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小企业贷款应注意哪些风险
目前,融资难已成为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没有资金运营,等于把中小企业推上破产的边缘,如果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不小心掉进融资陷阱,更是雪上加霜。2008年,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几乎席卷全球,这场风暴带给中国中小企业的是资金筹集难上加难,尤其是出口型中小企业。
因此,风暴之后,更多的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问题,这个时候,各类骗术和融资风险就开始“占领”市场,专家提醒,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细节,避免落入融资陷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陷阱面面观
陷阱一:考察费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因此,在企业融资期间,对前来提供帮助的人员进行接待和食宿安排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有一类考察人员,企业一定要留心。
主动与企业联系,在不了解企业情况的前提下要求到企业考察,并要求企业支付考察费,不仅如此,而且对考察费的要求很高。在中国,要求支付考察费的投资机构并不常见,真正的资金方一般都会自己安排外出考察的费用。
陷阱二:项目受理费
项目受理费是指融资服务机构在收到企业有关资料后要求融资企业缴纳的对项目进行评估和项目预审发生的费用,尤其是号称有外资背景的投资公司,往往把收取项目受理费作为一种项目控制程序和费用转嫁的方式,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融资企业就要提高警惕,骗局正在找上门来。
融资服务机构对融资企业项目资料不作实质性审核,即下初评认可结论;对不具备条件的项目下初评认可结论;以收取项目受理费为目的,不以项目投资为目的,在项目实质性评估阶段以各种理由拒绝融资企业。
陷阱三:撰写商业计划书费用
商业计划书是风险投资商现场考察前首先要拿到的资料,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境外的投资机构,都习惯使用商业计划书,因此,商业计划书的撰写是企业融资之前的必修课,正是因为商业计划书的重要,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下列情况,融资企业应该拒绝帮助。
企业已经请别的融资服务机构或自己制作了商业计划书,但融资服务机构或资金方以各种理由拒绝,并作为项目继续进行下去的必要环节,不仅如此,还百般刁难融资企业,要求其提供“国际标准格式”商业计划书。
陷阱四:评估费
在融资过程中,一部分投资者或融资服务机构要求对企业资产或项目进行评估,如果是在融资实施阶段,此项评估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如果是下列情况,则有诈骗嫌疑。
项目评估不是在项目实施阶段,而是在项目审核阶段;评估机构不是资金方或融资服务机构认可的评估机构;要求对整个项目或对某一部分资产(主要是无形资产)进行评估。
陷阱五:保证金
保证金也是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陷阱,据了解,有30%的企业曾经在保证金上被骗取了不菲的钱财。具备如下条件,保证金则是一场骗局。
资金方要求融资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自己预先设定的程序操作,否则就拒绝往下进行;资金方设置了严格的违约条款;资金方对项目的审核简便,对项目的真实性和项目回报热情很低。
如何防范融资骗局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案例,通过这个案例,让我们看看,骗子究竟是如何利用企业的融资心切开展骗局,并且最终得手的。
A公司拥有一个玩具制造方面的专利技术,为了获得资金支持,他们四处寻找融资机会,在一次会议上,A公司结识了B公司,据说B公司是美国一家资深融资服务机构设在中国的办事处。
B公司对A公司的融资要求很快给予了答复,并声称,如果不能完成A公司的融资要求,就不收取A公司的任何费用。经过简单沟通后,B公司按照如今流行的方式,要求A公司提供商业计划书和资质认定,并给他们介绍了一个C公司操作这些业务。
A公司没有多想,就按照约定支付了C公司3万元的费用,后来又支付了2万元,但是从此之后,C公司就杳无音信。当A公司前去找B公司理论时,发现,B公司也已人去楼空,本来是A公司想要融资,现在倒变成了出资。
其实,在这个案例中,B公司的骗术并不高明,但是A公司因为没有经验,才会被假冒的B公司骗去资金。
狐狸再狡猾,也有露尾巴的地方。因此,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一定要提高警惕,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资金方实力和可行性进行确认
真正的融资服务机构一定有成功的融资案例,融资企业可以从融资服务机构的成功案例入手,对他们的实力进行确认。另外就是上面我们提到的商业计划书,正规的融资服务机构一般不会指定专门的公司为融资企业撰写商业计划书,只会要求融资企业自行提供。另外,融资服务机构介绍的资金方,如果资金方确实想投资该项目的话,一般都是资金方和融资企业共同委托评估公司,评估费用共担或由资金方承担。
假冒的融资服务机构一般而言,具备以下特征,公司员工整体素质不高,与融资企业接触洽谈的方式神秘,项目很容易立项等等。
2.不要有投机取巧的心理
中小企业因为融资难问题,大都存在融资急切,喜欢占小便宜心理。须知,心急坏事,占小便宜,吃大亏。很多假冒的资金方,就是利用了融资企业的这种心理,让企业上钩。
例如,不经过严格审查,就和企业签订融资意向书;没有采用风险保障措施,就做融资安排;一个很小的项目,甚至没有任何基础的项目,就要投资上千万元,这不是骗局是什么。在这种骗局面前,很多的中小企业上当是因为他们相信他们的项目一定会有人感兴趣,抱着憧憬做事,自然会被骗。
3.请专家全程服务
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如果想要把风险降到最低,最好请专业的融资服务机构全程跟踪服务,或者请律师参与,事先对资金方的性质和真实性进行判断,在签署协议前做足功课,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真实的融资
看了这么多融资陷阱,中小企业一定觉得心惊胆颤,那么,究竟怎样的融资才是中小企业敢于接受,并能保证中小企业成功获得资金,继续开展业务的真实融资呢?
据记者了解,在中国市场上,融资渠道相较从前,已经拓宽了很多,如果一个企业真的有好的项目,想要获得资金支持并不是很难。目前,在中国市场比较流行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中小企业可以借鉴。
第一种: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是指出租方根据承租方(中小企业)对供货商、租赁物的选择,向供货商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方使用,承租方在契约或者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分期支付租金的融资方式。
想要获得融资租赁,企业本身的项目条件非常重要,因为融资租赁侧重于考察项目未来的现金流量,因此,融资租赁的成功,主要关心租赁项目自身的效益,而不是企业的综合效益。除此之外,企业的信用也很重要,和银行放贷一样,良好的信用是下一次借贷的基础。
第二种:银行承兑汇票融资
融资双方为了达成交易,可向银行申请签发银行承兑汇票,银行经审核同意后,正式受理银行承兑契约,承兑银行要在承兑汇票上签上表明承兑字样或签章。这样,经银行承兑的汇票就称为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具体说是银行替买方担保,卖方不必担心收不到货款,因为到期买方的担保银行一定会支付货款。
银行承兑汇票融资的好处在于企业可以实现短、频、快融资,可以降低企业财务费用。
第三种:不动产抵押融资
不动产抵押融资是目前市场上运用最多的融资方式。在进行不动产抵押融资上,企业一定要关注中国关于不动产抵押的法律规定,如《担保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避免上当受骗。
第四种:股权转让融资
股权转让融资是指中小企业通过转让公司部分股权而获得资金,从而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中小企业进行股权出让融资,实际是想引入新的合作者。吸引直接投资的过程。因此,股权出让对对象的选择必须十分慎重而周密,否则搞不好,企业会失去控制权而处于被动局面,建议中小企业在进行股权转让之前,先咨询公司法专业人士,并谨慎行事。
第五种:提供担保融资
提供担保融资的优势主要在于可以把握市场先机,减少企业资金占压,改善现金流量。这种贸易融资适用于已在银行开立信用证,进口货物已到港口,但单据未到,急于办理提货的中小企业。进行提货担保融资企业一定要注意,一旦办理了担保提货手续,无论收到的单据有无不符点,企业均不能提出拒付和拒绝承兑。
第六种:国际市场开拓资金
这部分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如果想通过这个渠道融资,要注意,市场开拓资金主要支持的内容是:境外展览会、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软件出口企业和各类产品认证、国际市场宣传推介、开拓新兴市场、培训与研讨会、境外投标等,对面向拉美、非洲、中东、东欧和东南亚等新兴国际市场的拓展活动,优先支持。
以上六种融资方式可谓是当下比较流行的典范,当然,除了这几种,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还有很多,比方,外汇抵押贷款、境外上市融资、补偿贸易融资等,不管是哪种融资方式,企业选择之后,都要慎重对待,不可轻易相信对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区分真假融资,记者特地将正规融资服务机构和资金方的特征进行了整理归纳(见表),希望可以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有所帮助。
2. 我国中小型出口企业现状(遇到的问题及原因)相关资料 邮箱chenxinglihuangfei@163.com
我国中小型出口企业现状(遇到的问题及原因)相关资料
近几年以来,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趋紧,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加快升值。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飙升,美国次贷危机拖累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减缓,我国出口的外部需求相对下降。在国内外形势趋紧的背景下,我国出口增幅逐步回落,出口企业(指以出口为主的生产加工企业,下同)承受的压力明显加大,特别是中小型出口企业出口下降,亏损和经营困难企业增多。本文主要对当前出口企业的困境做深入分析,力图客观、全面地把握出口企业情况。
一、出口增幅逐年回落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出口总规模呈现爆发性增长,从2002年到2007年6年平均出口增长28.8%。2007年出口总值跃上一万亿美元台阶,达12180亿美元,增长25.7%,比上述年均增长率低3.1个百分点。观察这六年的数据,可以发现年度的出口总值增长曲线在2004年达到峰值后缓慢下滑,从2004年的最高增长35.4%回落到2007年的25.7%,下滑近10个百分点。而其中,占出口四分之三以上的外资企业和集体私营企业2003年达到最高点后就出现转折,以后四年呈现大幅回落趋势;同期国有企业出口小幅增长,到2007年增幅达到新高17.5%。
外资企业出口增幅回落主要是加工贸易起主导作用。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增长幅度从2003年的41.4%缩小到2007年的21%,增幅下降20.4个百分点。而集体与私营企业出口增幅高位下滑,其主要贸易方式—一般贸易出口从2003年的78.1%回落到2007年的39%,下降39.1个百分点。国有企业的一般贸易维持平稳增长态势,加工贸易虽然占比重不到三分之一,但增幅提高较快,从2003年的增长1.5%提高到2007年的16.2%。
2008年1-4月,我国出口增幅进一步下降,出口总值增长21.5%,比上年同期回落6个百分点,比2007年全年回落4.2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外资和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增幅分别比2007年回落1.6、4.5和6.5个百分点。在出口增幅回落的同时,各主要出口行业利润增幅趋缓,企业亏损面扩大,特别是中小型出口企业面临较大困难,一些地区出现企业关闭和外迁现象。
二、当前出口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位于珠三角的深圳、东莞和中山市经济外向度非常高,是广东省乃至全国的重要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三市的共同特点是: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众多,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主要从事加工贸易,代工企业多,产品以出口为主;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已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集聚群。从三市情况看,目前出口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1、企业接受国外订单减少,出口增速回落。自去年下半年起,企业不敢接国外订单的情况开始显现,许多企业为防止汇率风险,还把长期订单改为短期订单,把大订单改为小订单,造成总订货量减少,出口量值下降。2008年一季度以及第103届广交会期间,企业进一步减少接单数量,降低生产规模。一季度,深圳和中山市出口总值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9%和8.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和6.2个百分点;东莞由于加工贸易占近九成,而加工贸易合同一般为一年期,出口暂时还未受影响。从主要产品看,三市的纺织服装、制鞋、箱包、家具、塑料制品、机械电子等传统大宗产品出口大幅回落或下降。如深圳箱包鞋帽出口增长3.9%,比上年回落16.2个百分点,家具及零件出口增长16.3%,回落23.7个百分点,服装纺织品出口下降14.5%。东莞家具出口增长1.7%,同比回落22.9个百分点,服装和衣着附件出口增长0.4%,回落20个百分点。中山塑料制品出口下降10%,灯具和照明装置出口下降2%。
2、出口换汇成本下降跟不上汇率的升值幅度,企业处于亏损边缘。出口换汇成本是指出口企业每取得一美元的外汇净收入所耗费的人民币成本,是企业进行出口盈亏平衡分析的重要指标,换汇成本高于银行平均汇率,出口效益为亏损,换汇成本低于银行平均汇率,出口才有盈利。因此从总体上说,换汇成本越低,出口的经济效益越好。一般来说加工程度较低的商品换汇成本较高,汇率风险承受能力较差,而深加工、附加值高的商品换汇成本较低,风险承受能力较强。
据商务部重点联系的全国千家出口企业调查,2007年累计平均换汇成本是7.36元/美元,其中广东为7.45元/美元,高于全国平均值0.09元/美元,但均低于2007年人民币兑美元的年平均汇率7.604元/美元,说明样本企业出口总体上还是盈利的。2008年开局形势发生变化,一季度千家出口企业换汇成本7.17元/美元,其中广东为7.14元/美元,接近或略高于同期人民币平均汇率7.1626,表明全部样本企业已处于出口盈亏临界点边缘。在广东省的样本企业中,纺织行业换汇成本为7.29元/美元,服装换汇成本为7.17元/美元,出口盈亏率分别是-1.78%和-0.1%,按企业的话说是“出得越多亏得越多”。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广东出口企业,其原材料和市场销售两头在外,国内产业链较短,加工程度不高,出口换汇成本虽然也在下降,但赶不上汇率升值速度,企业承受汇率风险的能力偏弱。
3、主要出口行业利润增速放缓,亏损企业增加。去年以来由于国内外形势趋紧,三市主要出口行业效益下滑,亏损增加。今年一季度,中山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业工业产值增长9.0%;销售收入(1-2月份)增长3.6%,利润总额(1-2月份)下降12.3%,其中销售收入和利润同比分别回落7.9和182.3个百分点。东莞市家具制造业利润总额下降67.5%,亏损企业数增长22.6%;纺织业利润总额下降2倍多,亏损企业数增长24.1%;深圳市规模以上纺织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1%,亏损企业数增长36.4%。
三、当前出口企业面临的困难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客观上说,入世以来我国出口虽然高速增长,但是传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为此,我国政府结合“十一五”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进出口、汇率形成机制、劳动力、资源、环保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改革,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从长远看,这些政策必将促进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出口企业也将产生积极影响,但是短期内企业还不太适应,造成了暂时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出口导向型政策发生转变,企业难以很快适应。自2005年起相继对出口退税、加工贸易、出口暂定关税和配额管理等多项政策进行了调整,在2006年和2007年两年时间里,相关政策频繁出台,出口退税率调整达到6次之多,下调或取消出口退税的产品累计超过3000种;加工贸易政策调整5次,增补加工贸易禁止和限制类目录共计3300多个(十位税号)商品。其中,2007年7月23日,公布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除了新增商品类别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金属粗加工产品等多个行业外,还规定对列入限制类的商品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2008年版的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再增加1816种商品;对钢材、焦炭等“两高一资”产品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和出口暂定税率,对特别重要资源如焦炭、粮食等实施配额管理等。上述政策从发布到执行,缓冲期较短,企业难以适应。另外,珠三角地区从事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生产的企业较多,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占压了大量资金,也加剧了企业资金调度困难。进入2008年以来,随着宏观调控由适度从紧转变为从紧,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已达到历史最高点17.5%,收紧贷款规模,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一些企业即使能贷到款,利息成本也大幅度增加。
2、企业生产运营综合成本上升,挤压了利润空间。
一是企业用工成本逐年增加。近几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企业用工数量大增,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供给趋于紧张,招工难、员工流失多的问题日益凸现,企业为招到工人和留住熟练工相应提高工资,改善福利待遇,特别是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要依法为工人上足“三险”,支付加班工资,造成企业用工成本普遍上升。同时一些地区相应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如2008年广州上调到860元,深圳上调到850元(特区内),东莞涨到了760元,中山涨到了770元。据调查今年一季度三市平均用工成本同比上升8%-10%,这对服装、家具、电子等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出口加工企业影响尤为突出,因为这些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东南亚、南亚和拉美地区也有大量的廉价商品供应商,我国企业主要依靠低工资形成的产品价格竞争优势在明显下降。
二是原材料和能源等价格全面上涨。近年来,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涨的推动下,国内市场相关产品如石油、煤炭、钢材和农副产品等价格也大幅上涨,出口加工企业成本压力较大。石油价格上涨,带动化纤产品价格水涨船高,同时,国产和进口棉花的价格也在大幅上涨,东莞等地企业反映纺织原材料价格去年大约上涨了20%至30%;而熨烫衣服的蒸汽所需煤炭,几年前每吨价格大约是350元,去年已经升至680元,目前报价更高达780元;近期海运和陆运费用也有较大上扬,一季度北方港装运至广州港的海运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70%。
2008年一季度,广东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累计上涨8.1%,高于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4.7个百分点,延续了该省自2003年以来原材料购进价格涨幅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的态势,而且这种价格倒挂的差距自2007年以来逐月扩大。今年前两个月,广东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19.2%,增幅比主营业务收入同期增幅18.8%高0.4个百分点,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缩小。珠三角地区大量中小型出口加工企业,本来就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末端,价格转移能力较弱,纺织服装、轻工电子等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很难通过提价弥补成本,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
另一方面,珠三角部分地区用电紧缺,普遍实行“停三开四”的电力供应政策,企业在停电时用自备柴油机发电,而油价的不断攀高也进一步增大了企业成本。
三是企业环保支出明显增加。许多中小企业在最初建设时生产工艺和设备上就存在先天不足,为日后的污染和高能耗的产生埋下了隐患,而原有环保政策的相对“宽松”又为这种模式的生存提供了可能,这种以牺牲环境而获得更高利润空间的经营方式,让一些地方自然环境日益恶化。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各级政府开始强化环境保护的执法和惩治力度,污水处理、废气回收净化等强制性环保措施成为企业运行的先决条件,对排放不达标企业和环境违法企业实施限期整改、依法关闭等措施,从根本上加大污染企业的环境违法成本。如对纺织染整行业重点控制的COD、总磷、总氮和氨氮四大污染物提高排放标准,就将迫使企业既要从源头工艺流程上减少污染产生,又要在末端治理设施上加大改造力度,这些举措对于以前环保不达标或环境违法的一部分中小型企业来说,自然加大了成本支出。
3、人民币汇率升值加快,大批产品出口失去价格比较优势。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一季度升值4.1%,为人民币汇改以来季度最高升值幅度。到4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突破7元大关,人民币自汇率改革至今累计升值已达15.4%。近期由于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美联储大幅减息以及美元进一步走弱,人民币升值压力继续增大。珠三角地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服装、家电、玩具、家具等产品出口大多以美元和港币结算,人民币的快速升值,直接导致这些行业出口竞争力下降,价格优势丧失。纺织企业从接单到交货一般需要近半年左右时间,而这一期间人民币升值侵蚀了大部分利润,虽然企业在接单时可以锁定远期汇率结算,但对汇率的涨跌幅度极难把握,由此给出口企业带来了难以预测的汇率风险和汇兑损失。另外,由于美元走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也相应增大,应对汇率波动风险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间接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
从主观上说,近些年我国大多数中小型出口企业靠薄利多销维持了庞大的出口规模,而忽略了自身企业素质和产品素质的提高,因此在现阶段成本上升、产品的价格优势逐步丧失等情况下陷入困境。
1、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一是自有品牌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中小企业由于利润微薄,人才匮乏,很难培育自己的品牌和核心技术。据商务部调查,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仅有3%—5%,出口模式以代工为主,自有品牌只占10%左右。一些小型出口企业为跨国公司充当加工组装车间,靠跨国公司的知名品牌和销售渠道维持生存,出口产品单一,附加价值低,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动力和能力均不足。二是从业人员素质明显偏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中,从学历结构看,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约占40%,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11%。从专业技术职称看,有技术职称的从业人员约占10%,其中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从业人员约占5%。缺乏优秀人才或留不住人才,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障碍之一。三是企业管理效力不高。在许多中小企业中,还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相当一部分仍然实行家族式管理,在管理上存在诸多的随意性,从而削弱了企业的管理效力,无法与先进的企业开展有效竞争。
2、信用基础较差,增大了融资困难。中小企业一般财务管理基础比较薄弱,透明度较差;自我约束力不够,经营方式粗放,经营规模小,风险控制能力不足;信用程度低,经营风险大,持续盈利时间短。这些不足导致很多企业无法达到银行的风险控制标准。而金融业由于实行谨慎原则,制定了相对严格的经营规则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流通性。加之金融机构与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在搜寻适合自己投资方向的优质小企业时遇到的问题是,信息不足、风险过高、成本过高。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中承担的风险和获得的收益存在失衡,由此在贷款方面使中小企业处于不利地位。
此外,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与矛盾更加突出,也对中小出口企业造成一定冲击。 2007年,我国的对外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据商务部统计,全球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我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近80起,遭遇美国337知识产权调查17起。我国在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后,2007年又成为全球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并且贸易摩擦领域不断延伸,从反倾销、知识产权等向产品质量、气候环境、反补贴等新领域扩展,每年技术壁垒对我造成的贸易损失达200亿美元左右。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趋缓的背景下,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针对我国产品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数量继续上升。我国建筑陶瓷在印度遭遇反倾销调查;美国的对华纺织品限制措施仍在实施,监管力度和通过其他手段的限制措施将可能增加。2008年1月起欧盟对华10类纺织品数量限制措施虽已结束,但在市场转移和区域内贸易保护压力之下,仍会通过各种手段强化对华纺织品的限制;美国对中国的木质家具进口反倾销案每年复审一次仍在继续;今年美国玩具产业协会与美国国家标准协会共同宣布了新的玩具测试和安全认证系统计划,该项计划已于5月1日正式生效,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玩具进入美国市场的门槛。而纺织、服装、家具、玩具等领域中小企业占据大多数,上述贸易保护措施对这些企业出口形成了较大障碍。
四、解决中小型出口企业的困难需双管齐下
当前,解决中小型出口企业面临的困难,既需要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和促进作用,更有赖于出口企业自身的努力。
从政府层面讲:
首先,要充分认识出口企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出口规模从小到大,出口企业由弱到强,经历了艰难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9年至2007年,我国出口年平均增长18.1%,其中入世以来的6年间,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上升到28.8%,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从1%上升到21.5%,六年平均贡献率为13.25%,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这其中出口企业功不可没,特别是中小型出口企业发展迅猛,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也无论是加工贸易企业,还是一般贸易企业,它们都构成了我国出口的主体力量,成为最有活力的经济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市场繁荣、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基础。
其次,促进贸易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促进贸易增长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化,从简单加工装配向高新技术、高级产业转化都需要时间,这里即有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也有经济政策和法律环境的完善。改革开放三十年逐步形成的出口导向型产业格局和区域格局不太可能在三五年内就被扭转过来。例如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与生产能力相匹配的产业链,一些企业搬迁到内地或越南,固然可以降低用工成本,减轻环保压力,但不完整的产业链导致原材料配套成本和交通物流成本上升。目前,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为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压力非常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吸纳普通就业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出口占我国出口总值的比重也一直维持在50%以上,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政府部门应加强引导,间接调控,给企业一个适应和自我调整的空间。
第三,积极帮助企业转型升级,渡过阵痛期。一是提供信贷支持。改善中小型企业的融资环境,如继续鼓励和大力发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改善中小型企业资本金来源不足的现状;大力发展中小型商业银行,推广担保体系市场化,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市场,提供更为丰富的融资渠道等。二是给予减免税扶持。对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和新产品研发企业给予一定的减税优惠,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于从事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生产的企业,也要多加引导,督促其尽快转型升级。三是鼓励企业创新发展。东莞某镇采取引导企业提高研发设计、品质监管和营销策划三种能力,加快推进毛织业实现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从生产基地向区域集散基地转变,并对企业打造自主品牌给予奖励;中山某镇由镇政府集中力量研发新产品新工艺,然后低价转让给本镇企业使用,不仅提高了本地产品的技术水平,也避免了中小企业创新力量不足等弱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从企业角度看:
一是适应形势发展,主动调整自己。作为企业必须认清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不能产生寄希望于国家继续保护的错误认识,更不能持消极观望态度。自觉变压力为动力,主动适应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适应国际贸易中层出不穷的贸易保护措施和手段,根据自身具体条件,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二是努力提高竞争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努力调整组织管理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克服家族式管理的随意性,自觉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另一方面,高度重视自有品牌建设,扩大研发投入,在自身力量不足的情况下,积极寻找外援,借助于科研机构和当地政府力量,培育自主品牌,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价值,扩大市场占有率,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不是太新 但愿对你有用
3. 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问题
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在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中国的很多生产型外贸企业利润骤减甚至纷纷倒闭。那么,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到底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在这样的特点下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面对问题生产型外贸企业到底应该如何应对?本文从上述三个方面给出了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对策。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口下降、进口上升,顺差减少的局面,正沿着此前扭转顺差过大的调控目标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也呈现出减速过快的迹象,对于国民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上半年国家统计局公布GDP同比还是增长了10.4%。从5、6月份看,出口呈快速下降趋势。6月份,我国贸易顺差达213.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0.6%,净减少55.4亿美元。从海关统计数据看,今年上半年,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长明显放缓。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同比回落18.3%,鞋类出口同比回落4.7%。受出口大幅下降的影响,国内很多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诸多问题,甚至倒闭也常有发生。《第一财经日报》采访得知,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宏观调控紧缩、用工成本上涨、招工难等诸多因素影响,晋江——这个年产10亿双运动鞋,市场份额占全国40%、全球20%的中国最大鞋业基地,2007年陆续倒闭了数百家出口型中小鞋企,而今年的日子更为艰难。那么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到底是什么样的?生产性外贸企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对策来应对?
一、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特点
1.能源资源价格猛涨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屡创新高,由年初的突破100美元大关节节攀升至目前的140美元,而且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随油价突破每桶100美元已成为现实,高盛认为在有“突发事件”时,油价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上涨至每桶200美元。随着全世界对石油需求的不断上升,而石油供给却有可能在未来有减少的趋势,油价上涨已经变成一个大家公认的事实。
除了油价外,今年铁矿石价格比去年大涨了65%,铁矿石大涨了刺激铜价突破8000美元高位,并刺激铜矿股大涨。受铁矿石大涨65%影响,伦敦期货交易市场金属价格全面上涨。尤其是伦铜一举突破8000美元/吨大关。
2.货币政策继续紧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7年12月3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货币政策如今将由“稳健”直接改为“从紧”,从紧的货币政策由此“全新登场”,并将在明年的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银行贷款增速过快以及银行流动性偏多是目前我国经济比较突出的两大问题。为抑制流动性过剩和缓解贷款增速过快,央行除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外,还三次运用加息、减征利息税等手段,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打出宏观调控组合拳。
3.CPI高企和工资上升
从2008年年初开始,受雪灾影响,CPI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的名词。2008年前4个月都保持8%以上的上涨,5月份同比上升7.7%,6月份同比上升7.1%。CPI不断上升引发了普通民众对通货膨胀的担心。引领CPI上涨的诸因素中,食品类上涨仍是主因。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1日在此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的物料采购价格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认为人工成本“上升”的企业家占调查总量的85.6%,比认为“下降”的多85个百分点。
4.人民币升值
统计显示,进入2008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明显加快,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超过4%。而按照2005年7月汇改时8.11的汇率计算,累计升值已超过15%。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兑美元首度升值“破8”,而这之后用了近一年半时间,也就是在2007年10月24日,首次涨到7.5元。而这次人民币再升值0.5元,却仅用了不到6个月时间。
二、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
本文中生产型外贸企业定义为本身有自己的生产基地的外贸企业,出口的产品都是由自己生产的。面对上述宏观经济的特点,生产型外贸企业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1.由于原材料涨价,生产成本上升
近几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一路飙升,不断创出新高。高涨的油价经过一段时间的传导后,现已逐步反映出来,成本的逐步提高正蚕食着企业利润。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04年10月,全国142个城市378家企业的24种主要生产资料产品出厂价格平均比9月下旬上涨3.5%,涨幅增加3.2个百分点。在油、煤、有色金属等24种主要生产资料中,15种产品出厂价格呈上升态势。石油价格上涨带动了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从而引发了交通运输、冶金、石化、轻工、渔业、农业等各相关产业大范围的企业成本增加。油价的上涨也拉动了石油中下游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塑料、化纤等制品以基本石化产品为原料,由于原料成本占生产成本比重大,对原油价格变化较为敏感。
2.货币政策进所导致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生产外贸企业融资困难
在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老大难”问题。而在2008年,由于央行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各家银行纷纷收紧信贷规模,银行信贷紧缩,致使本来就存在贷款难、担保难的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今年浙江省工行、农行、中行、建行新增贷款由2007年的1487.27亿元缩减为1093.69亿元,减少了四分之一。
据《小康·财智》记者调查,受信贷规模紧缩影响,很多银行倾向于支持安全系数较高的大企业,致使中小企业“融资焦渴”症状更加严重。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针对100户小企业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2008年1-3月份,南京市反映资金“紧张”的小企业达35%;部分自有资金比例偏低的企业称,如果得不到增量资金的支持,或者贷款被压缩,生产经营将陷入困境。
3.CPI高企导致生活成本上升,用工成本上升
由于CPI的上涨,特别是结构性上涨,主要是食品,特别是肉、禽、蛋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物品的上涨,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导致人们的生活成本上升。生活成本上升必然要求工资上升,最终会引起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同时,因为近几年我们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企业预计到未来的效益会比较好,再加上国家机关的制度改革,导致整个全社会工资增长的水平应该这两年有加快的趋势,已经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用工成本普遍上涨了5%-10%,其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尤甚。
4.人民币升值导致生产型外贸企业不堪重负
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对外贸企业的影响比较大(因为外贸多数是以美元计算的,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以后),出口企业的利润因为美元贬值而减少。虽然货币升值实际上并不影响进出口商品本身价值, 只是改变了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价格, 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人民币升值3%相当于出口产品成本提高了3%, 出口竞争力降低了3%。一国货币升值后, 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 经济学中存在替代效应, 外国消费者在同样价格下购买进口商品的需求下降, 从而使企业出口受到制约。进口规模得以扩大。
三、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对策分析
面对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特点,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很多问题,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三个层次,即国家、行业和企业本身来解决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
1.国家层面
对于国家来说,面对外贸企业的严峻形势,可以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扶持力度。
1)财政政策方面
为了应对今年下半年严峻的出口形势,我国可以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政策保持出口增长。宏观经济理论对经济增长真正有贡献的不是总出口,而是贸易顺差。今年上半年,进出口贸易顺差又达226 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8亿美元,增长 26.6%。这种外汇供大于求的状况,使人民币不但没有贬值的可能,反而有升值的压力。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出口退税提高8个百分点,对出口的刺激作用相当于人民币贬值16%。林毅夫认为,要刺激对美、欧、非和其他没有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的出口,可供选择的途径很多,提高出口退税率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办法。如果出口退税进一步增加,对出口的刺激也会相应增加。目前我国的出口退税率和增值税法定税率基本吻合,但我国平均退税率已调整到12%左右,大大低于17%的平均征税率,这样不利于我国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公平地参与国际竞争。根据有关机构计算,出口退税率下降幅度与出口成本上升幅度大致相等,出口退税率每下调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增加约1个百分点,出口退税率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呈负相关效应。
2)货币政策方面
货币政策方面,除直接增加低息外贸贷款,扶植生产型外贸企业出口以外。主要是要解决长期困扰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大银行虽在中小企业信贷领域推出了不少服务品牌,受政策影响较前更关注中小企业客户;但在具体执行层面,中小企业希望从大银行得到贷款并非易事。一方面,无论从长期“垒大户”形成的业务惯性看,还是从目前信贷额度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看,大银行都更乐意选择大企业作为放贷对象;另一方面,尽管政策提倡,融资环境日益改善,但中小企业风险较高,贷款额度小导致的规模不经济情况,短期内很难有太大变化,所以从成本收益分析,排除掉政策性原因,大银行往往不关注中小企业贷款业务。造成对中小型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仅需要靠市场竞争导致小银行分化被迫进入这一领域,还需要拥有网络、资金等方面优势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发挥作用。在国家层面上,应该鼓励“大银行”要从过去紧盯大企业、大集团,开始调整信贷结构,转向小企业。与那些大银行相比,国家更应该鼓励众多小银行贷款政策向中小企业的倾斜,则更具实质性意义。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应该出台具体的中小企业贷款政策,在贷款额度、执行过程中的存贷比例等方面给与适当的优惠。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民营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组织体系,积极推动中小型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小型企业担保机构的作用,也有助于克服信息不对称因素,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息支持。[2.行业层面
人民币升值、人工成本上升以及《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成本等原因造成工厂成本上升,但成本上升并不一定就导致工厂倒闭。耐克鞋的成本也在上升,为什么就没有倒闭?如果这些都不足以解释生产型外贸企业倒闭,那生产型外贸企业倒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这些鞋厂没有定价权,在人民币升值和人工成本上升,以及《劳动合同法》实施后,鞋厂不能提高产品价格,因为这样的企业根本没有任何实力谈定价权,定价权几乎完全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产品成本的增加无法得到转嫁,而成本一旦成本超过价格,倒闭就在所难免。
以东莞制鞋业为例,不能提高价格,是由制鞋业的内在属性决定的。制鞋业属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上,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有定价权,鞋的市场价格是全世界所有鞋厂和消费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粮食的价格由所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决定一样。在这个意义上,制鞋和种粮食没有区别。 所有的鞋厂只能接受这个市场价格,而无力改变这个价格。虽然东莞号称“世界鞋都”,产量占全世界的十分之一,但这是就总量而言,就单个鞋厂来说,没有任何一家鞋厂的规模大到能影响价格的程度,就如世界最大的农场都不足以影响世界粮食价格一样。核心的问题在于,东莞的鞋不是耐克,不是阿迪达斯,而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鞋,每个国家如果愿意都能生产。东莞能生产,越南、以色列、墨西哥等也都可以。在人民币没有升值的时候,在人工成本还比较低的时候,东莞的鞋比其他国家的鞋有优势,也就是价格一些便宜。
在中国,不仅是大型的外贸公司,还是小型的制鞋厂,在成本压力不断上升的今天,都缺失定价权。为什么缺失定价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单个公司的力量太薄弱,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少,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同质化现象较严重,当一家企业提高价格后,外商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的企业作为他的供货商。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如果从行业层面,则需要行业出面,整合行业内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力量,集体和外商进行价格谈判。只要提出的价格仍然低于中国市场以外的厂商的价格,中国制造还是具有充分的吸引力的。
3.企业层面
1)面对能源上涨,降低能耗成为首要选择
面对能源资源价格不断上涨,对于普通的生产型外贸企业来说,降低能耗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建立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生产型外贸企业要大力进行科技含量高、能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建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适应的产业体系,通过本身企业结构调整逐步降低企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
2)面对融资困难,拓宽融资渠道
作为生产型外贸企业不能只盯着银行,应该着眼于构建有效的、多层次的融资系统,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方面同时着手。贷款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属于非国有企业,并且很多中小企业存在管理不规范、账物混乱等现象,致使贷款的管理成本高、风险大,从而使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信用相对低下,这些都导致了所谓的所有制歧视现象。因此从自身来讲,中小型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和长远规划,争取尽可能的融资机会。同时,在拓展间接融资渠道的同时,要充分重视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这是当前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瓶颈的根本出路。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融资方式,比如,权益性融资比较适合企业初创和成长时期,对进入稳定期的企业更适合债务型的融资。
3)面对人民币升值和用工成本上升
(1)塑造大品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 若某种产品畅销, 一夜之间就会有众多名目繁多的同质化产品出现, 出口企业更是如此, 我国的很多企业都处在求生存的阶段, 缺乏品牌长远规划, 出口产品大多以低价取胜。生产型外贸企业要加大技改投入, 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减少价低利薄的低档次产品出口, 扩大质量效益和有自有品牌的产品出口, 提高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走差异化、品牌化之路。人民币升值有可能迫使一些企业进行产品的升级换代, 从质量上和品牌上提升出口竞争力。目前,很多产品特别是轻工业出口产品中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仍然较少, 企业应该逐步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实施出口的多元化战略, 实现由产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品牌输出, 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大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力度。抓住人民币升值, 进口成本降低的有利机遇, 积极进口先进设备和技术、关键零部件, 促进出口产业结构转型和技术升级,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2)从外向走向“内需”
在中国经济由外向内的转型进程中,人民币升值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据悉,从2007年开始,国家不断从宏观方面出台环保、利用外资、调整进口结构等多项政策促进我国经济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而新劳动合同、两税合并、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以及对相关产业降低出口退税等政策都使外向型企业逐渐将目光锁定国内市场。随着生产型外贸企业利润微薄,企业本身必须调整相应的战略部署。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影响迫使企业加速调整节奏。中国本身就是一个需求旺盛的巨大市场,企业进行国内贸易时,容易避免汇率波动的影响。对生产型外贸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不是个好消息,但客观上也逼迫这些“中国制造”们开始考虑向“中国品牌”靠拢。
(3)对外结算工具改用其他货币
面对美元持续贬值,OPEC成员国的做法值得借鉴。由于石油交易是以美元来计价美元不断贬值,直接影响着OPEC成员国以及俄罗斯、安哥拉等石油输出国的石油美元收入,而其他产品进出口交易以非美元货币来结算,使得石油输出国承受因美元贬值而带来的出口收入减少、进口成本增加的损失。为此,在2007年11月OPEC组织利雅得会议上,伊朗和委内瑞拉提议用一篮子货币取代美元,作为该组织各成员国石油交易货币的计划。伊朗目前已经完全停止使用美元,改用非美元货币进行石油交易结算。生产型外贸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时,由于美元贬值的影响,建议不用美元议价和结算,为避汇率损失,应该采取非美元结算方式(欧元)或人民币议价和结算。即便以美元议价,有效期也应由过去的1-2个月缩短为现在的一星期,甚至生产型外贸企业在签三个月以内的订单时,可以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确定为某一个固定比例。
四、 小结
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天天在改变,作为生产型外贸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会有很多,不管有什么样的对策,企业本身做大做强仍是生产型外贸企业永久唯一的出路。◆
4. 金融危机对我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论文摘要:在美国 金融危机蔓延、全球 经济 动荡的背景下,我国出口 企业 不可 避免地受到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如何抵御风险,度过难关是当前出口 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从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额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入 手,分析 了金融危机给出口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提出了企业有效地规避、防范、 抵御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金融危机出口企业 影响 对策 在美国金融危机向更深层次、向全球演进的背景下,中国 经济也将面临前所未 有的考验。由于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达 60%,我国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出口的 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 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 21738 亿美元,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37.5%,拉动经济增长 1.5 到 2 个百分点。欧 盟、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势必降低 它们对我国的进口需求,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进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增 长。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整体影响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直接影响,即金融危机对中美双边 贸易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影响。二是间接影响,即金融危机可能会对欧 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国对欧盟、日本,以及 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增长。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金融危机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使其生存环境更加恶化。 1.金融危机导致出口增速大幅回落 金融危机引发美国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指数不断下降,失业率上升,消费能力迅速 萎缩,据统计,美国 2007 年 11 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曾经下降到 76.1,创下自 1992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7 年美国平均失业率达到 4.6%,2008 年 3 月达到 5.1%,是 2005 年以来的最高点。美国是我国的第一出口大国,美国的经济萧条直接导致了我 国出口的大幅减少。 金融危机还通过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进一步减弱中国对 欧盟、日本的出口增长。由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与美国的经济发展正相关程度很 高,美国经济的放缓也导致了德国和日本经济的放缓。目前 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趋 淡,日本经济再度陷于停滞,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和日本从中国进口的货物数量也相 继减少。 据统计, 2008 年前三个季度, 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长 11.2%, 比去年同期回落 4.6%。 我国对以转口贸易为主的香港地区出口仅增长 8.9%,回落了 12.7%;对欧盟出口 1 月~7 月累计增速 27.1%,8 月份增长 22%,9 月份增长 20.8%。 2.金融危机严重地冲击了劳动密集型产品 2.金融危机严重地冲击了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出口商品结构中,由于受到经营成本上升和外部需求减弱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其中鞋类出口增长 15.1%,玩具出口增长 3.7%,服装出口增长 1.8%,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 13.1%、16.3%。和 21.2%。例如在 对美国的出口产品中,纺织品、鞋袜、低端生活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相当大的 比重。而这些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美国的中低收入阶层,他们在金融危机中遭受了 很大的损失,大大削弱了购买力,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些产品的对美出口。 -1-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主要依靠价格优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竞争, 由于 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元疲软和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不在,出口进一步 受到抑制。金融危机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下滑,无疑给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企业带来了“重创”。 3.金融危机使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化 3.金融危机使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化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 大多数中小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境, 生存状况变得更加恶化。 今年上半年,东部沿海地区的不少中小企业倒闭,主要集中在玩具和纺织服装行业, 且多数是私营企业。究其原因,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生产经营成本较高,核心 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 虽然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 列政策,例如放松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提高了部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但随着 全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中国的出口商仍将迎接来自海外的新一轮打击。 二、金融危机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了更大的贸易风险 1.金融危机加剧了各国的贸易摩擦 1.金融危机加剧了各国的贸易摩擦 金融危机使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失业率上升,必将会加剧国际市场竞争激烈。 有些国家和地区会采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和措施, 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将 进一步增大,形成新的贸易壁垒。例如美国政府的强势财政货币政策虽然有望使美国 经济免于衰退,但很可能引发经济停滞,当美国经济增长减速时,贸易保护主义势力 就会抬头。据我国海关总署统计,今年美国新发起的针对贸易伙伴的 18 项调查中,有 15 项是针对我国,占 83.3%。目前,美主要纺织团体已经提出了包括反补贴调查、反 倾销调查、针对具体产品的保障措施等多种方案,美国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实施的特 保措施将于 2009 年 1 月 1 日取消。 2.金融危机加大了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 2.金融危机加大了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 近年来,迫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我国出口企业从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改为 赊销结算方式。 这种结算方式, 使企业直接面对海外买家的商业风险, 收汇风险较大。 特别是金融危机时期, 信贷紧缩, 导致了部分高度依赖银行资金运转的企业融资困难, 融资成本增加,而且融资的额度也难以满足正常经营的需要,同时市场竞争会更加激 烈,在整体销售趋势下降的情况下,企业难以维持销售量和盈利水平,造成资金周转 困难。 他们把债务负担转嫁给我国企业。 造成企业无法收回货款, 坏账数量急剧增加。 外贸信用风险增大。 据国际信用保险机构科法斯的统计显示, 今年前 4 个月美国企业欠款指数上升了 35%。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数据表明,2008 年上半年,该公司收到来自企业出口 美国的报损案件及报损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几倍,全国范围内已有 5200 多户海外 买家因拖欠我国出口企业货款或因破产而丧失偿付能力。 来自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辽宁分公司的数据也显示,进入 10 月份以来,外贸风险呈“爆发”趋势,10 月 10 日 至 11 月 18 日,该公司共接到报损案 19 起,平均每2天一起,同比激增 375%;案 值 1091 万美元,同比激增 1898%。 3.金融危机加速了国际订单的 金融危机加速了国际订单的转移 3.金融危机加速了国际订单的转移 由于人民币升值、原料涨价、工人工资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 增加,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例如纺织行业的利润在 2%~5%,如果再加上人民币汇 率波动和产品质量 问题 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就面临着亏损。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 势已经逐渐消退。但是国外采购商却不会因此停止追求更低价格的产品。他们开始培 养商品价格更加低廉的越南、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的供应商,将大批订单开始从中 -2- 国转移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目前,玩具、服装的订单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越来越多。 三、我国出口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策略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政策,改善对外贸易环境, 缓解企业的经营压力,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度过难关。我国出口企业应借政策 之“利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化危为机,在危机中寻找商机,在逆境中求生存、求 发展。 1.积极拓展新兴市场 积极拓展新兴市场, 1.积极拓展新兴市场,有效地规避风险 我国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和欧洲的风险已经变为了现实,从 2008 年前三个季度的 数据显示,我国对美国和欧洲的出口增幅都有所下降。但是我国外贸出口的基本面向 好,1 月~10 月份全国进出口总额 21886.7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4.4%。其中出 口 12023.3 亿美元,增长 21.9%。这种在逆势中保持良好的势头,主要归功于对新兴市 场和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美欧等市场少增的部分。例 如前三季度我国对巴西出口增长 90.2%,对印度出口增长 43.1%,对韩国出口增长 41.8%,对东盟出口增长 28.4%。这是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成果。 从图中可以看出,拉美、非洲和大洋洲是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而且发展 潜力 巨大,但是我国对这些地区的出口比例较低。因此出口企业应在尽量维持传统市场份 额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将中东、非洲、拉美地区,以及印度、俄罗斯等新 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作为新的出口目标市场。 目前 ,我国正在同亚洲、大洋洲、拉 美、欧洲、非洲的 29 个国家和地区建设 12 个自由贸易区,这些自由贸易区涵盖了中 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随着我国自由贸易区网络 的逐步形成,将进一步拓宽国际 市场空间,增加贸易渠道,分散出口过度集中少数发达国家的风险。 2.建立良好的风险防控机制和应收账款制度 建立良好的风险防控机制和应收账款制度, 2.建立良好的风险防控机制和应收账款制度,有效地防范风险 全球性的 金融 危机,使国外的进口商和银行的信用普遍下降,这意味着在我们 出口贸易中将会产生更多的信用风险。出口企业作为风险的主体,应主动防范风险。 (1)企业建立起信用评级体系,加强对国外客户资信的了解,对老客户要及时掌 握其商业信用、债务偿还能力等动态信息,对新客户可借助信用管理公司对客户信用 度进行调查,做好事前风险防范准备。 (2)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企业应尽可能选择信用证、银行保函等依托银行信用 的贸易结算方式,努力减少商业赊账的额度。 (3)企业还应充分运用出口信用保险等信用工具,大力推广国际保理等风险防范 工具,减少企业收汇风险。 (4)企业应加强出口合同管理,完善合同责权条款,严格履行合同,避免对方以 不符合同为由拒付货款。 (5)企业应建立一套健全的应收账款制度,以保证降低风险。美国商业 法律 联 盟对应收账款的统计表明,过去 12 个月其成功率只有 26.6%,也就是说应收账款拖 延的时间越长,追回的可能性就越小。一旦发生了坏账就要抓紧追收。 3.企业苦练内功 不断地自主创新, 企业苦练内功, 3.企业苦练内功,不断地自主创新,有效地抵御风险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中小企业受到严重的冲击,究其原因,有 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更重要的还是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不强,所以遇到环境变化,就 会出现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练好内功,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1)企业应通过 科技 研发、技术创新,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提 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跨越。 -3- (2)企业应加强品牌建设,建立中国的自主品牌,实施名牌战略,使自己的品牌 走出国门,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提高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应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进行内部挖潜,降低经营成本,从而抵消人民币 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利润的负面影响。 (4)企业还可以在行业内进行并购和整合,适度提高行业集中度,以增强抗风险 的能力。 总之,从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来看,它开始向经济实体蔓延,将对我国的出 口产生进一步的影响。 我国出口企业应该提高市场的风险敏锐度,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规避、防范和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将危机转化为机遇,将危机带来的压力转化 为企业前进的动力,为迎接更加严峻的挑战作好一切准备
5. 出口贴息
当今,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贸易的产生及其结构被认为是由比较优势或者是由资源禀赋所决定,自由贸易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佳途径,国际上也成立了象WTO这样具有法人地位的组织,致力于建立公正、公平的自由贸易环境,但是,在现实中却没有国家真正采取不干预的贸易政策,总是在某种程度上采取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的政策。目前以关税限制进口、以补贴鼓励出口为核心的“战略性贸易产业政策”正在逐渐为各国政府所采用。这种政策认为目前比较优势形成的原因很复杂,政府在其中可以起到相当的作用,即通过补贴来实现一种人为的比较优势,从而改变传统的贸易格局,很多国家也正是通过这种政策促进了本国的出口,改善了国民的福利。在战略性贸易产业政策中,补贴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其中出口信贷又是最常用的出口补贴方式,而利率是其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因素,因此本文试图对我国的出口贴息政策进行分析。
一、出口贴息问题的引出
由于出口补贴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国际贸易中的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因此在国际上通过协商建立了一些规则来规范这方面的操作,协调相关的争端。加入WTO后,我国政府承诺要遵守其规则,因此必须对一些有违WTO的政策进行调整,贴息问题在其中显得比较突出。出口贴息,一般体现在出口信贷方面,实际上这是目前国际通行的支持出口的一种方式,我国是通过成立进出口银行来完成这方面的职能,只是我国的出口信贷采用的信贷工具和侧重点跟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包括金融体系的机构、财政实力等,我们没有必要在此论证孰优孰劣,关键是必须作到既能加大对出口支持的力度,又不至于招致非议。
(一)国际上的有关规定
1.WTO关于出口补贴的规定。WTO是倡导自由贸易的,因此对出口补贴之类的做法采取的是一种排斥和反对的态度。根据WTO《补贴与反补贴协定》的规定,一国政府仅仅可以对研究开发和对落后地区、环保等进行补贴,而在其他方面的补贴都是不允许或被禁止的。其中出口补贴是明文禁止的,属于“禁止使用的补贴”,即是任何成员方都不得使用或维持的补贴方式,否则如果被其他成员发现或有理由相信其正在实施或维持这种补贴,则可以采取反补贴措施或救济方法;同时对出口补贴也进行了定义,即指在法律上或事实上仅向出口行为使用的补贴,并列举了出口补贴的12种形式,其中就包括了出口信贷的利率优惠,规定如果出口信贷利率低于其成本则构成了出口补贴。介于允许的补贴和被禁止的补贴之间的是可申诉的补贴,这种补贴虽可被成员国所采用,但其他成员国可以采取反补贴措施或救济方法,因为这种补贴行为也会刺激受补贴方某种产业或产品的发展,而直接或间接阻碍其他成员产品的生产或出口,导致不公平竞争行为的产生。
因此政府在出口补贴问题上必须十分策略,否则会出现贸易摩擦。根据上述的规定,如果对某个行业整体,而不是在出口阶段上进行补贴是WTO所允许的,同样对高新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进行补贴也是可以的,这就为采用贴息手段间接支持出口提供了可能。2.OECD关于出口信贷的有关规定。不仅WTO对出口信贷有明确规定,经合组织OECD也为协调内部争端达成了关于出口信贷的“君子协定”。由于发达国家为支持本国出口,大量的使用出口信贷这一手段,竞相提供优惠的贷款,导致相关国家的财政难于承受负担,最后大家被迫坐在一起就有关的出口信贷条件进行了协调,达成了所谓的“君子协定”,其主要目的就是规范并约束各国在出口信贷方面的操作,它规定的出口信贷的主要条件包括:
A、贷款最长期限:一般不超过10年;
B、贷款最高比例:一般不高于85%,这样就要求现汇或预付款比例不低于15%;
C、风险加息率;
D、贷款最低利率:官方支持的出口信贷(包括直接贷款、再融资和利率支持)的最低利率必须以商业参考利率CIRR为基础。
它之所以被称为“君子协定”,是因为它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全靠各成员方自觉遵守。应该说“君子协定”的诞生,规范了各国政府的出口信贷政策,使出口信贷有了统一的标准,并增加了透明度,抑制了各国政府为鼓励出口竟相提供优惠贷款的行为,为国际贸易创造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但由于发达国家的出口信贷主要是买方信贷,而直接贷款给本国企业较少,这方面多是由商业银行提供商业贷款,而出口信贷机构提供担保,采用贷款担保的方式,因此“君子协定”对出口卖方信贷没有做相应规定,不过却给出口卖方信贷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即可以通过设定一个参考的利率,来衡量出口补贴的程度。
(二)我国出口贴息政策的现状
目前我国出口贴息主要体现在出口信贷上,而这项业务由进出口银行作为官方出口信贷机构来承担,并以人民币出口卖方信贷为主,以接受国家财政的利差补贴为主要特征,较商业贷款有较大的利率优惠,因此其补贴特征比较明显,容易授人于柄。加入WTO后,我国承诺要遵守其规则,并在有关的文件上对政策性银行,包括进出口银行的信贷业务做了相应的说明,即政策性银行贷款不接受国家的财政补贴,贷款基本上按商业贷款利率,而进出口银行的业务主要是以出口信贷担保为主,少部分采用直接贷款。目前对此种说法还没有见到任何权威的解释,但我们的出口信贷有较大的补贴成分以及业务方式有较浓的中国特色却是不争的事实,这说明我国以出口信贷为主的出口贴息政策在入世后面临着较大的调整压力。
二、出口贴息的产业政策依据
一国政府实行出口补贴政策,就是将国家的财政资金,即纳税人的钱补贴给出口企业,而最终受益的很可能仅仅是国外的消费者,这就涉及到了国家的福利损失问题,因此必须理清什么样的产品可以给予扶持,才能将有限的资金投放在最需要的地方。该问题的实质已突破了贸易政策范畴,更关系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过去我们常将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完全割裂开来,贸易政策独立于产业政策,很难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问题国内化、国内问题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国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更加密切相关,因此现在来讨论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迫切。
如果单纯地来谈论出口补贴问题,仅仅为了出口而给予补贴,那对出口的补贴很可能不仅不能真正起到刺激出口的目的,还会导致国家福利受到损失,其实质不过是把本国纳税人的钱捐给了进口国的消费者,而在后果上还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和贸易上的摩擦,福利经济学理论的追随者们很反对进行这样的补贴,更有学者认为,在一些条件下为维护国民的福利,对某些产业的产品出口不仅不应补贴,反而应加征出口税。
而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倡导“战略性贸易产业政策”的西方学者认为,政府实行补贴政策,应选择符合下列条件的产业,才能符合国家整体利益:
1.该产品出口所获得的额外收益必须超过补贴的总成本,出口增加带来的收益抵消了补贴成本后,才能增加国民的福利,达到补贴的目标。但不是每个产业都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企业要想进入出口补贴范围,必须越过一定的门槛,即由政府设立的进入壁垒,否则成了为出口而出口,造成一定的政策错位。
2.出口补贴不能对国内消费者造成大的不利影响。由于出口补贴只针对了部分的行业,受补贴行业的出口增加会导致该行业的利润率增加,促使生产要素向该行业的流动,并引起该行业劳动力要素价格的变化,引起社会财富的分配格局的改变。
3.出口补贴应使本国企业能增加产量,同时必须要造成国外竞争对手降低产量,使产品价格不至于降低太多,否则补贴的结果只是由国家承担了企业的一部分成本,促成企业降低出口价格,而这并不一定能达到增加市场份额的目标,带来额外的收益,反而可能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这不是出口补贴的目的。
当然,这些观点是建立在目前西方世界不完全竞争即寡头垄断的假设基础上的,但却很值得我们思考。尤其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跃居世界第二,单纯鼓励出口赚取外汇的时代已过去了,赔本的买卖企业不愿意做,政府也不会鼓励,支持出口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扶持国内的产业,提高竞争力,而不仅仅是为了创汇。选择出口补贴,首先考虑的应该是选择行业,对出口的支持不应完全体现在出口的阶段,否则极易授人于柄,引起贸易纠纷,必须采用灵活的策略,关注企业的技术研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方面,这些不违反WTO的规则,从长远来讲更具意义。
三、贴息方式探索
由于我国的出口贴息政策,主要是体现在人民币出口卖方信贷上(对企业技术改造的贴息贷款不在本文讨论之列),这是目前我国出口信贷机构使用的主要支持方式,因此要更好地使用这一信贷工具,就必须解决好利率问题。当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涉及到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但至少应该把商业贷款利率、国债利率和银行的筹资成本等几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考虑,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信贷利率。
(一)商业贷款利率
跟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相比,出口信贷的贷款利率肯定有一定的优惠,否则无从体现政府对出口的支持,政策性银行的政策导向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但由于出口信贷利率确定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其他负面影响产生,商业银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出口信贷业务,更出现了不应有的信贷竞争。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出口信贷利率体系已变得十分迫切,尤其是加入WTO,更使这个问题显得重要,我们还不得不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
1.贷款利率放开的影响。加入WTO,我国承诺要开放金融领域,贷款利率市场化只是时间问题,如果到了这一天,政策性贷款的优惠如何体现将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2.如果政策性金融机构开展了出口信贷担保业务,为出口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提供担保,那贷款利率上的优惠如何转化为担保费用的优惠将会产生新的问题。
(二)进出口银行筹资成本
根据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第三条的规定,如果出口信贷利率低筹资成本则属于出口补贴,属被禁止范围。但进出口银行的资金成本是多少还没有明确的说法。因为单纯从成本来讲,它包括了筹资成本和运行成本,前者主要是发行金融债券利率及相应的发行成本,后者是日常经营活动的费用,由于进出口银行的资本金由国家财政全额拨付,并享受国家主权信用等级,因此它的筹资和营运成本可以很低,相应地它的贷款利率可以很优惠,应该说这为确立符合WTO规则的贷款利率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三)跟国债利率挂钩问题
根据“君子协定”,出口信贷的利率应参照相应货币的商业参考利率CIRR,但目前我国人民币还没有确立自身的商业参考利率,这是问题的关键。人民币贷款利率由央行确立,但主要考虑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赢利能力较弱和不良贷款率高的现实,而没有考虑到对出口支持的问题,这涉及到较深层次的问题,但随着加入WTO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我们有理由期待人民币CIRR的诞生。目前国内有学者提出根据成本加成定价的原则,引入人民币商业参考利率,并与国债收益率挂钩,加成不同的基差,确定不同贷款期限的CIRR。这实际上是参照了美元的CIRR形成机制,应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因此,改革出口信贷利率机制,作到既符合国际惯例,不违反国际规则,又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加大对出口的支持力度,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尽可能降低出口信贷机构的资金成本
因为WTO规定,如果出口信贷的利率不低于其资金成本,则不构成禁止性的出口补贴,因此只要成本足够低,就可以使利率有足够的优惠空间,达到加大支持的力度目的,但这有赖于:
1.扩大进出口银行的资本金。这是降低资金成本的有效手段,也不在WTO关于出口补贴的定义范围内。在国际上很多国家的进出口银行的资本金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列入了国家的财政预算,国家每年给予一定的补充,甚至有的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捐赠,资本金的充足率很高。
2.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减免,降低营运费用,增加积累。
3.在呆坏帐的核销方面,以及有关费用、利差的补贴方面有新的优惠措施。
当然,这必须以国家的立法为保证,从法律的高度来确定国家财政对官方出口信贷机构的义务,确保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与国家主权级信用等同,作到对内有法律依据,对外有相当的透明度。
(二)引入人民币CIRR体系
按照“君子协定”,出口信贷利率应与国内一流的信用机构筹资成本挂钩、与出口信用机构的信用等级挂钩,以各自货币的基准利率为基础确定商业参考利率,再在此基础上加成一定的基差形成出口信贷利率。如果确定了CIRR,就可以找到一个参照的标准,只要补贴后的出口信贷利率不低于OECD确定的商业参考利率,就可以为国际社会所接受。这就从更高的层次上决定了出口信贷利率的规则性和针对性,避免了随意性,增加了透明度。当然,这有赖于金融体制的改革。
四、贴息与出口补贴程度问题
WTO关于出口补贴有一个规定,就是对一个出口产品进行补贴,其补贴的成分不得超过商品价格一定的比例,对这个比例目前国内说法不一,大概在1%-2%左右,这是什么概念呢?应该是所有采用的出口补贴方式加总不得超过2%。如果按这种理解,对一个出口产品的补贴,包括出口退税,包括可能的出口信用保险费率补贴,包括出口信贷的利率补贴等等,有的是明补,有的是暗补,如果加总起来,则极有可能突破2%的界限,因此我们必须综合各种因素全面考虑,采取策略的方式对出口进行支持,提高暗补的成分,尤其是对出口信贷的利率补贴更应如此。
由于出口信贷的局限性,它只能发生在出口的环节中,而对出口的支持而言,应是可以体现在一个产品从设计到收汇的全过程。在前期如研究开发期间,会发生较大的费用,对这方面的补贴是不受WTO等组织的限制,而这方面的补贴是目前在发达国家倡导的“战略性贸易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通过产业扶持以保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这个角度到达扩大出口的目的,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因此我们必须将扩大出口和产业扶持结合起来,使贴息政策更加合理、规范,使国家的政策切实起到扩大出口的目标。
以上资料出自专业金融贸易网站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6. 出口为什么可以缓解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不是说出口就能获得贷款。出口额度大可以做出比较漂亮的交易流水,银行批贷上有利而已。
7. 企业如何合理使用出口贸易融资方式
【摘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有多种出口贸易融资方式可供企业进行选择,适合企业的融资方式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则会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多种出口贸易融资方式的结合,能够使企业得到更好的资金运用。以下就一些出口贸易融资方式的组合进行详细介绍。货运有风险?保运通为您提供专业的货运保障!
一、福费廷与出口卖方信贷相结合
出口卖方信贷、福费廷结合融资模式是:用出口卖方信贷来解决出口企业前期生产所需的资金,当出口企业发货以后,将全套债权凭证通过福费廷方式卖断给银行,融资款项用于偿还银行提供的出口卖方信贷。
与单一的出口卖方信贷相比,这种综合融资形式使得出口商既能提前使用卖方信贷,又能提前偿还卖方信贷,既减轻了企业的债务负担,又加速了银行信贷资金周转。银行在出口商合同签定之后生产过程开始之时,就向出口商陆续发放卖方信贷,在完成交货任务之后,将全套出口福费廷单据卖断给银行,融通资金,归还银行提供的贷款。
与单一的福费廷相比,降低了进出口双方的风险,进口方免去了各类风险,将风险转嫁给代理机构。出口企业获得持续不断的大量资金能够集中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生产中去,加快生产速度,提高生产效率。
这种复合式的出口信贷融资形式,一方面,企业应收帐项负担得到减轻,在出口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来自境外的应收账款在资产比例中缩小。另一方面,出口企业在把全套出口福费廷单据卖断给商业银行以后,便不受汇率变动以及债务人资信情况变化的影响。
二、保付代理与福费廷相结合
保付代理与福费廷相结合融资模式是付款期较长交易金额出口商的选择。
与单独使用福费廷相比保付代理对出口商提供客户资信调查、销售账户管理服务,从财务管理方面降低经营成本。优势就在贸易合同订立前就开始控制风险,贸易后账务管理与企业脱离提供融资又提供劳务,拓宽了企业的业务范围,适用于以赊销为主的非信用证项下的小批量、小金额、期限短的贸易结算,它所解决的是出口以消费品为主信誉良好但资金环节薄弱的企业融资问题。
与单独使用保付代理相比福费廷业务必须事先经过进口商同意才能得到进口地银行的担保,转让的票据也必须事先经进口商承兑,遵循的是进口商法律责任确定条件下的票据流通逻辑,进口地的担保行是后于进口商付款但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发生进口商拒付时都必须先承担付款责任进出口商之间的贸易纠纷,不影响债权转让的独立性。因此对出口企业来说综合业务比保付代理业务有更强的保证性。
这种结合融资方式,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及时把交付使用后的风险转嫁出去,节省了出口企业办理各种手续带来的相关费用开支。在利用外资为国内出口企业进行融资同时拓宽了融资领域,我国的票据流通运作受票据法的约束和保障,银行业务风险相对较低,它可以使资金的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达到最优状态,优化了我国金融机构资产的结构。
三、打包放款与出口押汇相结合
打包放款与出口押汇相结合融资模式是用打包放款来解决中小出口商前期生产所需的资金投入生产,在货物装船起运离港之后使用出口押汇来取得待收账款。
在此过程中先期出口商只有一个规定了生产规格和交付日期的信用证正本,缺少投入生产所必须的流动资金,没有其他可以作为银行抵押的依据,当取得信用证面额80%的发货前放款资金来组织生产产品,既节约了生产时间,提高了效率,也免去了因利率浮动来来的无形损失,当货物起锚离港时出口商已经获得了全部的出口单据,再将全部代表物权的单据交给银行获得出口押汇,将银行垫付的资金支付银行打包放款的款项。
同单一的出口打包放款相比,这种综合融资形式使得出口商既能及时使用打包放款,又能在信用证付款之前偿还打包放款,减轻了企业的债务负担同时加速了银行信贷资金周转。银行在出口商生产过程开始之前,就向出口商发放打包放款,在出口方完成交货任务之后,出口商将全套出口押汇单据交给银行,融通资金,归还银行提供的打包放款。
与单一的出口押汇相比,从业务期限方面来看,二者具有衔接性,放款业务到期时也是押汇业务的开始时间;第二笔放款业务可以和第一笔押汇业务同时进行而且互不干扰。
在解决了生产环节的资金不足的前提下,节省了因筹集生产资金造成的延误生产带来的成本费用,保证产品及时外运出口。
这种复合式的出口贸易融资形式,一方面,减少了企业资金不足而进行普通贷款带来的负担。另一方面,出口商在把全套出口押汇单据交给银行以取得用于偿还打包放款的资金后,便不受收汇不着的制约,只需防备进口商拒绝支付票款的风险。由于进口商开出的是不可撤销的信用证,出口押汇的风险也随之消失,避免了来自于两种业务的双重风险。保运通提示:
出口贸易融资方式的多种组合,很好的弥补了各自贸易融资方式的不足,同时具备了多个贸易融资方式的优势,降低了风险的发生率,使企业资金运用更为高效。
8. 小企业贷款现状
中小企业融资难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企业方面对中小企业融资工具了解甚少或利用不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工具品种尚少,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更少,但在银行贷款和上市以外,还是有一些成长中的新型工具可以利用。银行贷款中小企业融资从银行借款是企业最常用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但银行有自己的风险控制原则,这是由银行的业务性质决定的。
9. 谈谈出口信贷在我国对外投资中的作用
在建设贸易强国进程中,外经贸发展将面临诸多新形势。外贸经营主体将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外经贸的金融政策支持和服务以及在竞争加强的对外贸易中,加强引导协调,出口信贷保险从中能都发挥积极作用;另外,市场多元化趋势将更加明显,资本性货物出口和海外投资比重将逐步加大,贸易摩擦将更加复杂和剧烈。在万象更新的形势下,出口信贷保险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一、出口信贷
出口国为了支持本国产品的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在政府的支持下,由本国专业银行或商业银行向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或银行)提供较市场利率略低的贷款,以解决买方支付进口商品资金的需要。根据贷款对象,出口信贷可以分为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国际贸易中,卖方同意买方在收到货物后可以不立即支付全部货款,而在规定期限内付讫由出口方提供的信贷。为奖励出口的一种措施。通常将1~5年期限的出口信贷列为中期,将5年以上者列为长期。中、长期出口信贷大多用于金额大、生产周期长的资本货物,主要包括机器、船舶、飞机、成套设备等。出口国官方。
二、出口信贷在我国对外投资中的作用
企业在从事对外贸易过程中面临着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就最大限度的为企业提供了完善出口信贷保险系统体制,加强出口信贷保险的作用的确可以推动我国由贸易大国向,“出口信贷在我国对外投资中的作用”的谢谢出口国为了支持本国产品的根据贷款对象,出口信贷可以分为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国际贸易中,卖方同意买方在,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报告认为,汇率作为一揽子政策的组成部分,可以在调节国际收。
一、出口信贷保险所发挥的功能
出口信贷保险之所以能够被各国政府所重视,在各国贸易发展历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被WTO所接受,主要取决于其既能充分体现政策导向,又符合市场化原则的特征。出口信贷保险在推进贸易强国建设中所发挥的功能有:
(一)风险保障功能。企业在从事对外贸易过程中面临着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就最大限度的为企业提供了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外部风险保障,为出口企业的稳定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也为国家对外贸易的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出口促进功能。一是对出口的直接促进功能。由于出口信贷保险为出口企业提供了有效的风险防范和转移渠道,因此,可以帮助企业有效的选择优质贸易伙伴,更加大胆的开拓新兴市场,以更加灵活的结算方式、交易手段提升竞争力,从而扩大贸易规模、抓住贸易机会。二是融资支持功能。通过这一功能,出口信贷保险拉动了商业资金对出口的支持,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政策导向功能。出口信贷保险作为一种政策性工具,通过倾向性的保险政策和灵活的费率机制有针对性地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这些功能对促进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也正是由于具有以上的功能特性,出口信用保险自产生以来,对促进各国的外向型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世界贸易额的12%~15%是在出口信贷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出口信贷保险已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我国推进贸易强国的进程中,出口信贷保险是举足轻重的。
二、我国出口企业对风险防范的缺陷和不足
我国出口企业在出口信贷风险防范方面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一方面,由于企业自身原因无法或不能正常的发挥信用能力,获得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以我国金融机构为主的出口信贷保险管理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这使得民营企业在经营中时刻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而无力化解,从而导致了同样的出口信用风险给我国企业带来较大的振荡影响。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
(一)我国企业风险意识淡薄,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普遍缺乏。
(二)我国银行在向出口企业提供信用支持和融资便利方面尚有诸多不足。其体现在贸易融资义务的风险控制要求过于严格。我国银行主要从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和授信制度两个方面限制企业贸易融资义务的进入门槛。
(三)政策性金融手段还未完全融入国际贸易结算。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整体水平不高,也是制约我国出口企业国际贸易结算的因素,因此也阻碍了我国贸易强国的建设。
针对以上我国企业进出口贸易所面临的新形势及我国出口信贷保险在防范上普遍面临的缺陷,在认清出口信贷保险的诸多功能的前提下,我国出口企业在其内部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信用中介在企业出口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我国银行应全面响应出口企业的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三、促进三个调整,支持一个突破
在推进我国贸易强国建设中,出口信贷保险发挥作用主要应体现为“促进三个调整,支持一个突破”。即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方向调整、促进外贸商品结构调整,促进出口市场结构调整和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全面突破。
(一)促进贸易方向调整。我国加工贸易比重较大,贸易方式结构不合理。与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相比,加工贸易实际上是研发和市场“两头在外”,所拥有的是价值联中较为贫瘠的加工环节,在贸易的利益分配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对于出口信贷保险而言,无论是从政策取向,还是贸易方式的风险特征考虑,都将全力扩大对一般贸易出口的支持,以大促进贸易方式改善的目的。
(二)促进外贸商品结构调整。出口信贷保险要加大对商品出口的支持力度,既要加大对高科技产品的支持力度,还要积极支持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三)促进出口市场结构调整。出口市场的单一和集中,不仅造成我国出口产品的内部竞争,难以形成有力的价格水平,而且所面临的反倾销压力也越来越大,风险显著增加。因此要充分发挥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将市场多元化战略与周边经贸战略结合起来,促进与周边国家的经贸交往与合作。
(四)全面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推进贸易强国建设,要求我国经济发展中心必须逐步由“走进来”转向“走出去”。
完善出口信贷保险系统体制,加强出口信贷保险的作用的确可以推动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但是还应在规避国际结算风险,强化政府对贸易的调动职能等方面加以规范。有了全方面的保证,相信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伟大转变指日可待
10.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其对应措施
金融危机引起世界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我国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对外依存度高,我国出口占GDP比率约为40%,外贸依存度约为70%,世界经济衰退会降低世界市场需求,使得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经济增长面临下行的风险。危机从外部增大了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压力,显示了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不大幅下滑的条件下,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为我国经济未来持续较快增长奠定扎实的基础。我国应采取的应对策略是:
1、扩大内需,抵御冲击,确保经济增长。一是扩大投资。国务院决定采取十大措施,在未来2年内投资4万亿元来刺激经济。在增大投资规模的同时,还要注重选择投资领域和提高投资效率,并切实带动民间投资;二是增加消费。可以采取减税、扩大社会保障和提高居民收入等措施来刺激消费。总之,在扩大内需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作为空间。
2、稳定市场、增强信心、减少危机的负面影响。首先,稳定市场价格。借国际市场主要商品价格下降之机,理顺我国一些资源类商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还应该设立股票市场价格平准基金,以市场的方式平稳资本市场,增加投资者信心。其次,需要对冲击较大的产业和一些中小企业实施救助,把握好人民币升值的节奏和力度,既形成对企业的压力,又使企业得以调整和适应,从而加快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3、规范金融业发展、坚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原则。美国倒金字塔形金融交易结构中,底部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交易活动,但只占很小的比例,上端是结构复杂、规模庞大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这种金融交易结构杠杆率高,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因此,我们要吸取这一教训,坚持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原则,同时,坚持信贷标准,规范金融发展,更好地发挥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作用。
4、参与全球救援,推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通过救援,维护世界经济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基本稳定。同时,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国际金融组织改革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