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于金融危机的论文,要求3000字左右
非常形象的解释哈
首先,经济是个整体概念.
公式:经济=金融+财政
金融:货币和信贷的总和; 财政:国家的收支.
所以金融危机比经济危机来得小得多.
(世界上只发生过一次经济危机,你知道是哪一次吗?)
解释:国家收支:
国家的税收和支出
支出包括:福利,公共等.(如国家收支出现问题,则人民生活意味破产)
所以经济危机=金融危机+财政危机
(现在许多学者也认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但是我反对这看法.因为他们认为现在的金融危机一般都会造成经济危机.如"黑色星期五"事件,的确造成许多国家的经济危机.但我再次强调,世界经济危机只发生过一次.
但世界金融危机就发生过不只一次了.)
知道美国金融危机有多严重吗? (我抄袭的,太妙了)
对金融危机最普遍的官方解释是次贷问题,然而次贷总共不过几千亿,而美国政府救市资金早已到了万亿以上,为什么危机还是看不到头?
有文章指出危机的根源是金融机构采用“杠杆”交易;另一些专家指出金融危机的背后是62万亿的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那么,次贷,杠杆和CDS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通过什么样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今天的金融危机?
为通俗易懂起见,我们使用了几个假想的例子。有不恰当之处欢迎批评讨论。
一、杠杆:
目前,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
二、 CDS合同:
由于杠杆操作高风险,所以按照正常的规定,银行不进行这样的冒险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这种保险就叫CDS。
比如,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机构B可能是另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诸如此类。
A对B说,你帮我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怎么样,我每年付你保险费5千万,连续10年,总共5亿,假如我的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你就白拿了,假如违约,你要为我赔偿。
A想,如果不违约,我可以赚45亿,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我还能净赚40亿。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所以对A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
B是一个精明的人,没有立即答应A的邀请,而是回去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50亿,即使两家违约,还能赚400亿。
A,B双方都认为这笔买卖对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欢喜。
三、CDS市场:
B做了这笔保险生意之后,C在旁边眼红了。C就跑到B那边说,你把这100个CDS卖给我怎么样,每个合同给你2亿,总共200亿。B想,我的4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现在一转手就有200亿,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因此B和C马上就成交了。
这样一来,CDS就像股票一样流到了金融市场之上,可以交易和买卖。实际上C拿到这批CDS之后,并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亿,而是把它挂牌出售,标价220亿;D看到这个产品,算了一下,400亿减去220亿,还有180亿可赚,这是“原始股”,不算贵,立即买了下来。一转手,C赚了20亿。从此以后,这些CDS就在市场上反复的抄,现在CDS的市场总值已经抄到了62万亿美元。
四、次贷:
上面A,B,C,D,E,F....都在赚大钱,那么这些钱到底从那里冒出来的呢?从根本上说,这些钱来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资人的盈利。而他们的盈利大半来自美国的次级贷款。人们说次贷危机是由于把钱借给了穷人。
笔者对这个说法不以为然。笔者以为,次贷主要是给了普通的美国房产投资人。这些人的经济实力本来只够买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价快速上涨,动起了房产投机的主意。他们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贷款买投资房。这类贷款利息要在8%-9%以上,凭他们自己的收入很难对付,不过他们可以继续把房子抵押给银行,借钱付利息,空手套白狼。
此时A很高兴,他的投资在为他赚钱;B也很高兴,市场违约率很低,保险生意可以继续做;后面的C,D,E,F等等都跟着赚钱。
五、次贷危机:
房价涨到一定的程度就涨不上去了,后面没人接盘。此时房产投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房子卖不出去,高额利息要不停的付,终于到了走头无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给了银行。此时违约就发生了。
此时A感到一丝遗憾,大钱赚不着了,不过也亏不到那里,反正有B做保险。B也不担心,反正保险已经卖给了C。
那么现在这份CDS保险在那里呢,在G手里。G刚从F手里花了300亿买下了100个CDS,还没来得及转手,突然接到消息,这批CDS被降级,其中有20个违约,大大超出原先估计的1%到2%的违约率。每个违约要支付50亿的保险金,总共支出达1000亿。加上300亿CDS收购费,G的亏损总计达1300亿。虽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机构,也经不起如此巨大的亏损。因此G濒临倒闭。
六、金融危机:
如果G倒闭,那么A花费5亿美元买的保险就泡了汤,更糟糕的是,由于A采用了杠杆原理投资,根据前面的分析,A赔光全部资产也不够还债。因此A立即面临破产的危险。除了A之外,还有A2,A3,...,A20,统统要准备倒闭。因此G,A,A2,...,A20一起来到美国财政部长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游说,G万万不能倒闭,它一倒闭大家都完了。财政部长心一软,就把G给国有化了,此后A,...,A20的保险金总计1000亿美元全部由美国纳税人支付。
七、美元危机:
上面讲到的100个CDS的市场价是300亿。而CDS市场总值是62万亿,假设其中有10%的违约,那么就有6万亿的违约CDS。这个数字是300亿的200倍。如果说美国政府收购价值300亿的CDS之后要赔出1000亿。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违约CDS,美国政府就要赔出20万亿。如果不赔,就要看着A20,A21,A22等等一个接一个倒闭。无论采取什么措施,美元大贬值已经不可避免。
以上计算所用的假设和数字同实际情况会有出入,但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性无法低估
㈡ 求一篇论文《金融危机对我们影响》
2
008年9月,曾经是“美国的骄傲”、“资
本主义的心脏”、“制定世界经济游戏规
则中心”的华尔街,被其亲手酿成的金融风
暴摧残得满目疮痍、狼狈不堪。9月14日,华
尔街的两个“老字号”,一个是拥有158年历
史、2.5万名员工的罗曼兄弟公司;一个是拥
有94年历史、6万多员工的美林公司,在同一
天双双轰然倒闭。9月25日,全美最大的储蓄
及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公司因不堪承受惨
重的抵押贷款损失,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
司查封接管,成为美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
倒闭银行。华尔街的金融危机,迅速席卷为
危害全球的金融风暴。9月15日,全球金融市
场一片惨象,纽约道琼斯暴跌504点,俄罗斯
证券市场跌幅逾7%,德国、法国、美国和亚
洲股市都大幅下跌。时至目前,全球股市仍
跌跌不休,全球经济可能会陷入一场严重而
普遍的衰退
危机的根源探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的金融危机,
并非近期突发的“急性病”,其根源真可谓冰
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000年纳斯达克网络泡
沫破灭之后,美国为了刺激经济,美联储大幅
降息,联邦基金利率在1%的水平上停留一年
之久。由于低利率引发信贷宽松,美国社会有
了大量廉价资金,购房者受到低利率下低息
贷款的诱惑,购房热情空前高涨,纷纷贷款
购房,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使房价在近10年内飞涨约85%。房
价的不断上涨,使房地产泡沫持续膨胀,因此催生了当今的危机。
次贷埋下祸根。面对虚假繁荣的房地产市场和众多购房者,银
行和金融公司受利益驱使,根本不管借款人是否有好的信用,今后
是否有能力还债,纷纷向高风险者提供“次级”抵押贷款。当房地
产市场景气,房价上升时,这种贷款不成问题。因为业主可以卖房
获利,取消抵押的赎回权或拖欠债务的风险也较低。可是后来房地
产市场泡沫破裂了,房价不断下跌,拖欠抵押贷款和取消抵押赎回
权的比例剧增,与抵押贷款捆绑的“创新债券”价值不断下跌,银行
被迫多次减记与此相关的资产的账面价值,造成巨额亏损,这就引
发了次贷危机,为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
次债推波助澜。银行或金融公司把款贷出,赚取手续费后,一转
手就把按揭贷款合同卖给住房按贷协会或华尔街公司,后者则将这
些次级债打包成“创新债劵”,美国所谓的权威评级机构收了好处
费后,就不负责任地为这些“创新债劵”盖上“5A”标记,欺骗国内
外的购买者。这些债券买者最多的是欧洲,其次是日本和中国。美
国为了转嫁债务危机,大肆向全球滥发债券。2007年美国的GDP还
不到14万亿美元,而金融市场的债券却发行了516万亿美元。由次贷
变成次债,资金的最终使用方与最初提供方之间的委托代理链不断
延长,整个交易链中涉及的金融中介公司越来越多,其中有按揭贷
款公司、商业银行、华尔街券商、证券评级公司、信用保险公司、基
金管理公司、投资咨询公司、机构投资者等,市场中隐含的公共利
益大为上升。多环节的委托代理关系,必然导致道德风险,为利益
驱使的不负责任程度严重上升。不负责任的放贷行为,受利益驱使
的债券评级,就是这次危机的主因。
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关联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加入世
贸组织后,这种关联化程度进一步提
高,我国经济对海外的依赖程度越
来越高,外贸出口对我国GDP的贡献
从前几年的5%上升到2007的9%,是
全球最高的。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
国,也是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我
国的金融和经济与美国的关联度相当
密切,美国的金融危机必然对我国造
成影响。
直接影响。外汇储备缩水。近年
来,我国外贸迅猛增长,外汇储备不
断增加,截至10月中旬,外汇储备已
达19056亿美元。近年来,美元不断
贬值,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元贬值
加速,造成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不
断缩水。
金融机构受损。我国的中行、建
行、工行等大型上市银行,都数量额
不同的拥有美国债券,虽然数额与
银行的资产及营业额相比不大,风险
在可控范围之内,但都会程度不同
的受到资产减值损失。
巨额国债受损。美国每年都有巨
额财政赤字,靠大量发行国债维持
财政预算,美国虽是全球第一经济
大国,但也是全球负外债、内债最多
的第一大国。我国近年来因外汇储备
不断增加,基于多种原因,我国也不
断地购买了美国的国债,目前累计拥
有5178亿美元国债。其中,有些是美
国国家担保的,可避风险;有些若无
国家担保,就难免遭风险、受损失。
间接影响。外贸出口减少。美国
的金融危机,不仅直接导致罗曼、美
林、惠普等大牌金融机构和相关海
外机构、相关企业的倒闭,而且严重
影响美国的实体经济,使失业人员猛
增,社会购买力降低,商品需求减少,
对我国商品的进口也必然减少。西方
其他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样如
此。近几个月,我国的外贸出口增幅
已减缓,沿海的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
已陷入困境,有些甚至已破产倒闭。
股市遭受重创。中国的股市,近两
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曾经交
投活跃、如火如荼、牛气十足。但今年
年初,一些机构投资者认为美国的次
贷危机深不可测,有可能演化为金融
危机,引发美国经济的衰退,进而影
响中国经济的增长,资金纷纷撤离股
市,导致股市连续大幅下跌,绝大部分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使股市及其功能遭到空前的重创。
危机对我国的警示
以古为鉴知兴替,以人为鉴明得失。美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的教训,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认真
总结、牢牢记取。
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将次级房贷打包成债券向国内外推销,美国号称“金融创
新”,称其可增加按揭贷款式的流动性,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按贷资金。但这种债券的委托代理链长,
其间经过多层委托代理机构和中介机构。委托代理链中的每一方都有可能只为赚取服务费而不负责
任,所有的风险都由最终投资者承担。而这些最终投资者又离前面的直接放贷者、打包者隔了好几环
的委托代理关系,根本无法对其进行监督,系统风险积累起来到定然形成巨大风暴。对这种所谓的
“金融创新”,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管。这种缺乏科学性、法规性的“金融创新”,正是形成金融风
暴的温床。
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稳步推进改革开放,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程度有所提高,抵御风险的能
力有所增强,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要稳扎稳打地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尤其要十分重视金融创
新的科学性、合法性、可监控性,力求防患于未然。
努力控制房地产市场泡沫。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祸起住房次级贷款之初,爆发于房地产市场
泡沫破灭之时。我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已经形成泡沫,各界评说不一。近10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价
格的上涨,远远高于美国近10年85%的涨幅。美国这么高的涨幅,已经造成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
酿成了当前的金融风暴。近些年来,我国房产价格的飞涨,难道还没有泡沫吗?当前我国最紧迫的任
务之一就是要努力控制房地产市场泡沫。其主要途径有:第一,政府要立即改变以土地牟利的做法,
大大降低土地出让价格,以降低房产品的市场价格。第二,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多建经济适
用房、廉价廉租房,降低房产交易的税费,减轻购房、售房双方的负担,促进房产交易的繁荣。第三,
降低购房按揭贷款的利率,减轻贷款者还本付息的负担。只有通过积极的政策调整,使较高的房价
降下来,让城镇广大中低收入者购得起房、还得起贷,才能稳定房地产市场,这也是有效推动内需的
重要途径之一。第四,对首次购房者实现低息贷款。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要想有效地抵御当前的金融危机,最主要的途径就是保持我国经
济持续、稳定的增长。要实现这一目标,就是要正确处理外向经济与内需经济的关系,降低经济增
长对外贸出口的依存度,着力提高内需增长对经济发展的拉动。
内需中的居民消费,是一个国家GDP增长的主要源泉。一般国家的居民消费要占GDP的70%以上,
而我国近年来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却逐年下降,2007年降到只占35%,充分显示我国内需的严重不
足。前几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出现了一度的通胀紧缩。为了推动经济增长,每年大规模发行国债,
投资基本建设,对推动经济的增长起了一定的作用。近几年每年投资增长20%以上,已出现了一些盲目
投资、低水平重复投资,有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投资,已变成银行坏账,增加了金融系统的风险。因此,
我们决不能再走投资增长型的老路,而要大力促进居民消费,走出一条居民消费增长型的新路。
如何有效推动居民消费?这就要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这包含两大层面:首先是国家要
适当减少积累,让利于民消费;其次是帮助和引导居民既要适当积累,也要敢于消费。
第一,要使百姓有钱消费。企业的广大职工,是城镇居民消费的主力。当前,企业广大员工的收
入较低,工资增长缓慢,有的企业甚至多年未给职工增加基本工资,近两年物价迅猛上涨,普通员
工能有多大消费能力?因此,国家要降低企业的税负,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内部分配能力,使企业
广大员工的收入逐年有较多的增长。要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至3000元,才能增强广大中低收入
者的消费能力。全国农村的数亿农民,酝藏着更大的消费潜力。但因目前农民的现金收入甚微,加上
种种后顾之忧,农村的消费受限。只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国家对三农的扶助,使农民尽
快富裕起来,广阔农村的消费市场才能被打开。
第二,要使百姓敢于消费。我国城乡百姓当前的收入普遍较低,但百姓的储蓄却不断增加。百姓本
就有限的收入为何不敢消费?是因为有子女教育、住房、防病、养老四大后顾之忧。因此,只有国家加快
改革步伐,尽快完善免费普及教育、公益低费的高等教育,推进医疗改革,使百姓病有所医;推进城乡养老
保险改革,使百姓老有所养。只要免除了百姓的四大后顾之忧,百姓手中有钱能不用于消费吗?
㈢ 网上搞的 贷款合同 看一下
一,你的这个写法,别说是借款合同,连个合同都不是.
二,正确的太少,错误的太多.
例如合同要有双多或多方当事人;
贷款人(借款人);--------
借款人-----------
这是借款合同的基本要求.而你确没有借款人.
借款利率是一致的,你确列出二个利率...............................
综上所述,你这个就是一编论文,用儿写出来了.让人不懂.
借款合同
甲方(出借人):(法人或个人)
身份证号:
联系方式:
乙方(借款人):
身份证号:
联系方式:
乙,甲 双方因借款一事,经自愿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借款用途:
二、借款金额(标的,人民币)
三、借款期及利息(利率)
四、还款时间(及方式)
五、保证条款(担保或抵押)
六、违约责任
九、合同争议的解决方式(指定法院等)
本合同自双方签章之日起生效。本合同一式_____份,双方各持_____份。
甲方: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
(连带保证人):____________________
年_____月_____日
㈣ 求金融类本科论文,实在不行经济类的也行
我也写不好,只能寄给你做参考
㈤ 请问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的研究,流动资产管理的研究,期间费用的控制,哪个主题比较好写出一篇优秀的论文
筹资渠道和方式一般使用融资方式,借钱的方式融资,以及银行贷款,资产抵押贷款,流动资产的管理就要算好融利的多少,费用的控制在于你团队的管理,要精打细算。
(
3
)在信贷的投放上,根据市场行情及公司目前的现状,优选出有销售市场和发展前途的
男装部、女装部、饮食服务公司等八个部门给予支持,实行资金封闭运行管理方式。投入贷款
320
万元。
该分行的信贷支持遵循
“总量控制、
滚动支持”
的原则,
总额度严格控制在限额之内,
按月度计划和合理的商品采购计划使用贷款。
(
4
)在信贷管理上,要求客户经理对贷款支用和销售收入分别建立台账、逐笔登记,具体
明细到所支持的经营部门。
(
5
)在信息反馈上,要求客户经营按月向三峡分行信贷管理部门报送公司三张主要财务报
表、书面分析材料及重大经营动态信息。
(
6
)制定了对该企业进行信贷支持所要实现的年度工作目标,即在信贷经营上,要求货款
及时收回,在生产经营上,要求企业全年实现止亏目标,并规定了具体的减亏进度。
经过两年多的封闭运行,该公司终于步入正轨,全面达到实现了扭亏为盈,并且偿还了贷
款。从本案例我们看到,长期借款筹资的优点在于:
(
1
)筹资速度快。贷款合同由借贷双方协
商签订,无须经过诸如国家金融管理机构的批准,手续较为简单。由于不必进行证券发行过程
中的报批、宣传、印刷、发行等步骤,大大的节约了时间,使企业能够较快的取得资金。本例
筹资仅仅用了两周时间。
(
2
)借款成本低。首先,长期借款由借贷双方直接商定,不必经过证
券机构,省去了可观的宣传费、印刷费这些费用;其次,贷款利率比较低,
1998
年
12
月
7
日公
布的我国长期借款利率为:
1~3
年,
6.66%
;
3~5
年,
7.20%
;
5
年以上,
7.56%
。并且长期借款利
息还可以在所得税前支付,使企业更加减轻了利息负担。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规定负债免征所
得税。我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也明确规定:
“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
支出,可按照实际发生数扣除。
”
(
3
)不必公开企业经营情况。企业的经营情况一般都属于商业
秘密,企业不愿让很多人知晓。无论是发行债券或股票都将公开本企业的经营情况,而长期借
款筹资仅仅把企业的经营情况告知银行,扩散面极小,对企业本身几乎没有影响。另外,长期
借款的优点还有:
(
4
)有杠杆效应,如果企业借入款项后可以保持投资收益率大于长期借款的
利率,那么企业将获得财务杠杆的利益。
(
5
)借款弹性大。企业可以通过密切银企关系,在需
要资金时增加贷款,不需要资金时还款。此外,企业在借贷合同中与银行规定的还款期限、利
率、偿还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可以根据财务状况的变化与银行进行变更。长期借款的
缺点在于:
(
1
)限制条件多。发放贷款的银行为了贷款的及时收回,保护其自身的利益,在与
企业签订贷款合同中通常加入了大量的限制性条款。这些条款影响了企业未来的筹资、经营、
投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资金的利用效率也随之降低。正如本案例中的措
施二和六。
(
2
)筹资数量少。本案例中公司仅贷款
320
万。因为债券和股票是在公开市场上发
行的,面对的是数以亿计的社会大众,而长期借款的资金提供方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相对于公
众来说所能提供的资金是比较有限的。
(
3
)筹资风险高。企业有固定的利息和本金的偿付负担,
在经营状况不佳时,有可能导致无法偿还借款,进而被提起诉讼,直至破产。
2.
债券。债券是指企业以筹集资金为目的,依法向投资者出具的在一定时期内按约定的条
件履行还本付息义务的一种有价证券。利用股票筹资,只有批准实行股份制的企业才能发行股
票,而债券这种筹资方式是任何有收益的企业都能采用的。债券筹资的优点在于:
(
1
)筹资成
本低。
(
2
)保障控制权。债券持有人只是债权人,没有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的权力,只能
每年从企业获取固定的利息。
(
3
)可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债券筹资的缺点在于:
(
1
)财务风险
大。与长期借款类似,债券筹资也有固定的本息支付的财务压力。
(
2
)限制条件多。债券筹资
的限制条件比长期借款融资租赁等筹资方式的限制条件更为严格,连数量上也有限制,如:根
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的总面额不得大于该企业的自有资产净值。
3.
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指与租赁资产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全部转移到承租
方的租赁形式。融资租赁是
20
世纪
60
年代世界金融创新潮流的产物。现在,融资租赁已成为
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
根据
《世界租赁年报》
(
1996
)
年资料,
在几种融资方式中,
融资租赁方式的融资总量居第二位,仅次于贷款。
60
年代,融资租赁业进入主要西方国家并逐
步国际化,我国的融资租赁业起步于
80
年代,经过十多年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对经济发展
起了一定的支持和推动作用。拿鞍钢来说,长期以来,鞍钢面临着生产设备急需改造,而资金
却严重短缺的困难局面。由于国家财力有限,每年能用于企业技术改造的资金远远不能解决这
一困难,传统的融资方式难以满足企业技术改造的需求,特别是外汇资金供给缺口很大,无法
满足实际需求。融资租赁就是拓展利用外资的途径,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开辟一条新的融资渠道。
将引进的外资用于鞍钢技术设备的改造上,改善和提高生产工艺水平,促进产品结构的调整,
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目前鞍钢主要是采用回租租赁形式,它有利于企业盘活现存
资产,提供融资便利,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困难。回租主要是物件的所有人将该物件卖给出租
人,出租人支付了货款后取得了该物件的所有权,然后,物件原所有人以承租人的身份,向出
租人租赁该物件,根据双方签订的融资租赁合同,在约定的期限内分期归还租金,直至重新取
得物件的所有权。鞍钢采用融资租赁形式在企业技术改造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鞍钢宽厚
板轧机改造、半连轧
1780
机组改造部分设备就是采用这种形式缓解了因资金短缺、到位晚,影
响工程进度的矛盾。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
根据当期购买设备用资金缺口的多少,及调整工程概算
后投资方预期的资金到位时间
,
向租赁公司提出融资金额及融资期限,租赁公司一般在
30
天左
右即能完成资信及项目调查,并签订租赁合同,然后,租赁公司即可按我们的要求付出货款,
使设备供货人能及时得到货款,并按时发货,保证工程进度不受影响。引进宽厚板轧机,合同
总价款
35
亿元,约合
2300
万美元。当时,对于鞍钢来说,自筹解决外汇资金引进设备是相当
困难的,所需要的外汇资金也很难在短时期内筹集到,鞍钢在国家计委和冶金部协调下,通过
实华租赁公司采用回租形式融资
2300
万美元,使设备按期安装、投产,之后分多年还清。宽厚
板项目的建成,填补了当时东北地区板材市场上的空白,改善了鞍钢钢材品种结构,增加了鞍
钢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半连轧
1780
机组改造则是鞍钢打翻身仗的决定项目,为提高鞍钢
产品质量、开拓国内外市场奠定了基础。结合上例,我们总结融资租赁筹资的优点有:
(
1
)筹
资灵活性强。融资租赁可以避免其他负债筹资方式中限制性条款的约束,使企业得到了更大的
自主经营的空间;另外,融资租赁筹资速度快,本案例中只用
30
天鞍钢便取得了大量的设备,
比借款购置设备更迅速、更灵活,因为融资租赁是筹资与设备购置同时进行,可以缩短设备的
购进、安装时间,使企业尽快形成生产能力,有利于企业尽快占领市场,打开销路。租赁的形
式也是多种多样,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最有利的形式,并且企业可以通过租赁公司来选择多
样的资产,选择面要比自己购买宽的多。
(
2
)有利于保存企业举债能力。由于融资租赁不直接
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增加企业的负债,因此不直接影响企业的举债能力。另外,
(
3
)可以
获得减税的利益。我国的所得税法规定,承租方对融资租赁租入固定资产,视同自有资产一并
提取折旧;承租方支付的手续费、利息、折旧等可在支付时直接扣除。这样看来,融资租赁所
发生的上述费用是作为费用计入成本,从而抵减所得,因而得到了减税的收益。
(
4
)承受的风
险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设备陈旧过时的风险很大,而通过融资租赁形式取得的资产则可
以回避陈旧过时的风险。因为融资租赁合同通常都规定,承租人在经过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
不支付租金的,出租人有权收回出租物。如果承租人发现所租的设备已陈旧过时,则可以通过
拒付租金让出租人收回设备。融资租赁的缺点在于:
(
1
)租赁成本高。由于出租人所承受的风
险大,必然要求较高的回报,导致融资租赁的租金要比债券和借款的利息高。每期固定支付的
租金也有可能成为一项负担。
(
2
)利率变动的风险。我国政府为了刺激消费近几年七次降低利
率,在租赁期间,如果利率继续下调,但承租人仍需按照合同规定的利率支付租金,就享受不
到利率降低的好处。
(
3
)租赁契约一般规定:未经出租人的同意,企业不得擅自对租入的资产
加以改良,因而企业只能在设备原有的生产能力下组织生产,这会使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4.
普通股。普通股是股份有限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用以证明其持有人对公司所享有
的平等权利的书面凭证。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股份制已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
基本的组织形式。到今年
9
月份,我国已有
900
多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累计筹集资金
4000
多
亿元,国有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融资,一方面有利于减少财政和银行的投融资压力,另一方面有
利于降低融资风险和改善企业财务状况,促进企业机制转换和结构调整,加快横向经济联合和
科技成果的推广。
下面是宝钢的招股说明书的一部分,
“本次发行预计可募集资金总量约
784586
万元,扣除发行费用约
14896.74
万元以后,公司实际募集资金约
769689.26
万元。
”
,
“公司利
润按下列顺序分配:
1.
弥补上一年度亏损;
2.
提取
10%
的法定公积金;
3.
提取
5%~10%
的法定公
益金;
4.
提取任意公积金;
5.
支付股东股利。
”
,
“发行前后股本结构比较:发行前上海宝钢集团
公司持股数
1063500
万股,
比例
100%
;
发行后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持股数
1063500
万股,
比例
85%
。
”
,
“盈利预测:
2000
年税后利润
280732.4
万元,
按发行前股本计算每股收益
0.264
元,
按发行后
股本计算每股收益
0.224
元。
”从中可以看出采用发行普通股的方式筹资的优点主要有:
(
1
)筹
资数量大。宝钢这一次便筹集了几十亿元,这是其他筹资方式做不到的。
(
2
)有助于增强企业
的借债能力。普通股是企业权益资本的主体,发行普通股可以扩大企业权益资本的数量,使债
权人感到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有保障,间接上也降低了债券的成本,使企业可以借到更多资金。
(
3
)筹资风险小。首先,普通股没有固定的到期日,是公司的一项永久性资金,不像债券需考
虑本金的偿付,除非企业进行破产清算,才可以按有关规定偿还;其次,普通股没有固定的费
用负担,我们看到,利润分配的第五项才分配股利。每年的股利取决于企业的盈利状况,有盈
利才支付,无盈利则可以不分配股利。甚至在有盈利的年度企业也可以调整股利政策来少支付
或不支付,而代之以股票股利的形式。如
1998
年,在沪、深上市公司中有
485
家公司不分配,
占
55.88%
。因此,普通股筹资的风险是比较小的。发行普通股筹资存在的缺点:
(
1
)资金成本
高。
首先,
发行股票要支付一些评估、
宣传、
发行等费用,
本案例中发行费高达
14896.74
万元,
比不少小企业的总资本都多;其次,对于投资者来说普通股投资的风险比较大,投资者自然而
然的要求较高的收益;再次,普通股的股利是在税后支付的,没有抵减所得税的好处。
(
2
)普
通股筹资虽然风险较小,但同时不能享受到财务杠杆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不能像负债那样以倍
数的形式提高普通股每股收益。
(
3
)发行普通股会损害原股东。发行新股后,企业原有的股份
比例发生了变化,宝钢集团的持股比例由
100%
下降到
85%
,原股东的控制权被削弱。另外,新
股东对企业的累积盈余分配与原股东享有同样的权利,这样就降低了普通股的每股收益,从宝
钢的例子来看,原股东每股损失
0.04
元,有时还会影响到股价。
5.
优先股。优先股是股份公司发行的,较之于普通股在利益分配方面享有一定优先权的股
票。优先权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优先分配股利;二是优先分配公司的剩余财产。优先股可以看
成是介于普通股和债券之间的证券,它既像债券一样有固定的收益,又像股票一样是权益资本。
利用优先股筹资的好处:
(
1
)与普通股类似,风险较小。
(
2
)大多数的优先股都定有可随时赎
回的条款,从而使资金运用更加富有弹性。同时也便于企业对资本结构进行优化。
(
3
)提高企
业的举债能力。
(
4
)不影响普通股股东的控制权。优先股筹资的缺点:
(
1
)资本成本高。优先
股股利是在税后支付,不能抵减所得税。
(
2
)发行优先股影响普通股股东的利益。
三、企业各种筹资方式的选择
(一)不同企业规模情况下筹资方式的选择
由于企业规模的大小不同,因而各自所需的资金数额多少亦不相同,而不同的筹资方式所
能提供资金的数量也有一定的额度。故而不同规模的企业选择筹资方式时的顺序亦不相同。对
于大型企业由于需要大量生产资金,因而在选择筹资方式时,应选择能够提供大量资金且期限
较长的筹资方式。而对于小型企业由于其资金的需要量相对较少,因而应选择机动灵活的筹资
方式。对于大型企业,其主要筹资方式的排列顺序应是:
1.
发行股票;
2.
发行债券;
3.
银行借
款;
4.
融资租赁;小型企业其筹资顺序应是:
1.
银行借款;
2.
融资租赁。
(二)不同企业资信情况下筹资方式的选择
企业的资信情况由信用等级评选机构评定,资信程度不同,所能够筹集到的资金就会产生
差异,这也能导致选择筹资方式时的顺序不同。一般说来,资信高的企业由于信用好,效益好,
因而常选择成本低、期限长的筹资方式。而资信差的企业还款上没有保证,导致筹资的选择面
较小,多数不能发行股票和债券。对于资信好的企业,其主要筹资方式的排列顺序应是:
1.
银
行借款;
2.
发行债券;
3.
发行股票;资信差的企业其筹资顺序应是:
1.
银行借款;
2.
融资租赁。
(三)股票筹资并非企业筹资的最佳方式
近年来,在财务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发行股票是公司筹资的最佳方式,认为通过
发行股票,公司不但可以迅速筹集大量低成本资金,而且还可以永久性地占用,导致了一个时
期内“圈钱”盛行。以上所述仅是股票筹资的特点,并不能说明发行股票是公司筹资的最佳方
式。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看,股票发行只占很小比例,外部筹资主要靠银行,如德国银
行间接筹资一般占总筹资额的
90%
,日本也占
65%
;发行股票筹资在筹资中的比重并不大,甚至
有时公司会回购股票。唯一例外的美国近年来也发生了变化。在我国目前股票筹资被人们认为
是最佳融资方式是有一些特殊因素的:
1.
上市企业大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经营业绩优良、市场
前景看好的企业,公众对它们有充足的信心;
2.
我国的股票市场刚刚起步,公众不但缺乏必要
的知识,而且抱有比较浓厚的投机思想,股价被哄抬到了不正常的高度。不少公司领导人利用
高溢价发行,使持有低价原始股的人们得到额外的收益。如果公司化全面推开,而且进行得比
较规范,这些特殊因素就会逐步消失,发行股票也就不可能成为公司融资的“最佳”方式了。
股份制进行的几年中,就出现过新股上市不久就跌破发行价的情况,既影响了公司形象,又损
害了股民的利益,这与过分相信股票融资的重要性有很大关系,是不可取的。
对我国来说,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应以间接筹资为主,这是因为:
1.
间接筹资适合市场经济
不发达的国家。直接筹资要求信息灵通,市场机制灵敏,信用制度发达,人们判断能力强等条
件,这些我们还不具备。
2.
间接筹资可以减少社会震荡。因为我国企业的产权关系比较模糊,
责、权、利不够明确,企业的增值、竞争、发展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如让
企业大规模地通过市场筹资,一旦经营管理出现问题或其他原因,企业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就会造成不能按时向众多的个人投资者支付股息和股市价格暴跌的局面,
从而引起一定的混乱。
3.
间接筹资符合我国人民的储蓄习惯。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偏低,尤其是预防性动机较强,相
对于金融资产的收益性,居民更重视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低风险是我国一般居民选择金融
资产的重要前提,如果以高收益、高风险作为诱饵,激发人们的投机心理,并不符合我国大多
㈥ 请问“论借款合同中的无权代理”这篇论文该怎么写
1、借款合同概述及当事人;
2、借款人的无权代理;
3、贷款人的无权代理;
4、担保人的无权代理;
5、借款合同无权代理的后果及处置;
6、法律实践中应当如何避免无权代理。
㈦ 毕业论文 金融管理怎么写
一、人民币升值对货币政策和银行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目前我国央行货币政策面临的严峻挑战就是流动性过剩。商业银行的结售汇业务获得大量的人民币头寸,加上储蓄的强劲增长,流动性明显过剩。我国外汇储备增长额中,很大一部分与人民币升值预期有关。为给汇率改革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避免国际热钱大规模涌入,央行通过压低市场利率,以提高国际投机资本的成本。但低利率和流动性泛滥又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对商业银行而言,由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加上资本充足率等约束较强,过剩的资金大量涌入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这样所形成的市场利率既不能反映资金供求的实际状况,更不能发挥其重要经济杠杆的调节功能。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单一,利润的主要来源仍是存贷利差,贷款冲动在此情况下始终是存在的,有可能引致信贷失控和投资反弹。 为了回笼过多的流动性,央行主要通过发行票据、正回购等手段,这样就使得公开市场操作成为对冲外汇占款的被动工具,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主动性因而受到了很大的质疑和挑战。当然,相反,人民币大幅升值会使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变得更加严重,导致货币政策操作更加被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大,会对资本流动至少产生两个方面的后果:一是吸引更多的国际套汇与套利资本流入中国;二是国内居民持有外币的意愿下降,纷纷将外币存款换成人民币存款。居民外币储蓄存款余额在2003年6月份达到908亿美元的最高值,到2006年第二季度末下降到了657亿美元。 人民币升值对银行业的影响也是明显的,而银行关涉金融安全、经济安全。国际投资银行高盛曾发布报告预测,人民币每升值1%,中银的盈利便将降低3.3%,净利润将减少0.6%。建银2006年上半年仅汇兑损失就达24亿元,中国中银2006年上半年汇兑损失高达35亿元人民币。但以前预期的人民币升值对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收入结构和盈利模式等并没有出现大的变化。这是因为我国银行主要业务都限于国内,因而银行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和收入结构都只是微调。 人民币升值使国内银行的外币存款有所减少。占国内外币存款市场49.8%的中国银行上半年境内外币储蓄存款为316.9亿美元,比上年末减少8.2亿美元。原来不少人士预期人民币升值将带来银行结汇业务持续大幅上升。然而,2006年以来,结汇量比2005年同期下降,尤其是2006年8月至9月初,多家银行的结汇量同比降低10%左右,相反,一些银行售汇量却同比增长了约10%。这是因为人民币升值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很多人认为它将是个平稳的过程,并逐步适应。此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受楼市调控及成交低迷的影响,境外汇款购房的资金流入减少。而且除中行外,我国大部分的上市银行业务范围基本在国内,拥有的外币资产和负债的比例较小,人民币资产负债和外币资产负债基本匹配,从事包括国际结算在内的国际业务的量也较少,对于表外业务产生的敞口通常会运用衍生品进行对冲,从经营上来看,升值的直接影响不是很大。 其实,人民币升值对银行业的影响体现在对综合经济的影响方面,进而影响到银行的生存环境。去年9月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2007年1月我国贸易顺差接近159亿美元,与去年1月份94.9亿美元的顺差相比,上涨幅度高达67%。面对美、欧的压力,汇率波动空间可能扩大,对国内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减少市场风险应成为各家银行的共识。 二、人民币升值对企业进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行业企业的影响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大量持有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的行业,如:航空、电力和电信行业。升值将导致以外币计价的资产贬值。而以外币计价的负债将因此下降,从而减轻了企业债务。第二种类型是销售产品、生产成本结构不同的行业。具体表现在:第一,产品价格以人民币结算、原材料从境外采购,如造纸、汽车和机械设备行业,其生产成本因人民币升值而下降,从而提升企业利润;第二,产品价格以外币结算、原材料从境外采购,如:石油、石化、纺织和钢铁行业,要看采购成本下降能否弥补因产品价格下降造成的损失;第三,产品价格以外币结算、原材料从境内采购,如:医药、家电、化工和有色金属行业,其负面影响最大。第三种类型是间接受益行业,如:房地产、商业地产、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电力、供水和有线电视等行业。这些行业作为非贸易部门,纯粹以人民币计价资产,若人民币升值趋势持续,外资涌入将推动资产价格上涨. 进出口企业必须应从多方面入手,加强避险能力,主动进行汇率风险管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规避汇率风险的方式。在我国外汇管理部门与银行出台的一些新政策措施和避险工具指导下,要因企制宜选择不同的产品,构成适宜的投资组合。一是利用金融工具进行避险。目前的汇率避险产品主要有远期结售汇业务、结构性结汇业务、择期交易、货币掉期等。远期结售汇是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主要的避险方式,但它对企业的汇率走势判断的准确性有较高的要求。利用金融市场工具规避汇率风险是国际市场上有货币暴露风险企业常用的固定外汇成本的方法。但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提供的避险工具,从产品结构、设计、收费标准等方面与企业的需要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的金融机构也应适应人民币汇率浮动的需要,尽快向企业客户推出更多合适的避险品种。二是通过合同条款的选择回避汇率风险:包括签订短期合同、采用多种计价货币或直接用人民币计价签约、协商使用固定汇率锁定成本、提前或推迟结算等。企业在签订涉外贸易合同时,应尽量在合同中加入汇率风险条款。在汇率变动导致企业利益受到损失时,则执行新条款,保证企业的利润空间。比如在签合同时添加有关人民币升值的条款,如果在供货期内,人民币升值到某个幅度,价格要重新调整。三是采用贸易融资形式回避汇率风险。目前我国主要融资品种有授信开证、出口押汇、打包放款、外汇票据贴现、进口押汇和国际保理融资等。贸易融资可以较方便地解决企业资金周转问题,通过出口押汇等贸易融资方式,获得外币贷款并立即结汇,既满足了出口发货与收汇期间的现金流需要,又规避了汇率风险。四是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规避风险。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成立以来,已有上千家企业享受了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便利,直接避免了汇率波动损失。银行可以通过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票据保险”产品及时卖断银行票据,提前结汇规避风险。 其他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还有:调整进出口比重,增加内销比例;调整进出口国家和地区,由单一市场向多元市场扩展;匹配资产与负债的期限和货币结构;正确选择计价货币、收付汇和结算方式;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改用非美元货币结算等。 三、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之所以单独分析房地产业和银行业,是因为房地产业是支持民生的重要产业,房地产安全直接关系着金融安全和宏观经济的安全。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由于世界经济金融的不稳定以及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把我国的金融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也一点不过分。 2006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9382亿元,同比增长21.8%;商品房住宅价格同比上涨11.04%,其中高档商品住宅同比上涨13.36%,同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1759元,同比上涨12.1%;1998年以来,全国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年均上涨6.5%,比居民消费价格年均0.6%的涨幅高5.9个百分点。以上数字清楚地表明,目前的房价仍在高位运行,显示出前期房地产调控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从2004年开始,政府就出台不少政策来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无论是2004年的管住土地与信贷,还是2005年的“国八条”及2006年中央九部委联合出台了13个房地产调控政策,其中包括加息、“国六条”、“限制外资”等,涉及住房结构、土地管理、税收、信贷、市场交易秩序等各个环节。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政策之多、之细、之全面,是前所未有的。但为何调控效果不尽人意呢? 笔者以为人民币加速升值对房地产市场调控造成了相当的影响。由于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下不能自由兑换,大笔热钱就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进来购买房地产,尤其是前景无限的北京以及东南沿海的重点城市。 这样,房价上涨与人民币升值并存,外资双重获益。去年以来,上海外资大量收购有房地产背景的项目和企业,一些外国人和海外华人大量购买房产就是表现之一;从国内情况看,在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地产股却大幅上扬,不能说与人民币升值没有关系。现在,人民币升值加速,这种行为将可能加剧。 因此,必须加强对外资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管理,进行必要的限制,阻止部分境外热钱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国家外汇管理局、建设部于去年下半年出台了规定,强化房地产市场外汇管理,规范境外机构和个人购买境内商品房。境外机构和个人购买境内商品房属于资本项目交易,而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尚不足十年,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我国的房地产市场都应该是个消费品市场,按照自用和实需原则进行管理也是国际通行做法。我国资本项目下还没有完全开放,政府监测和限制热钱炒作房市也就名正言顺,任何房地产市场的投机炒作,任何房地产市场的暴利行为就得通过各种政策严厉制止。 但是,调控房地产市场并非一味打压价格。由于国内住房需求旺盛,而住房供应相对不足,决定了房价的上涨,关键是上涨的合理性。也就是房价的上涨相对于中低收入居民的收人上涨而言,要使他们的住房消费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
㈧ 谁有好点的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一、 商业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系列 1、浅析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启示 2、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 3、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 4、关于汽车金融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5、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探讨 6、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分析及实证研究 7、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8、试论述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解决 9、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分析 10、从次贷危机谈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发展 11、关于小额贷款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12、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13、关于财务公司的金融职能探析 14、第三方支付体系研究 15、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控制 16、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问题 17、我国银行信用卡系统风险防范 18、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 19、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20、我国家庭理财方案的设计 21、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状况研究 22、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级的作用 23、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研究 24、我国典当业的融资功能研究 25、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风险与防范 26、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 27、租赁业在我国的现状分析 28、我国商业银行房贷风险与防范 29、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作用分析 30、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研究 31、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 32、商业银行财务分析对银行发展的作用 33、我国商业银行高端客户理财业务发展状况研究 34、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 35、商业银行资产种类创新发展 36、商业银行业务合同研究 37、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作用 38、商业银行国外投资研究 39、商业银行的 QDII 发展 40、浅析巴塞尔信用评级方法对风险管理的作用 41、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存在问题及对策 二、金融市场系列 1、股票定价与价值投资研究 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理论研究 3、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 4、我国股份制企业董事会成员结构与决议研究 5、浅析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 6、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原则依据研究 7、认股权证定价的实证研究 8、股指期货交易开市场站的必要条件研究 9、浅析 IPO 定价的合理性 10、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比较分析 11、 上市公司市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2、 试论述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3、试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发展 14、试探机构投资者对股市价格的影响问题 15、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存在的问题研究 16、我国创业板推出的意义和面临的问题研究 17、论开通国际板对 A 股市场的影响 18、未来美国股市趋势分析及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19、经济长期发展背景下的中国资本市场投资机会分析 20、对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研究 21、 市场繁荣与理性投资—全球主要股票市场投资经验借鉴 22、 华尔街百年兴衰历程对中国发展金融市场的启迪 23、 中国从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借鉴 24、 试论中国股市的“股权溢价”现象 25、 对股市同步现象的实证研究 26、 试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 27、 股市日期效应的实证研究 28、 对中国封闭基金之谜的研究 29、 股权溢价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实证分析 30、 对中国公司购并行为及其效果的研究
㈨ 急求一篇英文的关于银行学或金融学的论文
现代金融学的发展
一、金融问题中的不确定性研究
在21世纪以前的经济学研究中,研究者大多关注的是企业中的投入产出效率问题,由于当时资本市场化程度低,很少有人专门研究与资本决策有关的问题,尽管如此,还是有些研究成果对以后金融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中最大的贡献是资金时间价值概念的提出。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不确定性概念的认识,进入30年代以后产生了大量对金融决策问题的研究成果,同时这些成果又积极推进了金融市场的活跃与发展。在本文以下部分简要概述与评价了这一时期的重要研究成果。
(一)不确定性研究在资产定价领域中的应用
1.证券组合理论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在整个金融分析的框架中,不确定性概念的引入是具有重大作用的。最早Kenes(1936)和Hicks(1939)提出了风险补偿的概念,认为由于金融产品中的不确定性的存在,应该对不同金融产品在利率中附加一定的风险补偿。随后,Von Neumann(1947)应用预期效用的概念提出了解决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选择的方法,在此基础上Markowiz(1952)发展起了证券组合理论,他认为投资者选择证券组合时关注的只是未来现金流的均值与方差。他假设投资者的预期效用符合二次分布或者是多项式分布。Markowiz的主要研究结论是在不确定的前提下,最优的投资决策是分散化持有。Tobin(1958)认为投资者出于自身流动性偏好的不同选择收益与风险的均衡。这进一步完善了证券组合选择理论的框架。
在资产定价领域另一著名的理论模型就是资本定价模型(CAPM),Sharp(1994)和Lintner(1995)用公式简明地表述了资产组合的价值与无风险利率以及资产的风险水平之间的关系。Black(1972)推出了即使在不存在无风险资产的情况下,Sharp和CAPM公式仍然成立,只是无风险利率被包括整个市场上所有资产的证券组合的预期收益率代替。与CAPM模型同时代出现的资产定价模型还有Ross(1977)的套利定价模型(APT)和Lucas(1978)典型代理资产定价模型。
以CAPM为代表的资产定价模型,为资产定价提供了一个简洁的计算方法,并且得到了一些在实证方面的研究的支持(Fama and Macbeth,1973),但是对现实中的一些异常现象仍然缺少有效的解释能力,Brennan(1989)认为CAPM是建立在所有投资者对投资的预期与风险都具有共同的估计与判断,并且所有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一致的假设基础之上,这一假设与现实不一致,这是导致CAPM对一些现实问题缺少解释力的根本原因。以后正是对这些假设的质疑,推动了信息不对称概念的提出与研究。
2.市场有效性假说
市场有效性假说认为,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中,不存在不对称信息与市场摩擦,影响未来平均收益的只是投资风险的不同。在20世纪60年代有大量研究工作者对市场有效性假说进行了检验,Fama(1973)通过对美国证券市场的实证检验,认为有效市场假说是成立的,但是很多研究人员发现了在市场中,存在着许多市场有效性假说或者CAPM模型解释不了的异常现象。例如,Basu(1977)发现资产的平均收益除了与CAPM中的β系数有关外,还与资产的价格盈利比率(P/E比率)有关,在相同β系数下,价格盈利比率高的股票(成长型股票)的市场价格好于价格盈利比率低的股票(价值型股票);Benz(1981)发现股票的市场价格还与上市公司的规模有关;Stattman(1980)发现股票的价格与账面价值的比率(P/B比率)也是影响股票价格的重要因素。Fama和French(1993)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因素模型,即在影响资产价格的β因素外,加入了P/E比率和P/B比率因素。
另外,许多研究人员从时间序角度研究也发现了一些市场有效假说与CAPM解释不了的异常现象,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Pozeff和Kinney(1976)发现的所谓“一月效应”;他们发现在纽约证券市场的指数在一月期间的存在明显低于其他月份的现象;还有就是Cross(1973)和French(1980)发现存在类似的“星期一效应”,以后许多研究人员在世界范围内验证了这两种现象的存在。
对这些异常现象的解释,有效市场假说显得无能为力,有人曾经试图将“一月效应”解释为到年末税收流出的影响,但是在英国、澳大利亚等税收年度不在12月份的国家,仍然存在“一月效应”就无法解释了。有些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这些异常现象,例如,Dreman(1982)将股票价格的P/E比率效应解释为,由投资者总是过高估计具有高成长性股票的成长性,导致市场中具有高P/E比率的股票的价格被高估了,这是导致股票收益率低的原因。
3.连续时间模型
在资产定价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假设是:证券市场总是在连续过程中,在这一假设前提下,Merton(1969,1971)将CAPM发展为瞬时资本资产定价模型(ICAPM),同样在信息对称、无摩擦的市场中,资产价格的变化符合Ito过程,在这种条件下,资产的价格与投资者的效用偏好无关。在随后的研究中Merton(1973)和Black(1973)应用以上连续时间模型成功地得到了期权定价公式,这一公式后来被大量的实证研究所证实,并且被广泛在实践中应用。
(二)不确定性研究在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金融分析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领域是公司财务管理,主要研究公司在投资决策中的有关负债与权益比例选择、公司的红利政策等问题。最早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由Modigliani和Miller(1958)作出,他们的研究显示,在完全市场中(没有市场摩擦与信息不对称存在)公司的价值与公司的负债比率无关(M-M定理)。类似的研究结论还有,公司的价值与公司的利润分配政策无关。显而易见,这些研究结论与现实中的事实不符。依据M-M定理的结论,公司在利润分配时,由于派发现金红利会有现金流出,公司将更愿意选择股份回购的政策,而不是红利政策,而在现实中,许多公司更愿意选择分红而不是股份回购,这一现象被Black(1976)称为“公司红利的困惑(Dividend Puzzle)”,对此Miller(1977)所能给出的解释是,M-M定理的结论之所以与现实不同在于税收与所谓的破产成本对财务结构的影响,是由于一定的负债可以使公司达到税收减免的作用,另外由于对高负债率公司存在着破产的风险,所以负债率对公司股票价值存在影响,Miller以及其他的学者对这些财务问题做出的解释总体来说都不很令人满意,直到后来引入不对称信息以后,似乎才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取得了突破。
二、金融中的不对称信息问题的研究
正如前文所述,对现实中的一些现象很难单纯用不确定性(风险)来得到满意的解释,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引起了人们对金融问题中的不对称信息的关注,加上在20世纪60年代以博弈论为代表的信息经济研究方法的突破,使得许多学者在对金融问题中的不对称信息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特别是用不对称信息可以完美地解释许多有关财务结构方面的问题。以下仍然分两部分概述这方面的成果,首先是在财务决策方面的成果,接下来是在资产定价方面的成果。
(一)不对称信息在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1.红利信号模型
关于公司红利决策的困惑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除了以上提到的公司更愿意支付红利而不愿意将利润用于股份回购的异常现象之外,Lintner(1957)还发现公司在进行红利决策时,由于受累进税制的影响,更愿意使各年的红利平滑些,所以公司每年的红利波动要远远小于股票价值波动,有关税收减免的理论解释较为理想,并且在以后被许多学者用实证方法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例如:Fama and Babiak,1968)。但是税收效应并没有很好解释公司为什么更愿意支付红利的困惑。
最早Miller(1961)注意到红利可能是向投资者揭示公司发展前景的信号,但是直到Bhattacharya(1979)才应用博弈论方法建立起了红利模型,Bhattaeharya成为第一个将博弈论引入金融分析的学者,Bhattacharya认为公司的管理者对公司投资项目的前景与其他普通投资者相比具有信息方面的优势,管理者通过公司的尽可能高的红利向普通投资者传递信息,如果公司红利水平高意味着公司投资项目的未来前景好,而对于无法支付高额红利的公司将不得不向银行贷款,从而担负过高的财务成本。以后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对模型又进行了一个改造(Miller and Rock,1985;John and Williams,1985)。但是仍有学者质疑认为,按照以上模型认为只有在公司需要为新项目向市场融资时,才有积极性支付高水平的红利,但事实上模型的红利支付水平并不受公司是否有新项目的影响。也就是说,上面的信号模型不能很好解释红利的平滑性。为此,Kumar(t988)发展出了一个粗糙信号(Coarse Signaling)模型,其结论认为公司在一定的利润范围内会支付同样水平的红利,直到公司的利润水平超出了这一范围,公司管理者才会调整红利支付水平。红利信号模型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公司为什么愿意支付红利,而不是股票回购。Ofer和Thakor(1987),Barclay和Smith(1988)用逆向选择原理解释了这一现象,他们认为公司更愿意在市场上自己股票被低估时回购股票,所以回购股票行为向市场传达了股票价值被低估的信号,所以会引起股票价值的上涨,从而使公司支付了额外的成本,而用红利分配利润不存在这一逆向选择问题。
2.资本结构
正如上文提到的,公司资本结构问题的研究在引入不对称信息以前一直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结论。应用博弈论描述公司资本结构的决策过程,大大推动了对公司基本结构决策研究的发展。
最早Ross(1977)建立了一个公司负债决策的博弈模型,其中公司通过负债率向资本市场传递公司未来经营前景的信息,由于高负债率可能导致公司破产的风险加大,而一旦公司破产将为公司的经营者带来损失,所以只有公司管理者对公司未来的现金收益乐观时才会在资本结构决策时选择贷款,提高负债率。而前景乐观的公司提高负债率的决策是前景悲观的公司所无法模仿的,所以对资本市场来说,高负债率是公司发展前景乐观的信号。随后在Myers(1984)的模型中,认为如果管理者在公司项目发展需要融资时,如果管理者认为目前市场上自己公司股票价值被市场高估了,会选择通过发行股票的直接融资方式,而如果管理者认为公司股票价值被低估了,就会选择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所以说公司增加发行股票向资本市场传递的是公司目前股票价值被高估的信号。Myers认为经营者在面对新项目需要投资时首先选择的是用自身盈利积累完成投资,其次是选择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最后才会选择发行股票的融资方式,这被称之为“融资顺序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 of finance)”。
在金融分析中应用博弈论的不对称信息理论取得较大成绩的研究就是所谓的代理问题的研究,Jensen和Mecking(1976)指出公司中存在两类代理问题,其一是债权人与股东的代理矛盾,其二是股东与公司管理者的代理矛盾。债权人与股东间的矛盾表现在股东总是扩大公司投资风险,因为项目成功了超额收益全部是股东的,而如果公司经营失败,破产的成本由债权人与股东共同负担。Diamond(1989)通过研究认为,在长期重复博弈条件下,股东的声誉可以在一定程度改善股东和债权人间的矛盾。股东与管理者间的矛盾是由于股东不能有效控制管理者的经营行为,因而管理者会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可能会损害股东利益。
在80年代末与90年代,出现了有大量关于代理问题的研究成果,Hart和Moore(1989,1994,1998)研究发现当企业家计划投资新项目而需要向外融资时,与投资者签订贷款合同是最优合同,得到这一结论的关键在于虽然企业家与外部投资者在项目未来进展的各个时期都可以观察到项目的收益情况,但是第三方(例如:法官)无法观察到项目的收益,此时贷款合同是最优融资合同,并且Hart认为由于贷款人在企业家不能偿还贷款时可以控制公司的资产,所以企业家有积极性偿还贷款。
3.公司所有权控制市场
公司所有权控制市场的概念最早是由Manne(1965)提出的,他认为为了有效的配置资源,公司所有权控制市场的存在是必要的,现代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离不开公司所有权控制市场的存在。在公司所有权控制市场中所有权的转移方式是多样化的,包括:收购、兼并、股票的发行以及委托代理关系的变化等手段。在传统的完全竞争、无摩擦的资本市场假设下,很少考虑公司所有权转移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而事实上每次兼并收购活动都会引起公司股票价值的大幅波动。直到进入80年代以后非对称信息概念的引入,使得人们认识到了公司所有权控制市场对资本市场影响的内在机制。
Crossman和Harl(19803研究了在公司收购过程中存在所谓的“免费搭车问题(Free Rider Problem)”,他们认为当收购方发现一个目标公司的运营效率低下,而决定收购目标公司时,面对外部的标购,原有的股东知道收购者通过收购后公司在新的经营者经营下,效率会提高,所以会自发抵制收购,等待收购价格的升高,直到收购价格升高到在新经营者的经营水平下的合理的价格时,原有股东才会出售手中股票。考虑到收购方在收购过程中搜集信息、组织收购是有成本的,所以采用标购行为实际上为收购方带来了损失。Shleifer和Vishny(1986)认为,如果收购方在标购目标公司以前就已经持有了目标公司的一定股票,可以解决上述“搭车问题”的困惑,收购方可以用自己手中股票的增值弥补收购带来的损失。然而Shleifer和Vishny的结论并没有在实证中得到证实,反而Desai和Kim(1988)的实证结果认为大多数的收购方在标购前并没有持有目标公司的股票。
在收购行为研究方面的另外一个困惑就是收购行为往往导致股票价格的大幅上涨,例如:Jennings和Mazzeo(1993)发现收购发生时的收购人对目标公司的首次出价,大多数高于收购前10天的股票价格的20%。Fishman(1988)将这种现象解释为是由于有潜在竞争者随时会加入收购,较高的出价是为了阻止竞争者加入。
4.新股发行(IPO)
在1963年在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组织的一项研究中,首次发现在新股上市后的短期存在着明显的超额回报的现象,以后许多学者在许多国家发现了这一现象,例如:Ibbotson和Ritter(1995)统计得出美国纽约证券市场1960-1992年发行新股的首日的超额回报是15.3%。在许多年中IPO现象成为挑战市场有效性假说的又一个证据。
对IPO现象最早的解释是由Rock(1986)作出的,Rock认为IPO现象实质是个逆向选择问题,新股上市时市场上存在着两类投资者,一类是具有信息优势的投资者,一类是不具信息优势的投资者,信息投资者只是在新股定价低于其真实价值时才购买,而当定价高于其真实价值时只有不具信息优势的投资者才会参加购买,所以平均来说,不具信息优势的投资者购入了较大比例的被过高定价的股票,为了在市场中留住不具信息优势的投资者,公司在初次发行新股时常常有意低定价。类似Rock对IPO超额回报问题的解释,许多研究人员给出了这一问题的其他合理解释,例如:Allen和Faulhaber(1989)以及Grinblatt和Hwang(1989)将新股发行低定价解释为公司未来前景良好的信号;Hughes和Thakor(1992)认为公司新股发行低定价是为了规避诉讼风险;Ruud(1993)认为新股上市后的短期高回报是由于承销商的价格稳定活动造成的。
在IPO领域中的另外一个难以解释的现象就是新股上市后长期表现不好。Ritter(1991)研究发现,在1975-1984年间发行的新股在发行后3年间的回报比正常股票的回报至少低15%。以后Loughran(1993,1995)再次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Shiller(1990)用所谓“主持人效应”解释新股长期回报不好的现象,他认为新股上市的初期承销商出于对自身声誉的考虑会创造短期超额需求的假象,随后随着承销商从市场的退出,导致了新股长期回报不佳的现象。
(二)不对称信息在资产定价领域中的应用
Grossman和stiglitz(1980)最早将非合作不对称信息的概念引入资产定价领域的研究中,建立了所谓资产定价的理性预期均衡理论,他们认为资本市场中的每个参与者都从市场价格的变化中获得信息(所谓的学习过程),并且每个参与者的行为不会对市场价格构成影响。在80年代初期这一理论成果主要用于解释公司财务方面的问题,直到Kyle(1985)以及Kyle和Milgrom(1985)研究做市商制度下的价格形成机制的成果出现以后,不对称信息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才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关注,以后在Kyle Milgrom框架的基础上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由于在这一框架下的价格决定机制不同于Modigliani Miller的市场均衡机制,是通过研究具体市场条件下的资产价格形成机制,所以常常将这部分研究成果称为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Kyle研究了在做市商制度下证券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在Kyle的模型中,市场由三类参与者构成:风险中性的做市商、噪音交易者和信息交易者,噪音交易者出于自己的流动性需求进入市场交易,信息交易者根据自己的信息交易,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信息交易者选择自己在市场上的交易数量。与Kyle不同之处在于,Milgrom建立的序贯交易模型(Sequential Trade Model)中交易者每次交易的数量都是固定的,即每次都只能买入或卖出一个单位的资产,做市商根据交易指令的类型来设定买卖价差,在均衡条件下,由于有竞争做市商的存在,买入报价是做市商收到卖出指令时关于资产价值的条件期望值,卖出报价是做市商收到买入交易指令时关于资产价值的条件期望值,因而交易者的交易指令将促使做市商调整其买卖报价,这种调整从本质上是一种贝叶斯学习过程。
Easley和O'Hara(1987)在Milgrom模型的基础上考察了交易规模对做市商价格行为的影响,其结论是做市商的定价策略会依赖指令的规模,数量比较大的指令往往以比较差的价格成交。以后Easley和O'Hara(1992)又考察了交易时间对价格行为的影响,发现交易时间会影响价格,并且交易间隔影响交易价差的大小。
现代金融理论方法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金融难题得到解释。但是由于金融市场的复杂性,至今对许多问题的解释还很难令人满意,例如:对P/E比率和P/B比率对资产价值的影响的现象至今还没有合理的解释,对IPO以及基金中的折价现象的研究结果也没有较为统一的认识,另外市场中是否存在信息操纵问题也是一个争论的焦点。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解释,将进一步推动金融理论的发展。
㈩ 100分+100分!贷款合同的立法依据是什么
你是什么单位的?银行?
立法依据当然首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啊.准备的法言法语是"借款合同"
给你整理一下吧,可供作为提纲:
第十二章 借款合同
第一百九十六条 【定义】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第一百九十七条 【合同形式及主要条款】借款合同采用书面形式,但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
借款合同的内容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
第一百九十八条 【合同的担保】订立借款合同,贷款人可以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担保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
第一百九十九条 【借款人提供其真实情况的义务】订立借款合同,借款人应当按照贷款人的要求提供与借款有关的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的真实情况。
第二百条 【利息的预先扣除】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
第二百零一条 【贷款违约责任】贷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日期、数额提供借款,造成借款人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日期、数额收取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的日期、数额支付利息。
第二百零二条 【贷款人的检查、监督权】贷款人按照约定可以检查、监督借款的使用情况。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向贷款人定期提供有关财务会计报表等资料。
第二百零三条 【借款使用的限制】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贷款人可以停止发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
第二百零四条 【利率】办理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的上下限确定。
第二百零五条 【利息的支付】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对支付利息的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借款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借款期间一年以上的,应当在每届满一年时支付,剩余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
第二百零六条 【借款的返还期限】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第二百零七条 【逾期利息】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
第二百零八条 【提前偿还借款的利息计算】借款人提前偿还借款的,除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以外,应当按照实际借款的期间计算利息。
第二百零九条 【借款展期】借款人可以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向贷款人申请展期。贷款人同意的,可以展期。
第二百一十条 【自然人间借款合同的生效时间】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
第二百一十一条 【自然人间借款合同的利率】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
此外还得看: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2003修正)
————————————————
补充:看你写这论文就估计是银行的。你这篇论文的核心应该集中于具体问题分析部分啦。
通过现行法律法规检索查据有关法律依据是基础工作。
第四章 贷款和其他业务的基本规则
第三十四条 商业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开展贷款业务。
第三十五条 商业银行贷款,应当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偿还能力、还款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
商业银行贷款,应当实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制度。
第三十六条 商业银行贷款,借款人应当提供担保。商业银行应当对保证人的偿还能力,抵押物、质物的权属和价值以及实现抵押权、质权的可行性进行严格审查。
经商业银行审查、评估,确认借款人资信良好,确能偿还贷款的,可以不提供担保。
第三十七条 商业银行贷款,应当与借款人订立书面合同。合同应当约定贷款种类、借款用途、金额、利率、还款期限、还款方式、违约责任和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的上下限,确定贷款利率。
第三十九条 商业银行贷款,应当遵守下列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规定:
(一)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百分之八;
(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七十五;
(三)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百分之二十五;
(四)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十;
(五)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其他规定。
本法施行前设立的商业银行,在本法施行后,其资产负债比例不符合前款规定的,应当在一定的期限内符合前款规定。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四十条 商业银行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
前款所称关系人是指:
(一)商业银行的董事、监事、管理人员、信贷业务人员及其近亲属;
(二)前项所列人员投资或者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
第四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令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或者提供担保。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和个人强令要求其发放贷款或者提供担保。
第四十二条 借款人应当按期归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借款人到期不归还担保贷款的,商业银行依法享有要求保证人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或者就该担保物优先受偿的权利。商业银行因行使抵押权、质权而取得的不动产或者股权,应当自取得之日起二年内予以处分。
借款人到期不归还信用贷款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责任。
第四十三条 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十四条 商业银行办理票据承兑、汇兑、委托收款等结算业务,应当按照规定的期限兑现,收付入账,不得压单、压票或者违反规定退票。有关兑现、收付入账期限的规定应当公布。
第四十五条 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或者到境外借款,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报经批准。
第四十六条 同业拆借,应当遵守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禁止利用拆入资金发放固定资产贷款或者用于投资。
拆出资金限于交足存款准备金、留足备付金和归还中国人民银行到期贷款之后的闲置资金。拆入资金用于弥补票据结算、联行汇差头寸的不足和解决临时性周转资金的需要。
第四十七条 商业银行不得违反规定提高或者降低利率以及采用其他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发放贷
第四十八条 企业事业单位可以自主选择一家商业银行的营业场所开立一个办理日常转账结算和现金收付的基本账户,不得开立两个以上基本账户。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单位的资金以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
第四十九条 商业银行的营业时间应当方便客户,并予以公告。商业银行应当在公告的营业时间内营业,不得擅自停止营业或者缩短营业时间。
第五十条 商业银行办理业务,提供服务,按照规定收取手续费。收费项目和标准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职责分工,分别会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制定。
第五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存财务会计报表、业务合同以及其他资料。
第五十二条 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各项业务管理的规定,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收受贿赂或者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
(二)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贪污、挪用、侵占本行或者客户的资金;
(三)违反规定徇私向亲属、朋友发放贷款或者提供担保;
(四)在其他经济组织兼职;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业务管理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五十三条 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不得泄露其在任职期间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