仅股市的功能丧失,而且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功能、增值功能也都无法实现。这是一种多输的局面。从笔者和十几家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接触看,他们愿意通过可流通底价的自锁向市场投资人明确这一信息,打消非流通股随时会流通出来的疑虑,实现其股价的上涨。同样,很多上市公司的老总是对其公司有信心的,但在目前的大盘点位下,什么事也做不了。因此,只要稍加引导,有关各方就能在这一问题上形成共识,因为它符合共同的利益。可流通底价是可以实现的。目前已有一些公司各自颁布了类似的信息,但由于没有形成群体效应,在大盘的整体下跌中,声音微弱,没有发挥出作用。
5、这一做法和股改不是一回事
推进这样的改革措施需做两个说明:第一,上市公司可流通底价的自锁绝不是二次股改。首先,这一措施是大股东自愿提出的,不存在政府有关部门强制推行的问题。其次,可流通底价的确定是由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根据自身的情况在3000点到5000点之间自愿做出的,并无一个外部强加的、千篇一律的价格规定。可流通底价定得低,其股价也会低;可流通底价定得高,其股价则会高。因为不到那个点位,股民就无对该公司大股东减持的疑虑。第二,大股东可流通底价的自锁是一种价格约束,而不是像“锁一爬二”那样的时间约束,风险滞后。
笔者认为,如果这种自愿锁定的提案是一种群体行为,而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的话,是可以化解限售股的系统风险,振奋市场信心的。
6、推出这一措施的时间是关键
长达一年的股市下跌,尽管其负作用已开始在上市公司显现出来,但由于总体看我国的宏观经济面和上市公司微观业绩面还没有走坏,我们通过调整和实施大股东可流通底价自锁的措施,还能发挥作用。若拖到明年,市场和上市公司之间一旦进入恶性循环,即使有好的措施,也将回天无术。因此,今年第四季度是我们通过政策措施扭转股市大盘持续低迷的关键。
七、异船相帮,首选之战在香港
我们要履行大国责任,也承诺和发达国家共渡难关,一个创新性的思维,就是要先在世界资本市场普遍下跌的过程中,寻找一个有利的亮点。让它能够担负起资本市场抬头复苏的使命。而这一点,就中国来说,首选之战,最合适的地点就是在香港。
香港市场60%的上市公司市值都是来自内地的H股公司和红筹公司,香港的经济也主要由内地支撑,但是在金融体系、货币体系上香港完全是和美国货币、金融体系一体化的。如果说在内地市场相对较为独立的背景下,次贷危机仍然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的话,那主要是从香港传递过来的。所以,搞活了香港这个棋子,对外可以带动美国等国家的资本市场,对内可以和A股产生良性的互动,而不是通过这个管涌,把境外的风险传递到境内来。
具体做法可以让中投公司把战略重点从美国转到香港,守住香港这一前沿阵地,用过量的外汇储备在香港吸纳H股,起围魏救赵之目的。现在中国只要能够在国际资本市场任何地点进行投入,就会产生巴菲特效应,中国出手了,可鼓舞世人的信心。占领香港桥头堡,我们既承担了大国的责任,答应美国出手相帮,又可实现了一箭四雕之目的:
第一,购买H股,化解外汇储备过高的风险。
第二,此时购买已极具投资价值的H股股票,抛出美元,买回本国基础产业的股权即可保值又可增值。
第三,香港市场外联美国,内联中国内地。我们投向了香港,把香港带动起来,就等于从外部对美国进行帮助。第四,香港H股对A股产生正面的拉动作用,守住了这个桥头堡,就堵住了外界金融危机导入到中国内地的恐慌性的、会导致信心丧失的渠道。
购买H股从香港资本市场上传递对海外资本市场出手相帮的举措。对外,可以拉动其他海外市场的复苏,毕竟在全世界下沉的资本市场中有一个场所 ———香港,已经出现希望。对内不仅不再向A股市场传递负面的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而且H股的复苏还能够带动A股的上涨。打好香港这一战,就迈出了盘活全局的重要一步。
总之,把握这次重大的能让中国历史性崛起机遇的关键是激活内地的A股市场和回购香港“桥头堡”的H股。
预计未来三年中国宏观经济将由2002至2007年的加速增长期向平稳增长期转变∶一是GDP增速将有所回落,但仍将保持较快增速;二是内需在需求结构中的占比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显着增强;三是经济和金融结构的转型步伐加快,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直接融资比例将明显提高;四是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的力度将不断加大。
未来三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会稍缓,内需渐成拉动中国经济的主力,金融改革加快,产业升级加大。因此,买股要买内需股,能灵活配合金融改革之金融股,有创新、拓大市场能力之制造业股。
2009至2011年,社会层面流动性整体保持充裕,M2维持较高增速,但阶段性流动性紧张的可能性加大。未来三年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但阶段性资金吃紧频率明显加大;
境外短期资金输入压力总体加大,但“阶段性资金大出”的可能性在迅速上升,这将成为影响未来三年中国经济金融能否实现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的外生变量。
资金明年或大量流出,留心“阶段性资金大出”一词,即是热钱或者突然流走,会对人民币汇价产生冲击,故不要嘲笑那个谓人民币可以贬值的分析报告。阿爷已经对汝作出警告,只不过这个“阶段”何时出现,就只有问热钱的金主才知。如果阿爷在未来六个月仍没有刺激经济之举,而外围经济反见好时。笔者看在2009年上半年或会见“资金大出”。
未来三年资产价格可能在波动中逐步上行。其中,房价在涨势大幅放缓后总体可望呈现小幅、稳步上涨态势,但短期内普跌的可能性较大;2009年股市仍将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震荡有可能加剧,2010和2011年则可望维持在较小震荡中逐步上涨势头。
2010至2011年可望否极泰来,各国政府但如能如愿提早刺激经济,而美国新总统又在新上任后立即生生性性,趁2009年4月前后,美国次按要重订利率的合约数量较少时,搞好美国经济则可捱三年期望改为捱到2009年中,2009至2011年宏观
调控取向及结构性改革预测:
(一) 稳步加快资源价格体制改革的进程
资源价格体制改革的总体原则是在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成本等因素的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
一是继续加快推进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改革,减少对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的行政化控制;
二是继续加强煤电联动,推进电价改革,逐步做到发电和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和配电价格由政府监管;
三是加快供热、供水等公用资源价格改革进程;
四是健全煤炭等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到2011年,内地资源价格可望与国际价格基本接轨,假如2011年时中国的资源价格能与国际价格基本接轨时,不知美国股神巴菲特会否在2010年时再买入中过石油,再推而广之买江西铜业、中煤集体等资源股票。
(二)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
首先,逐步将Shibor和国债收益率培育为我国短期和中长期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疏通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与信贷市场的利率传导渠道;
其次,进一步放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存贷款上下限逐步向同期Shibor利率靠拢;
第三,在推出利率掉期、远期利率协定和利率互换等衍生品交易后,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产品有望推出;最后,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为确保银行体系的稳定发展,相关措施将稳步跟进,其中,预计存款保险制度最早将于2008年底或2009年初正式建立。
I. 收集近两年我国股市行情的资料,试分析股价指数与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
股票价格指数是指股价指数,是反映二级市场股票价格变动一般水平的指标。股价指数事投资者把握市场行情和进行投资分析,决策的基本依据,也是证券管理部门对股市进行监管的重要指标,还可以作为套期保值的工具。股价指数有很多类,不仅不同证券交易所的股价指数不同,同一证券交易所也可能编有不同的股价指数。按指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定基指数和股票指数,按指数基期确定的方法可以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按代表范围来分可以分为行业指数和综合指数,按截止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年度指数,季度指数和月指数。
而影响股价的宏观经济因素笔者认为大致有宏观经济走势,货币供应量,利率变动.
一、宏观经济走势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宏观经济走势是影响证券市场大盘走势的最基本因素。证券市场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宏观经济的大环境中发展,同时又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说,股市的运行与宏观的经济运行应当是一致的,经济的周期决定股市的周期,股市周期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变动。经济周期包括衰退、危机、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一般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期,股价指数会逐渐下跌;到经济危机时期,股价指数跌至最低点;当经济复苏开始时,股价指数又会逐步上升;到经济繁荣时,股价指数则上涨至最高点。
宏观经济走势影响股价变动,但宏观经济走势与股市趋势的变动周期不是完全同步的。2010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686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6%,比2009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2010年上证指数跌幅为-1.05%,一正一负,宏观经济走势与证券市场走势看上去形同陌路,相互背离,让投资者感到困惑。实际上,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股票市场,都存在着各自周期性变化的特征。股市周期是指股票市场长期升势与长期跌势更替出现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即牛市与熊市不断更替的现象。
以上海证券市场为例对中国的股市周期进行分析。2009年之后我国股市将进入相对幼稚阶段也将随经济周期同步进入牛市。同期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为:2010年三季度,在全球经济复苏减缓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呈现明显趋稳迹象:GDP同比增速趋缓,经济主体信心回升,工业生产增长较快,消费继续平稳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但民间投资趋于活跃,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贸易顺差回升。同时,最终消费价格持续走高,货币增长较快,信贷投放较多。相比二季度,市场对实体经济增长过快下滑的担忧减退,但仍需对物价的上升压力保持警惕。经济周期是根本,经济从衰退、萧条、复苏到高涨的周期性变化,是形成股市牛熊周期性转换的最基本的原因,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但这并不代表两个周期是完全同步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股市的波动也存在着自身特有的规律,在实际运行中,股市周期反映经济周期有着独特的特点,从而造成了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不同步,甚至背离的现象。
二、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一般是呈正相关关系,即货币供应量增大使股票价格上涨,反之,货币供应量缩小则使股票价格下跌。2009年三季度,针对中国2009年“非正常宏观环境”下的信贷需求,我们做了一系列数学模型,试图预测2009年四季度、2010年中国“正常宏观环境”下的信贷需求。值得欣慰的是,随后的宏观经济发展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期,中国经济在四万亿元刺激计划和外需强劲复苏下,2010年上半年很快走出了低谷、甚至迎来了再次收缩信贷的宏观调控。
应用数学模型的结果,如果2010年全年GDP增速为11%,央行加息27bp或54bp,2010年全年中国经济的新增信贷需求是7.3万亿元,上半年的新增贷款需求为4.5万亿元。实际情况是,央行并没有加息、名义GDP增速和通货膨胀率都高于模型的预测参数,因此2010年实体经济新增贷款规模需求至少为5万亿元,甚至更多;而央行公布的上半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中长期贷款新增仅4.02万亿元。而上证指数跌破2400点。
原本是强相关的两项指标,增幅的变化却出现了背离现象。这说明证券市场与货币市场没有完全打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出现了故障。
所谓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如何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最终实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在西方主要有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凯恩斯学派的主要思路: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利率,利率的变化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资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会进而影响总支出和总收入。凯恩斯学派传导机制理论的特点是对利率这一中介指标特别重视。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主要思路: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支出,变化了的支出影响投资或者说导致资产结构调整,资产结构的调整又反映在实际产出和价格的变动上。
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一般是呈正相关关系,但在特殊情况下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政府一般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这就会提高市场利率水平,从而使股票价格下降。同期,企业经理和投资者不能明确地知道眼前盈利究竟是多少,更难预料将来盈利水平,他们无法判断与物价有关的设备、原材料、工资等成本的上涨情况,从而引起企业利润的不稳定,对证券市场造成不良影响。
通货紧缩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通过伤害消费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反映出来的。就消费者而言,持续的通货紧缩使消费者对物价的预期值下降,而更多地持币待购,推迟购买;就投资者而言,通货紧缩将使目前的投资在将来投产后,产品价格比现在的价格还低,并且投资者预期未来工资下降,成本降低,这些会促使投资者更加谨慎,或者推迟原有的投资计划。消费和投资的下降减少了总需求,使物价继续下降,从而使股票、债券及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大幅下降,进一步又大大影响了投资者对证券市场走势的信心。
三、利率变动对股市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利率变动与股价变动成反相关关系。凡是股票市场的参与者,大都知道“利率上涨,股市下跌;利率下跌,股市上涨”这个说法。但在实践中,不管是从宏观来看,还是从微观来看,这个说法似乎也不是那么灵验。利率变动,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股票市场;第一,利率变动会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进而影响市场参与者购买股票时所愿意支付的价格;第二,利率变动会改变替代性金融资产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股票与债券之间的关系;第三,很多股票是以融资的方式进行交易,利率变动导致融资成本的变动,进而影响市场参与者购买股票的意愿和能力。从短期来看,利率变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基本上无法预测;从长期来,大致上还是符合“利率上涨,股市下跌;利率下跌,股市上涨”这个原则。金融市场有“三步一跌”的说法,意思是说,利率在第三次上涨过后,股市就开始长期下跌了。利率是一国央行重要的货币政策之一,其变动代表着高层审慎的考虑,因此,央行在推出一个利率变动方向后,以后的变动继续沿此方向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央行在降低利率几个月后,又上调了利率,几个月后又降低了利率,那么国民和市场会失去信心,他们会认为央行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2010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增强支农资金实力,支持春耕备耕,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受存款准备金今日起上调影响,两市早盘低开,银行、券商等金融板块全线走低。午后市场继续维持早盘的震荡蓄势态势,地产股有所活跃;受消息面刺激,世博概念、迪斯尼板块等题材股也因利好刺激纷纷走强。临近尾盘两市双双翻红,然后展开窄幅震荡盘整态势,沪指再度站上10日线。 2010年5月2日受上调存款准备金政策影响,沪指大幅低开49点,盘中一度逼近2800点,两市下跌个股近7成,盘面上,医药板块逆势上扬,黄金、智能电网和通信类股逆势小幅走高。地产板块重挫近4.6%,其中万科大跌4.49%。银行中板块跌幅近2%,期货类股抛压沉重,西藏、IT等板块弱于大势。2010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决定。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据此相应调整受加息影响,沪深两市股指纷纷大幅低开,随后指数在银行、保险股等权重股带领下快速冲高并逐步翻红,上证综指重新回到3000点上方。午盘指数冲高回落,上证综指围绕3000点窄幅震荡。截至收盘,上证综指报收于3003.95点,上涨0.07%;深证成指报收于13130.0点,上涨1.23%。两市合计成交4508亿元,与上一交易日相比明显放大。。一般来说,当利率偏高时,资金多流入银行享受较高的利息收入,致使流入股票市场的资金相对减少,高利率使得股票融资利率上升,提高股市操作成本,促使股市交易趋于衰弱。此外高利率不但使得股票上市公司营运成本增加,而且由于随着高利率而来的收缩信用措施,亦使得上市公司资金调度的难度及成本提高,因此影响股价下跌。所以利率亦是影响股价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