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额信贷 > 小额贷款之父教授

小额贷款之父教授

发布时间:2022-05-24 18:57:48

『壹』 何广文的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教育状况
1995-1998,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村金融方向,农学博士
1994.4-1994.8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银行与证券投资管理专业进修
1993.1-1994.3德国霍恩海姆大学企业管理系进修
1985-1988,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系货币银行专业,经济学硕士
1981-1985,西南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农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08-2011 世界银行中国微型金融师资培训教师组组长
2008.8-9 日本农林中金综合研究所访问研究员(Visiting Researcher)
2006.10-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金融学科组组长
2002.12- 中国农业大学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
2001.9-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6.12-2001.9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1994.11-1995.10 北京新源城市信用社(现北京银行新源支行)信贷部经理、办公室主任
1999.09-2000.08 德国杜伊斯堡大学经济系访问教授(Guest professor)
1997.9-2001.6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1994.11-1997.9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主任
1988.7-1996.12 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讲师 主要著作与教材
2011 何广文、刘勇主编,《小额信贷运作与管理指南》(上下册),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5
2011 何广文主编,《农村金融专题讲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1
2009 何广文主编,张正平、李莉莉、杨菁、赵岩青副主编,《农村金融知识读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6
2008 李树生、何广文等著,《中国农村金融创新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2
2008 何广文、李树生等编著,《农村金融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2
2008 何广文主编,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货币银行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6
2006 冯兴元、何广文、杜志雄等著.《中国乡镇企业融资与内生民间金融组织制度创新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11。
2005 何广文、郭沛主编,李莉莉、杨菁副主编,《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案例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1
2005 何广文、李莉莉著,《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1
2005 何广文、冯兴元、郭沛等著,《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1
2005 何广文、冯兴元、林万龙等著,《农户信贷、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与农村金融市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1
2004 何广文、郭沛主编,《现代货币银行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2
2004 何广文主编,《农村信用社改革操作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1
2002 何广文主编:《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与风险管理知识读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10
2001 何广文著,《合作金融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9
2001 何广文主编,《货币银行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8
2000 何广文著,《国金融制度研究》,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9
2000 甘立平主编、何广文副主编,《财政与税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6
1999 何广文、蒋先玲、甘立平编著,《货币银行学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 2011 何广文,围绕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大有可为,《中国农村金融》2011(10)
2011 何广文,构建县域本土金融服务机制,《中国金融》2011(11)P43-45
2011 何广文,构建化解县域经济微观主体融资困境的金融机制,《中国农村金融》2011(8)
2011 何广文、李莉莉,大型商业银行的小额信贷之路——兼析与新型农村金融机间的合作机制,《农村金融研究》2011(5)P21-26
2011 何广文、杨虎锋、张群、谢昊男、宋冀宏,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怎么实现对于农户和微小企业的服务?——基于山西永济富平小额贷款公司案例的分析,《中小企业融资》2011(1)P78-79,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 何广文、李莉莉,农村经济发展转型与县域金融服务的完善,《银行家》2011(3)P39-41
2011 何广文,构建农村本土金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可缺位,《中国合作经济》2011(1)P34-35
2011 何广文:促进农村消费升级的金融对策,《中国金融》2011(4)P60-61
2010陈丹、何广文: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的风险及其模糊综合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9)
2010何广文,基于社区本土力量的农村金融普惠金融模式,《中国金融》2010(8)P86-87
2010何广文,解决农村弱势群体贷款融资难问题的逻辑思路,《中国农村金融》2010(1)
2009何广文,资金互助——合作金融又一模式,《中国金融家》2009(12)
2009 张正平、何广文,农户信贷约束研究进展,《河南社会科学》2009(2)P44-49
2009 何广文,农贷解难,《新理财》2009(5)P25-26
2009 张林、何广文,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实证分析及运行评价,《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4)P9-12
2009 何广文,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模式探析,《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9(3)
2009 何广文,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困境与路径选择,《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P50-54
2008 何广文,2009年农村金融主旋律:改革开放与创新,《中国城乡金融报》2008-12-31
2008 何广文,农村金融改革的成效及深化改革的取向,《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10)
2008 高纹、何广文,“小额信贷与金融原则——孟加拉格莱明银行经营模式的再思考”,《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8(9)
2008 王玮、何广文,“社区规范与农村资金互助社运行机制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8(9)
2008 何广文,“小额信贷成功的基本要素何在”,《中国金融》2008(7)
2008 何广文,中国的小额信贷需求分析,《西南金融》2008(4)P12-14
2008 何广文,市场开放成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3)
2008 何广文、张正平,“存款保险制度研究进展述评”,《河南社会科学》2008(3)38-41
2008 杨菁、何广文,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金融交易中的效应分析——基于山西省榆社县个案的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3),P21-24。
2008 何广文,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机制创新的探讨,《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1)
2008 杨菁、何广文,利率市场化对农户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
2008 赵岩青、何广文,声誉机制、信任机制与小额信贷,《金融论坛》2008(1) P33-40
2008 何广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全面推进,《银行家》2008(1)
2007 赵岩青、王玮、何广文:信用激励机制在小额信贷中的有效性研究,《金融与经济》2007(12)P47-52
2007 王玮、何广文、于丽先:信用担保作用机制与政府支持农信担保的路径选择,《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1)P74-79
2007 何广文、王伊乔:莫以市场化行为看待小额农贷,《银行家》2007(11)P109-110
2007 何广文: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放与供销社的机遇,《中国合作经济》2007(9)
2007 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路径探讨,《金融与经济》2007(8)P11-16
2007 何广文:从三个层次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时报》2007.7.19
2007 何广文、张林、韩星:传统农区金融需求与机构布局调研报告,《银行家》2007(7)P100-115
2007 赵岩青、何广文:农户联保贷款有效性问题研究,《金融研究》2007(7)
2007 杨菁、何广文:中国农村信贷市场深化,《银行家》2007(6)P104-107
2007 何广文:完善农村金融市场需要全方位推进,《中国国情国力》2007(5)P15-18
2007 何广文:农村资金互助合作机制及其绩效阐释,《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4)P3-8
2007 何广文: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的路径选择,《中国改革》2007(3)P34
2007 张群、何广文: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对我国农村居民储蓄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7(2)P183-192
2007 张正平、何广文: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变迁研究——基于国家效用函数的成本-收益分析,《河南社会科学》2007(1)P61-67
2007 何广文:构建社区导向型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机制,《西南金融》2007(1)P8-10
2007 何广文:农村金融机构的多元化路径,《银行家》2007(1)P98-101
2007 何广文:农村社区发展基金的运作机制及其绩效诠释,《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P31-39
2006 何广文:提高西部地区金融创新能力,《银行家》2006(11)P118-119
2006 张林、何广文:银行间债券市场7天回购利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6(3)P334-348
2006 何广文、张群:农户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一贵州铜仁地区为例,《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6(2)P167-176
2006 何广文:只贷不存小额贷款机构运作特征及其制度创新。《银行家》2006(8)P118-121
2006 何广文:小额贷款公司运作特征及其制度安排。《小额信贷通讯》2006(2)P29-32
2006 何广文:建设新农村,金融缺位怎么办?《银行家》2006(7)P112-115
2006 刘进宝、何广文:制度及制度变迁中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问题研究。《调研世界》2006(5)P25-27
2006 何广文:金融支农:责无旁贷,现状堪忧《中国经济报告》2006(2)P91-95
2006 张正平 何广文:存款保险定价理论研究的新进展《经济评论》2006(2)P104-112
2006 何广文: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投入困境及其政策选择《小城镇建设》2006(3)P52-56
2006 何广文:农信社制度变异及其动因《银行家》2006(2)P116-119
2005 张正平 何广文:隐性保险、市场约束与我国银行业改革,《中国软科学》2005(12)P38-43
2005 潘建成、何广文:金融支持与构建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调研世界》2005(11)P10-12、16
2005 何广文、李莉莉:农村小额信贷的市场空间分析,《银行家》2005(11)P108-111
2005 张正平 何广文:改革后邮政储蓄资金流向何方,《调研世界》2005(10)P38-40
2005 何广文:农村金融改革及创新路径探讨,《金融时报》2005-5-19
2005 何广文:没有完成的农信社改革《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5)P28
2005 何广文:传统农区农信社改革与创新《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3)P10-13
2005 何广文:农村信用社股权设置与治理结构的冲突《银行家》2005(1)P112-115
2004 何广文、李莉莉:用系统论视角审视农村金融改革,《中国金融家》2004(12)P60-61
2004 何广文、李莉莉:从系统论视角看农村金融改革,《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专刊)
2004 何广文:农信社改革问题及出路探讨,《银行家》2004(10)P38-39
2004 冯兴元、何梦笔(德)、何广文:试论中国农村金融的多元化——一种局部知识范式视角《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5期,P17-29
2004 冯兴元、何梦笔、何广文:试论中国农村金融的多元化,载《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4》, 第80-105页
2004 何广文、张丽、李莉莉、杨菁:京郊农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04(3)P124-130
2004 何广文、冯兴元:农村金融体制缺陷及弥补的路径选择《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4(8)P23-25
2004 何广文、冯兴元、潘建成:关于国有商业银行困境与改革路径的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5),P55-58
2004 何广文、冯兴元: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亟待深化《中国乡镇企业》2004年第4期
2004 何广文、冯兴元: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的路径思考《中华合作时报.合作金融》2004年4月15日第1版
2004 何广文:对农村政策金融改革的理性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3期
2004 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2期,P12-20
2004 何广文、冯兴元:六招破解农村金融体制创新《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3月17日
2004 何广文、冯兴元:修建农村资本旱地的水渠《经济》2004年第3期,P71
2003 何广文: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五大不对称《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63期
2003 何广文:深化农信社改革的再思考《中华合作时报.合作金融》2003年11月11日、11月18日
2003 何广文、冯兴元、李莉莉: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模式评析《中国农村经济》2003(10),P37-43
2003 冯兴元、何广文:农村金融为何不姓农《中国改革》2003(8)P69-71
2003 何广文、冯兴元、李莉莉:论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模式和路径选择《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3(8)
2003 何广文、冯兴元、李莉莉:农村教育融资问题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5),P75-79
2003 何广文、欧阳海洪:把握农村金融需求特点,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国金融》2003(11), P14-16.
2003 何广文: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均衡战略《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3(6)
2003 何广文: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不存在最优模式《金融时报》2003年6月9日
2003 何梦笔(德)、冯兴元、何广文:农村金融机构宜多样化《经济学消息报》2003年2月14日
2003 何广文、王鲁保、李莉莉:拓展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路径思考《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3(2)
2003 何广文:改善小额信贷与优化农户贷款环境,《农民日报》2003年1月4日第三版
2002 何广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制度绩效、问题及对策《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2(11),P11-13.
2001 何广文、赵大晖,“培育农业资本市场 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经济问题》2001(11)
2001 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1(10)
1999 何广文:从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中国农村经济》1999(10),P42-48
1999 何广文:谈现代合作金融组织的激励机制,《中国金融学院学报》1999(1),P43-45.
1999 何广文:合作金融组织的制度性绩效探析,《中国农村经济》1999(2)P36-41.
1997 何广文:合作金融改革研究中几个理论问题的述评,《浙江金融》1997(6)
1995 吴强、何广文:德国信用合作业发展的十大特点《金融时报》1995-2-10 以有力的财政金融政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金融时报》2009-7-22
小额贷款下一站未必是村镇银行 《投资家》2009年第6期
中国农业大学金融系主任何广文教授谈如何破解农村金融困局,更好地支持“三农”发展 中国金融网,2009年6月
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模式 《金融时报》2009-03-02
为微型金融扶贫“诊脉开方” 《中华合作时报》2009-02-27
小额贷款公司“东风破” 《21世纪经济报道》2009-2-9
保障稳产增收三农保险探索新路径 《金融时报》2009-02-04
新竞争格局下的农村信用社 《中国金融》2008(24)P78-82
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七大基本经验与共识 《金融时报》2008-12-22
农业保险面临又一个重要发展机遇 《金融时报》2008-11-28
推进农村改革 金融制度怎样跟进 《中国邮政报》2008-10-25
农村金融:一汪期待动力的活水 《新京报》2008-10-29
构筑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商业原则 创新思维 《上海证券报》2008-10-27
宏观调控背景下的金融支农 《中国金融》2008(17)P80-81
创新活力如何激发 《金融时报》2008.4.24
汇丰下乡:外资银行带来了什么? 《中国金融》2007(19)P80-81
关注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 《中国金融》2007(11)P74-80
中国农村金融机构应走多元化之路 《农村工作通讯》2007(2)P11-12
准入机制的良性运转需要配套措施——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广文访谈 《金融时报》2007.2.15
小额信贷:激活农村金融的催化剂 《辽宁日报》06-12-18
关注弱势群体,深化我国小额信贷事业的发展 《金融时报》2006-10-26
增加西部地区金融竞争路径——访中国农业大学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何广文 《金融时报》2006-10-12
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体系何去何从 《资本市场》2006-6
建设新农村:“建市场”重于“建村庄” 《金融时报》2006.05.17
一号文件勾画全盘远景 新农村金融投石问路 《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3月10日
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 《经济日报》2006/02/15
农村金融改革任重道远前景可期 《经济日报》2006/02/14
中国农村信合改革应自下而上——专访中国农业大学何广文教授 《凤凰周刊》2005年12月25日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广文:农信社,拿什么激励你? 《金融时报》2005年12月8日
民间借贷:阳光化意味着什么?民间借贷现状与启示系列报道之三 《金融时报》2005年10月20日
农信社改革需要启动内在推动力
——访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何广文 《金融时报》2005年9月1日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的风险分担机制
——访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何广文 《金融时报》2005年3月3日
农发行出路何在? 《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第3期
“扶贫”之惑
——访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广文 《中华合作时报.合作金融》2003年11月4日
农信社改革应探索多种模式
——与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广文的对话 《金融时报》2003年9月30日
新建民营银行的困惑 《中华合作时报.合作金融》2003年8月19日
农信社改革的三大模式 《中国财经报》2003年7月1日
基金为农业增效铺路 《农民日报》2003年5月20日
农发行的四种命运 《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1月16日 2009.11-2010 主持:“北京市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2009-2011 首席专家: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对策研究”(08&ZD024),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2008 主持: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研究,美国CATO研究所
2008.6-12 主持:中国小额信贷行业评估,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
2008.5-10 主持:农村资金互助组织问题研究,农业部软科学课题
2007.7-2008.6 主持:农村社区发展基金—运作模式与案例,香港乐施会(Oxfam)
2007.3-2008.4 主持:农村金融需求调研分析,中国人民银行总行
2006.5-2007.12 主持:社区合作金融组织、农户金融需求与收入,美国福特基金会
2006.1-2008.12 主持: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风险度量及其管理研究(2005年度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050019008)
2005.1-2007.12 主持:利率市场化对农业信贷供求主体的影响及其政策选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70473089)
2004.6-9 主持:山西长治城区农村信用社能力素质建设综合规划研究(长治城区农村信用社联社)
2004.11-2005.3 主持:NGO小额信贷与农信社小额信用贷款比较研究,中国扶贫基金会
2004.5-12 主要参加:中国诚信评价体系研究(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
2003.8-2004.9 主持: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融资体制研究(德国经济合作部资助)
2003.4-2005.12 主持: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农民收入及缓解农村贫困(美国福特基金会)
2003.4-12 主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研究(农业部软科学基金课题)
2002.8-2004 主持: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竞争力动态评价及其跟踪研究(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2002 主持: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研究农办政【2002】41号(农业部“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专题)
2002 主持:金融机构经营机制转轨对农户融资的影响及政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主任基金7015)
2001 主持:中国农村小额贷款 (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
2001 主持:现阶段农户融资中的担保行为研究(农业部软科学课题01016-2)
2001-2003 主持:京郊农户融资行为实证研究(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01BJBJG070)
1998-1999 主持:不同地区农户借贷行为及借入资金来源结构研究(农业部软科学课题98017)
1997-1999 主持:德国金融制度研究(浙江大学1997年公开招标课题)
1997-1998 主持:合作金融理论与实践――中外比较研究(国家社科基金)
1995-1996 主持:德国农村信贷及德国银行对农村中小型企业的信贷管理(德国诺曼基金会,与德国哥廷根大学农村发展所合作) 2010-2013 主持:泰华农民银行中国湖南、云南小额贷款试验
2010-2012 KfW Development Bank,China Zhaowuda Wome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sociation(CZWSDA), PR of China, Local Microfinance Expert
2010.4-6 主持:山西永济富平小额贷款公司绩效评估研究
2009.12-2010.2 主持:中国扶贫基金会四川地震灾区小额信贷项目绩效评估
2009.10 冯兴元、何广文主持,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社区发展基金项目评估
2009.6-12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农村金融技术支持项目,“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监管”,农村金融专家,执行单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9.5-6 IFAD宁夏、山西扶贫项目小额信贷年度检查,农村金融专家
2008.6-7 IFAD河南大别山区农村扶贫项目最终设计,农村金融专家
2008.5-6 IFAD宁夏、山西扶贫项目小额信贷中期评估,农村金融专家
2007.10-2008.3 财政部国际司农村金融项目专家,“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组织农村金融项目转贷模式研究”,组织贵州、广西IFAD基金项目小额信贷的调查与评价分析。
2006.8-10 世界银行短期农村小额信贷咨询专家.“中国农村小额信贷案例研究”,负责调研四川广元全力小额贷款公司、江苏洪泽县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湖北邮政储蓄小额定期存单质押贷款案例。
2005.8-2006.1 香港乐施会“社区发展基金发展模式及其绩效评估”,评审专家。负责香港乐施会(Oxfam HK)云南禄劝、澜沧、广西大化农村综合发展项目社区发展基金评估。
2005.4-12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农村金融改革技术援助项目TA PRC 4430“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研究——贵州铜仁案例”,农村金融市场与环境分析专家、培训专家。组织了对贵州铜仁地区10个县30个农村信用社、1220个农户的入户调研。
2004.1-10 主持: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区域性特征研究(亚洲开发银行)
2004.5 “陕西国际农发基金农村金融能力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被国家发改委/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聘为农村金融专家
2004.6 “重庆国际农发基金农村金融能力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 被国家发改委/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聘为农村金融专家
2003.8 甘肃南部扶贫项目预评估,被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聘为农村金融与经济分析咨询专家
2002 “中德合作江西山区可持续发展项目”终期评估小额信贷专家,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
2001 世界银行第四期中国扶贫贷款项目调研专题:西部农村企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FID农村金融咨询专家
2001 “促进贵州湖南农村金融系统能力建设” 农村金融咨询与财务培训专家, 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
1998 IFAD资金贷款在中国的转贷渠道和转贷效率研究, 农村金融专家, 农业部国际合作司/WFP/IFAD

『贰』 新大陆的小贷与担保业务未来是否是雷

一、小额贷款公司的历史变化
小额贷款在20世纪由孟加拉国著名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提出,并开展了小额贷款的试运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紧接着我国引入了该模式。从1996年开始政府为了扶贫,大力发展小额贷款,以解决众多贫困户的生存问题。在2000年以后,日渐成长的小额贷款部门终于迎来了春天,国家正式推广小额贷款公司,成立以服务农村为主要任务的正规金融机构,我国小额贷款以金融机构性质的运作正式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在随后的五年中,全国部分省市县及县以下地区已经试点设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对于改善农村的金融环境,发展农村金融市场,提高农户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到此阶段已经说明了小额贷款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具有必要性,有益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促使小额贷款公司的规范管理、规范运作势在必行。在2018年,通过对近八年来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调查,银监会联合央行发布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8)23号],明确了小额贷款公司从设立到退出及转型全过程的要求,从政策层面予以重视,我国小额贷款公司正式进入市场化发展。
二、小额贷款公司的现状和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资金需求
(一)小额贷款公司的现状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小额贷款公司地区情况统计表》显示全国小额贷款公司的机构数量从2018年底的8,133家到2019年上半年的7,797家,下降了4.13%,小额贷款余额从2018年底的9,550.44亿元到2019年上半年的9,240.81亿元,减少了3.24%,从以上数据能看出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和贷款规范呈下降趋势。
(二)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资金需求
中小企业是我国现代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数量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从江苏工业厅发布的2019年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中提到至3月底,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数为43,899个,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实现利润总额885.9亿元。从国家工业和信息部的新闻动态中在2020年关于国家及各个省份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的具体措施就不计其数。但是中小企业资金筹集渠道狭窄,导致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缺乏发展动力。从这几年央行的降息,及央行要求所有银行设立小微贷部门,针对中小企业开展信贷服务,同时国家近几年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税收优惠政策,这都说明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资金具有较大的需求。
三、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问题
(1)地域限制。由于小额贷款的资本和人员有限,导致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区域只能限制在当地的市级区域范围内开展。
(2)风险防范。为了与银行竞争,小额贷款公司的服务特点就是快速、简便,真正做到借款便捷、还款便利。为了具体落实这些特点,小额贷款的担保主要为信用担保,以及保证担保,尽管公司制定了严格的风控制度以及完善的信贷流程,同时在管理层安排具有多年信贷经验的人员,对于贷款项目进行严格筛选,做好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但是依然不能有效控制借款人违约风险。
(3)贷款品种单一。由于小额贷款只限于开展放贷业务,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经济发展导向发生改变,都会导致中小企业客户产生违约风险,特别是信用贷款极为严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小额贷款未来生存必须解决的问题。
(4)自有资金严重不足。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都是来源于股东本身,政策要求小贷公司不允许吸收存款,所以导致放贷资金具有一定的规模限制。
四、稳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的对策和创新措施
(一)围绕中小微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客户群体,积极做好服务。
小额贷款公司目前还处于一个初创期,由于人员和资金的限制是无法克服地域的限制,所以小额贷款公司就必须把放贷重心放在当地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上。根据当地的产业特征,对当地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走访,调查意向客户的资金需求规模,需求时间,抗压能力,然后针对不同产业的资金回流的方式,对不同的行业制定出特殊的服务产品,同时对于担保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信用、个人担保、车抵、票据抵押等等。
(二)错时发放贷款品种,有效利用资金
由于行业之间的竞争,导致小额贷款公司无法获得银行等外部通道的资金,与此同时由于风险较大,导致小额贷款公司无法在资本市场获取资金,所以解决资金限制的问题就必须有效利用资金,充分考虑贷款的差异化利率,考虑不同还款方式的贷款发放比重,保证日常现金的使用效率,提高收入。同时公司可以将优质贷款合并进行资产证券化业务,提前收回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率。

『叁』 方永刚到底死了没有

过身了
方永刚
方永刚同志简要事迹

方永刚,男,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人,1963年4月出生,1985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同年7月入伍,1992年12月入党,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军事学博士,现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技术7级。

20多年来,方永刚一直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军队教育事业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作出了优异成绩,多次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员、青年教员成才标兵。他的事迹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刻苦钻研、与时俱进,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入学习者。方永刚几乎把业余时间全都用在刻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上,并及时把学习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先后主编了16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在国家和军队核心期刊上发表40多篇,荣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28个奖项,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军队重点理论研究课题7项。1997年5月8日,一场车祸造成他的颈椎严重骨折。在做牵引治疗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看书学习。住院108天,他一连看了43 本书,并完成一部30万字的专著《亚大战略格局与中国海军》。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步,他的学习就跟进一步,研究就深化一步。2003年7月,胡主席提出要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他从电视新闻中看到这个消息后,连夜调整了第二天的讲课稿,让这一新思想第一时间进入了课堂,在学员中引起强烈反响。去年暑假,他放弃休息,编写了科学发展观教学读本,初步形成了党的创新理论教学体系,为党的创新理论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员思想作出了贡献。去年10月份,他参加国防大学全军首届政治理论骨干研修班,正赶上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期间,他带病连熬3个通宵撰写了1万多字的文章《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结业时,所做的《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军队政治理论人才建设》的发言,就军队如何招才、引才、用才、留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二、追求真理、矢志不渝,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方永刚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是党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他有机会上大学,参军入伍,光荣入党,成为一名军队政治理论教员。他经常对别人讲,自已是在党的创新理论哺育下成长成才的,是党的创新理论的直接受益者,对党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

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使他深深地体会到:在当代中国,只有党的创新理论才能解决面临的发展问题,才是指引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之路、人民过上和谐富裕生活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党的创新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是实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真理。正是靠着这种坚定的信仰,他一直把学习、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作为自己最神圣的职责,看作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当成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每当党中央提出新的思想理论观点,他都及时学习研究,很快就有论文发表或专著出版。20多年来,他遇有理论困惑不动摇,碰到现实困难不回避,面对错误思潮敢斗争,在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和坚决捍卫中,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他始终认为,如果他的宣讲可以使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更坚定一点、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更深入一步、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更充足一些,那么,研究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就是他人生的最大价值和全部意义!

三、不辱使命、甘愿奉献,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传播者。方永刚认真履行一名思想理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近6年来累计完成1000多课时的教学任务,年均超额完成200%的教学工作量,连续多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同时,他还利用课余时间为学院教职员工和学员举办了200多场学术讲座。

1998年以来,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大连市讲师团成员,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过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1998年10月,他去长山要塞函授辅导,给部队讲课,从晚上9点一直讲到11点,掌声不断,许多家属都抱着孩子站在走廊里听他的报告。一次,方永刚到北海舰队搞专题调研,潜艇某基地请他去讲军人使命与战斗精神。由于讲得好,驻青岛地区的部队接二连三地请他讲,不到一周连续讲了15场。为了把老百姓关心的下岗失业、三农问题、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讲透彻,他经常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深入到群众当中,与大家拉家常,把生活当课堂,让老百姓给自己出题目。有一次,他到旅顺口区铁山镇给党员干部讲课,三个多小时的讲课结束后,一位8O多岁的老党员拉着他的手说:“你讲的都是咱老百姓想知道的,听你讲半天,我这辈子都没白活。”还有一次,一个镇请他围绕农村问题讲讲致富之策。他利用五一长假,跑了许多村镇,咨询了许多专家,围绕科技致富、科技兴农等问题给大家上了一堂课,并提议通过小额贷款扶持农民上项。报告结束后,一位大嫂激动地说:“你把党的好政策讲到咱的心坎上,你把党的温暖送到咱这偏僻小山村。”

四、师德高尚、知行统一,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践行者。方永刚把本职岗位作为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平台,不知疲倦地为党工作。早在去年3月,他的病情就已露出了端倪,但是由于工作太忙,一直没有做系统检查。当时学院正承担着海军基层政工班4 期1500名学员的培训任务,他主动请缨承担了开班的第一课《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对海军基层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为了讲好这堂课,他精心准备,看了上百万字的资料,到基层部队进行调研,找老海军了解情况,向随舰出访的同志了解事例,十二易其稿,试讲了10多次。正式讲课时,不停地冒虚汗,四节课下来,内衣全都湿透了。课间,他不得不到休息室的沙发上躺一会。

在被确诊为结肠癌晚期的情况下,他一方面以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毅力与病魔作斗争,一方面争分夺秒地抓紧工作。他表示:“不管癌症是中期是晚期,研究党的创新理论没有限期。我能舍弃我的生命,但不能舍弃我的事业;我不惧怕癌症,但害怕离开最钟爱的三尺讲台。只要不倒下,就要不停地学、不停地写、不停地讲,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创新理论。”2007年1月15日上午,在术后第二次和第三次化疗间隙,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学员们上完他本学期的最后两节课。1月22日,他带病给大连市地税局作了《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辅导报告。1月23目,他又躺在病床上完成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方永刚同志用忠诚和青春诠释了对党的无限热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不懈追求。

『肆』 了解一下寻根的故事!!!!!!!!!

台退役将领拜祖寻根心情故事:根连两岸 同胞相依
4月15日至17日,台湾退役将领拜祖参访团来到河南。三天的时间里,他们拜黄帝、登少林、访开封、看黄河;三天的时间里,他们讲述着一段段拜祖寻根的心情故事。

五千年前就是一家

4月15日,台湾退役将领拜祖参访团一行50多人,从台北直飞郑州新郑国际机场。

这个参访团是应黄埔军校同学会的邀请,由来自中国国民党黄复兴党部、陆军官校校友会、台湾中南部有关团体组成。参访团中的大部分成员都是近耄耋的老人了,不过,3个小时的飞行时间,并没有在他们的脸上留下倦意。从机场到住处,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大巴里此起彼伏谈论的是有关河南和大陆的话题。

费先生,与记者邻座。他不是第一次到大陆,却是第一次到河南。费先生说:“我是江苏人,可是到河南来看看却是一直的向往,因为我们的共同始祖黄帝出生在这里。”

拜祭黄帝,是跨海而来的台胞的心愿。

史载黄帝生于新郑轩辕之丘。“三月三,拜轩辕”古而有之。4月16日,正是农历三月初三。9点50分,象征“九五之尊”的吉时,21响礼炮响起,庚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正式开始。原本阴冷的天气逐渐放晴。

“……新郑拜祖,弥之高仰;同根同源,龙族荣光……”大典现场,来自五湖四海的同胞集体吟唱《黄帝颂》。

86岁的台湾退役将领、参访团团长王文燮将军,激动不已。他在现场接受记者访问时这样说:“能够回乡祭祖是我最大心愿,这是所有中国人的心愿。因为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黄帝的子孙,五千年前就是一家人。百家姓当中,有74个姓氏发源于河南。所以说,我们既是来拜祖,也是来寻根。”

割不断的文化脉息

河南,简称豫,豫即我和大象,记录着河南曾经是水草丰沛、人象共处的美好家园。这里,曾是黄帝故里、夏商故邑,曾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16日下午,参访团一行到访嵩山少林寺,少林寺住持释永信与参访团成员会面,双方就两岸佛教文化的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17日上午,参访团一行来到七朝古都河南开封,参观了大相国寺,游览了龙亭皇家园林。最后,参访团还来到了此次中州行的最后一站,在黄河风景名胜区,在母亲河边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少林功夫名扬天下,也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沿途看到武僧习武的壮观场面,很震撼。登封习武风尚表明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台湾现在也有很多年轻人到少林寺学习武术,有的学成回去开武馆,又已经收了不少徒弟。”许浩然老先生79岁了,第一次登上少林寺。

到达开封市之前,导游先帮大家介绍历史。开头一句是“头顶一碗水,脚下六座城。”张兰澄老先生赶忙拿出纸笔,认认真真记下。

“这一碗水,是黄河水,黄河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了河高于城的‘地上悬河’。地下六座城指的是,在今开封市地下3至12米深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自下而上分别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大梁城,唐代的汴州城,五代及北宋时期的东京城,金代的汴京城,明代开封城,清代开封城……闻名于世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东京城的一时繁华。”

结束开封之行,回到大巴上的时候,张先生手里多了个卷轴。一上车就打开给大家看,是《清明上河图》的复制品。一车的人都拍手叫好,称赞精美。

张先生告诉记者,台北故宫也珍藏有《清明上河图》清代仿制品,现在又到了《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地方。“最大的感受是,只要到大陆来走一走,就一定能感受到两岸割不断的历史联系和文化脉息。”

更加期盼两岸和平

拜祖寻根,对于台胞而言,意义更为特殊,因为那曾经只能是心中的一个期盼。

陈筑藩老先生讲了一段自己的经历给记者听:“我们这些退役老兵酒量都很好,知道为什么吗?我那时候在金门,最难熬的就是一年三节,端午、中秋和春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呀,一到这些时候,望着海峡对岸的家乡,想着家人围坐一桌独独少我一个,那种感觉真是让人难受得要死。怎么办呢?只有喝酒,把自己灌醉就不想家了。”

无论政治如何分歧,历史怎样坎坷,乡土乡情会是一个人一生的情结。两岸开放老兵探亲后,不少台胞都不止一次地回到大陆,回到家乡,看看记忆中的一草一木。

盛士畊先生是山东人, 1949年到台湾。“那个时候,我还只是个学生。”盛先生告诉记者。

两岸开放探亲以来,盛先生已经回去过十多次,家里还有姐姐妹妹。前两年,盛先生还在青岛买了房子,没事就回去住上一段。“我们还是幸运的,毕竟等到了这一天。”

随着两岸往来的日益热络,两岸退役将领间的交流也逐渐增多。

台“陆军军官学校”校友会会长、黄埔三十一期的宁攸武将军就参加过多次这样的交流活动。“像纪念淞沪抗战70周年的时候,20多位台湾黄埔老将军重返上海,与大陆的黄埔后人一起追忆抗日烽火。我们大部分人虽然没有经历过抗战,可是通过这些年与大陆黄埔人的交流,也觉得两岸实在有太多的共同记忆。”

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林上元,去年也到了台湾。他说,见到了一些老同学,当年十几岁的年纪,现在再见面都是80几岁的老人了。有过两岸隔绝的那段经历,对两岸的和平有着更强烈的期盼。两岸多一点互动和交流,就会多一些了解,敌意和猜忌自然就会消失。

两岸同胞除了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记忆,还有怎么也解不开的骨肉相依。

就在离别的头天晚上,参访团中的一些台胞到郑州市区,打算品尝特色小吃。在人民广场,却碰到为玉树地震灾区募捐的祈福活动。现场点点烛光,成了闪动在台胞们眼中的滴滴泪花,他们纷纷为灾区的同胞捐款、祈福。(李炜娜)

本小族谱引出一段寻根的故事

戴氏1800多名海内外乡亲昨天回南海戴家村访祖

本报佛山讯昨天上午,清朝近300年历史中广东省籍任职最高的官员戴鸿慈的故乡南海区西樵镇戴家村迎来了最为热闹的一天:包括6个国家和地区共1800多名海内外戴氏乡亲在这里举行世界第六届戴氏恳亲联谊会,这是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

恳亲联谊会筹委会主任、广东省知名民营企业家五元集团董事长戴庆元先生是西樵戴家村人,他告诉记者,是一本小小的族谱,使他们在广西十万大山脚下找到失散了几百年的岭南戴氏后裔,在天津重新联络上半个世纪音讯全无的戴鸿慈嫡裔,在安徽休宁隆阜获得戴氏岭南始祖的翔实历史资料……“那是1983年,一场大火将戴家村清代编写的四本族谱烧了三本,‘劫后余生’的那本刚好是第一册,记载了戴氏的起源、从珠玑巷南迁的线路、广东戴氏分布以及历代戴氏名人情况等。就是凭这本东西,我们开始了漫长的寻根访祖历程,至今20余年没有间断过”。戴庆元说,根据这个唯一线索,他们不断投入人力物力去联络各地宗亲。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们从报纸上获悉菲律宾举办世界戴氏宗亲联谊会,于是想方设法与之联络上。身在他乡的宗亲,浓浓的乡情更是难以释怀,经多方努力,有关部门批准,小小戴家村终于迎来了全世界戴氏恳亲联谊会。在这个寻根过程中,收集整理出南海名人清末宰相戴鸿慈的珍贵历史文物资料达86件,并无偿献给国家,收藏于南海博物馆。这是戴庆元最感欣慰的一件事。据悉,南海政协曾召开“戴鸿慈政治革新思想研讨会”并出版了《纪念戴鸿慈诞辰150周年特辑》,对其平生史实和所作的贡献作了进一步研究。据戴氏后人介绍,岭南戴氏是宋末从珠玑巷迁入广州,明朝再到西樵。数百年间,戴家村名人辈出,仅在清朝年间,小小的戴家村就出了6位举人,其中一位进士和一位清末宰相,这名宰相就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戴鸿慈。《南海县志》(宣统版)称:“清朝二百余年,广东由军机处入相者惟鸿慈一人”。戴鸿慈是清廷出使东洋考察政治的五大臣之一,著有《出使九国日记》等进呈,他的著作成为20世纪初研究欧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重要历史文献。戴鸿慈最为著名的文章当属《善后十二策》,颇有见地,与康有为当时“公车上书”提出的“拒和、迁都、变法”相接近。“西樵有康有为、陈启沅、黄飞鸿等历史文化名人。”戴庆元展望未来说道,“加上戴鸿慈,西樵名人不少,我们希望能够借助西樵旅游的优势,形成一条西樵名人游专线,让戴家村里的戴氏宗祠也成为名人游的一个景点之一。”(李维宁曾令华)

(金陵/编制)

『伍』 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的贷款可以不还吗

不可以。因为,虽然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目标主要是扶贫,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是不代表该组织就是完全慈善事业,是救济,完全白送低收入者资金帮助他们。如果该组织是所获利益不能抵偿成本,则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就会成为“短命”的信贷组织,那么这种为帮助穷人而设立的小额贷款措施就不能长期持续存在下去,对于大量需要帮助的穷人来说也是一种不幸。小额信贷的创始人尤努斯教授就坚持认为:“对穷人的赠款是害了穷人,有偿的帮助才是真正帮助穷人”。

『陆』 小额贷款行业最早是由谁在什么年代提出

一般如果打算办理小额贷款的话,需要满足以下的条件
从目前实际看,小额信用贷款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中国大陆居民;
二是有稳定的住址和工作或经营地点;
三是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四是无不良信用记录,贷款用途不能作为炒股,赌博等行为。

『柒』 方永刚有什么事迹为什么要大力宣扬

方永刚,男,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人,1963年4月出生,1985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同年7月入伍,1992年12月入党,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军事学博士,现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技术7,20多年来,方永刚一直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军队教育事业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作出了优异成绩,多次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员、青年教员成才标兵。他的事迹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刻苦钻研、与时俱进,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入学习者。方永刚几乎把业余时间全都用在刻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上,并及时把学习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先后主编了16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在国家和军队核心期刊上发表40多篇,荣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28个奖项,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军队重点理论研究课题7项。1997年5月8日,一场车祸造成他的颈椎严重骨折。在做牵引治疗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看书学习。住院108天,他一连看了43 本书,并完成一部30万字的专著《亚大战略格局与中国海军》。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步,他的学习就跟进一步,研究就深化一步。2003年7月,胡主席提出要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他从电视新闻中看到这个消息后,连夜调整了第二天的讲课稿,让这一新思想第一时间进入了课堂,在学员中引起强烈反响。去年暑假,他放弃休息,编写了科学发展观教学读本,初步形成了党的创新理论教学体系,为党的创新理论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员思想作出了贡献。去年10月份,他参加国防大学全军首届政治理论骨干研修班,正赶上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期间,他带病连熬3个通宵撰写了1万多字的文章《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结业时,所做的《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军队政治理论人才建设》的发言,就军队如何招才、引才、用才、留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二、追求真理、矢志不渝,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方永刚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是党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他有机会上大学,参军入伍,光荣入党,成为一名军队政治理论教员。他经常对别人讲,自已是在党的创新理论哺育下成长成才的,是党的创新理论的直接受益者,对党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

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使他深深地体会到:在当代中国,只有党的创新理论才能解决面临的发展问题,才是指引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之路、人民过上和谐富裕生活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党的创新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是实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真理。正是靠着这种坚定的信仰,他一直把学习、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作为自己最神圣的职责,看作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当成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每当党中央提出新的思想理论观点,他都及时学习研究,很快就有论文发表或专著出版。20多年来,他遇有理论困惑不动摇,碰到现实困难不回避,面对错误思潮敢斗争,在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和坚决捍卫中,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他始终认为,如果他的宣讲可以使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更坚定一点、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更深入一步、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更充足一些,那么,研究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就是他人生的最大价值和全部意义!

三、不辱使命、甘愿奉献,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传播者。方永刚认真履行一名思想理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近6年来累计完成1000多课时的教学任务,年均超额完成200%的教学工作量,连续多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同时,他还利用课余时间为学院教职员工和学员举办了200多场学术讲座。

1998年以来,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大连市讲师团成员,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过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1998年10月,他去长山要塞函授辅导,给部队讲课,从晚上9点一直讲到11点,掌声不断,许多家属都抱着孩子站在走廊里听他的报告。一次,方永刚到北海舰队搞专题调研,潜艇某基地请他去讲军人使命与战斗精神。由于讲得好,驻青岛地区的部队接二连三地请他讲,不到一周连续讲了15场。为了把老百姓关心的下岗失业、三农问题、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讲透彻,他经常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深入到群众当中,与大家拉家常,把生活当课堂,让老百姓给自己出题目。有一次,他到旅顺口区铁山镇给党员干部讲课,三个多小时的讲课结束后,一位8O多岁的老党员拉着他的手说:“你讲的都是咱老百姓想知道的,听你讲半天,我这辈子都没白活。”还有一次,一个镇请他围绕农村问题讲讲致富之策。他利用五一长假,跑了许多村镇,咨询了许多专家,围绕科技致富、科技兴农等问题给大家上了一堂课,并提议通过小额贷款扶持农民上项。报告结束后,一位大嫂激动地说:“你把党的好政策讲到咱的心坎上,你把党的温暖送到咱这偏僻小山村。”

四、师德高尚、知行统一,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践行者。方永刚把本职岗位作为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平台,不知疲倦地为党工作。早在去年3月,他的病情就已露出了端倪,但是由于工作太忙,一直没有做系统检查。当时学院正承担着海军基层政工班4 期1500名学员的培训任务,他主动请缨承担了开班的第一课《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对海军基层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为了讲好这堂课,他精心准备,看了上百万字的资料,到基层部队进行调研,找老海军了解情况,向随舰出访的同志了解事例,十二易其稿,试讲了10多次。正式讲课时,不停地冒虚汗,四节课下来,内衣全都湿透了。课间,他不得不到休息室的沙发上躺一会。

在被确诊为结肠癌晚期的情况下,他一方面以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毅力与病魔作斗争,一方面争分夺秒地抓紧工作。他表示:“不管癌症是中期是晚期,研究党的创新理论没有限期。我能舍弃我的生命,但不能舍弃我的事业;我不惧怕癌症,但害怕离开最钟爱的三尺讲台。只要不倒下,就要不停地学、不停地写、不停地讲,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创新理论。”2007年1月15日上午,在术后第二次和第三次化疗间隙,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学员们上完他本学期的最后两节课。1月22日,他带病给大连市地税局作了《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辅导报告。1月23目,他又躺在病床上完成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方永刚同志用忠诚和青春诠释了对党的无限热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不懈追求。

『捌』 谁发明的小额贷款公司

小额信贷之父—尤努斯

『玖』 尤努斯的“穷人银行”模式是什么样的

孟加拉国的穆罕默德·尤努斯是以经济学家和银行家身份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第一人。他和他创办的孟加拉乡村银行,近年来受到全球各界人士的关注。尤努斯的事迹之所以引起强烈反响,是因为30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通过小额信贷方式使广大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他建立的包括1200多个分行的“穷人银行”系统,使孟加拉国4.6万多个村庄中几百万贫困人口从中受益。
中国人对尤努斯并不陌生。在获得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后第9天,尤努斯来中国参加“中国—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国际研讨会”,并作了关于“小额信贷与反贫困”问题的演讲,还被聘为北京大学名誉教授。尤努斯的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实践表明,在农村,如果能够从农业生产、社区组织的特点出发,就完全可以发展出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并成功经营的农村小额信贷银行。
世界上第一家小额贷款银行的诞生并非一帆风顺
尤努斯创建“穷人银行”的想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尤努斯出生于孟加拉国南部吉大港,后在美国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72年,他辞去美国田纳西州大学教职,回到吉大港大学教书。原本以为可以运用自己的学识建设国家,但是现实并不如人所愿。1974年大饥荒过后,孟加拉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眼看着大批饥寒交迫的穷人无路可走,尤努斯便走出教室,决心尽己所能去帮助穷人。
一次下乡调查时,富于怜悯之心的尤努斯拿出自己兜里仅有的27美元,无偿借给穷人,未料到就是这点钱改变了这些人的生活。尤努斯从中受到启发,他知道自己的钱有限,于是劝说银行经理借钱给穷人,但是银行家们都表示“贷富不贷贫”。无奈之下,尤努斯决定用自己的信用来担保,让银行把钱借给穷人。尤努斯并不急着让穷人还钱,也不是让他们一次性还清,而是分期还贷。结果,所有借钱的人都按时足额偿还了贷款。对此,银行经理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这只是个别现象。尤努斯便一个一个村子地做下去,最终都获得了成功。但是,他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银行家们的成见。
这个时候,尤努斯开始考虑自己建立一家专为穷人提供小额贷款的银行。他向政府提出申请并四处游说,终于在1983年,世界上第一家小额贷款银行在孟加拉国获得批准注册成立,接着小额项目不断扩大。事实证明,尤努斯与他的“穷人银行”模式成功了。
妇女是小额贷款的主力军
把妇女作为小额贷款的主力军,是尤努斯的成功秘诀之一。在穷人银行中,最初贷款人的男女性别比例为99∶1,后来上升到50∶50,而目前“穷人银行”的贷款人中,女性比例已占到96%。为什么要使妇女成为借贷人呢?尤努斯认为,妇女具有巨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她们无私奉献,支撑起了整个家,这是家庭其他成员所不能取代的。妇女是整个家庭最称职的经理,她们能够把理财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把家很好地管理起来,尤其在如何使用有限的钱、如何能够赚钱等方面。
2006年10月21日,尤努斯在孟加拉国驻华使馆为其举行的欢迎仪式上曾经自豪地说:“目前在我们孟加拉国农村银行的670万借款人中,妇女的比例已达到了96%。在她们的努力下,58%的借款人及其家庭都已成功脱离了贫困线。从某种意义来说,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是第一次颁发给贫穷女性的诺贝尔奖,荣誉都应归功于她们。”尤努斯还说,他取得的成功得益于他的母亲。母亲经常帮助穷人,这就是他为什么致力于消除贫困的原因。
他让穷人看到了摆脱贫困的希望
尤努斯认为,对于和平来说,贫穷是一种威胁。他本人及其创办的“穷人银行”,几十年来一直为消除贫困而斗争。诺贝尔和平奖授奖辞对此给予高度评价:持久的和平,只有在大量人口找到摆脱贫困的方法后才成为可能,尤努斯创设的小额贷款正是这样一种方法。授予尤努斯诺贝尔和平奖,正是要表彰他“从社会最底层开创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人们经常问尤努斯小额贷款到底有什么意义?他的回答是:在目前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钱的话,你就不能做任何事情;如果有钱的话,你就?常规银行“贷富不贷贫”的做法正相反,小额贷款“贷贫不贷富”。对于那些两手空空需要钱的穷人,尤努斯和他的“穷人银行”不去看他们的过去,而是看他们的前景,看他们将来发展的潜力是什么,并看他们能够做什么。可以说,他们的银行是“穷人的银行”。借给穷人一点点钱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是“穷人银行”与其他普通银行的不同之处。这就是尤努斯及其银行的做法很受穷人的欢迎,他们的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
尤努斯认为,银行应该向穷人开放,因为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可能是相当好的客户,尽管一些银行仍然把他们关在门外。尤努斯于1983年建立了16个分支银行,这16个分支银行的不断发展,使得尤努斯的事业取得了令人吃惊的成就。他们通过银行的小额贷款,不但使几百万个家庭脱了贫,而且还为来自穷人家庭的孩子提供学习贷款,并发放助学金,逐渐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尤努斯在通过他们的银行使穷人脱贫的过程中体会到,使穷人脱贫的不是他们,而是他们创造的一种机制,一种专门面向穷人的、为穷人服务的、与穷人一起发展的机构。尤努斯认为,荣誉和自尊已经成为小额贷款的担保,穷人们用诚信的行动来保卫他们的尊严。小额信贷点燃了曾被人们摒弃的社会底层的小小经济发动机。30多年来,“穷人银行”累计放贷57亿美元,还款率高达98.89%,可以说兼顾了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益。
“穷人银行”和小额贷款的世界性影响
尤努斯为缓和贫困所付出的努力受到了广泛的赞扬。小额信贷作为一种面向贫困和低收入人口的金融服务及一种金融创新,也已得到认可。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小额信贷年”,联合国秘书长在“国际小额信贷年”启动之际发表的公告中指出,“小额信贷作为消除贫穷和饥饿的武器,已在许多国家显示出其价值。它确实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尤其是最急需小额供资者的生活”。联合国希望通过推动小额信贷的发展,向贫困挑战,帮助世界上的穷人摆脱贫穷的恶性循环,促进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实现在2015年前将世界极端贫困人口比例降低一半的目标。尤努斯在谈到小额贷款时深有感触地说,小额贷款并不是能够一举消除贫困的神奇药方,穷人的潜力也远远没有得到发挥;但小额贷款能够与众多释放潜力的创新项目结合,共同寻求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
尤努斯的成功引起了全球金融界的深刻反思,并在世界各地发挥着积极的影响。目前,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仿效孟加拉国“穷人银行”模式,建立起自己的农村信贷体系;美国、法国、挪威、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开始尝试小额信贷的做法。

『拾』 ptop理财的由来 p2p理财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发明人是谁

P2P金融指个人与个人间的小额借贷交易,一般需要借助电子商务专业网络平台帮助借贷双方确立借贷关系并完成相关交易手续。借款者可自行发布借款信息,包括金额、利息、还款方式和时间,实现自助式借款;借出者根据借款人发布的信息,自行决定借出金额,实现自助式借贷。
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博士认为现代经济理论在解释和解决贫困方面存在缺陷,为此他于1983年创建了格莱珉银行,通过开展无抵押的小额信贷业务和一系列的金融创新机制,不仅创造了利润,而且还使成千上万的穷人尤其是妇女摆脱了贫困,使扶贫者与被扶贫者达到双赢。格莱珉银行已成为100多个国家的效仿对象和盈利兼顾公益的标杆。
创办以来,格莱珉的小额贷款已经帮助了630万名借款人(间接影响到3150万人),其中超过一半脱贫。而且格莱珉银行自1983年创办以来,除了创办当年及1991年至1992年两个水灾特别严重的年头外,一直保持赢利,2005年的赢利达1521万美元。同时,格莱珉银行不仅提供小额贷款,而且也鼓励小额存款,并通过格莱珉银行将这些存款发放给其他需要贷款的人。
这一模式就是最初的P2P金融雏形。
主要分为两种模式,基于电子商务的网络P2P金融和传统线下的P2P金融。

阅读全文

与小额贷款之父教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车子被贷款公司开走怎么办 浏览:863
贷款逾期还款利息怎么计算 浏览:874
我的征信花了网贷还好贷款吗 浏览:545
被骗网络贷款1000元自己花600元 浏览:374
中国银行信用卡贷款利息 浏览:128
买房子付了钱对方有贷款不还 浏览:410
青岛银行个人住房贷款 浏览:809
交了首付后贷款不还开发商还了 浏览:421
提前毕业贷款利息怎样支付 浏览:558
丰收互联贷款合同消失 浏览:423
贷款利息是商业银行流动性来源有 浏览:513
专利贷款担保合同范本 浏览:774
优盛网络科技贷款 浏览:705
贷款炒股票银行会同意吗 浏览:553
70万贷款逾期2月黑名单 浏览:654
什么叫住房贷款利息扣除 浏览:951
因为父母贷款没还妻子要和我离婚 浏览:811
有没有交了首付不能贷款的 浏览:330
大学生贷款逾期起诉 浏览:594
信用卡逾期银行抵押贷款 浏览:540