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校园贷
校园贷是指在校学生向正规金融机构或者其他借贷平台借钱的行为。
2016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
2017年9月6日,教育部发布明确“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
(1)高校不良网络贷款报道扩展阅读:
防范识别
经过整治,校园贷得到遏制,但出现回租贷、培训贷等诸多“新马甲”。
校园贷严重扰乱校园环境和市场环境,严重危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教育部等部门2017年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未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公安机关始终保持对校园贷的高压严打,前不久沈阳公安就破获一起校园贷案件,涉案金额高达1000余万元。此外,很多商业银行加大高校助学、培训、消费、创业等金融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为大学生提供规范、合法的金融服务,从而将不良网贷赶出校园。
2. 现在网络校园贷的查处力度如何还有人受其毒害吗
如今,非法“校园贷”无孔不入,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给国家带来了潜在风险。虽然各方监管部门制定了各种监管措施,提升了打击力度,但是,见缝插针,顶风作案者依旧存在,打击非法“校园贷”刻不容缓,对顶风作案者,一律严惩不贷。
监管部门制定和完善各种监管措施, 对非法“校园贷”顶风作案者,一律严惩不贷。学校应该制定一些措施,给非法“校园贷”再加一道防护门。比如,凡是有“校园贷”的必须到到学校备案,方便学校审查制止,甚至对不备案或者参与非法“校园贷”的学生一律不予毕业等措施来限打消学生非法“校园贷”的念头。对学生加强宣传教育,从非法“校园贷”带来的危害。合同协议法律责任的承担,提升学生法律意识等等方面进行宣传教育。父母多关心和了解一下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多交流,多沟通,多灌输一些非法“校园贷”带来的危害,若发现蛛丝马迹,及时制止。
3. 大学生赖账校园贷道出了什么思想
这世间,有借钱不用还的好事吗?理智告诉我们:没有。如果有,那请你一定不要去借。因为它会让你付出代价。
举个例子,有瓜农违规占道卖西瓜,你跑过去抱着西瓜就啃,吃完一抹嘴就走,然后告诉瓜农:你是违规经营,我可以白吃。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换个场景大家就更容易理解了。只不过,“校园贷”平台相对瓜农来说,处于强势地位,不易引发同理心罢了。
近年来,我们见惯了不少大学生因各种不良“校园贷”导致债务缠身,甚至发生不幸之事,引发家庭悲剧。现在,出现了大学生反将军“校园贷”的反例,似乎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这绝不是大学生的胜利,更不是知识和智慧的胜利,而是大学法制、诚信教育的缺失和遗憾。
大学之大,培养的不仅仅是学识和才华,更重要的是品行和追求。贷款买手机还不还钱,这丢的不仅是自己的脸,还有大学的脸。当诚信可以轻易牺牲,被用来兑换一时之利,这个交换未免太草率,也太轻贱。
报道里有个细节,面对法官“上门”调解,仅有3人主动还钱,而之所以还钱,是因为刚找到工作,怕因此丢了饭碗。我们从这样的选择中,看到的只是利益抉择,鲜有反思悔过,奢谈品质坚守。不得不提醒这些大学生一句:等待你们的不仅是诉讼,还有信用危机,赶紧挽回吧。
来源:澎湃新闻网
4. 全国政协委员呼吁加快立法 规范校园借贷是怎么回事
都成年了,还无法规范自己!
另外,蔡建国委员表示“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机制,学校也要加强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同时,大学生应培养安全防范意识,客观理性认识不良校园贷的危害性。”
5. 高校要严防不良校园贷校内宣传和放,织牢政府的“资助网”,具体怎么做
这就需要学校老师以及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才可以,
3、学生不要超前消费,家庭困难可以走新生绿色通道,
现在社会的生活娱乐方式多种多样,导致了很多学生经不住诱惑,开始了超前消费,据统计现在大学生基本上10个人里边有7个人,在支付宝的花呗里都有现代的金额,只不过是有的多有的少,
除了不要超前消费,如果家庭困难的话也可以走新生绿色通道,需要由家长和上学人的共同担保,
具体操作流程就是在开学的前一个月到当地的教育局或者开学之后到大学交费处去办理助学贷款就可以了,
校园贷危害真的特别大,学校一定要宣传到位,让学生充分了解校园贷的危害,同时如果在学校发现有校园贷的广告或者有代理校园贷的,应该要及时的通报学校,严重的话可能还要报警,
再一个就是政府一定要加强校园贷的管控风险,不要让校园贷走进大学校园,不要让这些魔爪伸向什么都还不懂的大学生,
6. 校园网络借贷具体有哪些危害
在兴起与发展P2P网络借贷的影响下,大学校园走进小额网络借贷.可是,网络借贷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像是网络诈骗、法律监管缺陷、业务范围不清楚等等,大学生的应对能力与借支缺少。
可能会存在泄露信息、行业欺诈等现象.为此,本文分析了P2P网络借贷的概念以及特点,大学生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及其原因,大学生P2P网络借贷的管理对策。
网络借贷是指借款人和贷款人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借贷的在线交易,其用户认证、借贷交易、资金清偿等环节均通过互联网来完成。该类贷款以“网络+民间借贷”的形式融资,方便、快捷、无需担保,满足了部分特定群体的融资需求,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存在诸多洗钱风险。
信息指出,随着网络借贷的快速发展,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不断向高校拓展业务,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陷入“高利贷”陷阱,侵犯学生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
7. 校园贷,网络贷逐渐成为焦点问题,大学生究竟应不应该贷款
就我个人而言,大学生最好不要进行贷款行为,会影响到自己的经济信用。
校园贷是指互联网平台通过某种方式向在校大学生提供贷款,收取高额利率、违约金以牟取暴利的行为。由于贷款到账快、门槛低、无担保,使得校园贷取代了信用卡、民间借贷,成为大学生借贷的主要方式。
大学生的生活费很难还上借款,就必然会产生额外的问题。
新闻常常报道大学生由于还不上网贷而走上自杀的道路,就是因为忽视了贷款后自己的还款能力导致逾期等情况出现。
大学生的主要身份是学生,还是要在于学习上集中自己的主要精力,如果想要购买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一定要提前衡量自己的财力。
不透支消费,不浪费自己宝贵的金融信用,更不要进行无规划的网贷等危险行为。
8. 如何防范非法“校园贷”
不良“校园贷”不是正规金融机构向在校学生发放的贷款产品,而是个别不良网络借贷平台、企业、组织甚至是个人,专门面向在校大学生发放的临时借款,往往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调查发现,“校园贷”往往是用于高消费或所谓的创业。
近年来,媒体每年还会报道数起电信诈骗事件。眼下,高校录取和新生报到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骗子也在千方百计大行骗术。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无论是哪个单位或者个人为学生提供资助,都不应要求学生在电话中告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验证码等信息,更不会要求缴纳任何费用或在ATM机和网上银行进行操作。如有类似要求的,可以断定基本上都是骗局。
9. 学生陷“高利贷”陷阱事件层出不穷,如何加强大学生金融风险教育
中国大学教育是一个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对于大学生的保护,国家和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人才,肩负着祖国的希望,所以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的环境,必须得到保护。这样我国的大学教育才是完善的,近期中国出现严重的欺骗大学生进行贷款的行为,最终很多大学生深陷高利贷,这样的事情必须要严格的进行处理。
最近两会期间,代表蔡建国带了一份《关于规范校园借贷的建议》,他就明确的之处校园贷已经造成很多大学生深陷其中,所以应该开始对一些不正规的校园贷进行打击,我觉得他的建议是很好的,也是一个保护大学生安全的行为,治理大学生贷款的问题,需要从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本身进行综合治理。
大学生现在有一种不好的思想,那就是在上大学期间,不集中精力学习,反而去做一些所谓的投资和兼职工作,这点是造成校园贷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觉得高校要教育大学生珍惜青春,好好抓紧时间学习,争取多学一些知识,未来在就业的时候才会有真正的回报,不要耽误自己的前途。
社会方面应该杜绝一些不正规的大学生贷款,我觉得大学生的校园贷,需要有一个管控部门。大学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对于大学的贷款进行批示,如果这个部门不通过的话,那么贷款给大学的机构,属于违法行为,这样的话大学贷款就会逐渐的趋于理性,才可以很好的保护大学生的贷款安全。
我觉得大学的自我保护意识应该提高,这方面学校要多进行校园贷的宣传,给大学一个正确的引导,同时大学生要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在思想道德方面要提高自己的认识,这样校园贷的危害就会完全消失。总结起来其实就是学校要在思想上教育大学生,行动上管控大学生,道德上帮助大学生,这样就可以,加强大学生金融风险教育。
10. 违规校园贷乱象,让一些大学生深陷其中,为防控风险出台了哪些政策
那些让大学生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违规校园贷即将被禁止了,小额贷款公司将不得向对校园内的大学生发放消费性网络贷款。由于网络时代的高速发达,信息的共享化让很多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开始了提前消费的观念。比如看上了某一样奢侈品或者向往已久的3G产品,但是手上的生活费或者打工的钱并没有那么多,就可以提前支取一部分。网络上充斥着各种针对大学生消费贷款,而无抵押的操作,也让很多大学生怦然心动。环境的形势并不是很好,很多大学生在本科毕业之后都会选择考研,而延长读书的时间,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金钱成本,并没有丰富打工的经验的大学生为了自己的生计或者学业,必须要花一些超出预期的钱。
出台的这些政策只是为了将可估的伤害性降到最低,但也保不准有些年轻人依然急着想要去套取现金而铤而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