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没有民营企业倒闭的案例 最好是2000年以后的
转:一个开了十几年的民营企业,今年倒闭,老板的儿子写的
看到有朋友说广州的企业在微利的情况下关厂,深有感触,这里我也说一下我们的情况。
工厂由我父母在94年创立,地处长三角一个经济水平极高的城市。主营业务是机械加工。 94年创办的时候固定资产约在两百万左右,没有自己的厂房,但这个行业的机械价值很高,200多万几乎都是机械价格。
父亲以前就是国营企业副厂长,业务能力极强。从94年建厂到2006年,每年保持15%的增长率。 2006年企业达到发展高峰期,规模为150人,年营业额2500万,毛利润在30%左右。
那个时候父亲有了产品线更新换代的意识,开始积攒资金准备更新生产线。一条进口的自动线大约需要1000万左右。 我爸当时空余资金大约有500万左右,原本考虑在07或08年上自动线。
2006年的时候当地政府对工业园区重新规划,需要我们搬厂房。当时江浙各地都在争相新建工业园区,然而县镇财政缺乏足够的资金,所以他们就采取了一些今天看来是十分无耻的策略:
地方政府鼓励当地企业搬迁进入工业园区,然而工业园区里是毛坯厂房,既不符合工业厂房的标准,更无任何装修。地方政府当时承诺的是,各厂以租赁的形式搬入新厂区,自己支付厂房改建和办公区装修的费用,地方政府将在第一个租赁期(5年)到期后以便宜的价格将地皮卖给各个企业。 而如果不搬迁的话,有什么麻烦自己看着办,传闻市政府要用原先的土地建立环湖景观工程。
说这话的是当地政府一把手,几十家企业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只得同意迁入工业区。整个搬厂,厂房改建,厂房装修,耗去了大约500万资金。企业原先十几年的慢慢积累几乎化为乌有,更新生产线计划无限期搁置。
06年时通胀已经加剧,原材料价格大规模上涨,广东地区的民工荒首现长三角。我父当时为了留住工人,06年给工人平均加了10%工资。07年开春,我们直接雇了大巴到安徽和盐城接工人回来上班。
2007年钢材和工业用油价格上涨,毛利润下降了10个点。我父亲开始着急。他把剩余的资金投入了当时在疯长的股市,想从里面圈一部分钱,再贷款在08年更新生产线。
结果在资金投入了六个月后,遭遇07年A股惨跌。 还好投入的资金量不算很多,但是通过股市盈利这条路是走不通了。父亲只能回到原先的轨道上慢慢经营。
2008年全球经济开始下滑,我们厂的主要客户,日本方面的订单量急剧下滑。我爸意识到工厂可能出现前所未有的困局了,开始采取裁员措施。08年底裁掉了三分之一的工人。
09年的时候有新闻说浙江民营企业开始出现倒闭潮。我们原先的供货方,浙江的微型企业,纷纷停摆。有一个跟我们配套了十几年的企业,还请我们去普陀山玩过。 那天他们那边倒闭清算,还欠我们五万应付款。 我爸去看他时,看到那个厂长,五十几岁的人,正被两个二十几岁的按在地上打。两个小年轻都是债务单位的,欠五十几万。 我爸看这情况,那五万就没提了,直接买车票回来。
10年的时候人工继续疯长,普通一线工人2000都留不住。 食堂里烧饭的阿姨,每天工作4个小时,给1500居然嫌少。 当地在进行大规模拆迁,当地的工人在拆迁后一下子就坐拥了好几套房产,卖掉一套变现都有五六十万。 区区一两千的工资已经不放在他们眼里。这大概也算是房地产行业对实体行业的一个另类冲击吧。
2011年传闻政府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和微型企业的辅助,可是只闻打雷,不见下雨。贷款标准一样很高。 10年民间借贷开始流行, 我们接触了一些民间借贷机构,年利率几乎都在40%以上。民营实体行业很难有这样的利润率。 我不知道都是什么样的企业在像他们贷款,但是我们这样的肯定不行。 10年人工继续疯长,原材料继续疯长,原本不怎么做的低利润订单也要开始抢,没办法,不做人工照样要付。
2012年的时候账面出现亏损,这是开厂16年来的第一次。而且劳资纠纷开始逐渐增多,新来的工人做两个月就提要加工资。 要知道工人从入厂,到能出产品,差不多就需要两个月左右的培训时间。刚能产出的时候工人就提出这些要求。 我知道他们也没办法,外面工资现在都开的很高,不给我们做,他们可以给别人做。 整个社会在高通胀的情况下都变得浮躁,大家都想赚快钱,你赚钱的速度必须得高过钱贬值的速度啊。
13年继续困难,父亲开始了改革,进一步大规模裁员。人数从100降到了不足40!
说来好笑,都说生意越做越大,我们却是越做越小。订单我们已经不具备消化能力,开始进行大规模收购。 也就是说,我们开始逐渐从一个生产型企业,变成了一个倒爷, 只把检验关。 而这些事情是绝对不能被上家知道的。 大客户有人来视察时,我父亲是招呼亲戚都来帮忙,全部站到生产线上去装样子,没办法,真的就是难成这样! 写的时候眼睛都是酸的。
直到今年,我爸考虑的已经不是更新生产线的问题了,而是这些骨干如何给他们安置,让他们有个好归所。
在去年年底的聚会上,除了两家企业是镇政府重点扶持对象,年营业额过亿外,其他的几十家大大小小的企业几乎都面临一样的困局。年度大会变成了诉苦大会。以前这些人都是讲究面子的人,也都经历过风浪,不愿在人前示弱。 这次大家喝高了不知道谁先起了个头,都纷纷掏心掏肺的加入。
我总结了一下,主要以下几条:
1. 融资渠道极度困难。银行几乎不给微型企业贷款。 就长三角来说年营业额5000万以下都算微型企业,但是这些微型企业却负担了长三角95%的劳动人口,和85%的税收,但是这样的企业,却贷不到款。
浙江那边09年就开始有民营企业大量倒闭,后来老板们变聪明了,走之前去狠借一笔高利贷,然后全家出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接二连三的听说浙江那边有全民借贷,资金链崩盘的新闻。还有那个吴英案也是。
2、疯狂上涨的人力成本。涨工资是好事,但是物价和工资一起涨就不是什么好事了。人力成本上涨我们可以接受每年5-10%,但不是每年30%的跳涨。这会打破民营企业原有的生产规划和生产布局, 90%的企业倒在了生产线更新换代的前夜!
3、房地产打击了民营企业家们的动力。很多企业家都和我爸一样,后悔没在赚钱的时候多买几套房。以我爸的一个朋友为例,04年-09年平均每年购入两套房,10年工厂日子不好过,直接关厂了事。10年的时候出手两套房,每套获利300%! 这个于他来说是好事,但是这真的是我们的政府想看到的吗?
4 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一要解决生存问题,然后逐渐做大做强,从低端加工业做起逐渐靠拢产业链上游,最后才是解决自主研发能力。没有企业可以做到一步到位。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在第一阶段过度到第二阶段的过程中就被无情的扼杀。政府没有把鸡养大就开始迫不及待的杀鸡取卵,这个阵痛,在往后的十年经济大萧条中会逐渐显现,官员们也会意识的更深刻。
我并不是想抱怨什么,我只是想知道,如果像我父亲这样业务能力强,兢兢业业心无旁骛曾经创造了无数成功的企业家也走到这步田地,还有多少民营企业能生存的很好。
『贰』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经典案例有哪些
1.案例一:以广州市某食品公司为例,该公司虽然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但由于没有抵押物,仍然无法获得银行贷款。该公司成立于1992年,注册资金1000万元,职工约300人,销售网络稳键,主要生产某类高端食品,是南方地区某类高端食品第一品牌。近年来,企业发展迅速,2007年营业收入约8000万元,是典型的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2004年因市区经营条件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所需,租用村民宅基地60亩50年,新建约两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因搬迁兴建耗尽积累,导致流动资金吃紧,资金缺口约1000万元。该企业跑了多家银行,也与外资银行进行过接触,因没有土地权证,不能给银行提供法定的抵押物,尽管有良好的现金流,仍然没有获得银行贷款。
2.案例二、以中山某电器公司为例。该公司生产装饰型电风扇,产品通过香港的关联公司销往海外,年销售额6000多万元,纯利过1000万元。扩大再生产,向多家国有银行申请贷款融资,因在国内银行没有好的现金流量和信用记录,该企业始终无法获得银行贷款。从该公司可以发现,银行重视企业的信用纪录,说明了企业信用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案例三、以东莞某机电设备公司为例。该公司是成立于1996年的一家台资企业,主要为华为、朗讯、西门子、爱立信等国内外通讯企业提供配套产品。2002年前公司一直没有向银行贷过款,广东发展银行东莞分行为其提供7300万元的授信,实际用掉7000万元授信,还有约700万元资金缺口,正在想办法解决资金周转的困难。公司产品约70%为内销,30%为外销,其中为华为提供的配套产品约占公司全部销售收入的50%。而华为一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美元,其中超过一半是出口到国际市场。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华为的国际销售大幅下降,致使该公司生产和销售受到较大影响,至今仓库还积压着2300万元的产品,造成该公司流动资金紧张。
『叁』 商业银行短期商业贷款业务失败的典型的案例
太多了,比如一笔存单质押贷款,银行放松了对贷款需求、数量、其他风险缓释的要求,结果出质企业出了法律纠纷,质押资金被冻结,无法处置,贷款无法偿还。当初应按照规定,核实贷款需求合理性、第一还款来源的有效性等。
『肆』 高分求此次次贷金融危机中浙江民营企业的相关案例
先是冰雪灾害、特大地震、通货膨胀,引起原材料价格猛涨;后是金融风暴引起市场萎缩,汽车行业市场销售整体滑坡。我国实体经济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然而,上汽通用五菱却是早作准备,主动应对,加强内部管理和外部市场的深入挖潜。2008年过去,该公司依然在国内微车市场上继续领跑:销售突破65万辆,超额完成了62万辆的目标,市场占有率接近50%,在国内微车领域市场连续3年占据第一。该公司不仅不裁员,还给员工加薪,同时还增发了3个月的工资。
在宏观经济环境低迷的情况下,上汽通用五菱依旧保持这么快的发展势头,关键在于重视市场研究,对市场变动早有准备。该公司狠抓管理,靠严格管理降低成本,把科学管理落实到各个流程环节中,提高工作效率,消除浪费,持续保持低成本运行。与此同时,该公司认识到,人是公司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提出让全员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投身到合理化建议活动中去。近年来,员工提出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等合理化建议达7.1837万条,参与合理化建议活动的人数由原来的1000多人到现在的6000多人,合理化建议实施率达95%,合理化建议累计为该公司节约成本达1.8亿元。为了进一步激励员工,该公司从2008年7月起给员工加薪;同时还在2008年10月,发放两个月的固定工资慰问金;12月,在全面完成年度产销任务后,给员工增发一个月的岗位工资。
面对不利形势,上汽通用五菱公司还十分重视内外挖掘,与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的整条产业链同甘共苦,共同应对严峻困难。面对原材料价格大起大落、市场需求严重下滑等严重冲击,该公司通过柔性安排生产,加快对供应商付款流程,拿出几亿元对供应商进行价格补贴等,与供应商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在下游经销商方面,对经销网络进行精耕细作和对经销商队伍系统培训,经销商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008年整个销售体系依然运作良好,增产、增销、增收。
为了应对更为严峻的2009年,该公司及早决策,制定措施,为“车市寒冬”仍有作为作充分准备。目前,该公司进一步完善供应链管理体系,在已经很高的本地配套率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供应商到本地设厂配套,同时严格控制零部件质量,提升产品质量;继续与供应商结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使合作方无论在技术研发和生产服务方面,都与该公司保持同步;扩大销售渠道和网络建设,继续深化县乡级网络的拓展,加强与全国近千家经销商的紧密合作。
昨天,浙江江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业务员小高一到单位,就感觉怪怪的,台阶上所有租赁的花木被搬走了,办公室大门全都敞开,一片凌乱,电脑等值钱的东西被搬抢一空。
富丽堂皇的总裁办公室,散落着好几本房产证,栋栋价值都在数百万元。桌旁一个巨大的鱼缸里几尾价值上万的龙鱼被捞走了,只剩下一些小热带鱼非常寂寥地游动着……
一切都非常突然。
这家中国最大的印染企业顷刻间轰然倾塌,董事长夫妇突然失踪,债主纷纷上门。
集团旗下的印染厂在这个国庆长假期间还在加班加点,10月6日工人突然接到通知:把手中的活都停下来;7日晚上,总公司各个办公室电脑等物被哄抢一空。
据可靠消息,江龙控股欠银行贷款达12亿,民间借贷至少8亿。而江龙的银行贷款还牵涉到当地不少龙头企业的相互担保。
传奇起家
江龙控股的起家颇具传奇,董事长夫妇来自江苏,2000年来到绍兴县,董事长陶寿龙当时只是绍兴县某工厂的一个外贸业务员,但是敏于思考,对资金的运作很有想法。
妻子严琪也就是后来江龙控股的总裁,行事泼辣,在贸易开拓上颇有一手。尤其是在中东地区,从事纺织贸易的客商几乎都知道有位头发长过腰际的中国女人做生意和喝酒都很厉害。
两人几乎在三四年间神奇地建起了江龙,并于2006年9月在新加坡上市,股票名为“中国印染”。
江龙控股的办公大楼外垂着一面红色的旗帜,上面金黄色的龙形图案气势恢弘,很远处都能看到。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这是一家集纺织、印染、服装、贸易于一体的大型纺织企业,拥有总资产22亿元,员工4000多人,2007年销售额为20亿元。
出问题的还是资金链
江龙一直以来的作为还是很具思路的。
去年开始了“坯布超市”等一系列比较前瞻的做法,还投入2亿元进口11条先进的特宽幅生产线,这一生产线一旦全部投产,江龙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纺特宽幅印花生产基地。
这也是江龙预备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最大亮点。
公司融资部相关人士说,正是预备上市,公司把所有资金孤注一掷,抽调了各子公司的流动资金,对正常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还有就是去年年底银根紧缩,银行收回了1个多亿的贷款。
然而,可怕的是,江龙在资金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求助民间借贷。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公司高层均出面联系民间借贷。
昨天纷纷上门的债主说,去年是3分利,今年六七月份都开出了7分利。以6分利计算,利息就相当于本金的70%左右。
记者昨天在总裁办公室发现了一份今年7月22日绍兴企业家座谈会上江龙的发言稿,在谈到近况时,就反复强调了资金紧张。
政府曾试图拉一把
江龙的情况,当地政府也曾试图拉一把。
记者拿到了一份盖有浙江省绍兴县柯桥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印章的“政策说明函”的复印件,落款日期为9月18日,上面有这样的内容:为帮助江龙集团走出资金困境,顺利实现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将对江龙集团予以政策扶持。
首先,江龙集团(包括下属企业)为“瘦身健体”而剥离部分非主业资产时,对双方均实行资产交易税费、生产经营税收地方留成部分政策扶持。
其次,在增加现金流2亿~3亿的基础上,同意江龙将南方科技位于柯北的工业用地改为商住用地,并享受土地出让金地方留成部分扶持政策。
这项政策一度让江龙和借钱给它的人都似乎看到了希望。
牵一发而动全身
然而,陶寿龙夫妇在10月3日把手机留给秘书之后神秘失踪。
目前可以证实的是,江龙欠银行贷款为12亿,而这些贷款全部由当地规模相近的企业提供担保。这些企业全部都是当地龙头。
江龙出事,这些担保巨资的企业也即刻陷入困境。
昨天,政府工作小组正式进驻江龙,集中给职工发放工资。但他们并不愿意透露江龙将何去何从。金融人士分析,如果清算破产,江龙估计是资不抵债的,银行就有可能立即对担保企业启动诉讼程序,而担保企业也往往有借贷在身,这样就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不破产的话,那就只能重组。无论哪一种方法,对绍兴县纺织产业来说都是一记重创。
目前,最让人头痛的是,江龙的总欠款一共多少,当地版本不一,说欠供货商的钱就至少2个亿,民间借贷更难统计,有消息说,当地一家企业兄弟俩借给江龙的钱(含利息)加起来就近亿元。
昨天晚上,给江龙提供民间借贷的人汇聚在一个小饭馆里,这些人中有纺织企业的老总,有外贸公司的老总,有房地产企业的负责人,还有一些是能筹到巨额民间资金的“代表人”,他们坐下来就是要对一对江龙民间借贷的总数,还要商讨追讨的办法。(来源:都市快报)
『伍』 资金链断裂的案例
每个企业在发展初期,资金链也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与企业存在的其他问题相比较,在企业中呈现的关系不大,管理者没有重视这个方面的问题;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江浙一带一般以3亿产值为分界线),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一些资金链的断裂导致企业失败,表面看是问题的直接反映,其核心是企业缺乏管理财务风险和控制现金流的能力。
以前“脑黄金”的巨人集团史玉柱的失 败,后来的德隆集团、三九集团倒闭,原因是惊人的相似:都是因为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可见,在企业的经营中,由于资金链断裂而导致失败的占了很大比例。
比如:有一家企业在短短几年内,产值从几百万上升到10个亿,利润从很低发展到近一个亿,这时,这个企业的领导人就想到多元化的问题,一方面来分担产品线的风险,另一方面促进企业的发展。上项目,一个不够再加一个,4、5个项目一起上,为达到国内500强而奋斗。到后来上马一个死一个(当然各种原因很多,不能说这个管理者选择错误),大量消耗了原有项目的周转资金。从根本上来讲,每个项目的资金关联度是很低的,横向占有资金需要有相当水平的管理能力才能控制。现在,这家企业的产值上了百亿,但亏损达到几个亿,好在上市企业,钱不够了,就上市去捞一把,继续下一个努力。
又有一家企业,当家产品的产值达到十几亿,利润就有几个亿,也是多元化,干一个死一个,好在家底子厚,还留几个不死半活的项目。从资金链来看,这家企业还不成问题,因为当家的产品利润高,也有一定的家底,几个亿的亏损目前不会影响该企业的发展,也不会在资金链出现麻烦。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充满了许多危险和不确定性因素,不能保证以后也能长期找到平衡。
还有一家据说进了全球500强的企业,搞了许多项目,有成功也有失败,帐面上还有一些赢利;这家公司牛气,反经济之道而行,居然在美国建立制造工厂。有人说:“不亏损才怪,按正常的理论核算,那家企业早就破产了N次,负债都超过资本的好几倍。”好在企业的领导人是国家的,采用非常的手段来处理资金链这个问题:1、将公司旗下的所有采购合成一个部门,以节省采购成本(也可以产生虚构利润);2、将所有产品销售统一到部门,实现物流的成本降低(利用时差不正常获利);3、通过投资在将手中资产变现获得流动资金之后,在国内不断投资新的项目,而且增加了金融类公司的比例。(大大高估商誉部分的资产)4、通过海外的IPO,找到更大的融资源来补充资金链的缺口。再则,如果上叙的还没有解决的话,动用政府继续贷款解决资金链的问题。
『陆』 公司贷款200万,现在公司倒闭还不上了,我是法人,会承担哪些责任
这种情况关键看是不是公司股东和公司性质,如果公司为有限责任公司(现在一般是这种),而又是公司股东,需要在出资的范围内承担责任;如果不是股东,只是单纯法人的话则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贷款的的钱不还会有什么后果:
1、确实没有偿还能力的,应当与贷款机构进行协商,宽展还款期间或者分期归还。
2、如果贷款机构起诉到法院胜诉之后,在履行期未履行法院判决,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3、法院在受理强制执行时,会依法查询贷款人名下的房产、车辆、证券和存款。
4、贷款人名下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又拒绝履行法院的生效判决,则有逾期还款等负面信息记录在个人的信用报告中并被限制高消费及出入境,甚至有可能会被司法拘留。
(6)企业贷款倒闭案例扩展阅读
公司法人需要承担的责任
一、刑事责任
法定代表人需要承担的责任主要源于“单位犯罪”。在刑事法律用语中,对“公司”、“企业”,统一表述为“单位”,单位犯罪的,单位要承担罚金责任,许多情况下还要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这里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经常与“法定代表人”是重合的。
二、民事责任
如前所述,一般情况下,法定代表人的职务行为产生的民事责任由法人承担,法定代表人一般不需要直接承担民事责任,但也有例外。以下情况法定代表人可能直接承担责任:
(一)因经营过错而需向本单位法人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如果因为法定代表人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过错,导致本单位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那么,法人可向该法定代表人追偿。
(二)法定代表人可能面临的合同违约责任
公司、企业出于管理考虑,有时会与法定代表人签订经营管理合同,更进一步地约定法定代表人的权利义务。
(三)侵权责任
如法定代表人单独或者与第三人相勾结,损害本单位法人利益,侵害法人财产,该法定代表人可能向本单位法人承担相应的民事侵权赔偿责任。
(四)股东责任
股东或股份公司发起人时需承担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责任,一旦出资人未按规定缴纳出资时,除应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需向已按期足额缴纳的其他股东承担违约责任或按发起人协议承担违约责任。
『柒』 中小企业因融资问题而倒闭的案例
为什么中小企业融资难
1.中小企业间货款拖欠现象较为严重
2.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够健全。
3投资规模逐年增加,资金筹集渠道单一。
4.受到国家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直接影响。
5.企业获得信用担保的条件较为严格,与银行贷款条件基本相当。
“企业贷款难、企业融资难”的状况随着各商业银行纷纷出台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新举措正在改变。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贷款、企业融资环境也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小企业应当怎样利用好这些政策和资源,顺利实现企业融资呢?
企业投融发展方案是公司、企业或项目单位为了达到投资融资或其它发展目标,经过前期对项目科学地调研、分析、搜集与整理有关资料,根据一定的格式和内容的具体要求,编辑整理的一个向投资商及其他相关人员全面展示企业/项目目前状况、未来发展潜力的书面材料。
各种形式的私募股权基金以方便灵活、投资领域独特的优势,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有机地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起来,极大地提高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和风险分散能力,并为产业创新和转型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提高融资效率
第一, 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项目。
第二, 选择能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融资方式。
第三, 要尽可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第四, 要选择企业最佳融资机会。
第五, 确定最佳融资期限,提高融资效率。
增强管控融资风险能力
第一, 企业融资规模要量力而行。
第二, 寻求最佳资本结构。
第三, 要保持企业的控制权。
中国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以来,一系列关于金融业发展前景的重大战略问题得以确定。其中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加快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完善债券管理体制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将为企业的融资提供极大便利。
融资渠道
第一, 随着国家行政职能的不断弱化和财政困难状况的出现,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第二, 由于银行对信贷资金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使银行不良债务急剧增加,银行自有资金比率太低,这预示着我国经济生活中潜伏着可能的信用危机和通货膨胀危机;
第三, 企业本身高负债,留利甚微,自注资金的能力较弱。
详询 hajer@qq.com
『捌』 急急急!请大家帮忙找一则企业不履行道德,社会责任,使企业倒闭,失败的案例
今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将一份写有30家环境违法企业的名单交给了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按照三个部门共同拟定的《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全国的金融机构将不得对这批污染企业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
王传山的安徽运漕酒厂也在“黑名单”之列。原因是“未经环评审批;擅自于2004年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生产废水直排外环境。”
环保总局的“黑名单”很快对银行起了作用。本来,王传山计划利用安徽省含山县的中小企业贷款“银企对接”办法为酒厂扩建申请1000万元贷款,但银行在上报时发现酒厂上了“黑名单”,于是迅速叫停了这笔贷款。
安徽运漕酒厂不是受损失的惟一企业。11月16日,国家环保总局一位负责人透露,绿色信贷推行4个月以来,全国范围内已有12家重污染企业因为上了“黑名单”而被各家银行追缴、停止或拒绝贷款。
这也是我国金融机构首次利用赤道原则的规定,对污染企业实施经济惩罚。赤道原则是2002年10月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提出的一项企业贷款准则,它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03年6月,赤道原则正式实施,到现在为止,包括花旗、渣打、汇丰在内的40多家金融企业接受了这一准则。
今年7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根据“赤道原则”的主要精神提出了“绿色信贷”新政策,其要点是商业银行要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
至此,那个名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国际浪潮,已经完全“侵入”中国,像安徽运漕酒厂这样的内陆中小企业也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和威力。
“贸易壁垒”的正面意义
不少中国企业和研究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始于国际企业社会责任标准(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简称SA8000)。
尽管质疑声不断,SA8000还是在中国风行一时。江苏南通开发区帝人有限公司是一家日资公司,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发达国家。2005年6月17日,该公司成为江苏省第一家通过SA8000的企业。
帝人公司发展部部长王旭翔介绍,帝人申请认证SA8000主要有两个因素。“第一,欧美发达国家对出口商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仅关注商品价格,还关心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否环保、生产商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第二,SA8000标准将人本管理、商业道德和精神文明指标化,使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保护人有了具体量化标准。我们认为,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是经济全球化下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帝人公司应该主动顺应这一潮流,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实现长远、持续的发展。”
“现在,我们的订单量明显增加,与外商合作十分愉快,有道德责任感的企业形象树立了。”王旭翔说,“最重要的是,工人得到了实惠,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SA8000最终没能在中国推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张俊峰的调查显示,到今年7月为止,通过SA8000标准审核的中国企业只有1000多家,不到总数的万分之一。但是我们应该感谢SA8000,因为它揭开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序幕,很多行业协会和大型公司起而效仿,开始制定本土化的责任标准。
2005年5月31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160余家优秀纺织服装企业、全国和地方协会组织作为首批成员,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共同推动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2006年3月28日,首批10家纺织服装企业和1个产业集群特色镇率先启动CSC9000T试点工作。2007年4月,红豆集团成为第一家通过CSC9000T的企业。
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目前全球各种社会责任守则已经超过400种。“但是,现在仍然没有一个标准能够完全适应中国。”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联合国全球契约理事会理事陈英说。
陈英的主要工作,就是“游说”中国企业加入“全球契约”组织。
“全球契约”组织是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于2000年7月倡议建立的,号召各公司遵守在人权、劳工标准、环境及反贪污方面的十项基本原则,并且每年发布一次企业社会责任类报告。目前已经有100个国际组织以及1000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加入这项计划。
从2001年开始,中国企业联合会开始向中国企业介绍全球契约。到2007年7月,中国已经有100多家企业加入了全球契约。
在这几年中,陈英推动并见证了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快速发展。
『玖』 我记得公司倒闭资不抵债的时候是可以不用还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老板负责几十个亿,举几个现实例子
有限责任公司是超出公司资产的不用还,无限责任公司不是的,另外如果公司贷款啥的老板个人担保的话也是会背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